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兆文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 甘肅 蘭州 730070)
精神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應有之義
成兆文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 甘肅 蘭州 730070)
通過對精神扶貧基本含義和基本原理的分析,提出精神扶貧要從宣傳勞動致富理念、典型示范、提升脫貧能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著力。
精神扶貧 著力點
精準扶貧工作自從開展以來,已經取得相當大的可喜成就。應該看到,精準扶貧是扶貧工作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性要求,也是為完成黨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目標的重要保障。習總書記在2013年2月視察甘肅的時候,提出的“八個著力”整體上都是講如何努力讓甘肅到2020年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著力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推進扶貧開發,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是直接講到扶貧開發的重要意義和具體路徑。同時,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有序推進,有一個現象越來越值得關注,即伴隨貧困人數的減少,精準扶貧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其中,精神性致貧因素越來越凸現,如何搞好精神扶貧問題越來越重要。
貧困現象的構成要素很多,概括起來無外乎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造就貧困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無非有主觀和客觀的原因。當前,解決貧困問題要從改變客觀條件入手,既要改善貧困者的物質要素,又要改善貧困者的精神要素。最終,不但要改善貧困者的客觀條件,更要改變貧困者的主觀意愿。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指導和審視精準扶貧工作,不難發現,物質的貧困很容易導致和轉化為精神的貧困。精準扶貧工作的難度之一是,不少貧困者表現為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貧困。物質的貧困主要表現為物質資料的匱乏、經濟要素的缺失等。精神的貧困則表現為,一些貧困人群不但缺乏積極改變自身貧困命運的能力和辦法,更重要的是缺乏改變貧困命運的主觀愿望,“倉廩實而知禮節”,一些貧困者等靠拿要的思想嚴重,在精神上缺乏改變自身處境所需要的積極性、緊迫感和創造性。甚至,在極少數一些地區,形成了以貧為榮的亞文化心理,造就了極少數人不以正當勞動為榮、喊窮裝窮的“乞討”亞文化。應該說,精神貧困比物質貧困更加難以短期內消除,因為,物質的貧困可以通過改變外界的客觀條件而改變,但精神的改變是一個長期的艱難過程,一旦某種文化心理積淀日久,就會具有巨大的歷史慣性。內因決定外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發生作用,因此,在當前精準扶貧進入攻堅階段,提倡精神扶貧非常必要。
精神扶貧的基本含義是通過干預貧困者的主觀世界,充分調動和發揮貧困者的自我能動性,走出一條我要脫貧、自我脫貧的致富之路,說到底是要消滅一種貧困文化。精神扶貧對準的是如何改變貧困者的主觀愿望問題,是通過整治內因,提高被扶貧者脫貧致富的內生機制,發揮其本有的積極性、創造性,達到精準脫貧的效果。
精神扶貧的基本原理基于社會意識可以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歷史辯證法。貧困的文化心理是長期貧困的經濟狀況所造就的。從貧困的客觀性原因看,一般有交通不便、信息封閉、自然稟賦差等因素。從主觀性原因看,有貧困者自身的能動素質問題,并由此而導致的缺乏足夠的致富能力和辦法,逆來順受,聽天由命,封閉保守,或等靠要拿思想嚴重,缺乏改變自身貧困落后狀況的責任擔當意識,極少數人認為這是黨和政府的事情,自己沒有治窮致富的強烈愿望等。導致精神致貧的原因很多,除過貧困者主觀性因素外,更與客觀性因素有關,如貧困導致教育培訓不足,文化知識缺乏,自強不息的民族文化傳統斷裂,交往手段匱乏,改變自身貧困狀態的手段有限等。精神扶貧要達到的效果是通過改變貧困群眾的內在精神機制,讓他們逐漸具有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望和能力,培養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念和信心,自立自強,樹立脫貧致富的志氣和骨氣,逐漸產生脫貧致富的內生力量。應該說,一旦這個目標實現,才能讓精準脫貧效果持續化、更新化,也才能真正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
當前,精神扶貧應該在以下方面著力:
一是繼續宣揚勞動致富、致富有理的基本理念。要幫助貧困群眾形成正確的榮辱觀,積極與那種安于貧困落后、不思進取、好逸惡勞的思想作斗爭。提倡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的常識,褒揚那種依靠自己誠實勞動希望過好日子的群眾,批評和教育極少部分安于現狀的人。
二是通過成功典型示范激發貧困群眾改變自身貧困現狀的強烈愿望和信心,讓貧困者意識到,只要改變自身的精神世界,自立自強,可以通過想辦法等諸多努力,就有可能改變自身貧困命運。應多宣傳勞動致富的正能量人物,少宣傳一夜致富的投機分子和不勞而獲的事例,讓精神脫貧成為社會共識。
三是應提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單有主觀愿望還不行,必須提高自己的致富本領。這個本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精神扶貧實際上應當包括如何提高貧困群眾的勞動素質,在教育培訓、致富技能上下功夫,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是精神脫貧的根本。
四是努力創造貧困群眾改變自身貧困的途徑。這一部分看似不屬于精神扶貧的范圍,但實際上應該是精神扶貧的內容延伸。人們既可以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客觀世界,也可以通過改變客觀世界來塑造主觀世界。拓寬和創造致富的基本途徑是精準扶貧的根本要求,在這個過程中,致富的主觀愿望和客觀條件發生良性互動,才能將精準扶貧持續有效地推進下去。
五是需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革故鼎新、窮則思變等思想理念,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舍我其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主動擔當意識,提倡和形成以好逸惡勞為恥、以誠實勞動為榮和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文化氛圍,
六是需要建立健全獎勤罰懶、自立自強的評價機制和體制,更加關注靠勞動改變命運的貧困群眾,增加群眾的參與感,讓勤勞者得到物質和精神的實惠,按照勞動的質和量,必要時設立精神扶貧的相關獎勵辦法和基金制度,樹立精神扶貧的人物典范。
以甘肅省為代表的許多經濟發展后進省份,應大力解放思想,激活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全國率先提倡和推行精神扶貧,不妨膽子更大一點,步子邁得更快一點。
總之,精準扶貧,既要精準,更要精神。
D616
A
1007-9106(2017)09-0055-02
成兆文,中共甘肅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兼任甘肅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