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在生產(工作)中遭受事故傷害,其停工救治期間待遇應如何處置
案情簡介:2016年5月,邱某在某建筑公司上班時不幸被高空墜物砸傷。在3個月的治療過程中,建筑公司不愿支付邱某的醫療救治、停工工資等待遇費用。同年8月,邱某向工作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維護其工傷保險合法權益。
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審理查明,邱某與建筑公司雖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但勞動關系成立。鑒于公司未為邱某參加工傷保險社會統籌,依照《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80號)和《工傷保險條例》(國務院令第586號)等規定,先行調解裁定建筑公司支付邱某醫療救治和停工期內工資等相關待遇費用。
案例評析:《工傷保險條例》第4條、第10條、第30條、第33條等規定,其主要立法意涵包括: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參加工傷保險社會統籌,為職工按時繳納工傷保險費,以降低單位工傷事故風險;職工遭受生產(工作)事故傷害,用人單位應當采取措施醫療救治,支付或墊付(指參保單位)職工醫療救治費用(職工傷害性質認定后再按規定渠道列支),以體現單位對職工的關愛和責任;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內接受治療,用人單位應按月發給本人原工資(國家統計口徑)福利待遇,以保障職工及家人的基本生活。
國家法規規定旨在保障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以避免或減少工傷保險方面引發的一些社會矛盾。而《工傷保險條例》施行10多年來,在勞動者流動性較大的建筑施工、餐飲服務等行業中,少數用人單位仍未為職工參加工傷保險社會統籌。職工在生產(工作)中遭受事故傷害,個別用人單位逃避承擔支付職工醫療救治、停工工資等相關待遇費用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因此,建筑公司對邱某遭受事故傷害問題的處置是錯誤的,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先行調解裁定建筑公司承擔支付邱某醫療救治和停工期內工資等相關待遇費用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