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霞 王建基
(中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委員會黨校,新疆 五家渠 831300)
加快兵團人才培養與儲備的幾點思考
陳素霞 王建基
(中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委員會黨校,新疆 五家渠 831300)
對兵團而言,維穩戍邊離不開人才,因而兵團人才培養與儲備是兵團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基本保障。長期以來,兵團人才建設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隨著兵團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需要各類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開創和引領兵團的發展,兵團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與儲備。兵團人才培養與儲備是確保兵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的重要人力保障。
人才;兵團;培養;儲備;思考
在當今時代,兵團作為一個負有特殊歷史使命的社會組織,要緊跟時代發展,保持人才的先進性,以人才立兵團,以人才興兵團,以人才強兵團,使兵團不斷發展壯大。人才培養與儲備直接決定了所選之人的優劣和兵團的可持續發展,人才發展與兵團社會經濟的發展密切聯系,兵團社會經濟發展最快的時候,恰是各類人才高度集聚的時候。近些年,在中央和對口支援省市的支持下,兵團的一些師和團多了一些大的項目,同時也出現一些問題,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缺乏相關領域人才。
本文主要采取調查問卷、訪談問卷的方式,對加快兵團人才培養與儲備進行研究。調查問卷的研究樣本取自兵團基層團場和上級機關管理部門。調查問卷共發放1000份,回收問卷987份,有效問卷985份,涵蓋兵團第一師、第四師、第六師、第八師、第九師、第十二師。
據統計,目前兵團人才隊伍年齡結構如下:領導班子平均年齡52歲,處級干部平均年齡48歲,一般干部平均年齡42歲。以六師為例,截止2014年底,師市干部隊伍總量達到13139人,較上年增長了2.46%,占2014年底平均人口總量的3.88%。在機關單位干部、事業單位干部和企業單位干部三支隊伍中,機關單位干部增長較快,2014年底總量達到6320人,占師市干部隊伍總數的51.6%,事業單位干部占師市干部隊伍總數的38.3%,企業單位干部占師市干部隊伍總數的10.1%。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才聚集在機關單位,事業單位次之。
在科研平臺硬件建設方面,截止2015年,兵團累計建設國家和地方聯合認定工程研究中心5個、工程實驗室8個,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5家,自治區認定企業技術中心48家。在科研平臺項目建設方面,2015年兵團爭取各類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批準立項190項,國撥經費到位資金1.29億元。兵團本級科技計劃項目立項359項,兵團本級財務科技撥款1.42億元,同比增長20.3%,項目年投入強度每項39.55萬元。
近年來,兵團高層對培養與儲備人才達成共識并積極行動,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由于兵團的特殊體制及歷史遺留問題,導致人才的培養與儲備工作還存有不少問題,主要問題如下:
1.兵團人才相對匱乏,人才結構不夠合理
兵團加大了對人才的引進力度,但效果還不夠明顯,人才相對匱乏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根據兵團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近五年來,兵團引進各類人才1.5萬人,人才引進數量以年均38%的速度增長。其中,本科以上學歷人才數量由29.5%提高到43.9%,主要包括:工程技術人員743人,農業技術人員1762人,科學研究人員26人,衛生技術人員2099人,教學人員3485人,經濟、財務人員2731人,政工人員1442人,其它專業人員1776人。但是,兵團引進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干部和職工僅占0.2%;在獲得技術職稱的干部和職工中,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僅占8.3%。兵團人才結構不夠合理,高精尖人才、高學歷和專業技術人員明顯匱乏。
2.兵團人才評價機制不夠健全,選用機制不夠完善
兵團具有較強的組織化優勢,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兵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制度不完善不到位等現象。如對本單位人才選拔任用和職務、職稱晉升方面評價的制度因素存在問題。通過對兵團各部門的調查發現,被調查者對涉及人才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滿意度不高,自我期待與客觀現實有較大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兵團人才的培養與儲備。
3.人才管理方式相對落后
隨著兵團的轉型發展,在人才管理方式上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完善。兵團在人才的管理方式上仍有些落后,一是兵團的人才管理方式不夠成熟,評價體系不夠科學,報酬薪水不高,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人才的穩定發展;二是隨著深化改革的步伐加快,雖然有些部門進行了整合但對人才的管理沒有太大創新,仍然存在論資排輩,輕績效管理等現象;三是激勵手段較為單一,沒有切實從人才自身的需求考慮,從而導致激勵效果不夠明顯。由于人才管理方式的落后,從而抑制了人才工作的積極性,最后導致人才的流失。
4.客觀環境對兵團人才激勵機制建設的影響
自然環境的影響表現在:物產的豐富程度,氣候是否適宜多數人,交通出行是否便利,能否滿足一般的辦公條件,自然環境有時往往成為留住人才的基礎。社會環境的影響表現在:社會對人才的認可和基本評價,人才在當地社會的融入程度。人文環境的影響表現在:是否注重人才的內心精神世界,領導的個人魅力和人才對事業的忠誠度。
兵團良好的發展前景和機遇,是決定兵團能否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引進和留住人才,才能更好的培養與儲備人才。近幾年兵團吸引留住人才工作有所成效,主要得益于兩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出臺的政策,對兵團歷史定位、職責使命和發展中遇到的困難等都給予了關注和解決。
(一)提升儲備人才質量,使其結構合理化
人才作為一個高素質高技能的群體,本身具有多維度內在結構,包括人才年齡維度分布機構、人才學歷維度分布結構、人才專業技能維度分布結構等特征。兵團組織部及人力資源局要根據兵團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科學制訂人才需求清單及人才培養動態管理制度,合理設計培訓計劃,對各類人才進行差異化培訓,完善兵團現有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工作理念,有效提升人才質量和緊缺人才效能,并使人才發光發熱,確保人才的工作狀態滿足工作崗位的需要,充分發揮人才的價值。
(二)人才培養注入科學理念,落實人才政策
針對人才隊伍“老、少、低、缺”的現象,一些單位把人才培養作為一項打基礎、蓄后勁、管長遠的戰略性工作,力求真正培養一些單位所需人才。如六師的一些大型企業堅持“關鍵人才重點培養、緊缺人才加快培養”方針,采取“訂單式培訓”“定向式培養”等方式,先后與內地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企業培養了一批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術骨干。又如,六師某團堅持“培以致用”“以用促培”,積極為人才成長鋪路子、搭臺子、壓擔子、找位子。堅持把優秀人才放到基層成長,同時注重從基層選拔優秀干部到上一級單位和部門任職,使得全團人才隊伍的總量、素質和結構都有很大提高和改善。
在兵團發展的新時期,制定出科學有效的人才政策是兵團人才發展的關鍵之舉。當前,兵團處在轉型發展的新時期,加快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性、創新型的人才隊伍,是深入實施人才強兵團戰略的重要內容。要完善兵團人才發展的相關機制,加快培養與儲備兵團所需人才。
制定支持基層人才發展的意見。鼓勵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基層流動,對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工作的人才,在工資、職務、職稱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落實《關于對優秀基層大學生進行重點培養管理的意見》,實行特殊的編制政策。制定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就業創業扶持辦法。實施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到基層服務和掛職鍛煉的派遣和輪調辦法。定期組織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高級專家到基層進行講學、技術培訓等活動。在實施國家級、兵團級人才選拔培養計劃時,加大對基層的傾斜力度。要高度重視對人才的服務和管理,想方設法為他們發揮作用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引導和鼓勵他們服務兵團、扎根兵團、建設兵團,不斷打牢兵團屯墾戍邊事業的根基。
(三)優化培訓形式,讓人才在培訓中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豐富和優化培訓形式,提升培訓的靈活性。大力倡導特色鮮明的培訓形式,提升培訓的感染力、引導性,淘汰相對呆板的培訓形式。一方面,切實提高對人才的培訓效果,要不斷創新課堂培訓方式,逐步將灌輸式培訓替換轉變為“以人才為本”互動式培訓,并使互動培訓模式走向常態;另一方面,要積極轉變培訓理念,將課堂培訓與實踐培訓有機結合,凸顯實踐培訓的重要性,不斷開拓和鞏固實踐培訓基地,使培訓課堂延伸至“第二實踐課堂”,培訓重心不是學理論而是用理論,讓課堂走向社會。
(四)健全兵團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機制
健全兵團人才選拔和使用機制。選拔和使用人才要著力提高選人用人的公信度,要通過優惠政策選拔使用人才,更重要的是通過制度選拔使用人才。堅持“逢進必考”的基本原則,堅持做好“人才發現、培養和任用”一條龍配套機制。健全兵團人才培養和競爭機制。對扎根兵團、業務能力強、政治素質優的潛在人才要廣泛挖掘,基層組織人事部門要善于從生產和工作一線發掘“好苗子”作為后備力量。讓人才在實踐中培養才干,在競爭中增強實力。并根據團場實際,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機制。
(五)健全多元化的人才激勵機制,為更好的培養與儲備人才奠定基礎
1.借力中央援疆部署,優化兵團人才激勵機制。健全完善兵團與對口援疆省市人才工作協調機制。加大對口援疆省市支持兵團的工作力度,為兵團引進干部牽線搭橋;借助對口援疆省市社會力量加強兵團人才工作。借助對口援疆省市社會組織和行業組織力量,加大社會力量支持兵團人才激勵機制建設的力度。
2.建立兵團人才行政化與市場化的激勵機制。首先,堅持和完善兵團人才行政化激勵機制。當前,兵團人才激勵機制以職務激勵、職稱激勵、待遇激勵等物質方面的激勵為主,以精神激勵和榮譽激勵為輔,大多是一種行政化的激勵方式,也切實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次,探索和健全兵團人才市場化激勵機制。可以針對不同行業,探索具有兵團特色的市場化激勵機制。再次,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兵團人才激勵機制建設。
[1]陳登才.人才戰略[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2]譚志.對人才資源開發的探討[J].建設科技,2006(4).
[3]綦群高,王英姿.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策略[J].教育與職業,2007(6).
[4]劉追.新疆兵團高層次人才開發的途徑及對策[J].新疆農墾經濟,2007(9).
[5]謝來位,陳文權.論農村實用人才資源開發激勵機制的建構[J].探索,2009(3).
[6]楊曉華.人才隊伍建設當更新理念[J].江蘇教育,2010(6).
[7]呂小艷.人才學視野中的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J].繼續教育研究,2010(7).
[8]徐青.高等教育國家化視野下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繼續教育研究,2010(9).
[9]謝辛.西部地區農村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探討[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1(6).
[10]崔曉楓.提高人力資源管理創新能力打造高素質藍領人才隊伍[A].北京市物資流通協會2010年理論文集[C].2011.
[11]寧志剛.我國內地、香港、臺灣的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策略比較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3.
責任編輯:毋斌
F426.91
A
1674-1676(2017)04-0025-03
2016年兵團社科基金項目“創新社會治理視閾下如何提升農牧團場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16QN01)。
陳素霞(1984-),女,山東東明人,中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委員會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
王建基(1964-),女,新疆烏魯木齊人,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社會學和民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