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菲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
探討分層級帶教在兒科實習中的效果
劉菲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
目的 對在兒科實習的學生實施分層級帶教,并分析其效果。方法 按隨機分配原則將在我院兒科實習的56名學生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對兩組實施分層級帶教和傳統帶教,帶教結束后對兩組實習生進行護理知識與操作技能考核,并對比兩組的考核成績。結果 觀察組的理論知識成績、操作技能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兒科實習生實施分層級帶教,可提高其對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日后進行實踐工作,應大力推廣。
分層級帶教;兒科實習;護理專業
護理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該專業的學生在即將畢業步入社會前都有一個銜接階段,即臨床實習。臨床護理帶教就是由實習醫院中具有較多工作經驗的護理人員引導實習生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融合的過程[1]。臨床帶教過程的好壞可對實習生的學習態度、成績,甚至是日后的臨床工作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帶教方法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中,分別采用傳統帶教和分層級帶教對在我院兒科實習的學生進行帶教,并對帶教效果進行對比,現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此次調查對象為56名護理專業實習生,所有實習生均于2015年8月—2016年2月期間在我院兒科實習。按隨機分配原則將56名實習生分為觀察組(28人)與對照組(28人)。觀察組中男生3人,女生25人;年齡范圍在20~2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2.61±0.84)歲;中專學歷6人,大專學歷6人,本科學歷16人。對照組中男生4人,女生24人;年齡范圍在19~2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2.23±0.65)歲;中專學歷6人,大專學歷7人,本科學歷15人。兩組實習生的一般資料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帶教方法
1.2.1對照組 對該組實習生進行傳統帶教。在實習生進入科室實習的第一天,先由護士長對其進行集體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講解本科室的常見疾病、日常工作內容、規章制度、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等。培訓結束后,護士長對本組實習生進行分配,采用一對一的師徒式帶教制,隨機為每名實習生安排一名責任護士。責任護士一邊講解兒科的專業理論知識,一邊示范操作技能,對于實習生提出的問題耐心講解。
1.2.2觀察組 對該組實習生進行分層級帶教。在實習生進入科室實習的第一天,先由護士長對其進行集體培訓,培訓內容與對照組相同。培訓結束后,根據實習生的學歷將其分為中專、大專、本科3個等級,每個等級的實習生均采取一對一的帶教方法。將帶教內容分為3個等級:兒科基礎知識和基礎護理操作技能作為N1級;兒科專科知識和操作技能作為N2級;實習生的護患溝通、臨床思維判斷、臨床護理管理等綜合能力素質作為N3級。在帶教過程中,分別為各個學歷等級的實習生制訂帶教目標:本科實習生必須熟練并掌握N1級、N2級、N3級內容,3個等級帶教內容的實習時間比例為1∶2∶3;大專實習生必須對N1級、N2級內容掌握良好,同時熟悉N3級內容,3個等級帶教內容的實習時間比例為1∶3∶2;中專實習生必須對N1級內容掌握良好,同時熟悉N2級內容、了解N3級內容,3個等級帶教內容的實習時間比例為3∶2∶1。
1.3觀察指標
在帶教結束時,由護士長和帶教護士針對相關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等設計考試,對兩組實習生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進行考核。理論知識考核與操作技能考核的總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實習生對相關知識的熟練程度與掌握程度越好。
1.4統計學處理
此次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則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實習生的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實習生的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28 28操作技能成績tP --理論知識成績92.64±3.14 82.84±2.66 4.46<0.05 93.21±3.45 81.55±2.48 4.66<0.05
調查顯示,觀察組實習生的理論知識成績與操作技能成績均較對照組高(P<0.05)。
兒科是一個針對小兒疾病的防治、身心發育、保健等內容的學科,由于醫治對象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所以其護理工作尤為重要。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對臨床護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護理人員只有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臨床操作技能,才能夠滿足不斷提升的護理要求。因此,各類護理院校必須對護理專業學生的實習帶教工作予以重視,從而為其日后步入工作崗位時能夠擁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奠定基礎。
現今,大多數護理實習生為獨生子女,家庭因素令其在應變能力、動手、主動性、心理素質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導致大部分實習生未能主動參與到基本護理練習中[2]。加上兒科護理工作強度大,需要護理人員非常細致與耐心,這樣才能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因此很多帶教護士不放心讓實習生進行專科技能操作,只是安排其做基礎性護理。另外,患兒家屬對自己孩子的保護意識較強,若看到孩子哭鬧,便不會讓實習生繼續實施護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實習生的自信心[3]。綜合上述因素,傳統帶教模式已無法滿足臨床護理工作的要求。本研究中,采用分層級帶教的觀察組實習生的理論知識成績與操作技能成績均高于采用傳統帶教的對照組實習生(P<0.05)。在傳統帶教中,未能認識到實習生之間存在的學歷差異,無法做到因人施教,導致實習工作缺乏系統性與針對性。由于不同學歷實習生的接受能力與學習能力均有所不同,從而令實習生難以把握護理工作中的難點與重點,最終不利于其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的掌握[4]。與傳統帶教相比,分層級帶教具有因人施教和循序漸進的特點,該帶教模式除了對所有實習生進行統一培訓外,還根據學歷的不同為其分配相應的帶教教師,然后由帶教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帶教內容、帶教目標、帶教計劃、實習時間和考核內容等分層級制訂,并按從簡單到復雜、從基礎到專科的原則實施帶教。中專學歷的實習生,主要針對其基礎護理能力進行培養,而大專和本科學歷的實習生,則更注重其臨床思維、專科護理能力的培養[5]。這一模式改變了以往帶教過程中制度多、落實少的情況,令實習生的理論知識基礎更為扎實,并規范了各項操作技能,有助于提高實習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綜上所述,對兒科的護理實習生實施分層級帶教,有助于其掌握并熟悉相關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從而促進其實踐能力與工作積極性的提高,應大力推廣。
[1]王春紅.兩種不同帶教方法在兒科實習帶教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5(1):5.
[2]李少棉,梁劍凌,陳玉琴.臨床護理路徑在兒科護生帶教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12):165-166.
[3]粟紹潔.兒科護生臨床實習操作帶教中的難點與對策[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5(27):5746.
[4]李軍勤.分層級帶教在兒科實習護生臨床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1):145-146.
[5]林娜,唐奕娜,余慕端.分層級帶教在兒科實習中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14(4):121-122.
G526.5
B
1671-1246(2017)06-01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