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16年我國圖書館學研究進展*

2017-04-12 07:56:29李易寧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17年6期
關鍵詞:圖書館服務研究

李易寧

(北京語言大學圖書館,北京 100083)

學術論壇

2016年我國圖書館學研究進展*

李易寧

(北京語言大學圖書館,北京 100083)

從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圖書館標準規范與政策、信息資源建設、用戶服務、圖書館管理、新技術應用和閱讀問題七個方面,對2016年我國圖書館學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

圖書館學 學術進展 研究綜述

1 引言

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規劃開局的一年。在這一年里,我國的圖書館學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依據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論文(統計時間為2017年8月12日),對“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學科進行分類檢索,獲知2016年,該領域共發表論文19604篇。其中,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論文有1019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論文有408篇。

從責任者分布來看,發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有如下幾人,其中最多的為邱均平與柯平,均為18篇;其次,趙蓉英發文17篇,李綱發文15篇,黃如花、王曰芬、明均仁發文14篇,肖希明發文13篇,鄭建明、李秀霞發文12篇,何雪琴、鄧福泉、鄂麗君發文11篇。

從研究主題來看,在基礎理論的研究方面,對圖書館空間與功能的重構,圖書館的未來發展,以及圖書館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問題的關注較多。在圖書館的政策規范方面,對圖書館在新的政策環境中的調整與新的發展思路予以聚焦,包括精準扶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圖書館在“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戰略等研究主題。在信息資源建設方面,應對于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數字資源的建設與數字資源與紙質資源的關系問題成為研究熱點,此外,“人”所承載的資源也成為資源建設方面的重點問題,“智庫”成為圖書館學研究的新熱點。在用戶服務方面,“互聯網”與“大數據”依然是研究的熱點問題,互聯網的發展、數字化環境使讀者產生了新的需求,并對圖書館傳統的服務模式形成倒逼之勢,圖書館服務的調整勢在必行。另外,在圖書館的管理方面,對圖書館績效的探討以及應對圖書館業務轉型的管理手段的變革成為關注的重點。在新技術的應用方面,微信公眾號的運用,數字人文的發展,以及大數據、云計算在圖書館領域的運用、虛擬現實技術、視覺搜索等問題都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閱讀推廣方面,2016年的研究中,對高校群體閱讀行為的研究無疑成為熱點。

本研究主要針對如上七個方面的問題,對2016年我國圖書館學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2 圖書館學基礎理論

在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研究方面,對圖書館的社會功能、未來發展的探究、對圖書館空間功能的探討與挖掘成為2016年理論研究的主旋律。2015年,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1]這一政策為圖書館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促成了圖書館發展新時代的到來。

2.1 理論問題探尋

2016年的研究中,對圖書館“空間”問題的關注尤為顯著。互聯網時代,信息載體的聚變與人們的閱讀習慣的改變,一方面驅動了圖書館發展的魄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圖書館發展的重重困局。2015年底,吳建中在中國圖書館年會閉幕式上做了《從未來看現在——圖書館發展的下一個十年》的主題發言,這篇發言稿見刊于2016年1月。吳建中認為,從過去看未來往往會使我們難以擺脫傳統的包袱和經驗的束縛,而通過運用反推法,從未來看現在,則可以探討為實現未來目標從現在起應采取哪些步驟、運用哪些方法。他將10年后的圖書館歸納為3個中心,即知識中心、學習中心和交流中心,并且提出,圖書館不只是一棟建筑、一個機構,而是作為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助推器[2]。

打破圖書館建筑的約束成為構筑圖書館空間的新動向。從發文量來看,通過CNKI統計,2016年發表的論文中,以“圖書館空間”為主題的文章共計811篇,是2000年以來發文量最高的一年。在實證研究方面,隆茜針對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的實例,運用文獻調研法和消費者剩余法對該圖書館的經濟價值進行了評估[3]。楊雄標的研究以深圳圖書館為例,總結了該館進行空間再造與服務拓展的經驗[4]。在介鳳和別立謙的研究中,引入了國外的經驗,分別對北美地區大學與日本大學的空間重構問題進行了研究。介鳳對北美地區的10所大學圖書館構建的數字學術中心進行了比較研究,總結了數字學術中心這一服務創新模式,以及在這一中心的建設過程中配合進行的空間再造的經驗,認為這是大學圖書館未來所能提供的最開放、最有創造力和最具創新精神的服務功能[5]。別立謙和力凱以東京大學、東京工業大學與九州大學圖書館空間進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文獻研究,提出日本大學圖書館空間變革趨勢體現為:建筑理念完美融入圖書館的功能主旨、空間設計面向未來具有前瞻性、空間功能力求多元化具有延展性、空間設施服務已成為讀者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較多采用密集書庫增強圖書館的藏書功能5個方面[6]。可以說,對國外經驗的借鑒、對國內圖書館經驗的總結構成了關于圖書館空間的實證研究的主要部分。

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空間”理論的探尋,一方面以體現了圖書館界對圖書館空間的深度理解與認識,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空間”本身的豐富內涵與概念的張力。對“空間”概念的精確把握,有助于對圖書館服務的延展。周久鳳提出,“場館”到“空間”的更迭,虛實結合,圖書館空間的范圍被無限放大,服務功能不斷延伸,同時指出空間研究的發展中逐漸融入了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因素[7]。可以說,對圖書館認識從“場所”到“空間”的跨越,是圖書館應對互聯網時代生存壓力的變局思維的體現。

此外,熊靜分析了中國圖書館學的歷史分期問題,分析和比較了十余種分期方式,將中國的圖書館學分為古代、近代、當代與現代4個階段[8]。

2.2 研究方法創新

在關于研究方法的研究中,柯平對已有的研究方法進行了分析,時間跨度以上世紀80年代為起點,對研究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著作和期刊論文進行統計和概括,運用詞頻統計和內容分析的方法,總結出圖書館學研究方法類文獻的規律。并提出,實驗法的關鍵是多維度對比分析,應區分案例研究法與案例教學法、案例分析法的不同,調查訪談法的重點在于數據的真實性,并提出理論研究中的歷史研究方法、話語分析是對情境的關注,以及文本分析的重要性。柯平在文中還提出,未來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體現在研究對象與工具的多樣性、學科環境的交叉與實踐環境的多元發展三個方面。[9]

圖書館學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在其研究中,實證研究的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楊迪的碩士論文《新世紀我國圖書館學實證研究方法應用現狀及改進思路》中,對我國圖書館領域實證研究方法的使用情況與不足之處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進的意見。在其研究中提到,目前實證研究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如下5個方面,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1) 實證研究的研究成果數量太少;

(2) 實證研究方法的使用過于單一;

(3) 實證研究方法最初的數據獲取太困難;

(4) 缺乏系統訓練;

(5) 實證研究方法沒有得到合理的規范化。[10]

在針對國外的研究方法方面,周文博采用內容分析法對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學研究生院的刊物《圖書館雜志》( Library quarterly )創刊至今所載研究性論文使用的研究方法進行歸類、統計和分析,梳理和總結現代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演變歷程和發展特征,提出現代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演變過程實則是對實證方法的揚棄過程,而當前圖書館學研究呈現出研究方法多元化的特點的結論[11]。

此外,對于傳統方法的承襲與對新方法的引入,也體現在2016年的研究中。鄭宇提出將民族地方志的研究方法引入圖書館學領域的主張。民族志研究方法的英文是 Ethnography,可將其直譯為人種志等,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結合則是民族志研究方法的顯著特點之一,而這一特點正是現階段我國圖書館、檔案館在服務對象的調查中所需要的[12]。

2.3 發展脈絡梳理

在2016年中,我國的圖書館學研究一方面需要考慮自身應對新的挑戰的發展需要,另一方面也需要把握國家發展的大局與新的機遇。吳建中提出的“第三代圖書館”,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上海圖書館東館”籌建調研。第三代圖書館有如下5個基本特征 :

(1) 注重人的需求;

(2) 注重可接近性;

(3) 注重開放性;

(4) 注重生態環境,并將生態技術有機地融合進各種服務功能之中;

(5) 注重資源融合:一方面要激活原來意義上的文獻資源,另一方面要開發新的資源,并將各種資源有機融合。[13]

在實現圖書館發展任務的同時,順應“十三五”時期的發展需要,進行圖書館發展的總體設計,是未來五年圖書館發展的重要內容。對此,柯平概述了國外圖書館戰略規劃的經驗,在分析我國圖書館規劃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戰略選擇的重要性,認為“十三五”規劃應推陳出新,改變以往的發展規劃模式,改為戰略規劃模式,并善于采用科學的工具與方法[14]。

豐國政提出,依據“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著重進行圖書館“十三五”規劃的頂層設計,有助于圖書館更好地把握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改革趨向,并確保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他提出,頂層設計的涵義是:自上而下統籌謀劃和逐層設計,主導設計的是各管理機構、行業組織或各單位的高層;注重系統思維、整體觀念和全面設計;強調執行力和可操作性。圖書館規劃的頂層設計內涵包括3個方面:規劃編制方案的頂層設計、規劃內容的頂層設計、規劃實施路徑的頂層設計。[15]

針對各圖書館提出的“十三五”規劃,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提出,編制五年發展規劃的方法是多樣化的,但其基本思路多半是一研判未來趨勢,提出發展愿景,厘定自身任務,履行社會職責,并提出“十三五”規劃重未來而非當下,重戰略而非戰術,重思想而非事務[16]。依據新的發展需求和任務,王東波提出,“十三五”期間,圖書館的發展趨勢為:托管服務、大融合、國際化和高附加值服務等,指出了圖書館的主要轉型方向:“互聯網 + ”圖書館、智慧圖書館和移動APP服務[17]。

2.4 圖書館學史研究

在圖書館學史的研究方面,對關鍵人物的關注與對美日等國的圖書館學史的研究持續進行。在關于人物的研究方面,王波撰文為《李燕亭圖書館學著譯整理與研究》寫序[18],周余姣對我國留美取得博士學位最早的人之一的吳光清的生平與成就的研究[19],以及鄭永田關于查爾斯·克特的圖書館事業的研究[20],張新杰的關于梁思莊的圖書館精神的研究[21]等。

在圖書館史與圖書館事業史方面,范凡利用慶應大學的圖書館史文獻對日本圖書館史的研究現狀進行分析和梳理,總結出日本圖書館史研究的特點[22]。關于圖書館技術史的研究也有所成就,陳定權的研究中界定了“圖書館技術史”的研究框架[23],莫少強針對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自動化建設歷史,對1980年以后我國圖書館技術發展過程中的幾個關鍵階段的歷史進行了研究[24]。無獨有偶,在2016年的研究中,立足于現代的學史研究還見諸于陳穎波的《國內圖書館現代發展史述略》,該文探討了近60多年來我國圖書館的發展歷程,總結失敗教訓與經驗,提供未來的發展借鑒[25]。此外,馬凌云的博士論文以《中世紀伊斯蘭圖書館研究》為題,全面探討了中世紀伊斯蘭圖書館的發展歷程,并專門研究了一些著名圖書館的具體情況[26]。

3 圖書館標準規范、政策

2016年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圖書館行業制定規范與標準的主要依據。《公共圖書館法(征求意見稿)》在2015年底出臺,在2016年成為行業爭相熱議的話題。地方性圖書館條例與公共文化服務制度的發展與《公共圖書館法》相呼應,促進了我國法律與制度的日漸完善,民眾的權利得到更好的保障。此外,元數據規范的研究與公共圖書館第6次評估的進行,有助于圖書館行業的成熟與規范。

3.1 圖書館政策分析

隨著“十三五”大局的開啟,我國的社會發展與圖書館行業的發展都進入了新的階段。對圖書館行業而言,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深入理解社會發展的現狀與首要任務,順應時代的變局,承前啟后,適時調整發展方向、對事業進行新的部署。

陳傳夫在《中國圖書館學報》發文,探討以2016年為起點,未來5年間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問題,認為2016—2020年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面臨著獨特的機遇、風險與挑戰,“轉型發展”是這一時期全球圖書館事業的主要特征,并提出中國圖書館應當主動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式,科學確定發展方向,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流,納入國家重大規劃視野。文章分析了未來5年圖書館的常態化趨勢,提出圖書館事業常態化轉型發展的概念。[27]

3.2 《公共圖書館法》

2015年12月9日,《公共圖書館法(征求意見稿)》由國務院法制辦正式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2016年,關于《公共圖書館法(征求意見稿)》的研究與討論成為熱點。2016年1月5日,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圖書館發展研究室、北京大學國家現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法律與知識產權研究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公共圖書館法(征求意見稿)》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會議肯定了征求意見稿的整體思路,并針對立法目的、公共圖書館的界定、公共圖書館的職能等問題提出了修改建議[28]。李國新指出了關于《公共圖書館法(征求意見稿)》的10項亮點與特點,并提出了7項修改意見。他認為,征求意見稿中缺少體現現代圖書館服務理念和國家發展公共圖書館事業根本責任的表達,也沒有明確規定公共圖書館的職責,對公共圖書館與博物館之間的共性與差異的理解不足,對圖書館的應有之條件與概念的拓展、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基本性、原則規定與業務規范的邊界需要探討與斟酌[29]。

在圖書館領域之外,法律界的研究者也對該征求意見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呂潤生認為應該在第二條明確該法是否包括國家圖書館,將第二十九條關于提供參考咨詢服務的規定改為“根據條件免費提供不同層次的參考咨詢服務”,在法律責任一章應增加一條明確規定讀者違反本法相關規定的法律責任等,從法律角度提出修改意見[30]。

除如上的全面性修改意見之外,一些研究中還針對該法的一些具體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劉澍認為,讀者與公共圖書館之間的法律關系屬于行政合同法律關系,從而建議《公共圖書館法(征求意見稿)》應當著重提高讀者圖書館權利的保障力度,并建立權利救濟機制[31]。謝光旗則專門探討了數字時代公共圖書館的合理使用制度問題,認為《公共圖書館法》宜具體規定公共圖書館保存、信息網絡傳輸、館際互借、破解技術保護措施、排除限制性合同及責任豁免規則[32]。郝勇則根據征求意見稿,研究了該法對民間圖書館的影響,認為《公共圖書館法(修訂意見稿)》將符合特定條件的民間圖書館納入到公共圖書館法的調整范圍,將使公益性民間圖書館獲取公共資源的合法性得以確立,并將引導民間圖書館朝著更加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但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民間圖書館的活力[33]。龐小菊則專門研究了出版物送存制度的立法問題[34]。此類研究成果很多,限于篇幅僅羅列幾例予以說明。

3.3 地方性圖書館條例研究

2016年,在地方性圖書館條例的研究方面,主要是對《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條例》的研究。陳麗納對我國12部地方性圖書館立法中關于建筑面積、文獻信息資源的基本藏量和年新增藏量、人員配備等量化規定進行比較分析,并以《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條例》中量化指標的制定為例為地方性圖書館立法制定量化指標提供策略建議[35]。程煥文則對該條例進行了全面的評價,認為《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條例》優于現有的6部地方性圖書館法規,與《公共圖書館法》相比,也具有一定的先進性[36]。

3.4 元數據的應用與規范

在元數據的規范與使用方面,在2016年的研究中,呈現出延伸向多領域的發展趨勢。在趙蓉英的研究中,以Data.gov.uk為研究對象,對網站信息進行調查,以英國政府數據開放共享的元數據標準為參照,從政府數據開放網站的角度出發,歸納總結元數據標準,以期為制定我國政府開放數據的元數據標準提供有益的參考[37]。于夢月則根據W3C的正式推薦標準DCAT和美國紐約州的元數據方案,在調查和分析我國地方政府開放數據元數據的基礎上,設計出基于DCAT的描述數據集和數據資源的核心元數據方案[38]。此外,關于元數據在不同領域的數據和信息管理方面的使用的研究,在2016年還有很多成果出現。

在規范的發展方面,劉健華針對元數據保存的問題,綜合分析了長期保存領域核心理論標準、重要會議和重要項目的研究進展,總結歸納了保存元數據在權利元數據、重要屬性元數據、特殊類型數字資源及學科化特色的保存元數據、保存元數據的語義化、起源元數據等方面的重要發展趨勢[39]。彭佳通過統計的方法,提煉出高頻的元素,并梳理特色資源元數據所表達的各種實體關系,從而構建出基于元數據的本體[40]。趙華等研究了元數據的認知價值,通過眼動儀觀察,在分析被試判斷科學數據的思考過程的基礎上,評價了元數據在被試判斷科學數據相關性時所發揮的作用[41]。

3.5 公共文化服務制度

2016年,在我國圖書館領域,“公共文化服務”依然是一大研究熱點。從研究成果來看,研究主題涉及制度體系與政策研究、應用理論研究、行業及地區的實證研究等多個方面。

在制度與政策的研究方面,李國新在其論文中強調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和自覺意識,而政府責任的根本體現在于加強公共文化立法、提高公共文化建設的法制化水平方面,認為應該將公共文化服務的政府主導和社會化發展結合起來[42]。吉林大學的王華在其碩士論文中提出,依據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公共產品的公益性,并且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水平與公民文化權利的保障水平對國家文化治理的效果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從公共文化服務的價值維度考慮,政府應發揮引導的作用[43]。趙春美的研究中借鑒美、英、日三國的經驗,提出完善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模式,提出并分析了適合我國的“一臂之距”下“政府主導+社會多方參與”的供給模式[44]。馮佳的研究中,依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征求意見稿)》,提出前者作為國家層面體現政府責任的公共文化服務“底線標準”,將公共圖書館相關指標納入其中,而公共圖書館應順勢而為,通過標準化建設助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早日實現[45]。

此外,苗美娟與劉茲恒對2010年至2015年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研究進行了綜述,總結了成果與不足,為進一步研究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46]。

3.6 圖書館評估標準

在2016年發表的關于圖書館評估的研究中,柯平署名的系列研究成果極具代表性。在該系列研究中,首先針對第五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標準指標體系的框架的不足,提出應以不同級別公共圖書館的功能定位為指導思想和依據的建議[47]。并依據第二、三、四、五次全國公共圖書館評估的關鍵指標進行分析,以第六次公共圖書館試評估工作的相關數據為依據,將“功能”作為原則,將關鍵指標分為保障條件、業務建設、服務效能等方面[48]。除了對“功能”的關注之外,柯平還提出借鑒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的相關理論,構建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績效評估理論模型[49]。在其研究中,總結了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的意義和特點,認為這次評估適應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現實需求,并開啟了嶄新的公共圖書館評估模式,第六次評估的最大特點是具備科學性與創新性,并將科學與創新貫穿于公共圖書館評估工作的全過程[50]。柯平認為,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彌補了前5次評估的諸多不足,創新構建了過程與結果并重、注重政府保障職能、“服務效能—業務建設—保障條件”三位一體的評估指標體系[51]。

4 信息資源建設

隨著數字資源與數字技術的發展,海量出版物與圖書館有限的經費與館藏空間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對圖書館而言,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間,為讀者提供盡可能豐富的信息資源與空間資源,成為圖書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開展服務的首要問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數字載體的信息資源逐漸被人們所接納,社會成員的閱讀習慣也在普遍發生著變化,但紙質載體與數字載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中的并存也成為共識。因此,圖書館仍然需要將紙質資源作為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需要處理好紙質資源與數字資源之間的關系、讀者個性化需求與海量信息之間的關系。

與此同時,隨著數字人文的實踐與研究的發展,圖書館在數字資源建設中受制于數據庫供應商的被動局面正在逐漸發生改變。一方面,通過自建數據庫,圖書館逐漸建立起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特色數字化館藏資源;另一方面,圖書館通過有效的評價和篩選機制,對數字資源進行科學的評估,重新審視低使用率和低質數字資源,有利于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的良性發展。

4.1 紙質資源與數字資源的協同發展

宋旅黃的論文中研究了湖北三新書業的B2B館配云平臺的案例,認為這種“互聯網+”背景下的中文紙質圖書采購模式與傳統的圖書采購模式相比獨具優勢[52]。此外,為了提高紙質信息資源的利用率,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將讀者需求與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工作密切結合起來,并與新興的社交軟件相融合,使PDA采購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周群的論文中介紹了將PDA采訪嵌入圖書館微信服務平臺,構建圖書館PDA微信采訪平臺的創新方式[53]。胡振寧認為電子書靈活的特點更適合以PDA的方式進行采購,他在文章中介紹了國外圖書館聯盟PDA的發展和研究情況,比較電子書PDA四種模式,并建議國內的圖書館聯盟嘗試借鑒國外的經驗,構建我國圖書館聯盟的PDA采購模式[54]。

在采購方式不斷發展的同時,隨著電子書業態的更迭,電子書與紙質書之間呈現出同步、共生的協同發展方式。顧潔指出,傳統的館配電子書平臺難以提供與紙質書同步的電子書,認為在館配電子書產業鏈條上的館、社、商三方角色的需要進行調整,而促進紙質與電子資源加速融合是新的發展趨勢[55]。傅文奇對學術電子書出版商與高校圖書館作為調查對象,通過網絡調查了解了電子書市場與館藏的現狀,認為應該調整館藏政策,適時加大電子書館藏比重;建立采購聯盟,按需選擇采購策略;加強與出版商合作,提高服務質量;積極開展用戶培訓,加強電子書的閱讀推廣活動[56]。

4.2 自建數字資源的發展

圖書館在數字資源的建設方面,圖書館曾經長期依賴于通過采購的方式組建數字資源,定期向數據庫供應商繳納使用費,因而長期處于被動地位。圖書館行業近年來日益感受到這種做法的局限,并嘗試通過自建數字資源的方式改善這種被動的局面。正是在這一發展的潮流中,機構知識庫的構建與數字人文的發展應運而生。

在機構知識庫的建設方面,從CNKI可查的發文量來看,自2014年至2016年,發文均保持在200篇以上。在2016年的研究成果中,有關于實踐與研究的總結,對機構知識庫的構建與數據管理模式的探討,以及利用機構知識庫進行圖書館服務的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出現。劉紅玉調研了我國39所“985工程”院校機構知識庫實際建設狀況,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提出針對性的改善建議[57]。在鐘源的論文中,利用SATI、CITESPACE和EXCEL等軟件對2004-2013年SSCI來源期刊刊載的274篇文獻從論文發表時間、主要刊發期刊、論文作者分布、論文作者所在機構分布等方面進行文獻計量分析,提出國外機構知識庫研究主要集中在機構知識庫作用與功能拓展、軟件平臺、內容存儲以及進一步建設、機構知識庫評價以及機構知識庫的個案分析和有關項目等方面,并總結了相關經驗[58]。陳慧香的論文中對內外機構知識庫聯盟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和比較,從聯盟模式、平臺構建、服務功能、數據管理、數據關聯等方面提出機構知識庫聯盟發展的策略[59]。在機構知識庫的構建方面,暢佩的論文嘗試從資源內容控制、資源質量控制和資源規范控制這三個維度構建機構知識庫三級內容質量控制保障體系,形成以“學科帶頭人”為中心的學術推薦體制、機構知識庫開放同行評審系統以及數字資源元數據質量控制的三級內容質量控制體系[60]。周宇針對我國高校機構知識庫的現狀與問題,提出了面向關聯數據的機構知識庫構建方法,該方法支持機構知識的資源整合、語義檢索、知識推理和關聯數據發布,有助于高校機構知識庫的開放互聯與知識集成、知識檢索的實現[61]。曹樹金的論文聚焦于機構知識庫資源的可聚合性,在調查OpenDOAR中圖書情報領域開放存取資源的分布情況,相關政策以及數據開放方式的基礎上,提出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于中文資源可聚合數量較為缺乏、版權許可存在障礙等方面[62]。在機構知識庫的構建研究的基礎上,關于機構知識庫的使用的研究也成為關注點。陳美華提出,雖然高校機構知識庫近年來發展順利,但由于定位、服務的不足,大部分高校機構知識庫僅滿足了“存儲知識”的作用,因此借鑒國外先進的建設經驗,提出了從組織、管理、服務等方面完善面向教研服務的高校機構知識庫建設的戰略機制[63]。盈江燕提出基于機構知識庫的學科服務模式,針對機構知識庫的內容特征與學科服務的關聯關系,初步探討了基于機構知識庫的自助、輔助、互助、互動等學科服務模式[64]。朱育曉在學科服務模式和機構知識庫建設問題的框架下探討了圖書館員的角色與任務,對機構知識庫建設館員的角色、職責及技能需求進行了分析[65]。

在數字人文的研究與實踐的進展方面,利用CNKI文獻庫,以主題字段檢索“數字人文”,可知2016年發文量在234篇,是該數據庫收錄的文獻中發文量最高的一年。2016年5月,由北京大學圖書館、哈佛大學“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項目和北京大學“數字人文建設與發展研究課題組”共同舉辦的首屆北京大學“數字人文論壇”,對數字人文的概念、內容與實踐進行了梳理,并對數字技術與歷史學、語言文學、藝術學等人文學科融合的相關問題進行了集中探討[66]。在研究方面,柯平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集為來源,運用文獻計量方法,結合可視化分析工具,對數字人文研究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和內容挖掘,對數字人文研究的前沿和熱點領域進行了分析[67]。在2016年的研究成果中,對數字人文的研究趨于細致化,探尋數字人文在不同領域的應用的研究得到了較多的關注。歐陽劍的研究中探討了利用數字人文研究的跨學科的方法對估計進行開發與應用的新模式,該模式采用大數據研究理念對古籍進行整理、標注、自動分詞處理,以詞頻分析統計為研究核心,采用分析與挖掘方法,并采用大數據實時分析技術,創建了一個以語言學、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等人文學科研究為主的古籍實時統計分析平臺[68]。在數字人文的使用方面,汪東升的文章以“服務”為導向,探討了高校圖書館將數字人文融入原有的服務中的新的服務發展方式[69]。

4.3 數字資源評價實踐與研究

隨著數字資源在圖書館館藏資源中占比的增長,以及讀者對數字資源的關注度的增加,對圖書館而言,如何有效評價數字資源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而,數字資源評價問題也成為2016年的行業熱點問題。

在這些研究成果中,賀梅萍提出了利用指標權重賦值的方法對圖書館的數字資源進行評價的方法[70],蒲筱哥提出了基于組合賦權模型的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法[71],陸興華則提出利用網絡訪問數據進行數字資源利用率統計的方法[72]。此外,對于圖書館自建數據庫的使用情況,李曉明在論文中探討了多層級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方法和建立程序,并通過對國家圖書館自建數字資源進行評價的實踐檢驗,完善了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73]。

5 用戶服務

在“互聯網+”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的時代背景下,各行各業都迫切需要順應時代的變局,調整業務的發展方向。對圖書館領域而言,“互聯網+”的滲透是全方位的,而在服務方面的體現非常多樣化。可以說,互聯網技術為圖書館服務提供了全新的實現方式,也為圖書館服務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技術的日新月異,為觀念的實現提供了強大了后援力。

5.1 互聯網時代圖書館服務的延伸

從發文量來看,2016年的關于互聯網時代圖書館服務的研究成果豐碩,涉及對圖書館服務的整體探討、針對不同類型的圖書館的服務的研究,以及專項服務的新發展等方面。

在整體的研究中,賴毅認為,多元化成為圖書館服務變革的方向,在互聯網時代,應該開拓滿足不同用戶需求的服務,實現圖書館服務的普惠[74]。楊三方認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帶來了思維的變革,從而深入探討了“互聯網+圖書館”的內涵與特征,以此作為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基礎[75]。李嘉興等人運用網絡調查法、文獻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對國內和國外的有關公共圖書館在互聯網環境下進行服務模式創新的研究進行對比,分析異同與不足,尋求新的啟示[76]。賈西蘭等在文章中分析圖書館服務平臺在互聯網時代作為軟件基礎設施對圖書館發展的支撐作用,并討論了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建設理念、途徑、需注意的問題等[77]。

在關于互聯網時代圖書館服務的研究中,一些研究關注于某一側面,如黃浩波針對廣西地區高校圖書館利用互聯網開展學科服務的情況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調研,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78]。黃傳慧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為目的,在論文中提出了構建“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情景化用戶偏好信息服務模式[79]。李楊認為“互聯網+”是互聯網發展新形態與新業態,會對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并在“互聯網+”的概念與特點的基礎上探討“互聯網+”與學科服務的內在聯系,從服務理念與技術革新兩方面指出了“互聯網+”對于推動學科服務發展的積極意義[80]。趙一潔針對圖書館用戶信息需求特點提出了微服務策略,包括豐富圖書館微資源、建立基于移動客戶端的圖書館微服務系統、主動提供個性化微服務、組建微服務團隊和建立微咨詢團體等,希望通過新的服務模式來滿足讀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81]。

在服務的多元化、個性化、情境化的大趨勢之下,有的研究中還提出了內容服務的必要性,認為隨著技術的革新,圖書館在提供服務的同時,應考慮到提供服務的基礎,不應該囿于購買資源使用權限以提供資源整合平臺的傳統做法。如熊太純的論文中提到,在圖書館的互動服務中,不同互動方式的信息內容影響著讀者參與度和互動服務效果,而“互聯網+”給圖書館的互動服務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并提出圖書館進行互動服務信息內容建設的具體對策[82]。鄭紅京則明確指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知識的產生與傳播被互聯網部分或全部替代,同時高等教育領域人才培養模式發生轉變,這些變化對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內容和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需要強調“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并認為網絡開放課程(MOOCs)催生大學圖書館服務的新常態[83]。

5.2 圖書館空間服務的開拓

關于圖書館空間的研究成果,在上文中曾經有所涉及,在針對圖書館服務的空間研究中,將圖書館空間作為開拓服務領域,或者將圖書館空間視為提供服務的新方式。在這方面的研究中,首先需要關注的問題就是對圖書館服務轉型的探討。張亞雄認為,圍繞紙質資源開展服務時代已經終結,用戶現在需要圖書館提供的是一種多元化的服務,在圖書館,不僅可以獲得信息,還需要使用圖書館的閱讀環境、研討空間、休閑空間,高校圖書館也應該做出與之相應的改變[84]。孫東琴提出,信息技術發展、高等教育環境變化及服務理念變革是高校圖書館空間轉型的大背景,并在論文中介紹了國外一些大學圖書館的空間設計及服務實踐的經驗[85]。史艷芬借鑒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圖書館作為第三空間”的理念而打造的社區圖書館全新服務模式,介紹了同濟大學德文圖書館空間建設的理念與服務模式[86]。郭沫含等人的研究中,提出圖書館實體空間設計應側重于功能性與藝術性相統一,實體布局應考慮影響用戶館內閱讀行為的因素,在空間延伸服務中應融入社交服務[87]。

在探討轉型問題的基礎上,對于轉型的結果研究在近年來一直是行業熱點。在對圖書館空間應有之形態的探索中,關于“創客空間”的研究一直吸引著國內同行業者注意,在2016年的研究成果中,對高校圖書館的空間與服務轉型的關注尤為明顯。王方的論文中闡述了眾創空間的概念與特點,并提出高校圖書館基于眾創空間服務的融合創新發展策略[88]。陳振標針對當前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側重空間設施輕信息服務的問題,提出與創客匹配的信息服務模式,力求完善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信息服務體系,增強高校圖書館的競爭力[89]。孫鵬則以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提出依托“互聯網+”技術,建立包括學術中心、文化中心和知識中心的全面創新空間服務模式[90]。

5.3 信息素質教育的發展

在2016年有關信息素質教育的研究成果中,吳建華及其學生的關于信息素質教育游戲的研究成果獨樹一幟。吳建華等的期刊論文中,介紹了運用學習遷移理論研究開發信息素質教育游戲,從而促進程序性知識的學習遷移的信息素質教育方法。在其研究中提出,采用在游戲中反復演練的策略,有助于學生識別知識的特征,成功地實現向應用情境的近遷移,和一定程度的遠遷移,并產生良好的游戲體驗和游戲學習效果[91]。在吳建華的碩士研究生陳雅楠的學位論文中,圍繞“信息素質教育游戲網站”的設計與實踐,介紹了開發小游戲《外公的地窖》,玩家在完成一系列尋找令牌的游戲任務過程中,熟悉不同數據庫的導航系統,并對用戶數據進行收集與分析,將教育性和游戲性相融合,探討了如何在用戶體驗理論的基礎上建設一個可以快樂學習的信息素質教育游戲網站的問題[92]。在張斯婷的碩士論文中,分析了建構主義理論、沉浸理論和認知發展理論的概念及其與游戲空間的關系,結合“游戲空間”的概念探討教育游戲問題。在此基礎之上,對信息素質教育的特點、信息素質教育內容進行分析,從而對信息素質教育游戲的設計問題進行了探討[93]。

此外,在信息素質教育的研究中,運用新技術和嵌入學科教育的研究都吸引了一種學者的關注。在田林芹的研究中,介紹了微信的特點及其在高校圖書館開展信息素質教育方面的意義及具體措施[94]。陳晨在對外語類院校在線信息素質教育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開展在線信息素質教育的途徑在于基于技術的開拓,包括圖書館Web2.0與共建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等方式[95]。此外,陽國華等人的研究中,對國外教師與圖書館員合作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研究進行了綜述,總結了教師與圖書館員合作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要點[96]。李偉針對目前嵌入式信息素質教育的現狀,提出大數據環境下嵌入式信息素質教育主要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三個方面發生了轉變,并提出了在教學團隊、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三個主要方面進行優化的具體措施[97]。

6 圖書館管理

在2016年的研究成果中,涉及圖書館的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關于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業務管理問題,以及自助服務設備的引入所涉及的圖書館管理問題方面。其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關注點主要集中于互聯網時代圖書館業務的變革所引發的對人員的需求與管理評價方面的問題上,圖書館自助服務的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實證方面。

6.1 人力資源管理

有關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新問題、新現象的解決方面。應對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圖書館的業務與服務都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因此產生新的人員培養、設崗與評價等方面的問題。在2016年的研究成果中,這一方面的研究尤為集中。趙延昇與裴微微分別針對北京大學圖書館進行了實證研究,前者以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的發展現狀為例,對學科館員的基本素質、培養和功能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對嵌入式學科服務所需要的人才的培養體系的建立等問題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議[98]。后者亦以北京大學圖書館為例,探討了泛在信息環境下我國大學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的對策和發展思路[99]。還有王玲玲針對南京地區部分高校引入Web2.0情況的問卷調查,其調查結果顯示,Web2.0交流平臺是基于組織文化的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方式[100]。

在關于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的應用理論的研究中,孫子清等對高校圖書館員的崗位勝任力進行了研究,認為崗位勝任力是信息時代高校圖書館生存發展的生命線,并依據勝任力理論和Kano模型,借助文獻分析法從知識、能力、意識3個維度構建高校圖書館員勝任力體系[101]。

6.2 業務管理

在圖書館的各項服務順應時代的潮流不斷發展和演進的趨勢中,圖書館針對各項業務工作的管理方法也需要適時調整、不斷發展變化。郝朝軍等對一百多年來我國圖書館事業宏觀業務管理組織機構的演變歷程進行了梳理,分析了其中的得失與利弊[102]。徐英杰的學位論文中探究了澳大利亞不同類型圖書館的管理機制,研究認為良好的圖書館管理其意義在于,可以優化資源利用,并實現圖書及其他資源使用的規范化和系統化,推動各圖書館間信息資源共享與圖書信息的同步更新[103]。何志俊將物聯網和RFID技術引入圖書館的業務管理之中,探討了智慧圖書館的業務管理決策模式等問題[104]。

6.3 圖書館自助服務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圖書館自助服務日漸被行業所接受,通過CNKI的檢索,2016年有關圖書館自助服務的研究成果有119篇,是目前該領域研究成果最多的一年。

在實證研究方面,圖書館服務在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都進行了很多實踐。徐志在文章中重點介紹了湖南地區的自助圖書館建設情況,并就自助圖書館的建設和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05]。邢卓媛與李靖等人的研究都以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為例。前者探討了自助服務的整體設計框架[106],后者主要研究了自助文印服務模式的用戶行為與服務現狀[107]。在公共圖書館的自主服務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成果出現,如李凱對北京市朝陽區自助圖書館的建設與服務情況,以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的研究等[108]。

在服務模式的創新方面,嚴貝妮等的文章中介紹了國外的迷你圖書館的服務模式,認為這種服務方式適應于互聯網時代的O2O模式,其“送書上門”“團購式”服務成為圖書館創新服務的新亮點,也可以彌補自助服務的不足之處[109]。施航海等人的研究提出以離館服務作為自助服務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提供滿足現實需求的一站式服務系統的方案[110]。

在服務評價方面,王文在論文中提出了從用戶體驗的角度改善和發展圖書館自助服務的6點建議[111],張希設計出適合評價自助圖書館服務的LibQUAL+改進模型,并以北京市的自助圖書館用戶為調查對象進行了實地調研[112]。

7 新技術應用

2016年,在圖書館行業的實踐與研究中,一些新的技術手段被應用于圖書館之中,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微信的使用。通過微信可以搭建新的信息交互與服務平臺,圖書館可以提供全新的服務模式。此外,虛擬現實技術運用于移動圖書館的普及與發展,也為圖書館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技術支持。

7.1 微信在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

微信作為一種社交軟件,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在2016年的研究成果中,出現了很多關于圖書館利用微信提供新的服務與業務嘗試的實證研究成果。

在高校圖書館方面,明均仁對湖北省123所高校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進行了調查,并從名稱規范與運營機制、宣傳力度、個性化服務等方面提出了改進意見[113]。劉雯對中國30所“985”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及山西省5所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了網絡調研與對比分析,并依據“985”高校圖書館的經驗,從平臺建設、平臺管理、平臺宣傳三個方面為陜西省高校圖書館的微信平臺的發展提出了建議[114]。此外,還有李仕棋對安徽省5所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實證研究,文章通過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指標體系進行了用戶滿意度調查[115]。王茜楠分析了安徽省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模式等信息,并提出了不足與修改建議[116]。李曉蔚對四川大學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進行了研究,重點分析了微信公眾號獨特的用戶關系特征和行為特征,并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高校圖書館微信圖文消息的傳播效果[117]。除具有針對性的案例研究之外,蔣銀等專門針對39所“985工程”高校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運營基本情況進行了調研,其結果指出,“985工程”高校圖書館普遍重視微信公眾號的建設,其中部分公眾號中具有閱覽室座位查詢與預約、在線閱讀、個人圖書館等功能[118]。曾潤喜等對全國406個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進行調查,提出開通比存在層級差異性、微信公眾號運營缺乏重視、服務內容較為單一、互動交流機制不健全是當前高校建設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面臨的普遍問題[119]。除調研之外,郭順利等在論文中研究了微信公眾號的傳播效率的評價問題,該項研究運用扎根理論、信息傳播等相關理論,采用質性訪談方法,結合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特點,從微信平臺自身特征、用戶、服務方式及內容、傳播效果4個維度,選取17項指標構建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傳播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項指標權重,建立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傳播影響力的評價公式[120]。

在公共圖書館方面,張丹丹研究了國內公共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現狀,為提高國內公共圖書館微服務提供一些建設意見[121]。蔡麗萍等專門對一定時期內的省級公共圖書館微信平臺的開通及信息推送情況進行分析研究,重點探討了改進微信閱讀推廣成效的方案[122]。郭春俠等調查了國內31家省級公共圖書館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服務的現狀,認為公共圖書館應該全面開通、認證微信平臺,對平臺定期維護,充分發揮平臺功能,加大對微信平臺的宣傳推廣[123]。

為促進微信平臺的良性發展,一些研究專注于評價體系的研究,希望通過定量的方法對微信平臺的現狀進行評定,并及時發現問題,著力改進。王瀟怡參照國內外學術界在顧客滿意度領域研究中的理論基礎和評價方法,設計出高校圖書館微信用戶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并對現有微信服務的具體項目提出針對性的改進建議[124]。吳若溪從信息生態鏈理論入手,研究圖書館微信平臺信息生態鏈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推導出微信平臺信息生態鏈的形成機理,從而從主體角度、客體角度、環境角度三個方面提出了優化策略[125]。

7.2 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

虛擬現實技術在游戲產業中的應用較多,在圖書館行業中也引發了一些關注與思考,主要體現在數字圖書館的服務延伸方面。

王文韜等的研究中介紹了虛擬現實技術,并結合圖書館資源建設和服務業務的具體情況,分析了未來虛擬現實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前景和方向,認為在構建虛擬現實圖書館,立體展示館藏資源;建設新型數據庫資源,發展虛擬教學;發展智慧圖書館,優化信息與用戶服務等方面都有引入該技術的可行性[126]。翟威撰文專門研究了虛擬現實技術在數字圖書館中的應用問題,并采用調查法、案例法、比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虛擬現實技術支持下的數字圖書館技術進行了分析[127]。任東升介紹了3D虛擬現實技術的相關概念及其在公共圖書館的應用,進而探討創建3D虛擬少兒圖書館的現實意義[128]。胡志翔在其學位論文中從新媒體藝術的角度分析了新媒體藝術在對于圖書館視覺設計中的價值及其必要性,提出將其運用于高校圖書館的視覺設計中,為今后將新媒體藝術與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提供理論及技術的參考[129]。

7.3 移動圖書館

互聯網時代,“移動”與“互聯”是時代的主題,對圖書館而言,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其具備時代特征的移動圖書館,從而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約束,提供泛在化、全方位的服務,成為圖書館行業熱議的話題。

在實證研究方面,成果大多集中在高校圖書館的移動圖書館研究方面。韓玉巧等針對京津冀地區141所高校圖書館中具有代表性的28所進行調查和分析,并針對三個地區圖書館的移動服務異同提出發展建議,認為建立移動圖書館聯盟合作、增加移動檢索資源、提高個性化功能體驗、兼顧粘性信息需求、加大移動服務宣傳推廣將有助于三地高校圖書館移動服務的協同發展[130]。明均仁對北京91所高校圖書館移動APP的建設情況、開發模式、欄目設置、系統兼容性與穩定性等方面進行系統調查與問題分析,并提出了修改辦法[131]。李新星等針對湖北省高校圖書館的APP進行調查,探討其主要面臨的問題,認為提高服務個性化與針對性、拓展系統兼容性和穩定性、加大宣傳力度將有助于該地區移動圖書館的發展[132]。楊抒超對廣東高校圖書館移動APP服務用戶的問卷調查,分析了用戶的需求,從技術投入、個性化定制、界面設計和宣傳發展與資金保障4個方面提出了建議[133]。何相梓以哈爾濱理工大學移動圖書館服務終端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目前大學移動圖書館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分析了用戶的信息需求,提出了移動圖書館服務終端設計的改進方案[134]。

為促進移動圖書館的發展,需要探尋其深層次的理論問題,不論是基礎理論還是應用理論。在2016年的科研成果中,一些研究關注了移動圖書館現象背后的驅動力,即用戶的作用。吳丹等的研究探索用戶通過不同設備使用圖書館OPAC系統的行為差異,認為移動圖書館與非移動圖書館檢索點存在差異,移動圖書館可以通過舍棄低概率的檢索點、簡化界面內容;通過設置網頁標簽的形式,方便用戶轉移檢索點;通過減少組配的檢索點數量,并突出檢索點和檢索框來提高組配檢索的比例等方式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135]。金小璞等通過用戶體驗測評量表設計出基于用戶體驗的移動圖書館服務質量影響因素初始集合,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提取主要影響因素為:移動圖書館界面設計、移動圖書館信息內容以及移動圖書館系統功能[136]。邵帥從校園圖書館管理實際需求出發,設計出基于Android平臺的移動圖書館功能模塊,包括數據庫模塊與Android平臺客戶端,使移動圖書館與WEB的圖書館系統互補,為師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圖書服務[137]。

8 閱讀問題

對閱讀問題的探析近年來一直是圖書館行業的關注熱點,在2016年的研究成果中,除了對大學生閱讀問題與公共圖書館在閱讀推廣事業中的作用的探討之外,對于閱讀推廣理論的探究以及互聯網時代的數字閱讀問題的關注也非常醒目。

8.1 大學生閱讀問題

在有關大學生閱讀問題的研究中,很多成果關注于大學圖書館進行閱讀推廣的實證問題,著重于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尋求解決之道。

李雪峰對華東師范大學學生的閱讀行為和閱讀習慣進行了問卷調查,目的在于了解影響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因素,探求大學生對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的需求,將調查結果用于指定閱讀推廣的服務對策[138]。李曉寧以22家山西高校圖書館的年度閱讀推廣總結為依據,從中發現問題,探討大學生閱讀推廣服務的長效機制[139]。郭文玲也采取了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大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動機、閱讀行為、閱讀需求、閱讀能力、閱讀評價、閱讀建議進行調查,其結論說明,大學生閱讀存在5個方面的問題,即無深度、無習慣、無計劃、無內容、無方法[140]。周國正等同樣采取了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某醫科大學在校學生在閱讀目的、閱讀內容、閱讀方式及閱讀層次等問題進行調查,認為應該注重大學生閱讀需求、根據學生閱讀傾向調整館藏、加強圖書館導讀服務[141]。黃燕的調查專門針對“零借閱”的大學生,目的在于發現其“零借閱”現象出現的原因,探討針對這一類學生進行閱讀推廣的有效方法[142]。

除實證研究之外,一些研究成果關注了大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和成因,并結合信息載體的變化,探討互聯網時代大學生閱讀推廣工作的要點。于慧對大學生的微閱讀現象進行了調查,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以此為依據探討了高校圖書館提供服務的對策[143]。邱相彬等探討了“淺閱讀”現象對青少年的閱讀習慣的影響,并依據這一研究結果探討引導和改善大學生的網絡閱讀行為的辦法[144]。歐繼花等對湖南省8所高校的913個樣本進行了數字閱讀行為的調查,結論顯示,大學生數字閱讀的供需鴻溝基于數字出版企業和高校圖書館兩個主體,從而提出了改善的策略[145]。

8.2 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推廣

與高校圖書館相比,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推廣需要適應民眾的閱讀需求,跟進國家的公共文化政策。

在實證研究方面,李雪梅對安徽省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進行調研,提出越來越多的國民依賴于網絡閱讀和手機閱讀,他們閱讀的內容也是多往娛樂化方向發展,因此由我國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已經勢在必行[146]。侯國柱對吉林省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工作進行了研究,從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出發,研究利用公共圖書館資源推動全民閱讀工作的具體辦法[147]。

此外,在工作方法的創新方面,有的研究探索了新的途徑和辦法,有的研究借鑒了國內外同行的經驗。孫麗媛調查了省一級的公共圖書館網站的閱讀推廣服務,分析現狀、發現問題,并提出設書目推薦平臺,規范書目推薦服務;建立閱讀交流平臺,開展閱讀交流服務;構建集成化閱讀平臺,開展數字閱讀服務幾項具體的建議[148]。周恩妮在論文中介紹了美國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指導服務(Readers’advisory Service),并總結了推動美國公共圖書館閱讀指導服務發展的因素包括:行業協會的支持、圖書館角色的重新定位、參考資源的涌現以及專業館員對服務的推動幾個方面[149]。譚紅霞關注到親子閱讀活動對擴大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的作用,對海峽兩岸公共圖書館的親子閱讀活動進行比較,認為我國大陸地區公共圖書館在創新與發展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借鑒臺灣地區公共圖書館的經驗[150]。同時,王英華的研究中也提到了對6周歲以下幼兒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必要性和具體方法等內容[151]。此外,羅玲提出,在全媒體時代,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會面臨著機遇和挑戰,進而提出了構建全新的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主體關系、優化閱讀推廣的個性化體驗、建立基于全媒體的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運營體系三大策略[152]。

8.3 閱讀推廣的理論探討

關于閱讀推廣的理論問題的研究成果在2016年獨創歷史新高,2016年10月27日,中國圖書館年會第14分會場—“閱讀推廣的理論引領與服務創新”在安徽銅陵舉行[153],此次研討對閱讀推廣的理論問題的研究起到了推動的作用。范并思撰文指出,目前閱讀推廣的理論研究涉及多個方面,有從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角度研究閱讀推廣的選題,也有屬于經典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范式的研究選題,也有將閱讀推廣當成圖書館服務的選題,還有閱讀推廣管理帶來的理論問題。他認為,閱讀推廣這種新的活動化的服務需要新的管理思想,以往圖書館學中缺少對于活動化服務的管理理論,可以研究的選題很多[154]。此外,在王丹與范并思聯合署名的文章中指出,閱讀推廣的基礎理論研究十分薄弱,基本概念尚未統一,文章根據現有的概念,將其基礎理論匯總為4個大類、8個流派,即使命類(使命說)、實踐類(活動說、工作說、服務說、實踐說)、休閑類(休閑說)和學科類(“閱讀學”說、“傳播學”說)[155]。這無疑促進了對閱讀推廣的理論問題的探討。

8.4 互聯網時代的閱讀問題

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對閱讀問題的研究也需要回歸這一基本的時代環境。2016年,關于互聯網時代的閱讀問題的研究成果與歷年相比,數量上有所突破。

針對數字閱讀的基本問題,以及圖書館在互聯網時代的應對策略等問題,一些研究成果探討了基本的認識與應對策略。葉文偉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數字閱讀的現狀進行了研究,認為應加強移動圖書館的建設[156]。陳明選取了商界領域的書旗小說、咪咕閱讀、掌閱、京東閱讀、多看閱讀和圖書館領域的超星移動圖書館等移動閱讀客戶端作為移動閱讀服務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后者雖然內容資源服務能力較強,但客戶端基礎閱讀功能、分享能力和自宣傳能力尚存在很多不足[157]。姜進認為,分析圖書館在“互聯網+”新環境下的嶄新面孔,利用最新的技術升級目前的閱讀推廣模式是圖書館應對新環境、新發展的重點問題[158]。曹畋指出“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開展跨界融合的必要性,研究了公共圖書館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閱讀推廣跨界融合服務發展范式[159]。許可馨在分析社會化閱讀的概念與類別的基礎上,以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為背景,提出社會化閱讀的特點在于作為智能化數據閱讀平臺,采用個性化閱讀內容推薦機制,并創造出社會化共享式閱讀關系,并指出,目前社會化閱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版權問題與輕量化閱讀方式與深度內容之間的平衡問題[160]。

此外,對用戶的關注尤為顯著。方磊研究移動互聯網用戶的行為特征,將實時推薦和個性化推薦為主要系統架構優化目標,并設計了具備實時性、個性化、全流程服務等特點的全新智能推薦體系[161]。石志廣以移動閱讀為切入點,研究移動互聯網用戶行為特征的精確識別與監測,并開發出移動互聯網用戶行為分析系統[162]。闞德濤等分析了互聯網思維對閱讀推廣工作的啟示,提出了閱讀推廣的發展思路:樹立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注重新媒體平臺的建設與閱讀推廣效果的提高[163]。

9 結語

2016年我國圖書館行業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各領域均有所建樹的同時,對社會發展的跟進顯得尤為突出。一方面體現在公共圖書館法的立法進程上,一些相關的研究緊隨立法進程應運而生;另一方面體現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信息載體急劇更迭,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閱讀習慣也發生了改變,因而圖書館的各項業務也需要因此進行調整,涉及館藏建設、空間重構、讀者服務,以及技術革新等多個方面。一些研究上處于起步階段,諸如閱讀推廣理論的研究,目前雖然引起行業的關注,但并未出現階段性的成果。期待在新的一年,可以見證圖書館學的研究取得新的進展。

〔1〕 解讀:李克強政府報告中的“互聯網+”是什么[N/OL].[2017-9-4].中國經濟網,[2015-4-1].http://www.ce.cn/cysc/ztpd/2015zt/9gz/bd/201504/01/t20150401_4997927.shtml

〔2〕 吳建中.從未來看現在——圖書館發展的下一個十年[J].圖書館建設,2016(1):4-9

〔3〕 隆茜,鄭偉.高校圖書館空間經濟價值評估研究——以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5):65-69

〔4〕 楊雄標.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的實踐與思考——以深圳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雜志,2016,35(6):49-52

〔5〕 介鳳,盛興軍.數字學術中心:圖書館服務轉型與空間變革——以北美地區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13):64-70

〔6〕 別立謙,力愷.從戰略規劃及其實施看日本大學圖書館空間變革趨勢[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10):37-41

〔7〕 周久鳳.圖書館空間的多維表征及再造策略[J].圖書館,2016(6):75-79

〔8〕 熊靜.論中國圖書館學的歷史分期[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6(1):18-22

〔9〕 柯平,蘇福.我國圖書館學研究方法分析[J].圖書館,2016(5):1-4+9

〔10〕 楊迪.新世紀我國圖書館學實證研究方法應用現狀及改進思路[D].黑龍江大學,2016

〔11〕 周文博.現代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發展和特征分析——基于Library quarterly的內容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10):5-10+32

〔12〕 鄭宇.民族志研究方法在圖書館與檔案館用戶服務中的應用[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9):17-19

〔13〕 吳建中.走向第三代圖書館[J].圖書館雜志,2016,35(6):4-9

〔14〕 柯平.從發展規劃到戰略規劃——圖書館“十三五”規劃的戰略性[J].晉圖學刊,2016(1):1-8

〔15〕 豐國政.我國圖書館“十三五”規劃的頂層設計[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8):11-15

〔16〕 周德明.圖書館“十三五”規劃之我見[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6,25(1):9-10

〔17〕 王東波.“十三五”:圖書館的發展趨勢與戰略轉型[J].情報雜志,2016,35(10):76-80+159

〔18〕 王波.李燕亭:不該被遺忘的圖書館學家——《李燕亭圖書館學著譯整理與研究》序[J].圖書館論壇,2016,36(12):92-98

〔19〕 周余姣.圖書館界的林語堂:吳光清[J].圖書館論壇,2016,36(12):81-91

〔20〕 鄭永田.美國圖書館事業先驅查爾斯·克特的歷史貢獻[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6,34(2):122-127

〔21〕 張新杰,江娜.梁思莊——圖書館精神的踐行者[J].山西科技,2016,31(5):99-101

〔22〕 范凡.日本圖書館史研究概觀[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42(1):41-51

〔23〕 陳定權.圖書館技術史(1954-)研究:缺失、框架與價值[J].圖書館論壇,2016,36(5):2-8

〔24〕 莫少強.我國圖書館技術史上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自動化建設回眸(1980-2012)[J].圖書館論壇,2016,36(8):25-36

〔25〕 陳穎波.國內圖書館現代發展史述略[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36(7):47-51

〔26〕 馬凌云.中世紀伊斯蘭圖書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6

〔27〕 陳傳夫,馮昌揚,陳一.面向全面小康的圖書館常態化轉型發展模式探索[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42(1):4-20

〔28〕 《公共圖書館法(征求意見稿)》研討會綜述[J].圖書館建設,2016(2):37+39

〔29〕 李國新.關于《公共圖書館法(征求意見稿)》修改完善的思考[J].圖書館建設,2016(1):16-18

〔30〕 呂潤生.《公共圖書館法(征求意見稿)》的幾點建議[J].圖書館建設,2016(2):38-39

〔31〕 劉澍.公共圖書館與讀者法律關系新論——兼論《公共圖書館法(征求意見稿)》的修改[J].圖書館論壇,2016,36(4):44-49+27

〔32〕 謝光旗.數字時代公共圖書館合理使用制度——《公共圖書館法(征求意見稿)》的完善[J].圖書館,2016(9):7-11

〔33〕 郝勇.《公共圖書館法》對民間圖書館的影響——基于《公共圖書館法(修訂意見稿)》[J].圖書情報導刊,2016,1(12):44-47

〔34〕 龐小菊.《公共圖書館法》出版物送存制度的立法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6(10):17-21

〔35〕 陳麗納.我國地方性圖書館立法中的量化規定[J].圖書館論壇,2016,36(8):91-97

〔36〕 程煥文.全面評價《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條例》[J].圖書館建設,2016(1):19-20

〔37〕 趙蓉英,梁志森,段培培.英國政府數據開放共享的元數據標準——對Data.gov.uk的調研與啟示[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19):31-39

〔38〕 于夢月,翟軍,林巖.我國地方政府開放數據的核心元數據研究[J].情報雜志,2016,35(12):98-104

〔39〕 劉建華,張智雄.保存元數據的發展趨勢研究[J].圖書館雜志,2016,35(6):10-16

〔40〕 彭佳,鄭巧英,張晗,劉寧靜,張潔.基于元數據本體的特色資源深度聚合研究[J].圖書館雜志,2016,35(11):82-89

〔41〕 趙華,周國民,王健,王劍,吳定峰.科學數據元數據認知價值評價研究[J].情報科學,2016,34(7):81-85

〔42〕 李國新.強化公共文化服務政府責任的思考[J].圖書館雜志,2016,35(4):4-8

〔43〕 王華.公共文化服務中政府價值引導問題探析[D].吉林大學,2016

〔44〕 趙春美.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6

〔45〕 馮佳.公共文化服務標準中的公共圖書館[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42(3):91-102

〔46〕 苗美娟,劉茲恒.近五年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研究綜述[J].圖書館論壇,2016,36(2):35-42

〔47〕 柯平,蘇福.基于功能定位的公共圖書館評估[J].圖書館,2016(8):1-4

〔48〕 蘇福,柯平.公共圖書館評估的關鍵指標探討——以省級公共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建設,2016(12):15-20

〔49〕 柯平,宮平.公共圖書館服務績效評估模型探索[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6,25(6):3-8

〔50〕 柯平,宮平.全國公共圖書館第六次評估的意義和特點[J].圖書館建設,2016(12):4-7+14

〔51〕 鄒金匯,柯平.公共圖書館評估指標體系創新探討[J].圖書館建設,2016(12):8-14

〔52〕 宋旅黃,趙冉.“互聯網+”背景下中文紙質圖書采購模式的變革——以三新書業為例[J].圖書情報知識,2016(2):54-59

〔53〕 周群.圖書館PDA微信采訪平臺構建[J].圖書館論壇,2016,36(1):100-104+114

〔54〕 胡振寧.圖書館聯盟電子書PDA模式及關鍵問題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42(4):75-87

〔55〕 顧潔.新常態下館配中文電子書發展思考[J].新世紀圖書館,2016(1):32-35

〔56〕 傅文奇,嚴玲艷.學術電子書出版商對高校圖書館的影響及策略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19):77-85

〔57〕 劉紅玉,羅南,何冰.國內高校機構知識庫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7):51-55

〔58〕 鐘源.2004-2013年國外機構知識庫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情報科學,2016,34(6):71-76

〔59〕 陳慧香,邵波,張譯文.國內外機構知識庫聯盟的現狀分析與策略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6(16):11-16

〔60〕 暢佩.高校機構知識庫內容質量控制研究[D].西華大學,2016

〔61〕 周宇,歐石燕.面向關聯數據的高校機構知識庫構建方法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1):105-113

〔62〕 曹樹金,古婷驊,馬翠嫦.圖情領域機構知識庫可聚合性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16(6):95-106

〔63〕 陳美華.我國高校機構知識庫服務策略研究[D].山東理工大學,2016

〔64〕 盈江燕.基于機構知識庫的學科服務模式研究[D].江蘇大學,2016

〔65〕 朱育曉.機構知識庫建設館員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1):28-30+49

〔66〕 朱本軍,聶華.跨界與融合:全球視野下的數字人文——首屆北京大學“數字人文論壇”會議綜述[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6,34(5):16-21

〔67〕 柯平,宮平.數字人文研究演化路徑與熱點領域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42(6):13-30

〔68〕 歐陽劍.面向數字人文研究的大規模古籍文本可視化分析與挖掘[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42(2):66-80

〔69〕 汪東升,王瑛帆.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策略研究[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6(5):67-70+84

〔70〕 賀梅萍.圖書館數字資源評價指標權重賦值方法概述[J].現代情報,2016,36(10):68-73

〔71〕 蒲筱哥,牟紅.基于組合賦權模型的數字資源使用績效評價實證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39(9):96-101

〔72〕 陸興華.基于網絡訪問數據的數字資源統計方法探析[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4):56-61

〔73〕 李曉明,史郡.圖書館自建數字資源評價方法探索與實證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6(4):37-42

〔74〕 賴毅.“互聯網+”驅動下的圖書館多元化服務[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10):23-27

〔75〕 楊三方.“互聯網+”下圖書館服務變革與創新探討[J].晉圖學刊,2016(1):28-31

〔76〕 李嘉興,王晰巍,張長亮,相甍甍.“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創新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6(18):59-63

〔77〕 賈西蘭,李書寧,吳英梅.“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的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J].圖書與情報,2016(1):44-48

〔78〕 黃浩波.互聯網+環境下廣西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6

〔79〕 黃傳慧.互聯網+圖書館情景化用戶偏好的信息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館,2016(4):78-81+84

〔80〕 李楊,韓潔茹.“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策略研究[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6,40(2):10-13

〔81〕 趙一潔,李英,馬藝峰,王金.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微服務研究[J].現代情報,2016,36(5):133-137

〔82〕 熊太純,陳飛,屈波,黃秋琴.“互聯網+”時代圖書館互動服務信息內容建設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6(13):52-55+41

〔83〕 鄭紅京.互聯網+MOOCs+服務=高校圖書館創新驅動發展策略[J].圖書館,2016(6):65-68+74

〔84〕 張亞雄.高校圖書館空間服務及功能構建[D].河北大學,2016

〔85〕 孫東琴.高校圖書館空間服務發展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16(2):34-37

〔86〕 史艷芬.圖書館第三空間建設及創新服務實踐研究[J].圖書館,2016(6):80-82

〔87〕 郭沫含,馬卓.圖書館空間設計、布局及服務延伸思考[J].河北科技圖苑,2016,29(5):53-56

〔88〕 王方.眾創空間與高校圖書館服務的融合創新發展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4):96-99

〔89〕 陳振標.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信息服務模式探討[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23):82-86

〔90〕 孫鵬.基于互聯網+的圖書館創新服務空間規劃與建設[J].圖書館學刊,2016,38(10):38-41

〔91〕 吳建華,班麗娜,李雪.信息素質教育游戲中的學習遷移初探[J].圖書情報知識,2016(6):88-94

〔92〕 陳雅楠.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信息素質教育游戲網站的設計與實現[D].華中師范大學,2016

〔93〕 張斯婷.信息素質教育游戲“游戲空間”分析與設計[D].華中師范大學,2016

〔94〕 田林芹.微信在高校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中的應用[J].蘭臺世界,2016(10):89-90

〔95〕 陳晨.Web2.0環境下外語院校在線信息素質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6,38(3):63-65

〔96〕 陽國華,李琛.國外高校圖書館與教師合作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啟示[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6,36(5):59-62

〔97〕 李偉.大數據環境下嵌入式信息素質教育業務流程優化[J].情報資料工作,2016(3):100-106

〔98〕 趙延昇,徐境.人力資源管理視角下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的專業化發展——以北京大學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6,34(3):96-100

〔99〕 裴微微,呂淑賢,蕭群.泛在信息環境下我國大學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對策研究——以北京大學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6,34(6):28-34

〔100〕 王玲玲.Web2.0環境下基于組織文化的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調查分析——以南京高校為例[J].圖書情報導刊,2016,1(4):1-3

〔101〕 孫子清,黃麗霞.基于Kano理論的高校圖書館員勝任力體系構建——以哈爾濱地區高校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2):47-52+148

〔102〕 郝朝軍,石婷.我國圖書館事業宏觀業務管理組織機構的演變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6(24):15-28+38

〔103〕 徐英杰.澳大利亞圖書館管理的理論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16

〔104〕 何志俊.基于物聯網RFID技術的智慧圖書館研究[J].圖書情報導刊,2016,1(6):33-35

〔105〕 徐志.泛在學習環境下的自助圖書館服務[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6(4):77-80

〔106〕 邢卓媛,孫翌,曲建峰.多終端環境下圖書館實體場館自助服務的設計與實踐——以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4):45-51

〔107〕 李靖,施曉華,白永革,杜煜,湯萌,易慶.圖書館自助文印服務的數據分析與優化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6,34(2):45-49

〔108〕 李凱.自助圖書館:打通閱讀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實踐——北京市朝陽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建設[J].圖書館建設,2016(2):19-22

〔109〕 嚴貝妮,姜潔.當自助圖書館遇到迷你圖書館——從兩大微型圖書館的發展再談圖書館服務[J].圖書館建設,2016(2):27-32

〔110〕 施航海,蘇文輝.圖書館一站式自助離館服務系統構建——以廈門理工學院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6(16):65-69

〔111〕 王文.基于用戶體驗的圖書館自助服務研究[J].圖書館研究,2016,46(2):87-90

〔112〕 張希.自助圖書館服務用戶滿意度調查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6

〔113〕 明均仁,張玄玄,陳雪.湖北省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6(2):18-25+7

〔114〕 劉雯.山西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服務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6

〔115〕 李仕棋.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評價研究[D].安徽大學,2016

〔116〕 王茜楠.安徽地區高校圖書館微信應用研究[D].安徽大學,2016

〔117〕 李曉蔚.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實證研究——以四川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論壇,2016,36(11):84-91

〔118〕 蔣銀,顧建新.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運營情況及其啟示[J].圖書館學研究,2016(20):11-21

〔119〕 曾潤喜,楊喜喜.移動互聯情境知識傳播平臺管理效果研究——基于全國406個大學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的調查[J].圖書館,2016(7):79-84+105

〔120〕 郭順利,張向先,李中梅.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傳播影響力評價體系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4):29-36+43

〔121〕 張丹丹.公共圖書館微信服務研究[D].湘潭大學,2016

〔122〕 蔡麗萍,孔德超.基于WCI的省級公共圖書館微信閱讀推廣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10):90-95

〔123〕 郭春俠,李詩琪.國內省級公共圖書館微信平臺服務探析[J].現代情報,2016,36(4):128-133

〔124〕 王瀟怡.高校圖書館微信服務滿意度的模糊評價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6

〔125〕 吳若溪.圖書館微信平臺信息生態鏈形成機理與優化策略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6

〔126〕 王文韜,謝陽群,李力.虛擬現實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前景分析[J].圖書館,2016(5):10-14+20

〔127〕 翟威.虛擬現實技術在數字圖書館的應用[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28(8):69-72

〔128〕 任東升.3D虛擬少兒圖書館創建與服務構想[J].圖書館學研究,2016(6):94-97+57

〔129〕 胡志翔.新媒體藝術在高校圖書館中的運用研究[D].南昌大學,2016

〔130〕 韓玉巧,王代禮,楊芹.京津冀高校圖書館移動服務現狀與發展策略[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6,25(1):52-58

〔131〕 明均仁,樂晨曉,謝守美.面向北京高校圖書館的移動APP現狀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6(10):33-39

〔132〕 李新星,許倩,張筱倩,明均仁.面向湖北省35所本科高校圖書館的移動APP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6(9):18-23

〔133〕 楊抒超.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移動APP服務研究——以廣東本科高校為例[J].圖書館學刊,2016,38(3):59-62

〔134〕 何相梓.大學移動圖書館服務終端的用戶體驗設計研究與應用[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6

〔135〕 吳丹,畢仁敏.移動圖書館與非移動圖書館用戶檢索點比較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18):21-26

〔136〕 金小璞,畢新.基于用戶體驗的移動圖書館服務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39(6):99-103

〔137〕 邵帥.基于安卓平臺的校園移動圖書館圖書借閱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北京工業大學,2016

〔138〕 李雪鋒,謝艷芳.數字時代的大學生閱讀推廣對策研究——以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6,36(1):79-81

〔139〕 李曉寧.陜西高校圖書館大學生閱讀推廣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6,36(1):29-31

〔140〕 郭文玲.基于閱讀心理的大學生閱讀調查與圖書館閱讀推廣策略[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6,36(2):7-13

〔141〕 周國正,張學敏.大學生閱讀傾向對高校圖書館利用的影響[J].情報探索,2016(8):84-86

〔142〕 黃燕.關愛零借閱大學生 點亮閱讀之光——高校大學生圖書館零借閱現象調查與閱讀推廣對策[J].圖書館界,2016(5):52-55+60

〔143〕 于慧.大學生微閱讀現狀與高校圖書館生態服務協同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6,38(5):60-63

〔144〕 邱相彬,沈書生,徐曉拉.移動網絡環境下“淺閱讀”對“深閱讀”的影響分析——基于對浙江六所高校大學生的實證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6(1):71-75

〔145〕 歐繼花,羅紫初,李科生.大學生數字閱讀供需鴻溝探析——基于數字閱讀的實證調查[J].圖書館學研究,2016(4):94-101

〔146〕 李雪梅.安徽省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調研報告[D].安徽大學,2016

〔147〕 侯國柱,宋艷.公共圖書館傳統文化閱讀推廣研究——以吉林省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為案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6(9):86-89

〔148〕 孫麗媛.基于網站的省級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調查研究[J].圖書館研究,2016,46(1):55-60

〔149〕 周恩妮,趙俊玲.美國公共圖書館閱讀指導服務發展歷史研究[J].圖書館雜志,2016,35(12):105-111

〔150〕 譚紅霞.海峽兩岸公共圖書館親子閱讀比較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6(12):84-90

〔151〕 王英華.幼兒書目推薦——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新策略[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8):114-116

〔152〕 羅玲.全媒體環境下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推廣研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6(5):83-86

〔153〕 周媛.2016年中國圖書館年會第14分會場會議綜述——閱讀推廣的理論引領與服務創新[J].貴圖學苑,2016(4):66-67

〔154〕 范并思.閱讀推廣:理論如此年輕[J].公共圖書館,2016(2):2〔155〕 王丹,范并思.圖書館閱讀推廣基礎理論流派及其分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6,34(4):23-29

〔156〕 葉文偉.“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圖書館數字閱讀服務策略探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8):101-104

〔157〕 陳明.“互聯網+”背景下商界與圖書館界移動閱讀服務能力對比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10):122-128

〔158〕 姜進.“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跨界融合服務發展范式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6,38(12):85-87

〔159〕 曹畋.試論“互聯網+”下的智能閱讀推廣[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8):94-96

〔160〕 許可馨.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特征下的社會化閱讀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6

〔161〕 方磊.基于移動互聯網閱讀平臺的智能推薦體系應用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6

〔162〕 石志廣.移動互聯網閱讀業務用戶行為分析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重慶郵電大學,2016

〔163〕 闞德濤,錢軍.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圖書館閱讀推廣思路探討[J].現代情報,2016,36(12):78-80+94

ResearchProgressofLibraryStudyin2016

LiYining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ibrary science in 2016 from seven aspects: basic theory of library science, library standards and polici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user services, library management,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reading problems.

Library science; Academic progress; Literature review

*本成果受北京語言大學校級科研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名稱“‘互聯網+’時代以知識服務為核心的圖書館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7YJ100004。

G250.1

A

李易寧(1982-),女,北京人,博士,就職于北京語言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采編部主任,研究方向以圖書館學理論和日本圖書館史為主,發文10余篇,參編教材1部,主編論文集1部。

猜你喜歡
圖書館服務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圖書館
小太陽畫報(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飛躍圖書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成年网|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无码免费视频| 成人小视频网|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久久99国产视频|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国产一级片网址|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99久久|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无码aaa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国产在线小视频|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黄色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国产毛片不卡|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精品微拍|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亚洲精品va|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精品视频福利|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福利在线一区|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制服丝袜亚洲|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久久伊人色| 欧美区一区|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青草精品视频|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