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付林 彭恩勝
(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4)
社會支持視閾下對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支持的探究
周付林 彭恩勝
(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4)
當今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大,貧困畢業生在競爭中更處于弱勢地位。作為社會弱勢群體的高校貧困生就業問題成為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對貧困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就業支持成為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政府、高校、家庭、社會、企業、社區、自身等主體在高校貧困畢業生就業中發揮著不同的支持實效,需要從經濟支持、發展支持、情感支持、制度支持等四個維度來強化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全面支持體系,不斷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社會支持;貧困畢業生;就業能力
社會支持是一定社會網絡運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對社會弱者進行無償幫助的一種選擇性社會行為[1]。社會支持是一個復雜的體系,是由主體、客體和內容三個要素構成的。社會支持的主體包括國家、社會、企業、家庭成員、親屬、朋友、同事和社區等。社會支持的客體包括所有需要提供支持的社會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的內容包含情感支持、服務與經濟支持、陪伴支持和信息支持等支持。[2]
社會支持是與弱勢群體的存在相伴隨的社會行為。隨著高校收費制度的改革和雙向選擇就業的變化,高校貧困生群體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社會弱勢群體,高校貧困生就業問題成為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對貧困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就業支持成為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就業環境嚴峻,貧困生就業支持平臺有待進一步拓展
政府是貧困畢業生就業政策和環境的重要支持主體。近年來,政府通過加強對人才市場的宏觀調控,整合全國就業資源,為貧困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就業平臺和大量就業崗位。但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受世界整體經濟的影響,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就業壓力增大,就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而貧困大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弱勢群體,能利用的就業支持平臺更加有限,能獲取的就業機會越加困難,就業前景就更加令人擔憂。
(二)就業機會處于弱勢,貧困生就業支持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貧困生在校期間分散了一定的時間和經濟壓力用于參加各種勤工儉學、社會實踐等活動,但對就業技能和專業技能的提升相對有限,獲取技能培訓和社會資源等資源受限,就業競爭力也因此受到一定影響。在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和在家庭成員的期待下,貧困生就業期望值較高,在擁有的社會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過多考慮職業的穩定性、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等因素,從而失去了很多就業機會。求職成本的增加也加大了就業的難度,超出了貧困生的承受能力,失去了許多就業機會。同時,在“自主擇業,雙向選擇”中,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存在不規范,一些不合理條件阻礙高校貧困生公平參加就業競爭,就業過程中的人情化等現象經常出現,規范各方主體招聘和用人行為的就業機制不完善,需要進一步發揮其監督制約保障作用。
(三)就業需求結合不緊,就業素養的支持力度需進一步加強
高校是貧困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孵化基地。高校為適應市場需求,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但一些高校的專業和課程的設置更多是從學校自身的師資條件、學科專業等方面考慮,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度和結合度不夠強,容易導致“人才過剩”和“供不應求”的突出矛盾。同時,盡管在社會各方主體支持下,貧困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一定提升,但貧困生自身就業素養仍然不足,就業創業意識缺乏,職業規劃目標不清,就業技能培訓不夠,在求職過程中缺乏勇氣和自信,不能充分展現自身能力和水平,就業素養的支持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強。
(一)優化就業資助方式,強化高校貧困生的經濟支持
經濟支持是實現貧困畢業生成功就業的重要物質基礎,各支持主體要不斷完善就業資助方式,增強資助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是高校要加強貧困生物質資助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獎、貸、助、減、補五位一體”的資助體系,強化組織技能培訓補貼、創業扶持、求職補貼等措施,幫助貧困畢業生群體盡快實現就業。二是政府繼續完善貧困畢業生優惠獎勵政策,制定支持高校貧困生向基層就業的經濟激勵措施,為貧困生面向基層就業和自主創業創造良好的環境。三是企業創新就業資助方式,通過定向資助貧困生加大與高校的人才培養合作力度,實現在人才培養目標和企業人才儲備方面實現雙贏。
(二)加強職業導航,強化高校貧困生的發展支持
加強貧困畢業生的就業素養和就業潛力的提升,強化職業引領,增強就業競爭力。一是要以就業為導向,依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與專業方向設置,凸顯自身的辦學特色,在專業設置上體現差異性,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實際運用和可操作能力,滿足社會需求。二是強化全程職業規劃與就業培訓,引導貧困生進行全方位的自我探索,幫助設計大學時期和未來發展方向,提升貧困生就業競爭軟實力。注重職業培訓,幫助貧困畢業生提高職業素質與就業意識,培養他們的專業能力、適應能力和求職能力。三是要加強就業信息支持,開拓完善校外就業市場,建立多層次的就業交流平臺,及時為貧困學生傳遞就業信息,幫助他們分析和預測就業形勢,滿足他們的求職需求。
(三)加強就業心理引領,強化高校貧困生的情感支持
注重精神層面的引領,為貧困畢業生提供良好的就業心理準備。一是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貧困生進行誠信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奉獻教育等,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標,激發他們的熱情和勇氣,使其以良好的心態參與社會競爭,更好地融入社會環境。二是要加強貧困生的心理重構,增強其自信心。“社會支持作為一種支持性資源或支持性行為,對維持一般的良好情緒體驗具有重要意義。”[3]引導貧困生對貧困問題有一個客觀、理性的認識,用精神上的富裕來彌補物質上的匱乏。通過心理輔導,使貧困生在求職過程中正確、理智地認識自身現狀,盡量減少和避免自我挫傷,激勵貧困生通過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用真才實學來獲取就業機會。
(四)完善就業機制保障,強化高校貧困生的制度支持
高校貧困生就業是一項實現社會公平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各支持主體之間的聯動與協作。一是政府要積極引導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基地,支持用人單位、社會職業培訓機構與高校合作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二是要完善和推進貧困生參加職業培訓和創業培訓體系,開展多種形式的促進貧困生就業專項指導服務活動,促進貧困生實現就業。三是制定并完善畢業生就業相關的法律法規,簡化貧困生辦理就業手續,通過規范就業市場,形成“公正、公平、公開”的就業環境,營造一個公平公開的畢業生就業環境。
[1]陳成文,潘澤泉.論社會支持的社會學意義[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29(6):25-31.
[2]余秀蘭.貧困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網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2,28(1).
[3]鄭杭生.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和中國社會的轉型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社會學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徐芳
G641
A
1674-1676(2017)01-0063-02
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視域下高校創業人才培養的支持體系研究”(項目批準號:JY1562)。
周付林(1982-),男,江西萍鄉人,江西中醫藥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彭恩勝(1975-),男,江西余干人,江西中醫藥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