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貼心服務全覆蓋,社會保險惠民生
近年來,南充市從解決廣大群眾最現實、最關心的后顧之憂入手,迎難而上、主動作為,逐步建立起了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全市人民的幸福安康提供了重要保證。
社保受益人群越來越廣。截至2016年底,南充市養老、工傷、生育3個險種累計參保職工達123.82萬人。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比2010年底增加60.1萬人,增幅達95.7%。養老保險供養比由2010年的1.33∶1提升到2016年的1.7∶1。實現了參保范圍從國有、集體企業向私民營等各類行業的跨越,覆蓋群體從單一的企業職工擴大到失地農民、靈活就業人員。
社保基金規模越來越大。近5年來,南充市養老、工傷、生育3項社會保險基金征收年平均增長超過20%,5年征收社保基金達到160億元,是社保成立前24年基金征繳總量的兩倍。2016年基金結余在2010年27.47億元的基礎上增加了14.67億元,達到42.14億元,名列全省前6位。
享受的社會保險待遇越來越高。保證了全市35萬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2016年發放基本養老金達69.63億元,喪撫費1.19億元,工傷待遇3163萬元,生育待遇3065萬元。連續12年為離退休人員增加養老金,累計人均每月上調養老金超過1000元。目前,全市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達到1754元,失地農民養老待遇也從入保時的人均380元增長到1300多元。
社會保險資金越來越多。2016年爭取省級統籌調劑金24.59億元,近5年南充社保向上級爭取資金總額超過80億元,爭取資金的額度在全省名列前茅。
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險問題逐步解決。2009年,南充在全省率先將全市9.6萬老失地農民納入養老保險范圍;2010年以來,又為超過11萬名新征地農轉非人員辦理了參保手續;2014年,將女性失地農民退休年齡提前了5年,為群眾人均減負達8萬元。
特殊群體的歷史遺留問題得以妥善處理。2006年以來,為4萬多名城鎮集體企業超齡人員、返鄉知青、家屬工和1.8萬名原鄉鎮“八大員”補繳了養老保險費,并納入保障范圍。2014年將1.47萬名農村中小學代課教師納入養老保險。
“老工傷”人員全部納入社會統籌。把全市原由企業負擔的7600余名“老工傷”人員納入工傷保險統籌,既保證了老工傷人員的合法權益,也減少了巨額的財政支出,社保為廣大“老工傷”人員豎起了一道堅實的屏障。
保障國有企業改制順利推進。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20多年時間里,南充市社會保險為全市國有企業改制的順利推進,做出了巨大貢獻,先后將數萬名企業老職工納入退休保障范圍,為10多萬買斷工齡的下崗職工接續養老保險。
開通“家門口的社保經辦點”。南充市創新實行“數據向上集中,服務向下延伸”的社保經辦模式,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將社保基礎業務下延到社區、鄉鎮經辦,實現在社區辦理參保登記,在銀行網點繳費。全市350多個社保業務經辦點,市、縣兩級都實現了銀行代收,極大方便了群眾參保繳費。
著力建設退休人員的“溫馨家園”。近幾年,南充市新建和完善了379個退休人員管理服務社區建設,著力解決了場地、人員、資金、設備四大難題,實現退休人員社區管理全覆蓋。退休人員免費健康體檢、領取資格通過網上認證、退管服務形成了“信息化手段、規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務”的鮮明特色。
著力開辟業務經辦的“高速通道”。
全市社保系統突破戶籍、地域、就業等方面的限制,實現養老保險跨制度、跨省跨地區間的無縫銜接。2016年,全市共辦理各類轉移10018人、轉入基金2.13億元。其中,退役軍人養老保險轉入1926人,轉入基金6514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轉入3107人,轉入基金1190萬元,確保無一名農民工退保。
著力打造參保人員信息數據“安全屏障”。不斷拓展金保工程業務功能,在職、退休人員都建立了完善的電子和紙質檔案。緊抓五險統征平臺的開發和完善,2016年6月,市本級3600多家參保單位實現了五個險種“一個窗口辦理,一張單據征收,一個賬戶收費”。同時,網上經辦大廳的打造,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路”的業務經辦新模式。目前,南充社保信息化建設在橫向上實現了與財政、銀行等部門的信息網絡共享,在縱向上實現了社保系統上至省局、下至社區的社保數據互聯互通。
南充市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 李輝 李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