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格++張琮玫
摘要:高校大學生創業是創業隊伍的主力軍,優化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不僅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服務社會能力,還能發揮以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民族創新力的戰略問題。為了更好地了解當代大學生創業情況,本文以江漢大學已創業或有創業需求的學生為調研對象,開展大學生創業情況調查。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
一、調研背景
“以創業帶動就業”是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一大亮點。近年來,世界各國都認識到了創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它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大問題。而大學生群體是最具活力和潛質的促進社會創新發展、科學發展的生力軍,他們肩負著提高全民創新意識、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的重任。大學生創業不僅能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可緩解就業壓力,也解決了自身的就業問題,是自我發展、實現人身價值的需要。因此,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不僅僅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能力的教育問題,更是轉變經濟生產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科技成果轉化的經濟問題,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發揮以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民族創新力的戰略問題。
二、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采用問卷法,對大學生群體中已創業或有創業想法的人員的家庭背景、創業的進度等相關情況進行了調查。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創業背景、創業效果、影響創業的相關因素與條件、對創業的思考和建議等內容。各部分具體測量工具如下所示:
(1)基本信息。內容主要包括:戶籍所在地、父母職業。
(2)創業背景。內容主要包括:對創業的理解、選擇創業的原因、創業的項目。
(3)創業效果。內容主要包括:創業規模、創業所處階段。
(4)影響創業的相關因素與條件。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創業的前提條件、創業應具備的能力、政府或學校對創業實行的幫助。
(5)對創業的思考和建議。
三、樣本基本信息
此次調查,共向商學院、法學院、教育學院、人文學院、體育學院、外國語學院、機建學院、物信學院、數計學院、化環學院、生命科學院、美術學院、護醫學院、醫學院、高職學院15個學院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其中有效回收問卷份166份,有效回收率為83%。
被調查樣本的基本信息包括年級、家庭區域、父親職業、母親職業。其中,年級、家庭區域信息如下表X02。
四、數據分析結果
1.對“創業”的理解。
在對“創業”含義的理解上, 64.46%的被試認為創業是為了實現人生價值,開創一番事業;21.69%的被試認為創業就是創建一個企業(公司);9.04%的被試認為開發新的產品或技術也是創業;只有4.82%的被試認為開辦一個商店也是創業。由此可見,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有失偏頗。
2.選擇創業的主要原因。
當前大學生進行創業的原因,主要包含四類:對創業的興趣、就業形勢所迫、為盡快實現人生價值以及家庭的支持。數據結果顯示,前三類是最主要的原因,分別占31.33%、30.12%、35.54%,而家庭的支持僅占3.01%。由此可見,大學生在選擇創業時,更看重個人內在因素;外因主要是就業的壓力。
3.創業行業選擇。
在創業行業選擇上,最受歡迎的三個行業是:自己感興趣或擅長的行業、啟動資金少且風險性低的行業、與自身相關的行業,比例分別為37.95%、16.270%、16.27%;其次是國家政策扶持的行業,占10.24%;客戶認知度高和市場購買頻率比較高的行業,分別占7.23%、6.63%;最低的兩位是新興行業且風險高的行業和技術含量高的行業,分別占4.22%、1.21%。由此可見,大學生創業時,會更多的結合自身的興趣和專業學習,但是對于國家政策重點扶持行業、高精尖技術產業持有相對保守的態度。
4.創業模式的選擇。
在合伙創業、獨資創業、家庭創業三種模式中,合伙創業是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創業模式,占74.70%;獨資創業模式占20.48%;家庭創業模式僅占4.82%。大學生創業選擇更多的是基于興趣愛好、自身專業學習,構成了合伙創業模式的基礎,同時也有利于資金的籌集與風險分擔,因此合伙創業的模式選擇較多。
5.當前創業效果。
在被調查的被試中,其創業效果多屬于剛剛起步階段,占63.86%;發展穩定的與具有良好前景的創業分別占13.86%、14.46%;但仍有7.83%的創業處于不景氣的狀態。說明大學是創業的年限都較短,正處于創業的初期,需要更多的幫助與支持;同時針對少量不景氣的創業,需要有針對性的解決實際問題,改善經營狀況。
6.創業的影響因素(多選題)。
在創業影響因素調查中,最主要的兩項因素是籌措資金困難和管理經驗匱乏,占比都為22.40%,反映了當前大學生創業中面臨的兩大困境,也是創業成功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其次,創業知識的缺乏會影響到創業行為的具體實施與執行,其比例為12.50%。缺乏銷售渠道、創業素質不足、人際關系制約等因素的影響作用較小。而家人在創業過程的影響作用最小,僅占4.95%,即家人的態度對大學生的創業并不能夠起決定性作用。
7.創業者需要學習的知識(多選)。
對于涉及到的市場營銷、投資、管理、法律、心理學、專業等各方面知識,都是大學生創業應該具體的基本知識,因此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大學生對其重要程度的認識排序依次為市場營銷知識、管理知識、法律知識、投資知識、專業知識、心理學知識,表明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對一些知識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8.希望社會針對創業提供的幫助。
眾所周知,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存在較多的艱難,需要多方幫助。調查發現,大學生創業最需要的幫助是提供融資、辦理登記、合法經營等咨詢服務,比例為58.43%,表明了創業過程具體面臨的問題。另外兩方面的幫助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分別是大學生創業成功典型事跡的宣傳,占27.11%;各類社會組織為創業學生捐贈,占14.46%。
9.希望學校提供的支持(多選)。
除了上述提到的社會,政府,學校是大學生最基本的生活空間,因此大學生的創業更需要學校的支持。調查發現,各項幫助所占比例相差不大,表明學校在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幫助與支持過程中,有很多可作為的方面。從高到低排序為創業需求知識提供學習的機會、專業化的創業導師團隊、校友創業的講座報告、成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開設創業課程并給學生學分、開展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
五、小結與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對大學生創業者的基本信息、創業背景、創業效果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據此可以獲得以下結論:
1.發揮高校的創業指導作用,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創業。調查問卷的數據結果看,64.46%的被試認為創業是為了實現人生價值,開創一番事業;21.69%的被試認為創業就是創建一個企業(公司);9.04%的被試認為開發新的產品或技術也是創業;只有4.82%的被試認為開辦一個商店也是創業。作為培養大學生的載體,學校要充分發揮高校主導作用,引導大學生們正確認識和對待創業。目前高校負責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教師大多數都是非專業性人才,授課內容廣度和深度均有限,無法為大學生帶來更多的實質性幫助,因此提倡高校能夠“外引內挖”,“外引”指從校外引進資源,如一系列創業講座、創業模擬大賽、創業服務中心等平臺支撐,并挑選出優秀的老師進行指導,“內挖”是從校內發掘出更多的資源,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創業,為學生提供實質性幫助。
2.提供資金或融資工具的支持。大學生創業者資金大多是來源于家庭的支持,然而大多數家庭經濟實力并不強。在此次調查問卷中顯示,有22.40%的人在影響創業的因素上選擇了籌措資金困難,由此可見,對創業的大學生提供資金或融資工具的支持很有必要。
3.落實大學生創業政策。在大學生創業機制調查中發現,建立創業激勵機制、出臺政策法規機制與搭建創業平臺機制是當前創業或即將創業大學生最受歡迎的三種機制,分別占21.65%、21.37%、21.08%。這從側面反映了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對創業政策的需要。要落實好大學生創業政策,搭建大學生創業網絡平臺,發揮媒體的作用,在全社會營造創業氛圍,倡導創業精神。
參考文獻:
[1]劉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任重道遠[J].人力資源,2011(11).
[2]李時椿,常建坤.創新與創業管理[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方偉.高校創業教育的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3(7).
[4]汪曉偉.論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創業服務體系構建[J].科教導刊,2011(04).
[5]劉冠森.開展創業教育 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精神[J].遼寧經濟,2012,(4):78.
[6]潘曉軍,關宇廷,夏爽.大學生創業教育服務支持體系的改進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