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丁(自由撰稿人)
在我看來,“像抓酒駕一樣打假”是脫離中國社會現實基礎的“烏托邦”理論。
制假售假產業鏈遠比酒駕復雜和龐大。在中國,數量頗大的假冒偽劣產品擁有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進而存在根深蒂固的生產、線下分銷或者線上銷售的“供應側”。在某些東南沿海省份,這樣的產業鏈甚至支撐著地方經濟。
以酒駕入刑重塑人們“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的習慣,對白酒產業影響微乎其微;但要動真格打掉制假售假產業鏈,指望嚴刑峻法未必能實現。
酒后駕車,一旦被查處,就面臨扣分、取消駕駛資格甚至拘留、入刑的高風險。很多人本來就不愛喝酒,再計算風險成本,就很容易達成抵制酒駕的社會共識。
可制假售假不同。只要有100%的利潤,就有人敢于冒殺頭的風險。酒駕易戒、制假難改,兩個完全不在同一量級的事情不能混淆。
制假售假和知假買假都是人性之病,靠加重刑罰治不好。
法律不是萬能的。人性弱點中,最可怕的就是趨利與避害的天平失重,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對其潛在害處選擇性失明。這無關素質、人種、社會地位與學識,而是出于個體對于利害關系的權重考量。
在假貨泛濫的一些地區或者國家,極易形成互害型社會,人人都感覺到來自上游他人制假售假的傷害,但卻無法對其進行制約,只好反過來做同樣的事情,去侵害更下游的人,以期形成對自己利益的間接補償。
制假與售假是深藏于人性深處的惡,隨時可能爆發出來,極難根治。馬云想用法律來完成對制假售假的“終極殺”,那就像當年他試圖用一本中國黃頁就開啟互聯網大業一樣,注定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