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冬季漫長而枯燥。當春風吹綠了大地的時候,人們的身心一齊蘇醒,一種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頭。在沒有大風而晴朗的日子,劉老師課余便在校園的操場上,放起他親手制作的風箏。
他的風箏各式各樣,有最簡單的“屁簾兒”,也有長達三米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組成的風箏。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卻絕不肯失去親手把風箏送入藍天的快樂。他總是自己手持線拐,讓他的孩子或學生遠遠地擎著風箏。他喊聲:“起。”便不斷扯動手中的線繩,那紙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穿云霄。他仰望白云,注視著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風中翱翔盤旋。我常常站在他旁邊,看著他的臉,他臉上那漾出的甜蜜的笑,使我覺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一個同我一樣的少年。
有一次,他故意撒脫手,任飛舞的紙燕帶動長長的線繩和線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飛跑。他笑著,叫著,拄著拐杖,蹦跳著去追趕線端,喊著:“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終于,他氣喘吁吁地抓住了線繩,臉上現出得意和滿足的神氣。我想:那時他一定覺得幸福而充實,因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強壯和力量。
(節選自蘇叔陽《我的老師》,題目為編者加)
靈犀一點
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單單體現在課堂上,更多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本片段中,作者回憶了老師放風箏的情形,這情景使“我”深深感動。“甜蜜的笑”“一蹦一跳地飛跑”“笑著”“叫著”“蹦跳著”等,寫出了老師的淳樸,心態年輕,積極向上,富有活力,他一點不像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反而童心未泯。這難道不是對“我”最好的教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