張存剛
(蘭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企業家精神與精神扶貧
張存剛
(蘭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當前,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企業家精神的發揮對于深入推進甘肅省“放管服”改革,“大眾創業”,搶抓“一帶一路”和新工業革命的機遇,務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促進作用。對于深化精神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樣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企業家精神 精神扶貧 脫貧
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扶貧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扶貧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扶貧的理念、舉措和工作機制實現了重大創新。“精準扶貧”成為新時期扶貧工作的新理念、新戰略和新舉措。“精神扶貧”也成為精準扶貧的新內涵、新領域和新思路。
精神扶貧是針對精神貧困而采取的針對性舉措,而精神貧困又是物質貧困的主要誘因。一般來講,貧困從經濟層面上來講,主要表現為物質的貧困,這是貧困的最顯性的和最直接的呈現方式。貧困的原因既有物質方面的,如自然環境和條件、資源稟賦、地理區位、產業結構和水平等的問題,也有精神方面的,如貧困戶喪失脫貧的志向、脫貧的主觀能動性不足、內生動力不強、等靠要意識強烈、文化教育水平低下、缺乏致富的勞動技能等問題。這是當前和今后我國絕對貧困問題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扶貧工作的重要矛盾和問題,更是扶貧攻堅克難的主要對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貧困群眾是扶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俗話說,救窮不救懶。窮固然可怕,但靠窮吃窮更可怕。沒有脫貧志向,再多扶貧資金也只能管一時不能管長久。可見,加強精神扶貧,研究探索精神扶貧的有效途徑和可行措施,是新時期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是提高扶貧脫貧效果,從根本上消除貧困的迫切要求。
精神扶貧,既要解決貧困農戶的精神貧困問題,也要解決當地相關政府的精神貧困問題。這是由我國貧困地區精神貧困的客觀實際情況決定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的地方不注重調動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反而助長了等靠要思想,“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擺脫貧困,首要意義不是擺脫物質上的貧困,而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貧窮不可怕,怕的是思想和思路的貧困。因此,精神扶貧既要著眼于基層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脫貧攻堅行動中的消極懶政、不作為,觀念落后、被動依賴,思路閉塞、方法單一的問題,通過深化“兩學一做”教育實踐、強化政府行政管理績效考核等途徑增強基層政府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脫貧意識、提高積極性和責任心。也要著眼于貧困農戶,加大精神扶貧力度,通過開展勤勞致富光榮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發揮致富能手示范引領作用、提升貧困戶的技能、發展能力,將精神扶貧與物質救助和技術培訓相結合,鼓勵和幫助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通過自身努力擺脫貧困,進而幫助貧困人群樹立脫離貧困的信心和勇氣。加強針對貧困農村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二
精神扶貧的本質就是幫助貧困群體和個人樹立脫貧的志向和信心,調動脫貧致富的主動性、積極性,形成對脫貧主體的內在激勵機制,增強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為此,在全社會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培育和樹立企業家精神是構建精神扶貧機制、促進貧困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消除貧困的治本之策。
何為企業家或企業家精神?最早論述企業家概念的法國經濟學家夏爾·坎提隆認為,企業家就是在市場中充分利用未被他人認識的獲利機會并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之后法國經濟學家薩伊進一步指出,企業家“將資源從生產力和產出較低的領域轉移到生產力和產出較高的領域”。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最早將企業家作為一種獨立的生產要素,認為企業家是一種消除市場發展不均衡性的特殊力量。其特殊性在于敢于冒險和承擔風險。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指出,企業家就是“經濟發展的帶頭人”,也是能夠“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的創新者,創新是判斷企業家的唯一標準。美國經濟學家德魯克認為,企業家或企業家精神的本質就是有目的的、有組織的系統創新。創新就是改變資源的產出;就是通過改變產品和服務,為客戶提供價值和滿意度。德魯克認為企業家精神與企業的規模和性質無關,與所有權無關,與人格特性無關,表明了企業家精神的社會化和廣泛適應性,為構建企業家社會提供了理論指導。因此,他進一步認為,企業家社會不但是企業家的社會,而且是任何具有創新能力的組織的社會,構建企業家社會是每一位社會公民的責任,每一個企業的責任,也是每一屆政府的責任。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企業家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每一個公民、企業和政府會將創新和企業家精神視為一種平常、穩定和持續的活動,并養成永續學習的習慣;在這個社會中,歷史可以得以延續,社會得以發展進步。[1]
企業家精神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種寶貴資源和生產要素,是創新的源動力,是推動經濟發展、創造社會財富的重要驅動力量。企業家精神的實質就是促進生產力發展、更好地滿足社會需要、實現個人、組織的夢想和價值。企業家精神的表現就是追求創新、敢于擔當和承擔風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個人成就感。我國建國后經濟、科技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所取得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實際上就是企業家精神作用的充分證明。
當前,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企業家精神的發揮對于深入推進我省“放管服”改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搶抓“一帶一路”和新工業革命的機遇、務實推進供給測結構性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促進作用。對于深化精神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樣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
在我國廣大農村,一直存在著企業家精神的資源稟賦,并且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從我國改革伊始產生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農村聯產計酬承包責任制到“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從各地對農村土地制度的創新到當前的培育和發展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都內含了企業家精神的作用,反映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希望。因此,構建農村企業家社會,大力培育和弘揚企業家精神,無疑應當成為當前和今后脫貧攻堅、促進農村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農村基層政府在農村產業體系構建、富民產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引入和培育中具有重要的支持、引導、組織和協調作用,要摒棄傳統的管制思維,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己任,以企業家的精神和眼光,積極捕捉市場信息,整合城鄉各種生產要素,發展特色優勢富民產業,主動引入城市先進生產要素,誘導城市“工商資本下鄉”,建立和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公司和經濟聯合體,促進精準扶貧脫貧。農村各類合作組織應積極建構自己的企業家精神,不斷增強市場經營意識,主動積極開拓市場,成為農民走向市場的組織者、帶頭人。
對于貧困農戶來講,培育企業家精神并非是無條件地讓其成為企業家,也不是要求貧困農民都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而是通過對企業家精神的宣傳、學習和實踐、示范引領,幫助貧困農戶建立起企業家精神的思維框架,賦予其一種企業家精神的激勵,使他們確立“創造、風險、成就”的企業家精神意識和愿景,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競爭、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教育激勵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增強勤勞致富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不斷強化自我發展能力。
企業家精神的核心是創新,唯有創新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培育和弘揚企業家精神,正在于在全社會倡導一種創新的精神、創新的氛圍。《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2]。在精準扶貧的實踐中,同樣需要滲透和貫穿創新精神。精神扶貧是精準扶貧的創新,這是因為,精神扶貧關注到了扶貧的根本原因和最難點,為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找到了方向和途徑。推進精神扶貧,也需要一種創新的精神。
[1][美]彼得.德魯克.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7.
[2]本書編寫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5.
F203.9
A
1007-9106(2017)09-0023-03
張存剛(1966—),男,經濟學博士,蘭州財經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經濟學院院長。兼任甘肅省委講師團成員,中國資本論研究會、中國經濟規律系統研究會、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理事、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資本論研究會常務理事、甘肅行政管理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