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兵 彭鈺瑤 紀澤琳
摘要:本研究旨在摸清JZ學院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參與度、認知度、激勵因素以及各系開展志愿服務的具體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參與度、認知度較高.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出發點較為理性且體現了較高的價值追求.但志愿服務的開展也存在服務對象單一、服務范圍單一、服務形式單一.資金來源渠道有限、形式主義等問題。為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建設.應從志愿者招募一培訓一評估機制建設、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開展項目化與基地化建設、學校相關配套機制建設三個方面著手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建設。
關鍵詞:大學生 志愿服務 志愿服務體系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當前,中國志愿服務事業發展日益蓬勃,以青年大學生為主體開展的志愿服務是一種比較特殊且占有重要地位的志愿服務形式。這一方面體現在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主體由在校大學生組成,其特殊的身份特性使志愿服務活動具有專業性、高效性、靈活性等特點。加之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動機具有彈性且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能夠給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注入更多動力。另一方面,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組織者主要是院校各級團委和公益性社團并面向整個社會提供志愿服務,作為政府、市場與社會的中堅力量,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可以促進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平衡和協調。然而在各種思潮沖擊下,當代大學生也開始出現信仰危機、誠信缺失等問題。因此本文希望通過了解大學生志愿服務目的,摸清當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參與度、認知度以及激勵機制,為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與服務體系建設提供經驗支撐。
二、調查概況及數據分析
本次調查以JZ學院在校本科生為研究總體。采用分層抽樣與多階段隨機抽樣相結合方法選取樣本。對選取樣本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在校大學生參加學校志愿服務活動的認知程度、參與程度,以及參與志愿服務的影響因素和激勵因素。為進一步深入分析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社會目的和個人目的提供數據支撐。在問卷調查基礎上,本研究團隊對我校各系青年志愿者社團進行訪談。以彌補定量分析的不足。本次參與調查共發放問卷220份,有效回收問卷207份,有效回收率為94%。調查對象中男女比例各占42.5%、57.5%;理工類、文史類和藝術類同學各占40.6%、55.6%及3.9%。調查對象中參與過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人數為69名,未參與過大學生志愿服務者為138名。
(一)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認知度與參與度情況
在調查問卷中,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認知度通過“您對大學生志愿服務了解多少?”進行調查。以期通過自評方式來了解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識。問卷將答案分為“完全不了解、偶爾聽說過、經常聽說、非常了解”四個自評維度。其中表示非常了解的有16人,占比7.73%;經常聽說的有91人,占比43.96%;偶爾聽說的92人,占比44.44%;完全不了解的8人,占比3.87%。在69名參與過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對象中,1 2次參與志愿服務的比例為46.37%,2-4次參與志愿服務的比例為17.39%,4次以上參與者比例為36.23%。通過雙變量交叉分析得出。參與過志愿服務的大學生對志愿服務活動的了解程度要明顯高于未參加過志愿服務的學生。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志愿服務的認識。
(二)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目的分析
為考察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目的.問卷讓學生對“希望為社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完成專業或課程要求、鍛煉并提升自己的能力、擴充人際交往網絡、覺得好玩、對今后找工作有益、放松自己,豐富課余生活、使個人服務意識觀念得到提升”作出價值判斷。來分析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目的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從利他角度出發。希望為社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同學占比約77.29%:二類是利己角度出發,希望提升自己能力、擴充人際交往關系、豐富課余生活;三類是功利主義角度出發,希望完成課程的要求、覺得好玩、對找工作有益。
另一方面,從未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原因看,位居前列的因素主要是“沒有喜歡的活動類型、沒有多余時間、無法及時獲得相關信息、無參與渠道和機會”。這說明未參加志愿服務的大學生通常是由于被動原因而沒能參加。并非是完全缺乏主動參與的意愿。調查發現,同學們普遍反映志愿活動存在的問題包括:一是服務對象單一,學校志愿者協會主要服務都是針對老人、青少年、殘疾人這三類群體;二是服務范圍單一,服務點主要采取就近原則,都是那些離學校較近的村子等;三是服務形式單一,主要采取義務勞動、慰問等形式。事實上,選擇“條件艱苦、沒有酬勞不感興趣、沒有鍛煉價值”的學生人數很少,說明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價值觀念端正。
(三)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激勵因素分析
在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激勵因素調查中,詢問了“在志愿活動過程中,您希望得到哪些獎勵?”從回答的結果看。多數同學選擇“獲得學校及老師認可”“頒發志愿者證書和獎章”。這一結果再次反映出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主要出于自尊、榮譽心理的滿足,從權威途徑得到對其行為的認可。因此,學校或者各系志愿組織可以從這兩方面出發來激發同學們的參與熱情。但是也不能夠過度,以免同學們參與志愿服務的功利性太強。丟失了志愿服務的本質精神。
(四)各系志愿者協會志愿活動開展情況訪談
為進一步了解各系志愿者協會組織志愿服務的實際情況,本次分別從各系的志愿服務開展項目、合作團體、校方(系內)態度三個維度來了解各系志愿服務的開展情況,從志愿服務活動開展來看,公共管理系、外語系、藝術系、音樂系和中文系能夠利用其專業優勢,提供具有較高專業性的社會服務。如公共管理系依托吉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開展活動,外語、藝術、音樂、中文開展支教活動以及慰問演出活動等。另外,志愿服務活動涉足的服務領域較寬,包括環保、支教、慰問老人、農民工子女、殘疾人、維修、義畫等活動,并通過以學校團委組織領導為核心,緊密發展與社會組織的關系,形成系一校一政一社的緊密聯系。最后,教師的指導也對學生順利開展志愿服務提供了技術幫助,并增添了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和信心。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開展中面臨的困境
(一)資金籌集渠道狹窄困境
籌措資金的能力欠缺是制約當前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問題。調查顯示,48%的被調查者認為資金缺乏是影響志愿服務活動效果的重要因素。據了解。目前的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大多數都是依靠團組織開展活動。經費來源多為共青團工作經費或通過向團組織上報活動項目。向學校或者是校外的商店爭取費用和支持。很少有通過社會去募集資金。導致了資金來源的單一,影響了大學生志愿活動的效果和可持續發展。
(二)組織機制不完善且活動單一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組織開展缺乏管理規范。對志愿者的培訓尚未常態化。從人員招募到志愿者培訓再到服務評價等環節缺乏必要的規范管理,且由于服務內容單一、存在形式化問題。一些大學生志愿者對服務的理解僅停留在簡單的做好事的層次。大多數參與的扶貧、扶弱、扶孤等志愿者活動僅僅局限于為兒童、老人和殘疾人等提供簡單的服務,比如打掃衛生,陪老人聊天,與小朋友做游戲等,專業性不強,使活動顯得形式化,沒能體現出志愿服務的本質。
(三)志愿服務活動效果形式化發展傾向
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存在認識模糊問題,有出于助人為樂的崇高心理,也有從眾心理,甚至還有想通過志愿者活動得到一些利己的好處而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利己主義驅動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會進入倦怠期。這些同學會覺得志愿活動沒有使他們從中得到益處,對自己的發展幫助不大,并且覺得參加的志愿者活動是一種形式主義。專業性不強。缺乏指導和監督,與之前的預期不匹配。
四、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一)建立志愿者招募一培訓一評估機制
一是完善招聘機制。校團委負責組織管理可進一步拓寬志愿者招募渠道,設計靈活的招募標準,細化志愿服務崗位劃分,嚴格崗位職責。適當照顧招募對象的個人意愿,從而激發志愿者參與的積極性。二是規范培訓機制。可以通過對高校志愿者進行培訓增強志愿者對志愿服務組織的了解,提高志愿者的服務技能。培訓過程多元化、個性化,培訓者可力圖通過積極引導,使參與者能夠獲得知識、技能、體驗等多方面提升。三是建立服務評價機制。評價目的主要立足于調動志愿者參與服務的積極性。借助評價增強志愿服務的功效。評價時主要制定兩方面標準:一是針對志愿者的能力。包括志愿者服務技能熟練程度。志愿者彼此間協作程度,志愿者與服務對象的溝通程度,志愿者服務行為解決問題的有效性;二是針對志愿者的成果收獲,包括志愿者是否服從組織的任務安排,切實履行自身職責,是否滿足崗位目標,是否完成預定任務。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開展項目化、基地化
一是實現志愿服務項目化。以社會需求引領大學生志愿服務開展,實現志愿服務供給和需求的有效對接。在適時的條件下,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志愿服務項目、精品項目,形成社會認知度、提升社會認可度。二是實現志愿服務基地化。建設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是深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保證,基地建設可使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保持長期性、連續性和穩定性。
(三)學校應做好大學生志愿服務相關配套保障工作
一是組織保障。建立黨委領導、團委負責、學院落實、教師指導、社會各方面積極支持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二是物質和精神保障。志愿服務資金的來源應該是多渠道的,建議在多渠道籌措資金的基礎上政府按人均一定數額設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專項經費。并通過財政預算方式直接下撥到各高校,與其他渠道的資金一同納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專項基金,經費的使用嚴格實行統一的項目管理。志愿者服務結束后可獲精神激勵,如頒發志愿者證書、志愿服務榮譽卡,以激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去。三是信息化保障。建立全校范圍的志愿服務信息平臺,完善志愿服務信息的流通。讓各社團組織能及時把志愿服務的相關信息在全校各系各專業發布出去,也讓全校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志愿服務,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