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平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智庫工作站 甘肅 蘭州 730070)
精神扶貧的內在學理與實現方式探討
魏立平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智庫工作站 甘肅 蘭州 730070)
貧困群眾既是脫貧的主體,也是幫扶的客體,貧困群眾的精神脫貧是一項需要主客體共同努力的艱巨工作。要完成這項工作,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果能從其內在機理中尋找出學理依據及其根源,進而有針對性地探討精神扶貧的實現方式,必將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精神扶貧 內在管理 實現方式
精神扶貧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重要內容,他多次、反復強調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要著力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著力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意識和觀念,引導貧困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實現脫貧致富。要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要繼續推進開發式扶貧,處理好國家、社會幫扶和自身努力的關系,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精神,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注重扶貧先扶智,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由此可見,在脫貧攻堅、決勝小康的關鍵階段,讓貧困群眾的精神脫貧是擺脫貧困的要害,從精神上幫扶是開展精準扶貧的關鍵。
關于精神扶貧的內在學理,從廣義講,由于精神扶貧涉及許多學科,可以多學科、多角度研究分析。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從聯系最直接、影響最具體的哲學和心理學兩個學科予以分析,
1.從哲學角度的分析
第一,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看,需要調動貧困群眾的主觀能動性。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認為,就物質和意識的關系而言,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人的意識能夠正確反映物質世界的本來面貌,作為主體的人對于物質世界具有主觀能動性。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在精神扶貧的過程中,要引導貧困群眾發揮主觀能動作用,主動從實際出發,以自身的貧困問題為導向,具體分析陷入貧困的原因,全面、準確的把握貧困狀況,從而得出符合實際的科學結論,作出主動脫貧的正確抉擇。
第二,從內因和外因的關系看,需要增強貧困群眾的內在積極性。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辯證聯系的,也是變化發展的,這種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在精神扶貧的過程中,要引導貧困群眾在想問題、辦事情時要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要注重內因的作用,要克服對外因的依賴思想,要認識清楚自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著重從自身尋找原因和辦法,從而增強脫貧的內在積極性。
2.從心理學角度的分析
第一,從態度和行為的關系看,人的態度決定人的行為,因此要幫助貧困群眾樹立正確的態度。個體心理學認為,態度是主體對客觀對象反應的一種具有內在結構的穩定的心理準備狀況,它對人的反應具有指導性和動力性的影響,形成人們一定的行為傾向。人的態度決定著對外界影響的判斷和選擇,也決定著人的外在行為的實施,因此,態度決定行為。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在精神扶貧的過程中,要引導貧困群眾正確認識和積極面對自身貧困,形成主動、正面的對于貧困的態度和看法,采取積極、正確的脫貧行為,從而為擺脫貧困奠定堅實的主體基礎。
第二,從需要和動機的關系看,人的需要決定人的動機,因此要幫助貧困群眾形成正確的需要。社會心理學認為,需要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所缺乏的某種東西在頭腦中的反映,它既是一種主觀狀態的表現,也是一種客觀需求的反映。動機是推動個體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從事某種活動的力量,是個人行為的直接原因,是個體內部的一種心理刺激。人首先產生一定的需要,然后才會產生滿足需要的動機,因此,需要決定動機。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在精神扶貧的過程中,要引導貧困群眾充分認識脫貧對于自身的意義,從內心深處形成并迸發出擺脫貧困的極其急迫的內在需求,從而在心理上刺激、產生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生活的強大動機,二者的有機結合就會形成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
毋庸諱言,貧困群眾的精神貧困是一種客觀存在,是最深層次上制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瓶頸障礙。根據上述對精神扶貧的學理分析,結合筆者的現實觀察和實際調研,當前,貧困群眾的精神貧困及其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主觀能動性不強導致僵化麻木。從主觀能動性方面看,許多貧困群眾缺乏自我覺醒、自我認知的主動意識,對于自身貧困多從客觀、物質方面尋找原因,不愿意反思、自省自己主觀努力不夠的問題,結果就是怨天尤人、麻木不忍,放棄奮斗、甘愿貧困。
2.內在積極性不高導致封閉保守。從內在積極性方面看,許多貧困群眾缺乏明確的內因意識、主體精神,片面夸大外因的作用,不立志、不思變,沒有羨慕富裕、追求財富、創造幸福的內在激情和強烈沖動,結果是安貧樂道、滿足現狀,裹足不前、不思進取。
3.態度不端正導致懶惰散漫。從個體態度方面看,許多貧困群眾缺乏對于自身貧困的正確心理狀態和客觀判斷,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正視貧困問題,也沒有敢想、敢干、敢拼的精氣神,結果是在貧困面前退縮、認命、低頭、認輸,進而沒有想法、不想辦法、不思脫貧。
4.需要不正確導致等靠要賴。從個體需要方面看,許多貧困群眾缺乏擺脫貧困的自我需要意識和主動作為的動機意識,在困難面前唉聲嘆氣、畏手畏腳,無法形成自己走出困境的心理刺激和推動力量,結果是造成被動等待幫扶、依靠政府救濟甚至耍賴索要的灰暗心理。
貧困群眾精神貧困的現狀迫切要求開展精神扶貧,精神扶貧是“拔窮根、奔小康”的治本之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精神扶貧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我們應該積極響應、主動作為、拓展思維、創新方式,大力開展精神扶貧,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的歷史任務。
1.要高度重視精神扶貧工作。從通常意義上講,扶貧包括物質扶貧和精神扶貧。但在具體工作中,存在重視物質扶貧、忽視精神扶貧的傾向,由此導致不能從根本上持續、穩定的解決貧困問題。因此,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幫扶人員一定要追本溯源、從本質上搞清楚貧困的精神根源,樹立物質扶貧和精神扶貧“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在抓好物質扶貧的同時,千方百計抓緊抓實精神扶貧,從貧困群眾的內在根源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通過扎實有效的精神扶貧長期穩定物質扶貧的成果。
2.要確立精神扶貧的精準目標。目標引領行動,只有確立正確的目標,才能實現精神扶貧的預期目的。精神扶貧的目標就是通過各級組織和幫扶人員的努力,激發廣大貧困群眾形成自力更生、自立自強的主體意識,擺脫貧困、追求幸福的主動愿望,迎難而上、積極作為的主觀態度,頑強拼搏、勤勞致富的主要精神,促使貧困群眾從根子上摘掉貧窮帽子,與全國人民一起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過上有尊嚴、有地位、有品質的幸福美好新生活。
3.要在突破難點上出重拳。精神扶貧的難點在于精神貧困不是一種容易被人們明確感知和體會到的顯性問題,而是一種潛伏于人們內心深處和精神層面的隱性問題,所以往往被人們所忽視或遺忘。由此決定,在實際工作中,精神扶貧被看做是一項有彈性的軟任務、軟功夫、軟工作,而且費時間、周期長、見效慢。對此,開展精神扶貧必須針對這種難點精準發力、重拳出擊。一是要充分認識難在何處、何難之有,搞清楚問題的癥結及其原因,打有把握之仗,扶位置精準之貧。二是要充分開展智力扶貧,既要抓好成年勞動力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幫助他們掌握市場需要的生產能力,獲得脫貧致富的一技之長;又要抓好未來勞動力的基礎教育,夯實將來安身立命的素質能力基礎,割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不要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4.要選擇精神扶貧的有效方法。一是理論上講透徹,要針對精神扶貧的獨有特性,首先,要對幫扶人員進行培訓,使其思想清醒、認識明確、態度端正;其次,要對貧困群眾進行“啟蒙”教育,幫助他們從思想根源、精神層面認識貧困,樹立戰勝貧困的信心。二是作風上要扎實,幫扶人員要提高政治站位,明確使命職責,踐行黨的宗旨,密切聯系群眾,深入體察民情,帶著感情幫扶,真心實意解困。三是行動上要堅決,貧困地區的干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精準扶貧這項頭等大事上,制定具體計劃、細化幫扶措施、不折不扣落實,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精準扶貧的指標完成。四是方式上要先進,要用現代理念和先進手段開展精神扶貧,通過運用各種現代傳媒技術提升精神扶貧的效果,用現代文明熏陶貧困群眾,解除精神貧困,走向精神富裕。五是機制上要長效,精神貧困具有長期性、頑固性、復雜性、反復性等特點,因此精神扶貧要建立長效機制,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要不怕反彈、反復,要有定力和耐心,久久為功、長期作戰,終究會“蒼天不負有心人”,取得持續、穩定的效果。
5.要把考核工作嚴格落實。推進精神扶貧必須嚴格督查考核,充分運用好這一“指揮棒”。一是考核評估指標中設立精神扶貧內容,要有量化、有權重、有標準、有要求、有指向。二是督促檢查實施,要把精神扶貧和物質扶貧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起督促、一起檢查,絕對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顧此失彼。三是實事求是評估,精神扶貧的成效要用實際評估來檢驗,因此無論是政府自己評估,還是邀請第三方評估,都必須遵守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力爭評估的準確性,真正起到以評促改的目的。四是限期進行整改,精神扶貧是一項長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完成,因此要進行階段性的檢查和整改,通過周而復始的不斷檢查,促進精神扶貧螺旋式提質增效,最終實現精神扶貧的目的。
D616
A
1007-9106(2017)09-0048-03
魏立平(1962—),男,中共甘肅省委黨校智庫工作站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扶貧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