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暉+++張吉
摘要:非政府組織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環境治理時對次區域國際社會的環境意識和跨境環境問題、次區域環境合作機制、次區域的國際關系都產生了諸多影響,這些影響有利有弊,中國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積極應對,從而進一步加強中國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環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鍵詞:非政府組織;大湄公河次區域;環境治理;國際環境合作
基金項目:本文為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15年度科研課題《非政府組織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環境治理中的影響和對策研究》(DSK201530)的研究成果。
X321
“國際環境合作,就是指對已經發生的對國際社會有共同影響的環境問題和對全球環境有損害或潛在危害的活動,國際社會有關國家以謀求共同利益,本著全球伙伴和合作精神,采取必要的共同行動和措施加以解決。”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政府間的環境合作是該區域環境治理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該區域環境治理機制最核心的內容。目前,大湄公河次區域環境問題的嚴峻性和復雜性促使該區域各國政府加快了國際環境合作的步伐,而非政府組織也積極參與到國際環境合作中來,對大湄公河次區域的環境合作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一、對大湄公河次區域國際社會的環境意識和跨環境問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一方面,國際環境合作的重要基礎之一就是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與增強,這也正式國際環境合作形成與發展的思想前提。大湄公河次區域的環保非政府組織通過開展一系列環境活動和環境項目,大大提高了該區域民眾的環境意識,增強了在該區域進行投資貿易活動的跨國公司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責任感。而區域國際社會環境意識的增強使該區域的民眾、企業和各種組織機構越來越多的參與到環境合作中來,這就使大湄公河次區域國際環境合作的社會參與程度得到了擴大。
另一方面,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山川相連,其自然資源多具有跨境性質,該區域各國政府對這些跨境自然資源的利用就容易產生很多跨境環境問題。由于各國的利益有所不同,在處理這些跨境環境問題上,各國之間經常會產生許多矛盾甚至沖突。而環保非政府組織或通過對各國政府施加環保壓力,或開展大量與之相關的環境活動和環境項目,大力推動了各國政府解決這些跨境環境問題的步伐。
二、對大湄公河次區域環境合作機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國際環境機制的形成與發展是機制內各國深化環境合作的基本標志。目前大湄公河次區域的環境合作機制主要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湄公河委員會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而環保非政府組織則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影響著這些環境合作機制的發展:
一是為這些環境合作機制提供大量環境信息。而在環境合作形成之前,國家對某一環境問題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愿意為之采取某些行動是形成環境合作的關鍵。非政府組織為環境合作機制提供某一環境問題的大量信息的做法就會促使該問題被列入國際環境合作談判的議題,從而推動環境合作的形成
二是在關于建立環境合作機制的相關各國談判中,環保非政府組織會利用自己作為觀察員或參會者的身份,尋找機會積極游說參與談判的各國政府代表或代表團,提供相關的環境信息,并平行召開與環境談判有關的非政府組織論壇,積極關注談判進度,將環境談判的進度、環境談判中各國的立場和主張、環境談判中出現的問題和利益沖突等情況進行收集整理,并作為獨家消息刊登在自己的網站或刊物上,或是及時通過各種現代媒體發布論壇的討論結果,以期引起參與環境談判各國政府的注意并對談判代表產生影響。如果談判不順利或停滯不前,談判代表難以協調一致,非政府組織還會通過動員群眾進行聯合簽名、抗議、游行示威等給談判代表施加壓力。
三是當環境合作機制形成之后,環保非政府組織常常會通過發揮其監督作用,關注相關環境條約的履行情況和相關環境項目的執行情況。此外,隨著環境問題涉及面越來越廣,環境問題的成因和結果越來越復雜,要求現存的環境機制不斷修改、補充和完善,而環境條約也需要進行定期的修改。環保非政府組織積極關注各種環境事件,根據環境問題的新狀況發布各種最新報告或為此努力游說各國政府應采取進一步行動以完善環境條約。
三、對大湄公河次區域的國際關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環境外交是一國推行其環境外交政策、維護其環境權益、促進其經濟和環境發展的重要手段,其基礎是國際環境關系,即國與國之間在環境保護方面形成的關系。而環保非政府組織通過給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政府的環境外交施加壓力,對大湄公河次區域的國際環境關系和區域一體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在一方面推動了該區域各國之間環境外交的發展,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有些非政府組織基于急待解決環境問題的迫切,或受到某些發達國家和財團的操控,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具有片面性,往往會夸大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對相關國家的國際環保形象造成了極大不利影響,給大湄公河次區域的國際關系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從而不利于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例如,目前在大湄公河次區域,中國成為了該區域很多環保非政府組織聚焦的對象,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云南省位于大湄公河等國際河流的上游,中國企業在大湄公河次區域上游進行的水電開發便遭到了這些環保非政府組織的諸多阻撓,甚至試圖將中國企業的水電開發擴展到國際外交領域,以期通過某些國家的環境外交來給中國政府施壓。
從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非政府組織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環境治理對大湄公河次區域國際環境合作的影響是具有雙面性的。一方面,非政府組織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環境治理,增強了大湄公河次區域各行為體的環境意識,擴大了大湄公河次區域國際環境合作的社會參與程度,還能推動環境合作的形成,促使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加快解決跨境環境問題的步伐,并對環境合作機制進行及時的監督。但在另一方面,非政府組織所施加的環保壓力會對大湄公河次區域的國際關系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不利于區域一體化的發展。
因此,中國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積極應對非政府組織的這些利弊影響:一是建立一個系統、完善的與非政府組織交流的信息平臺,從而加大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相關政府機構部門、非政府組織的溝通與交流。二是加強對中國本土非政府組織的管理、引導和政策宣傳,使之成為中國政府與活躍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的非政府組織的對話“橋梁”和“紐帶”。三是健全和完善中國在環境方面,特別是關于投資時保護環境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使中國投資企業完善自身的環保意識,加強自身的環保責任。
參考文獻:
[1]丁金光:《國際環境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