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中,避免不了語言接觸,語碼轉換則是語言接觸的一種常見現象,隨著信息網絡的發展,英語的廣泛應用,在網絡交際中中英語碼的轉換也更加普遍。通過網絡交際中的流行詞匯來具體說明中英語碼轉換的具體類型,并且從功能角度稍作分析。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語碼轉換;類型;功能
一、引言
語碼(code)是語言學家用來指語言或語言的任何一種變體。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語碼轉換是使用者在兩種和兩種以上語言變體之間的選擇和切換以達到交際目的的行為。(吳軍群,2012)
語碼轉換是語言接觸的一種常見現象,在近40年來成為雙語研究中的一個熱門問題,受到了國內外語言和社會研究領域的多方關注。國外的眾多語言學家從多個角度來解釋語碼轉換現象,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理論和模式。如甘柏茲和布魯姆最早區別了情景語碼轉換和喻意型語碼轉換兩種類型;Myers-Scotton的標記理論和Verschueren的順應理論。
國內有關語碼轉換的研究起步較晚,語碼轉換在我國的研究起步始于 20 世紀末,內容大多屬于理論介紹(何自然 于國棟,2001)和文獻綜述類研究(祝畹瑾,1994),具體的實證方面的研究比較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語言學領域,何自然、于國棟、祝畹瑾等研究者們根據不同的語料,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分析了語碼轉換現象,但以介紹和驗證國外研究理論居多。
關于如何界定語碼類型有很多種解釋,這里選取的是帕普蘭的區分方法。帕普蘭區分了三種類型的語碼轉換:句間語碼轉換、句內語碼轉換和附加語碼轉換。
網絡中的漢英語碼轉換主要包括句內語碼轉換和句間語碼轉換。
(一)句內語碼轉換。
句內語碼轉換局限于句子或分句內部的轉換,并且混雜著詞匯的轉換。
1.表音符號。人們在使用網絡平臺進行交流時,為了表達某種感情或意思會在句子內加入表音符號,這些表音符號或由漢語拼音構成或由數字和英文字母組成。如:
(1)A:這道題目是這么解答的……
B:soga,原來如此。
(2)A:快點我幫你取了。
B:3Q,太感謝你了。
(3)A:最近又瘦了!
B:那你有A4腰么?
(1)中soga本來是日語的詞語,表示的是原來如此。但在此句中則是根據日語的發音在漢語中找到相似的字母拼音組合而成。(2)中的3Q由數字3和英文字母Q組成,取英文thank you的諧音,以示感謝。(3)中“A4腰”指的是比A4紙還要窄的小蠻腰,而A4紙是由國際標準化組織的ISO 216定義的,規格為21*29.7cm(210mm×297mm)。 所以,只要腰的寬度小于21cm(210mm),都可以稱之為“A4腰”,這一標準也將成為衡量尤物的終極標準。
這類的網絡詞匯還有很多,比如現在流行的“狗帶”。即可以向對方表達不滿讓對方“你給我狗帶!”也可以表示自己不會輕易放棄或者人數的情況。狗帶是純音譯,狗帶=go die,就是“去死”的洋氣點的說法。
2.縮寫。在進行網絡交流時,為了減少打字的次數,加快交流速度,對于一些表達方式人們更習慣于使用已為人所熟知,并廣泛使用的英語縮寫方式。
(4)A:最近鼻子很難受。
B:這個季節容易誘發鼻炎!ps:保重身體。
(5)A:這門課有什么需要準備的么?
B:這門課需要做ppt。
(3)中ps是一種很常見的縮寫形式,其全拼是postscript,意思是備注,是指人們在完成一段話之后,發現還有一些沒說完的話,便使用ps來進行補充。
(4)中ppt是power point的縮寫形式,交際者是學生的話,對他們來說ppt是比較熟悉的英文,使用其縮寫則更方便快捷。
類似的還有cp,就是英文couple的意思。
3.詞綴。網絡交際中的漢英語碼轉換中還存在添加詞綴來進行語碼轉換的表現類型,即在漢字后面增加英語詞綴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6)A:你現在在干嘛???
B:嗨皮ing
英語的進行時是通過添加屈折詞素來實現的,后綴-ing 是英文中正在進行時的表達方式,表示正在做某事,或正處在某種狀態下。漢語的現在進行時需在單個詞的前面加上正在來實現。(5)中“嗨皮ing”是指正處在快樂的狀態之中。這種表達方式比使用中文“正在嗨皮”更形象、直觀,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4.詞語。除了上述提到的漢英語碼轉換的類型外,人們在句子內還使用其他完整的單詞或詞組來進行轉換。
(7)A:你準備把這個圖片發在哪里啊?
B:朋友圈or微博吧。
英漢語碼轉換是遵循漢語的語法結構,中間的介詞轉換成英文。在中文的語境和以漢語為主的語法結構下,網絡交際者以各種不同詞性的英文單詞來代替中文單詞的現象特別常見。
(8)we are伐木累
某綜藝節目,鄧超一句“we are伐木累(family)”,讓在場的“兄弟團”和導演組瞬間笑噴,而自封“學霸”的他也引發網友的集體吐槽。網友調侃:“段子手鄧超,當過英語課代表,老師都哭了”。
類似的還有What are you弄啥嘞、美cry、笑cry等。
(二)句間語碼轉換。
與轉換發生在句子內部的句內語碼轉換不同,句間語碼轉換則是發生在兩個句子或分句的分界處,使用另外一種語言并以一個句子為單位進行轉換。一般來說,句間的語碼轉換難度要比句內的轉換難度大一些。(董若穎,2007)
1.引用語。在網絡交際中,當人們談到某些具有有趣的英文句子時,它的幽默性是由英文發音的押韻或意思的多樣化體現出來的。但如果直接翻譯或翻譯的有偏差,漢語譯文就突顯不出某些詞的多義性。或是涉及到一些與文化關系密切的內容時,如果使用漢語譯文,則可能無法準確充分的表達英文原句的內涵,另一方可能沒法理解其中的語言魅力,說話人的目的也無法達到。
2.插入語。網絡中,人們會使用插入語,如:by the way,oh my god等進行英語和漢語的轉換。
3.句子。
人們在進行交流時,因語境和心理情感的改變,在句子或分句的交界處會使用完整的英文句子進行轉換,從而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圖。
(9)A:聽說最近有人在打著慈善名義騙錢。
B:are you kidding me?怎么會有這種人!
對話中的are you kidding me?屬于句間語碼轉換,表示你在開玩笑吧?更好地體現了說話者的驚訝程度。
這種情況在網絡交際中也十分常見,you can you up , no can no bb! (你行你上,不行別嗶嗶),You have seed.,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給你點顏色看看)等等,都不是幾個詞語的轉換,而是整個句子的轉換。
二、網絡交際中漢英語碼轉換的功能
由于網絡語言所處環境的特殊性,它有著與其他語體不同的特點,更便捷和生動,因而網絡語碼轉換現象也將呈現出不同的功能。
(一)方便快捷。
根據語言學家提出的簡約原則,人們在使用語言時總是盡量節省氣力,減少麻煩。網上對話交流與面對面的交流不同,網絡交際需要通過鍵盤輸入信息來完成,打字速度的快慢對交流順暢度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在交際中為了能夠更快捷更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從而使交流能夠進行下去,當人們發現某些詞匯的英語表達形式相比漢語更簡單,打字更快更方便時,就會趨向于使用英語,尤其是英語中存在的各種專有詞和縮略詞,這使得網民在交際中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10)A:這份工作對我們有什么要求么?
B:沒什么要求,不過,過了CET6的優先錄用。
(11)A:你的paper寫得如何了?
B:差不多了!
CET是College English Test Band 6(英語四六級考試)的簡稱,其漢語的表達方式較長,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Paper(論文),有時候只用專業詞匯,會讓表達更加方便,同時也更加準確。
(二)填補詞匯空缺。
不同國家有著各自特有的文化,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
漢英兩種語言具有不同的語音、詞匯和語言結構,文化和思維方式也有所差異,因此,英語中存在的詞匯或概念,在漢語中可能沒有非常契合或對應的表達方式。 這既是源于中英兩國社會生活的不同,也是源于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不同(李艷,2010)。
由于文化的不對等性,英語文化之中的詞語和信息可能在漢語文化中不能找到完全對應的詞語來表達,或是對應的翻譯不能準確地表達原詞或原句的意思;甚至完全找不到對等的漢語表達方式。在這種情況下,語碼轉換則發揮了其功能,說話者會采用轉換語碼來彌補文化空白,填補詞匯空缺,即使用原有的英語表達方式來更清楚準確地表達其意圖,從而使對方順利理解所要表達的意思,以實現交際目的。
A:聽說xx收到xx的offer。
B:羨慕ing。
(13)A: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B:I will have some snacks like粽子。
此例子中的 offer 全稱是 offer letter。人們在求職或申請出國留學時,經常會提到是否收到offer的問題,在這個語境下的offer一般是指外企或國外學校發的一封格式類似的信件,用以表達愿意錄用申請人的意向。
而(11)中則是因為飲食差異而造成的豈會孔雀,只能通過語碼轉換來進行交流。
(三)文化認同感。
隨著英語在中國的普及,與其有著密切關系的西方文化也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并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談話內容和思想。通過接觸不同的西方文化,人們的觀念正在發生轉變。我國網民大多是年輕人,其中有一部分人追捧西方文化,喜歡聽英文歌曲,看英文電影和電視劇。在這種文化氛圍內,人們在網絡交際中使用英語進行語碼轉換潛在地體現了他們對這種文化的認同。
(四)避免尷尬,更加禮貌。
當交談中一些表達方式會違背社會規約、違背一定的禮貌原則時,使用語碼轉換可以起到回避的作用,使得話語更含蓄,從而為他人所接受。
人們出于各種心理動機,如引用、強調、避免尷尬、營造幽默氣氛、炫耀語言能力等而采取的語碼轉換行為(梅枚,2014)。
(14)A:現在微博朋友圈好多打廣告的。
B:真TMD煩人!
(15)現在在開會,能不能keep quiet。
因為考慮到要尊重社會的規則,語言不能過于粗俗,則使用了語碼轉換,用TMD來代替漢語“他媽的”,采用了委婉的表達方式。
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和各種網絡交際平臺的不斷涌現,網絡交際中的漢英語碼轉換現象也愈演愈烈。網絡漢英語碼轉換是一種為了實現交際需求而進行的有目的、有意識的語言行為。但網絡漢英語碼轉換不是任意的、隨心所欲的,要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約,因此在網絡交際中使用這兩種語碼進行轉換時,要注意避免不合語法的隨意組合。
參考文獻:
[1]吳軍群.2012.《微博語言中語碼轉換現象的順應性分析》.《皖西學院學報》。
[2]何自然 于國棟.2001.《語碼轉換研究述評》. 《現代外語》。
[3]祝畹瑾.1994.《語碼轉換與標記模式》.《國外語言學》第二期。
[4]董若穎.2007.《大學生口語中的英漢語碼轉換現象分析》.《現代語文》第四期。
[5]李艷.2010.《從語用順應論角度談語碼轉換現象》.《廣州大學學報》第七期。
[6]梅枚.2014.《國產電影漢英語碼轉換研究》,《西南財經大學》。
作者簡介:張靜,揚州大學15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