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牡云,吳 波,戴麗霞,王潔霞,陳 微
(深圳市福田區第二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000)
會陰側切對產婦產后盆底肌力及術后并發癥的影響
曾牡云,吳 波,戴麗霞,王潔霞,陳 微
(深圳市福田區第二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000)
目的 分析會陰側切對產婦產后盆底肌力及術后并發癥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53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其中78例行會陰側切術,作為觀察組;75例行非側切陰道分娩,作為對照組。于產后兩個月對兩組產婦行盆底肌力檢測,觀察兩組產婦產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1)產后兩個月,觀察組盆底肌力正常率為51.2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77.33%(P<0.05);(2)觀察組產后傷口腫脹、傷口疼痛、傷口感染、愈合不良及會陰硬結發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3)產后兩個月,觀察組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為17.9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33%(P<0.05)。結論 會陰側切易引發產婦產后盆底肌力異常,且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高,臨床上應嚴格掌握其手術指征,以防濫用。
會陰側切;產婦;盆底肌力;并發癥
在自然分娩第二產程中,部分產婦需要切開會陰以擴大陰道開口,幫助胎兒娩出,不僅有助于降低阻力,更能有效加速產程的進展。目前,會陰側切術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助產方式,廣泛應用于陰道自然分娩中,尤其初產婦[1]。以往的觀點認為會陰側切術有助于保護盆底組織,避免損傷,但近來有學者指出,會陰側切術會導致盆底功能異常,增加產后并發癥[2]。為此,我院展開相關研究,具體介紹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53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其中78例行會陰側切術,作為觀察組;75例行非側切陰道分娩,作為對照組。觀察組均為初產婦,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6.45±3.14)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40.52± 1.68)周,新生兒體重2.43~3.63 kg,平均體重(2.86±0.47)kg;對照組均為初產婦,年齡24~40歲,平均年齡(26.84±3.26)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40.15±1.50)周,新生兒體重2.48~3.74 kg,平均體重(2.91±0.48)kg。兩組產婦年齡、孕周、新生兒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3]
所有入選產婦均符合以下幾點要求:(1)產婦年齡>20歲;(2)產前盆底肌力正常;(3)足月、單胎分娩;(4)均為頭位妊娠;(5)第一產程時間<24小時,第二產程時間<2小時。
1.3 治療方法[4]
觀察組在第二產程中給予會陰側切:1%普魯卡因于左側會陰處局部麻醉,待產婦宮縮后,以左手食指及中指伸入陰道,頂起陰道壁,以此為剪開方向,持鈍頭直剪順著會陰后聯合中線左偏45°剪開,注意保護胎頭;對照組不側切會陰。兩組產婦產后均行盆底功能恢復性訓練,囑其定期會診。
1.4 觀察指標[5]
產后兩個月對兩組產婦行盆底肌力檢測,觀察兩組產婦產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傷口腫脹、傷口疼痛、傷口感染、愈合不良及會陰硬結,統計兩組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1.5 評價標準[6]
(1)盆底肌力檢測:采取GRRUG法進行測定,檢查者左手掌輕壓產婦腹部,右手食指及中指伸入產婦陰道,囑產婦以最大力度及速度收縮及放松陰道,產婦盆底肌持續收縮時間為0秒,則為0級,持續1秒為Ⅰ級,以此類推,持續5秒及以上為Ⅴ級,0~Ⅲ級為盆底肌力異常,Ⅳ~Ⅴ級為盆底肌力正常。
(2)壓力性尿失禁:采用Gaudenzs尿失禁調查問卷對兩組產婦進行評價,得分14~15分為輕度,16~24分為中度,25~35分為重度。
1.6統計學處理
結果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及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產婦盆底肌力比較
產后兩個月,觀察組盆底肌力正常率為51.2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77.33%(P<0.05),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盆底肌力比較
2.2兩組產婦產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產后傷口腫脹、傷口疼痛、傷口感染、愈合不良及會陰硬結發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產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3兩組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發生情況比較
產后兩個月,觀察組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17.9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33%(P<0.05),具體情況見表3。
會陰側切術是我國常見的產科手術之一,由于能有效防止胎兒窘迫及產道嚴重撕裂,其臨床應用率可達65%~95%[7]。傳統觀點認為會陰側切術可以有效保護產婦盆底功能,正因為如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會陰側切術的濫用[8]。
盆底肌力是否正常可作為判斷產婦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重要指標。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產后盆底肌力正常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約半數產婦產后盆底肌力降低,這可能與會陰側切損傷盆腔支持系統,引起陰道松弛有關。比較兩組產婦產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得知,觀察組產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是由于會陰側切損傷較大,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直至陰道黏膜,切開張力大,術中出血多,加大縫合難度及時間,而自然分娩導致的裂傷多為肌肉縱行撕裂,一般不引起肌肉纖維及神經損傷[9]。會陰側切由于傷口張力較大,容易引起傷口腫脹,同時術中損傷神經、術后縫合復位不夠精確均可導致傷口疼痛,進而影響傷口愈合。同時,由于會陰處位置特殊,與女性尿道口及肛門相鄰,加大了感染風險。比較兩組產婦產后兩個月壓力性尿失禁發生情況發現,觀察組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因此在臨床上,術者應嚴格掌握會陰側切術的臨床指征,具體包括以下幾點[10]:(1)各種原因導致的頭盆不稱;(2)早產、胎兒宮內窘迫或發育遲緩需盡快娩出者;(3)產婦本身患有心臟病或其他疾病需縮短第二產程者;(4)分娩時會陰較緊、組織水腫、發炎等,預計胎兒娩出將發生Ⅱ度以上裂傷者。
綜上所述,會陰側切易引發產婦產后盆底肌力異常,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臨床上應嚴格掌握其手術指征,以防濫用。

表3 兩組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比較[n(%)]
[1]李能.會陰側切對盆底肌力的影響分析研究[J].中國婦幼衛生雜志,2014(3):20-22.
[2]李海英,王忠民,吳曉爽,等.會陰側切對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響[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3,29(5):377-380.
[3]曹淩艷,余清.初產婦經陰道分娩時會陰側切對盆底功能的影響[J].南昌大學學報,2014,54(10):73-75.
[4]凌奇.會陰側切對初產婦產后盆底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5(24):2070-2072.
[5]馮艷霞,王艷華,李雪鳳,等.妊娠和分娩對產后盆底功能影響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14,30(6):655-657.
[6]張月,張潔,韓萍,等.會陰側切對產后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響[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5,24(6):456-458.
[7]林東紅,邱柳華,李艷虹,等.初產婦經陰道分娩時會陰側切和會陰自然裂傷對盆底功能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3,34(5):738-740.
[8]王燕翔,孫鵬,王小云,等.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后盆底功能影響及康復治療的效果研究[J].陜西中醫,2011(7):887-889.
[9]龐燕,梁錦輝,陳艷,等.會陰側切對孕婦產后盆底肌力及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25(11):106,108.
[10]陳志芳,胡曉紅,孫曉琴,等.初產婦經陰道分娩時會陰側切對盆底功能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3(31):5145-5147.
R195
B
1671-1246(2017)06-0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