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林++海爾罕
少年八路軍
我叫郝玉林,1926年農歷九月十三出生,祖籍山西省汾陽縣人,清代遷至綏遠省歸綏市,后移居涼城縣關口村。祖父以耕種為生,艱苦勞作,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鄉爺”。祖父去世后,伯父繼承家業,開賭設局,家產很快敗光。父親忠厚老實,只好空手離家。當時姥爺在縣衙門做事,幫助父親租種了100畝地,經過苦心經營成為當地富戶。父親于民國十八年去世,當時我5歲。母親領著我們又回到關口村,承種了20畝山坡地,辛苦勞作一年只能維持半年生計。此時姥爺已棄職回家,我便住在姥爺家,跟姥爺上山挖大黃①為生。
1935年,我11歲,看別人家孩子上學念書非常羨慕。雖然姥爺經濟上無能為力,但他找到早年一同做過事的朋友為我說情,后來先生答應我可以作旁聽生,只要每天打掃教室,就可以不用出學費,我高興極了。
1937年,正值局勢緊張,當時姥姥家院內住著國民黨山西駐軍董連長的家屬,很早就得知了要打仗的消息,于是急著回太原。董連長向我姥姥提出要雇我陪同回太原,一路上給太太抱孩子提東西,我姥姥同意了。于是我便同他們坐二騾車經過右玉、平魯去往太原。其實我早聽說平魯區朔縣有共產黨領導的“犧牲救國同盟會”(以下簡稱“犧盟會”),成員全是十來歲的學生,他們由老師領著,經常在馬路上唱歌、跳舞、做演講,宣傳抗日救亡。聽聞他們歡迎有志之士參加其中,我早就存了心,只要一到平魯就尋機會偷跑。平魯距涼城不過百十公里,從右玉出發進入平魯,到中午打尖時間,我留了個字條放在小孩子的胸前,趁機跑了。我一路邊跑邊打聽,找到了共產黨領導的犧盟會駐地,找到當時的領導人王尚志,他簡單問了我的來歷后,就讓我加入宣傳隊。我高興極了,這是我革命的起點。1937年6月我隨犧盟會一部分隊員調入劉志丹領導的紅三團,繼續在團政治部宣傳隊工作,主要活動地點在黃河兩岸。
“七七事變”后,我所在的團改為八路軍120師獨立二旅警備六團,我成為特派員身邊的一名小干事。我所在的部隊征戰長城內外、晉冀察綏,配合友軍參加雁門關忻口戰役,那是我參加的第一次戰斗。
1939年,部隊回師晉西北,我們團從河曲、五門魯直打到呂涼山一帶,鞏固了根據地,打跑了搗亂的頑固軍,史稱“晉西事變②”。
1940年元月,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候補黨員(因年齡不夠正式黨員標準)。在百團大戰前夕,我們的部隊在寧武三叉口一帶被超我數倍之敵人層層包圍在一個狹窄地帶,全團將士奮勇沖殺,上至團長、下至馬夫,沒有一人舉槍投降,頑強地廝殺了兩天兩夜,直戰到彈盡糧絕。
百團大戰中,我們配合續范亭領導的部隊在同浦鐵路沿線打擊日寇。在火燒陽明堡機場戰役中,我團打外圍,負責牽制增援之敵,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大戰后,軍隊回到河曲縣陸固村整頓,宣傳隊受到表揚。孫團長在廟梁廣場的全團大會上講了話,還特意表揚了我,給我們發了獎品——鉛筆和毛巾,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極為難得的。這也成為我今生不滅的回憶。
1937年至1941年,我是在戰斗中渡過的,經歷了數百次的大小戰斗,負傷一處,在槍林彈雨中得到鍛煉和考驗。這四年來白天打仗,晚上行軍,同志們武器彈藥不離身,從未脫了衣服睡過一個囫圇覺,行軍時,常常發生走著路,人頂人站著就睡著了的情況,收營隊負責前后接應防止掉隊,人們一覺醒后再跑步跟上。我軍戰士們在這種殘酷的環境中幾天糧米未進,只能用野菜充饑。無論傾盆大雨的夏季還是白雪皚皚的冬季,我們都不能隨地歇息,只能隱蔽在山崗上、樹林里。
1940年夏季,在反掃蕩的戰斗中,我軍頂著大雨,在岢嵐縣西豹峪山上,與日寇展開近距離作戰,戰斗持續了三天三夜,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失足落入山洪中,直被山洪沖出二十余里才被先頭部隊救起,險些喪命。
1940年冬,我隨騎兵營北上大青山、蠻漢山(即今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一帶)開辟敵后工作,為騎兵營部隊儲備糧食馬料。在戰爭時期,行軍馬匹每天要吃至少12斤糧食,否則承受不了游擊戰的強度,因而我的任務很艱巨,所幸,當地的貧苦農民對共產黨非常擁護,多方面積極支援。我當時并不懂什么政治,但是知道共產黨員就是要為人民辦好事辦實事。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為勞苦大眾服務的黨。我們八路軍走到哪里,那里的百姓都像親人般熱愛和擁護我們,每當戰斗進行到最艱難的地步,當地人民群眾就會不顧安危給戰士們送飯送水,抬擔架運傷員。
在延安初識偉人
1941年至1943年,3年間,我有幸在晉西師范學校(前身為晉西北軍政干部學校,為當時晉西北地區最高學府)學習三年,學校完全按正規學校教學,學制三年,號稱三三制學校,共八個班,分為師范班、干部班 兩類,課程內容一樣,只是課本內容深淺 有別。學員都是敵占區、根據地、部隊及地方的年輕干部,總共1500人,連教職員工2000余人。畢業后,我被分配到黨的政治中心——延安。
延安的棗園,依山傍水,四面環山,半山腰有三間青磚砌面的窯洞,里面住著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毛澤東。每當夜晚來臨,星星點點的煤油燈閃爍其間,映照出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一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信仰之光。
1943年到1947年間,我在延安棗園社會部干部科工作,主要任務是訂購國民黨各占區、各黨派及美英各大報紙、刊物,為中央提供情報來源,經常往返國民黨駐延安郵政各辦事處之間。此外,我還保管黨的地下工作資料,以及毛主席部分私人資料。在這期間,我經常看見毛主席的身影。聽過毛主席在楊家嶺禮堂歡迎陳景昆(建國初期著名法學教授)的講話,聽過歡迎馬歇爾(美國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張治中(黃埔系骨干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愛國主義人士)的講話,毛主席的講話生動有趣,雖隔半個世紀仍記憶猶新。我還聽過周總理關于南京、重慶與國民黨談判的報告。周總理善于爭取多數,有理有節打擊敵人,他在國民黨統治區得到各黨各派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我永遠忘不了這位足智多謀、能言善辯的政治家。
棗園里有一棵梨樹,梨樹下遮蔽著一個不大的舞廳,每到周六人們都會在此歡聚。音樂伴著舞蹈,飄揚在延河上空,仿佛承載著全國各族人民的盼望。棗園東北角住著幾戶農民,每逢春節便和毛主席相互拜年。勞動英雄吳滿有(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生產運動的典型)常去棗園毛主席家里作客。棗園后門出去還有個后溝村,是江青的居住地,她有一部美式吉普車,每周,她都會開車來我這里取走在上海訂的雜志。
我在棗園工作的四年中處處感到溫暖,在這里工作生活的人們心情愉快,緊張嚴肅而有規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友善,政治氣氛濃,初到延安的人絲毫不會感到寂寞,這段經歷使我終身受益。 這四年中還發生了兩件難忘的事。第一件是“四八空難③”后,前來延安參加追悼會的人絡繹不絕,毛主席在追悼會上致詞,聲淚俱下,悲痛欲絕。我們社會部人員在他身旁站著,還記得毛主席最后一句講的是:“他們過早地離開人世,是黨和國家的損失,讓我們更加團結起來,化悲痛為力量,踏著先烈未竟的事業前進吧!繼承他們的勇敢精神前進!”這是我心中縈繞一生的一件事。
第二件事,大約1945年秋季,王震將軍帶領三五九旅浴血奮戰一年多后回到延安。延安數十萬人民群眾早早沿途列隊等候迎接。我們排在七里鋪兵站路邊等候英雄們的到來,一直等到下午:“啊!來了,就是那‘一把镢頭一支槍,拿起镢頭會開荒,拿起槍桿會打仗,開出個小江南的三五九旅”。英雄們健步進入延安市區,王震將軍徒步走在戰士們中間舉手向歡迎的人群致意。大家鼓掌迎接,但實際上根本認不出王旅長的模樣了,他變成了一個大胡須老兵。士兵們昂首經過身邊的時候,人們都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淚。他們一個個披頭散發,赤身露膀,不難想到他們這一年多不分晝夜浴血奮戰,是怎樣的艱難。但他們是真正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王震將軍在講話時激動地流著眼淚說:“我旅全體將士為革命勝利、為中國人民解放獻出自己的力量,我們不愧于黨和人民委托,又一次兩萬五千里長征④,付出巨大的代價。我們永遠懷念犧牲的英雄們,他們為全中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獻出寶貴的生命,他們將被永遠載入史冊!”事后,毛主席和朱總司令以及中央首長看望全體官兵,連連表揚王震將軍“了不起”。
1947年,社會部領導派我做兩件事情。一是將社會部資料護送到山西指定地點。因白天國民黨飛機沿途轟炸,不便行動,只能在晚上趕路過吳定河。有一次拂曉,六頭騾子馱著資料剛上了綏德縣的吳定橋上,即見兩架敵機從空中掠過,轉了個大圈后投下幾枚重型炸彈將橋炸斷,幸虧我搶先一步,連人帶騾隱蔽起來,待敵機走后我按預定時間把資料安全送到了目的地。
吩咐我做的第二件事是讓我去子丹縣聯系五十頭毛驢,以備中央撤離時供老弱家屬用,當我到達子丹縣時,當地早已準備好。而后先遣人員到達,由我分配毛驢。當時,有一位叫方志純的老人,他想給老伴也要一頭驢,我說只能分他一頭。后來得知他是方志敏烈士的哥哥時,我內心感到十分內疚。后來的日子里,我常常會想起這位久經磨難的老人,解放后他調回江西省委政協工作,我再無緣與之取得聯系。
坎坷人生路
1947年我由綏蒙公安局調到內蒙古軍區任二十七團團長兼特派員,不久,“三查”運動⑤便開始了,我因祖父、伯父當過“鄉爺”,被部隊撤職送回省委接受審查。經審查,我按“破產富農,階級異己”處理,后又被公安廳分派到平清邊沿縣公安局任社會股長,解放后家鄉土改時劃為赤貧成分,之前的富農身份得以平反。1956年元月,我被調至巴彥淖爾五原縣公安局任局長,突然被定為右派接受組織審查,1957年10月,我背著反革命的罪名被下派到五原縣機械廠工作。1964年春,我背負的莫須有罪名被澄清。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在清除內人黨的運動中供銷系統受到沖擊,我時任縣供銷社主任兼總支書記,處于這場風暴的中心。我當時正在呼和浩特市家中養病,有同志偷偷通知讓我早做準備,我感到不妙,攜家眷乘火車到了塔爾湖,安排妥當后,到王副團長處報到。在那里,王副團長和我進行了一次對話:
“你何年入黨?” “是40年”。
“是內人黨嗎?”“是共產黨”。
“介紹人是誰?”“是汪東興、崔巖、孟特派員。”
“那你住在哪里?”“在塔爾湖林場。”
“為什么住林場?” “準備坐牢后女人孩子勞動能掙口飯吃。”
這時他笑了,“你先回去吧!但得隨傳隨到。”王團長后來再沒叫我問話,倒是幾次去塔爾湖看望我,并囑咐塔爾湖軍管要多加照顧我。多年過去,我現在已想不起王團長的全名,但我仍然感恩王團長,感恩解放軍。
1976年,我50歲,第二次回到五原縣公安局任副教導員。1978年我由公安局調到五原檢察院任代理檢察長。五原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我為檢察長,任職紀委委員會常務委員。
當時,中國的檢察機構在動蕩的年月中變得有名無實。我在進行相關基礎性的組建工作過程中,獲得了五原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特別是對干部的選拔,調入多名骨干,為開展工作奠定了基礎。新組建的檢察院是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以適應市場經濟和依法治國為前提,受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是法律監督機關,代表國家提起公訴。為此我們全院干警在辦公條件和交通工具匱乏,經費短缺的情況下,逐漸使檢察業務走上了正軌。盡管有困難,但是我相信,在黨的領導下沒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
在檢察院期間,我參與了平反工作,健全紀監委員會的黨支部工作方法等一系列工作,很忙,很累,但是也很舒心。
退休生活
我于1986年61歲時正式辦了離休手續,在黨的關懷和指引下,我算完成了自己的一份使命,五十多年來,在每一個崗位上我都無怨無悔,離休后,我過著無憂無慮的晚年生活。這些年,在各級黨委政府和老干局的關懷照料下,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五原縣歷屆黨委書記、縣長、單位領導和戰友、同志,他們從來沒有忘記我,縣領導定期為我通報縣情,讓我參加重要會議。各級領導逢年過節都會來探望我,讓我內心始終是暖洋洋的。現在雖然視力減弱了,但是我依然愛聽新聞關注時政,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堅定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集中整飭黨風,嚴厲懲治腐敗,凈化黨內政治生態,黨內政治生活展現新氣象,贏得了黨心民心,為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證。
將要結束我的回憶時,順便評議一下自己的這一生:我母親出生在一個舊衙門的衙役家庭,經常給我們講做人要重名,不要重利,錢要來得正當。做人要堂堂正正,做事要清清白白,母親的教誨我一直銘記在心間。我這一生之中從未想與人爭權奪利,更沒有想升官發財,只想清清白白地干點實際工作。
我從1937年參加革命,至1963年期間,共二十三年未掙過工資,我沒有任何怨言,因我參加革命不是為錢而是為了理想,有衣穿,有飯吃就很滿足了。離休后,我享受紅軍干部待遇,國家和人民給我的太多了,我只有感謝!
后記
初見郝玉林老人,我被他的居住環境震撼了,在我印象中,那樣簡樸的住宅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沒有什么家電,客廳墻上掛著毛主席像,十分醒目,家具陳設都十分老舊,甚至廚房的玻璃有幾塊還是紙糊的。家中只有郝玉林和保姆兩人,在我們架起攝像機之后,郝玉林歸整了一下頭發,親切地詢問我們,他要不要換件衣服,我們注意到老人身上的衣服有幾處補丁。郝玉林老人身體狀態不錯,能與我們自然輕松地交流。話題打開之后,從革命歲月到家長里短,老人滔滔不絕,到高興之處,還會唱起歌來,說到他故去的老伴,他會一瞬間從興奮的狀態跌落,黯然傷神。保姆說,郝玉林老人每天都會算一算,老伴走了多久……
在為時兩天的采訪中,我們走訪了有郝玉林老人捐資的烈士陵園,此外,還采訪了郝玉林的鄰居、舊部下和他的子女。據鄰居劉朋貴介紹,他們所在的小區曾經存在嚴重的垃圾治理問題,經過郝玉林的出面幫助,才有現在干凈整潔的環境。在老部下辛明月眼中,郝玉林是一個沒有架子,真誠關愛下屬的好領導,說起當年和郝玉林一起烤麻雀打牙祭的經歷,辛明月老人對郝玉林的慷慨直豎大姆指。郝玉林的二女婿趙志云也和我們聊了很多,當年身為高干的父親將女兒嫁給了只是打工族的他,多年后再看老父親,既是嚴父也是慈父,在嚴格要求子女的同時卻不會包辦他們的人生。談到老人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趙志云說,那是父親保持了一輩子的習慣。
郝玉林現已91歲,腿腳依然很好,每天繞著小區散散步,連拐杖都不用。據保姆說老人胃口不錯,生活規律,愛聽廣播。采訪結束,臨別之時,老人拉著我們問什么時候再來……希望歲月能夠善待這位善良的老人。
最后,感謝巴彥淖爾市委老干部局和五原縣委老干部局,感謝你們為這次采訪提供的幫助,因為有你們提前做的準備工作,有你們的陪同,有你們后期的配合,我們才會如此順利地完成此項工作。感謝!
注解:
① 大黃又名火參,根莖類植物,一種中藥材,色鮮黃,形似馬蹄,有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
② 又稱十二月事變,發生于1939年12月。在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抗日戰爭時期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期間,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兼晉綏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幾乎動用了全部晉綏軍(舊軍)進攻山西新軍,鎮壓與新軍一體的犧牲救國同盟會。山西新軍在八路軍的支援下被迫奮起反抗。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采取“有理、有利、有節”的方針,妥善處理了這次事變,打擊了山西反共頑固派的妥協投降陰謀,發展了抗日武裝力量,鞏固了山西的抗戰局面,并且爭取到閻錫山繼續留在抗日陣營,維護了中國共產黨與閻錫山的統一戰線關系。
③ 史稱黑茶山空難,1946年4月8日,一架迷途的飛機不幸撞山,頓時火光四射,飛機被撞成了碎片,機上乘坐的王若飛、博古(秦邦憲)、葉挺、鄧發、黃齊生、李少華、黃曉莊等13名民族英雄與4名美國機組人員全部遇難,釀成了震驚中外的空難事件。
④ 三五九旅南征北返和中原突圍,自1944年11月9日從延安出發,至1946年8月29日勝利回到陜甘寧地區,歷時659天,轉戰于陜、晉、豫、鄂、湘、贛、粵、隴八省,共路經100多個縣。這支部隊沖過敵人的100多條封鎖線,共大小戰斗300余次,平均每兩天打一次仗,經過近兩年的浴血奮戰,南下支隊出發時5000余人,返回延安后僅剩1414人。南下支隊勝利返回延安后,黨中央為勇士們舉行慶功宴。席間,毛澤東高度評價說:這是我黨歷史上的第二次長征。
⑤ 1947年冬至1948年夏,中國人民解放軍 利用作戰間隙普遍開展以訴苦和三查三整為主要內容的、有領導有秩序的大規模民主整軍運動。1948年3月,毛澤東將其概括為新式整軍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