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歡 崔淑慧
(中共河南省杞縣縣委黨校,河南 杞縣 475200)
(商丘師范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以創新精神推進基層黨校教育模式改革
——基于中共杞縣縣委黨校“全覆蓋”教育模式的分析
李 歡 崔淑慧
(中共河南省杞縣縣委黨校,河南 杞縣 475200)
(商丘師范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基層黨校是全國黨校系統的基礎力量,是教育培訓基層黨員干部的主渠道。基層黨校如何深化改革創新,真正辦出成效,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課題。本文以中共河南省杞縣縣委黨校“全覆蓋”教育模式為例,認為該校的創新實踐對基層黨校的改革和發展具有啟示和指導意義。
創新;基層黨校;教育模式;杞縣黨校;全覆蓋
黨校姓黨,資政育人,黨校是我們黨教育培訓黨員領導干部的主渠道,黨校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校工作,充分發揮黨校作為教育培訓黨員領導干部的主渠道作用顯得尤為重要。而在全國黨校系統中基層黨校是基礎力量,是基層黨員干部加強黨性鍛煉的大熔爐。充分發揮基層黨校作用,關系基層黨員干部的健康成長,關系黨的基層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的發揮。[1]那么,基層黨校如何深化改革創新,真正辦出成效,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課題。本研究以中共杞縣縣委黨校“全覆蓋”教育模式為例,認為該校的創新實踐對基層黨校的改革和發展具有啟示和指導意義。
基層黨員干部培訓需求巨大,然而“一縣一黨校”“一區一黨校”的實際情況就導致基層黨校培訓容量有限,教育培訓難以輻射到縣、區基層所有黨員干部。以筆者所在的河南杞縣為例,該縣有21個鄉鎮和1個產業集聚區,1035個基層黨組織,35676名黨員,其中農村黨員有21699名,基層黨員干部教育培訓需求很大。縣委黨校經過多年的努力建設,辦學條件有了較大改善,目前占地面積25畝,建筑面積6400多平方米,現有3個教室、2個會議室和1個報告廳,可容納500名學員同時在校學習。從硬件條件來看,縣委黨校基本能完成每年固定在5個以上的主體班次和十多個非主體班次的培訓任務,該縣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基本能夠實現每兩年輪訓一次的要求,但副科級以下干部的培訓狀況則遇到很多困難,特別是村鎮干部和黨員,很難有機會到黨校接受培訓。隨著“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工作的不斷推進,以及“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宣傳工作的開展,如何讓全體黨員全部進黨校接受黨性教育,充分發揮黨校的職能作用,成為杞縣黨校亟需解決的問題。因此,杞縣黨校正努力探索一種新的黨校教育培訓模式,以滿足基層黨員特別是農村黨員的教育培訓需求。
1.主課堂逐級覆蓋
打造固定課堂集中學習,發揮黨校教育主課堂的傳統優勢。主課堂教學培訓重點是副科級領導干部培訓班、青年后備干部培訓班、基層黨支部書記培訓班和萬名黨員進黨校活動等。為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成效,該校創新了“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教師講學”與“學員自學”相結合、“集中理論講授”與“分組問題研討”相結合的教學形式。采取專家授課、領導講學、專題研討的方式,突出“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經典解讀”“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黨章黨規黨性教育”等以及“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解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為專題的學習內容,同時結合自編教材開展紅色杞縣、黨性杞縣、文化杞縣、廉潔杞縣、脫貧杞縣、實力杞縣等內容的學習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既突出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又聚焦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新問題,利用主課堂教學培訓對杞縣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和后備青年干部、村級干部等達到逐級覆蓋。
2.微課堂基層覆蓋
微型黨課是近年來杞縣縣委黨校針對基層黨員干部進行黨課教育采用的有效載體。通過組織黨校教師把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黨章黨規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講到農村、學校、企業基層黨支部,又把黨的政策理論精髓結合生動的實例,深入淺出地講給廣大黨員,提高了黨校教學的生動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也增強了廣大基層黨員學習黨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系統性。微型黨課形式較靈活、時間占用少、效率高,通過微型黨課開展教學,這是杞縣黨校創新基層黨課的新舉措。目前,該校已開展微黨課進基層宣講320多場,受益黨員1.6萬余人。
3.大課堂立體覆蓋
大課堂是指空中課堂,是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和現代通訊,把教師講課內容搬到熒屏,連到網絡,接進平臺,架起了黨員干部教育的“空中大課堂”。相較于一般的課堂教學,空中大課堂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足不出戶就能快捷地接受到學習教育。該校精心選題,組織教師錄制“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解讀等系列宣講視頻24期,通過電視、廣播,使黨員干部足不出戶就能聆聽黨的聲音、接受黨性教育,同時將“互聯網+”與黨校教學深度融合,利用杞縣網、“杞縣黨建”和杞縣黨校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使該縣黨員干部隨時隨地可以進行黨課學習,以此實現空中大課堂對黨員干部教育的立體覆蓋。
4.大講堂重點覆蓋
領導干部大講堂是以科級以上黨員領導干部為主要對象的課堂,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學習專題、黨的建設學習專題、從嚴治黨學習專題、政策理論學習專題、黨章黨規學習專題等課題,堅持每季度至少舉辦一期領導干部大講堂,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到黨校來講學。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原黨組成員紀檢組長宋明昌同志,在為杞縣科級以上黨員領導干部作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輔導后,對杞縣黨校的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全覆蓋模式大加贊賞,并認為該模式值得學習和推廣。
杞縣是個革命老區,有黨員3萬多名,如何實現該縣全體黨員全部進黨校接受黨性教育,這是一個重大課題。為此,杞縣黨校在該縣21個鄉鎮和1個產業集聚區共設立了22所“縣委黨校分校”,把黨校教學推向最基層。在堅持黨校姓黨原則基礎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突出抓好黨校主業主課的同時,創新契合農村實際的黨課課程,讓廣大農村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動群眾脫貧致富。以“主課堂”“微黨課”和“流動黨課”為主要培訓形式,開展鄉村黨員到分校集中上黨課,村頭田間聽黨課等培訓。農村黨員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大的老黨員,不出鄉、不出村就能夠聽黨校老師講黨課。杞縣黨校分校的設立打通了基層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最后一公里”,實現了該縣黨員干部培訓平臺的全覆蓋。
校本教材開發是一個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體現。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校工作的意見》,結合杞縣實際,充分利用杞縣作為革命老區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由中共杞縣縣委黨校牽頭編寫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導讀》《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紅色杞縣《黨史教育讀本》、黨性杞縣《不忘初心黨性教育讀本》、文化杞縣《文化歷史教育讀本》、廉潔杞縣《警示教育讀本》、脫貧杞縣《脫貧攻堅應知應會讀本》、實力杞縣《社會經濟發展教育讀本》等十幾種理論、黨建、文化、歷史教育讀本,下發到該縣每名黨員干部手中,讓廣大黨員干部在閑暇時自學有讀物。形成以黨性教育為主導和地方特色為補充的相得益彰的系列校本教材,以此推動杞縣黨員干部自學全覆蓋。
中共杞縣縣委黨校通過創新教學載體、創新課堂形式、成立黨校分校、編輯校本教材等,實現了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全覆蓋。通過培訓使基層黨員干部成為政治信念上的明白人、政策方向上的明白人、遵規守紀上的明白人、帶領群眾致富上的明白人、依法辦事上的明白人、德孝文化傳承上的明白人,增強了黨校教育對基層黨員干部的影響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探索出了一條基層黨校教育培訓的新模式,確保了“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對杞縣黨員的全覆蓋。杞縣黨校“全覆蓋”教育模式也為黨中央提出的“面向全體黨員開展多形式、分層次、全覆蓋的全員培訓黨的十九大精神”[2]的要求得以落實打下了基礎,對基層黨校的創新發展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校工作的意見》第二十二條關于“因地制宜推進縣委黨校辦學體制改革”中提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有效整合縣域干部教育培訓資源。”各地區由于存在自然環境、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在推進基層黨校改革創新、促進基層黨員干部能力建設中,一定要根據本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發展水平,謀劃創新的目標和思路,發揮自身優勢,找準自己的特色。如杞縣黨校依托杞縣作為革命老區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充分利用伊尹、董宣等杞縣歷史名人和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優勢,積極培育開發新的黨性教育資源,打造杞縣黨性教育品牌,以突出“黨性教育特色”“紅色文化特色”“基層工作特色”組織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旨在打造“黨性之校”“創新之校”“開放之校”“和諧之校”“文明之校”“繁榮之校”。這“三個特色”和“六個黨校”是杞縣黨校持續發展的基本經驗和努力方向。
對于基層黨校來說,相較于省、市級黨校,辦學格局更為封閉、教育資源頗為不足,這些就成為基層黨校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障礙。想要解決問題、克服障礙,就要通過開放辦學,打破相對封閉的辦學格局,以積極的姿態走出去;通過交流合作,整合利用黨校內外優質教育資源,發展壯大自身實力。以杞縣黨校為例,近年來該校積極創新“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開放辦學模式。“走出去”,就是走出黨校,為學員和黨校教師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臺。組織學員進行異地學習和課題研討,讓學員帶著思考進課堂,帶著課題赴教學點,真正做到學有成效;組織本校教師到人民大學、深圳大學等知名大學和延安干部學院、遵義市委黨校等黨內學校交流教學方法內容,選派骨干教師到中央黨校、河南省委黨校、開封市委黨校學習黨的十八屆中央全會精神和十九大精神。通過積極“走出去”,拓寬黨校教育的“廣度”。“請進來”,就是把黨政機關領導和社會知名專家請到黨校來,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推進黨校教育的“深度”。通過開放、合作、交流、學習,杞縣黨校的軟實力不斷提升、新優勢不斷凸顯,實現了自身的新發展。
基層黨校在改革創新的過程中,只有把創新的平臺、載體等都賦予實實在在的內容,將形式和內容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將創新落到實處,才能取得扎實的成效。檢驗基層黨校改革創新成功與否的標準,關鍵就是要看實效。如杞縣縣委黨校通過創新教育載體,使黨課“上熒屏”“下基層”“聯網絡”;通過創新課堂形式,打造“黨校主課堂”“基層微課堂”“空中大課堂”“領導干部大講堂”,實現黨校教育層層全覆蓋;通過成立鄉鎮分校,實現黨校教育培訓平臺全覆蓋;通過編輯校本教材,助推該縣黨員干部自學全覆蓋,最終實現了黨校教育對基層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全覆蓋。
黨校既不同于普通學校,也有別于一般的黨政部門,它有其自身的特殊發展規律,要有相應的制度機制作保障,涉及辦學體制、經費管理、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科研、學員管理等諸多方面。以杞縣黨校為例,杞縣縣委堅持黨委辦黨校的方針,把黨校工作納入縣委整體工作部署和黨的建設總體安排,縣委常委會每年至少專題研究一次黨校工作,并把縣委黨校各項工作所需經費全額列入縣級財政預算;縣委黨校辦學收入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由財政部門統籌用于縣委黨校的建設和發展,學員在縣委黨校學習、食宿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撥付縣委黨校,學員不再回原單位報銷。
杞縣黨校也在不斷創新人才保障機制,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堅持專職為主、專兼結合原則,專職教師采取人才引進與擇優選調相結合,同時選聘一批實踐經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的黨政領導干部擔任兼職教師,并不斷探索構建既區別于公務員又不同于普通事業單位的黨校教師管理體制;對教師教學實行嚴格的教案審核、集體備課、課前試講制度;堅持黨校科研緊緊圍繞教學展開,規定教研人員每年到基層一線調研不少于1個月,并建立相應的科研考核激勵機制;杞縣黨校堅持從嚴管校治校,建立規范化的學員學籍管理、在校紀律、考核評價等機制,保證各項培訓輪訓任務的順利完成。正是由這一系列的制度機制來作保障,杞縣黨校才得以健康有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思想工作創新,要把創新的重心放在基層一線。[3]基層黨校是黨的宣傳思想工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基層主陣地。基層黨校如何深化改革創新,真正辦出成效,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新形勢下,從區域發展的實際出發,有效整合本地區干部教育培訓資源,積極探索和創新干部教育培訓模式,提高干部培訓質量,是基層黨校的重要責任。唯有如此,基層黨校才能為不斷譜寫黨校教育改革新篇章、開創黨校事業發展新局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1]卞吉安.辦好基層黨校夯實戰斗堡壘[N].人民日報,2013-08-16.
[2]中共中央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7-11-03.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D267.6
A
1674-1676(2017)06-0095-04
李 歡(1984- ),女,河南固始人,中共河南省杞縣縣委黨校教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學基本原理。
崔淑慧(1983- ),女,河南駐馬店人,商丘師范學院教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學基本原理。
責任編輯:毋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