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委黨校
孔飛,蒙古族,1911年出生,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人。
孔飛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蒙古族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在沈陽求學的孔飛抱著抗日救國、誓死不做亡國奴的滿腔激情,流亡到北平(今北京)。1934年,孔飛考入遷到北平的東北大學法學院邊疆政治系。1935年,北平爆發“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孔飛擔任東北大學學生糾察隊隊長,冒著生命危險走在游行隊伍的最前列。1936年4月,孔飛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七七”事變后,孔飛幾經輾轉到了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擔任一大隊二支隊第十班班長。1939年4月,孔飛調到西北工委民族問題研究室。1940年,孔飛到大青山和土默川地區調查民族問題。在延安期間,孔飛與烏蘭夫的妹妹云清從相識到相愛。1941年7月1日,孔飛和云清結婚。
1942年9月,孔飛與云清調到中央社會部工作,不久被組織派往綏遠、察哈爾敵占區做地下情報工作,搜集偽蒙疆政府及日本侵略者的情報,但是由于叛徒賈振業(后改名于明)出賣,他們不畏艱險建立的情報關系被破壞,多名親屬被迫害致死。由于受到敵人通緝,孔飛和云清在大青山抗日游擊隊的掩護下成功脫險,回到延安。
1945年,抗戰勝利后,孔飛奔赴卓索圖盟(今內蒙古赤峰、遼寧朝陽、阜新、北票等地)開展工作,擔任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卓索圖盟分會副主任、主任。他在赤峰主持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學院,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為內蒙古自治運動培養民族干部。他在內蒙古東部地區土地改革中,堅決支持烏蘭夫提出的“三不兩利”(不分牲畜、不劃階級、不斗牧主,牧工、牧主兩利)政策,穩定了牧區的畜牧業發展。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內戰。在中共冀熱遼分局領導下,孔飛創建了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卓索圖盟縱隊,先后擔任副司令員、司令員,領導和指揮騎兵部隊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多次取得剿匪戰斗的勝利,保衛了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基層政權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鞏固和擴大了東北和內蒙古東部根據地,成為赤峰紅色政權的奠基人。解放戰爭期間,卓索圖盟縱隊改編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十師、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三師,孔飛一直擔任師長,他率領部隊配合遼沈戰役,為內蒙古民族解放和中國革命事業的成功建立了卓越功勛。
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6月,孔飛擔任內蒙古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9月,他被授予少將軍銜。孔飛為內蒙古的部隊建設和邊防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經常深入部隊蹲點,檢查軍事訓練情況。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他接受中央軍委編寫各軍兵種戰斗條例的任務,親自組織編寫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部隊戰斗條令、條例,為制定新中國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騎兵兵種條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內蒙古黨委書記、自治區政府主席烏蘭夫受到誣陷,孔飛也受到牽連,遭到殘酷迫害。1978年,孔飛恢復工作,擔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革命委員會主任。1979年,孔飛當選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他上任后,以一個軍人的執著和魄力,首先進行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政策工作。“文革”期間,內蒙古一部分行政區域被分割給相鄰的省份。孔飛擔任自治區政府主席期間,多次給中央打報告,要求收回被劃出去的地方。在烏蘭夫的支持下,在孔飛的努力下,在廣大群眾的呼聲中,1979年7月1日,東三盟、西三旗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孔飛堅定落實被“文革”破壞的黨的民族政策,在干部使用上,要求蒙古族干部必須在各級領導班子中占有一定比例。孔飛不僅自己十分重視和學習蒙古族語言文字,還要求各級蒙古族領導干部都要學會蒙古族語言,漢族干部也要懂一點蒙語。“文革”期間,內蒙古經濟遭受重創。孔飛作為自治區政府主席,始終不忘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從內蒙古的實際出發,重視科學技術創新,對草場種植、風力發電、綿羊改良、人工降雨、森林保護、沙漠治理、煤炭開采、稀土開發等一一過問,作出科學決策。
1983年1月,孔飛積極響應中共中央關于干部“年輕化”的號召,主動辭去政府主席的職務,后擔任六、七兩屆全國政協常委。1988年,中央軍委授予孔飛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3年1月,孔飛在呼和浩特去世,享年82歲。他寫下的最后一句話是:“人生一死萬事休,我為人世留下了真骨頭,不為后人留下一點假骨頭,這就是做人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