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德萬 李 軍
(1廣西科技大學圖書館,廣西柳州 545006;2廣西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通信工程學院,廣西柳州 545006)
學術論壇
從數字出版的發展反思高校圖書館的工作
石德萬1李 軍2
(1廣西科技大學圖書館,廣西柳州 545006;2廣西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通信工程學院,廣西柳州 545006)
為了解、掌握數字出版的發展對高校圖書館工作的影響,探討高校圖書館的應對策略。文章根據數字出版特點,從數字出版在移動閱讀、在線教育、知識服務和數字化教材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數字出版對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和信息服務帶來的沖擊。認為高校圖書館應正視數字出版的發展,從館藏結構、個性化服務、知識庫建設和移動圖書館服務等方面,積極采取應對措施。
數字出版 高校圖書館 數字資源建設 信息服務
雖然許多專家、學者對數字出版的概念進行了界定[1-4],但數字出版的概念仍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中,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當前引用較多的是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布的《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給出的定義:“數字出版是指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內容編輯加工,并通過網絡傳播數字內容產品的一種新型出版方式。”[5]但是,不管如何定義數字出版,業界都公認數字出版具有以下六大特征:
(1)交互性。傳統出版物的知識和信息的流向都是單向的,讀者和作者、出版者之間缺乏有效交流、反饋的途徑。而在數字出版中,讀者在接收知識、信息的同時,可以很方便地和作者、出版者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作者能夠即時根據讀者合理的建議和意見更新出版內容,使得出版物的知識、內容不斷優化、成熟;同時,出版者可以根據讀者的需求提供相應的附加服務。
(2)個性化。隨著數據挖掘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在數字出版中的應用,使得讀者能夠很方便地根據個人的需要和興趣定制相關的知識、信息;同時,數字出版系統能夠根據讀者的閱讀行為和習慣,精、準地向讀者推送相關的知識和信息。
(3)富媒體。數字出版產品集文本、音頻、視頻、動漫等多媒體融合于一體,使得讀者可以根據個性需求,選擇合適的媒體或多媒體接收信息、知識,提高吸收效率。
(4)超連接。超連接是數字出版產品的一項常規功能,用戶可以很方便地根據需要隨意在數字出版產品中進行橫向移動。
(5)易檢索。由于數字出版以標記語言為基礎,因此,非常容易進行知識、信息的檢索,使用戶能夠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找到所需的信息和知識。
(6)能更新。由于數字出版的內容、編輯加工、發行、管理等過程全部數字化,因此,可以根據需要快速對出版的內容進行更新,確保數字出版的知識和內容與時俱進,及時跟上社會、科技發展的步伐,永葆出版內容的活力。
移動閱讀、在線教育、知識服務、數字化教材、按需出版、電子商務等,是數字出版正在快速發展的主要方向,其中移動閱讀、在線教育、知識服務和數字化教材,對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和信息服務都將產生強大的沖擊。
提供溫馨、舒適的閱讀環境,長期以來一直是高校圖書館吸引讀者的一個突出優勢。但隨著移動閱讀的發展,這種優勢正不斷地喪失。在2015年的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希望全民閱讀能夠形成一種氛圍,無處不在。但是,要實現閱讀無處不在,首先必須要有可閱讀的內容,有內容才可談閱讀;其次,有了內容,還要有輕松、愉悅的表現形式,這樣才可能吸引讀者,使讀者想讀、要讀;第三,還要有便捷的閱讀條件,這樣讀者才能夠輕松地想讀就讀,全民閱讀才能無處不在。數字出版推出的移動閱讀產品,在為讀者提供豐富、可靠的閱讀內容的同時,更為讀者提供了輕松、愉悅的內容表現形式,以及方便、快捷的閱讀條件。
首先,數字出版是傳統出版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起來,能夠依托傳統出版豐富的內容資源優勢,生產內容豐富多彩的移動閱讀資源。由于這些閱讀資源是經過出版單位嚴格的“三審、三校、一通讀”后才生產出來,并由地方和國家新聞出版主管部門嚴格把關,因此,這些閱讀資源與一般的網絡資源的最大區別是科學、可靠。這些資源在滿足用戶多樣性閱讀內容需求的同時,也能夠保證內容健康、科學、可靠。
其次,數字出版能夠提供文本、音頻、視頻、動畫等多媒體資源及其融合體,同時具有個性化、交互性和實時性等特點,能夠滿足讀者多樣化的個性閱讀需求,讀者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適合的、輕松愉悅的內容表現形式進行閱讀。例如,數字出版把圖書配套的視頻、音頻、動畫等多媒體信息,直接植入圖書中,這樣,讀者閱讀圖書時,點擊聽力按紐可收聽相關的音頻信息;點擊視頻圖標直接觀看相關的視頻。如果讀者閱讀時,碰到比較好的內容,想找朋友分享,而朋友又不在身邊,只要搖一搖手機就可以看到正在閱讀同一本書的讀者,這時就可以利用圖書提供的交流途徑,通過文本或音頻與這些讀者分享自己的閱讀收獲。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某部分需要聽老師講解,打開圖書,可以在書里直接觀看相關的視頻。所有這些都會吸引讀者想讀書、好讀書。
第三,數字出版提供了一種可隨時隨地閱讀的條件。只要有一個移動終端,如手機、MP4、平板電腦等設備,就可以很方便地閱讀數字出版產品。例如,北京圣才教育生產的數字出版產品可以提供一個二維碼,讀者用手機掃描這個二維碼,不需要下載任何客戶端也不需要注冊帳號,就可以直接閱讀相應的圖書內容。而這個二維碼可以印制在普普通通的物品,如普通的白紙上。這一點特別適合人們借助手機隨時隨地地閱讀。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研究院第13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的結果[6]:2015年我國數字出版閱讀率64.0%,數字閱讀的閱讀率大大超過了傳統圖書的閱讀率。而在數字閱讀當中手機閱讀占60.0%。因此,有理由相信:將交友娛樂與閱讀相結合的數字出版必將大力推動全民閱讀浪潮。
反思一:當讀者可以隨時隨地閱讀的時候,高校圖書館該如何支持讀者的閱讀?靠豐富的傳統資源?靠舒適、安靜的閱讀環境?還是考慮引進數字出版產品?
在線教育作為數字出版很重要的發展方向,近年來取得了很大成功,相關的數字出版商也收獲了巨大的利益。平臺+資源+服務是數字出版商開展在線教育的主要方式。
平臺方面,數字出版商除了提供自己的平臺外,還可以根據學校的需要使平臺在學校落地,出版商負責后續的維護,甚至為用戶提供云平臺。
在資源方面,數字出版商不僅為在線教育提供豐富的內容資源,還能夠利用自身的海量數據,根據教師的需求量身訂作某一課程;甚至還可以根據學校的需要,為學校制作個性化在線教育產品。或者制定某一數據標準,允許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利用出版商的內容資源,建設用戶個性化的特色資源。
在服務方面,數字出版商倡導全程服務的理念。除了給用戶提供會說話的機器人外,用戶所需要的服務都提供:從課程建設、教學過程監控、師生互動、練習答疑,直至考試評分,都提供相應的服務。并且課程結束后還對在線教育課程進行評估,提交相關的分析報告,作為學校及教師教學反思的素材,也為數字出版商優化產品、提高質量提供參考依據。
反思二:從服務高校教學主戰場來說,高校圖書館是應該購買傳統資源、數據庫,還是數字出版的在線教育?
傳統出版商將自身擁有的、豐富的內容資源充分碎片化,進行結構標引,加上主題數據庫、關鍵詞自動抽取技術,并對知識點不斷更新、維護,構成知識庫,通過網絡服務平臺直接為用戶提供知識服務,已經成為數字出版的一大亮點,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15年3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開展專業數字內容資源知識服務模式試點工作的通知”,并在經過專家評選之后,選取了28家單位作為知識服務模式探索的試點單位,啟動了出版機構知識服務通用標準的研制工作。目前,專業出版知識服務已經形成了8項出版機構通用知識服務標準[7]。專業出版的知識服務工作將由標準設定走向數據挖掘、數據創新應用和數據知識服務的深水區,并將極大地推動出版機構開展知識服務。
這種知識服務使用戶能在幾分鐘內找到需要的知識點,為用戶解決問題,很受用戶歡迎,很有市場價值。如中國農業出版社依托自身在農業方面的資源優勢,面向全國幾億農民,建設相應的知識服務平臺,提供種子、化肥、耕種、管理等與農業相關的知識服務,很受用戶的歡迎。而人民軍醫出版社堅持從傳統媒體向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轉變,狠抓數字出版平臺和醫學專業數據庫建設,先后完成名醫指路跨媒體、中國當代醫學名家經典手術視頻數據庫等知識庫,在服務于基層醫務人員,服務于國家醫學事業建設的同時,也為后世留下珍貴的醫學文化財富,承擔著本應由圖書館承擔的文化傳承和信息服務的職能。
反思三:當數字出版商通過集知識傳播、信息查詢、行業交流、內容投送、公共管理于一體的數字出版知識服務平臺,撇開圖書館直接為用戶提供專業知識服務時,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內容、服務手段該如何變化?
在教育數字出版領域中,最重要的一個板塊當屬數字化教材。數字化教材是以數字設備(包括各種數字閱讀終端)為平臺,通過數字應用來呈現課程的音頻、視頻和文本資源,并實現用戶交互功能的集成模塊[8]。數字化教材不但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具備成熟、系統的知識體系,而且符合課程教學目標要求、方便組織學習活動;還可以根據教學過程,改進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還能更快、更好地促進知識的更新、創新與共享。因此,數字化教材的建設和發展,引起了政府部門、教研機構、名校名師、科技巨頭,以及很多出版單位的廣泛關注,并取得了極大的成就。
2014年7月12日人民衛生出版社開發了中國首套國家級醫學數字化教材[9],此后以首套醫學數字教材為起點,構建滿足各專業各層次需要的數字教材體系。這些數字化教材,對醫學專業,特別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學習來說是革命性的變化。因為傳統臨床醫學的學習中,要了解某個病人的癥狀,要排隊聽診觀察。現在醫患矛盾復雜,如果還采取這種方式進行學習,病人家屬是不能接受的。教材數字化以后,可以很方便地、徹底地解決這類難題。傳統的教材只是描述病人癥狀的各種表現,而在數字化教材中,學生只需輕輕按一下鍵,各種疾病的臨床表現就通過音頻、圖表、動畫、視頻展現出來。這些數字化的內容,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學習難的問題。
總之,全方位、立體化、互動式是數字化教材的最大亮點,學生通過一本數字化教材,就可以獲得學習相關課程需要的所有資源。
反思四: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信息與文獻資源的應用日趨多樣化,孤立的內容產品已經不能滿足用戶需求。而當用戶通過數字化教材能夠獲取有關課程的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資源,并且很方便地和他人進行學習交流的時候,從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的教學水平、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來說,高校圖書館僅僅購買傳統數據庫夠了嗎?
由于數字出版已經提高到我國國家文化發展的戰略地位[10-11],因此,未來數字出版在我國將得到極大的發展;而從前面的分析可知:數字出版的發展已經從多方面沖擊著高校圖書館的工作,削弱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并且,由于政府的重視和參與,這種沖擊力和影響力必將越來越強大。因此,高校圖書館應該正視現實,積極采取相應措施。
數字出版產生的數字化教材,不僅僅是傳統教材的數字化。它實現了從紙質媒體到全媒體,如視頻、音頻、動畫、圖表、文字等的融合,提供了云筆記、多媒體交互、社會化學習、課程測試評價等功能,支持PC、平板、手機等閱讀終端,以及iOS、Android、Windows等多種操作系統,與慕課、教學資源庫、教學管理平臺等充分整合,具有大資源、大數據庫的支持,因此,數字化教材不管是對個體學習還是學校教學的沖擊力都是革命性的。高校圖書館應該根據自己的服務對象,重新審視、構建自己的館藏結構,有選擇地收藏重點學科、重點課程的數字化教材,充分滿足學校教學、科研的需要。
很多IT企業之所以心甘情愿地向用戶提供免費服務,如騰訊免費向廣大用戶提供QQ等社交軟件的服務,他們的目的就是通過這些免費服務,搜集用戶的相關信息,再利用用戶的信息從其他服務中獲取收益,這就是羊毛出在豬身上的互聯網思維。圖書館在收集讀者信息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向IT企業學習。積極、主動搜集、整理讀者信息,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用戶的信息需求及其信息行為特征,為用戶提供用戶急需的、精準的知識和信息。北京大學圖書館針對讀者查詢問題,加入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等大數據技術,不僅能查詢原始信息,還能把檢索到的信息形成綜述或報告[12]。根據綜述結果,就可以主動為讀者提供精、準的信息服務。
高校圖書館長期以來一直被譽為高校的文獻信息中心。但是,數字出版使得出版商可以直接向用戶提供基于網絡的免費檢索和收費傳遞服務,形成了不依賴圖書館的、可廣泛利用的數字化知識、信息服務體系,深刻動搖著圖書館的文獻信息中心地位。因此,在數字出版時代,高校圖書館必須建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識庫,參與數字出版[13]。其實,為貫徹落實《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從2007年6月起全面啟動的“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其中的公共技術與基礎支撐體系就包括有圖書館信息采集服務系統。因此,高校圖書館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優越條件,依托高校自身豐富的信息資源,建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識庫。
首先,充分利用高校圖書館隸屬高校的優勢,收集、整理本校原創的各類信息資源,包括師生發表出版的學術論文、著作、教材、教輔,以及各類研究報告、學術報告、精品課程資源、各類教學視頻、學者講座等眾多科研、教育教學成果,并對這些信息資源進行分類、主題標引,建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識庫,并直接向師生提供檢索、瀏覽、下載服務。
其次,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建設特色數據庫,并以用戶方便、喜聞樂見的形式為用戶提供服務。如廣西桂林圖書館的“廣西紅色歷史文化多媒體數據庫”、浙江省圖書館的“浙江藏書樓”、遼寧省圖書館的“古塔遼寧”等等,這些數據庫,既具有鮮明的特色,又都采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展現,還可以結合大眾的閱讀習慣,充分利用全媒體的特征,在基于傳統實體圖書館提供服務的基礎上利用手機、手持閱讀器、電腦等媒介開展服務[14],并把相關資源推向APP 客戶端,讓讀者更加方便地獲取和利用資源。
移動服務適合當代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和獲取信息的習慣,因此,高校圖書館必須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開展移動圖書館服務,提高自身在數字出版時代的競爭力。目前,國內外高校移動圖書館服務方式主要有:短信服務、網頁服務、移動客戶端應用程序和移動設備借閱服務等四種。其中短信服務是最主要的服務方式,而提供移動設備借閱服務,由于前期投入較高,目前國內提供該類服務的高校很少。但提供移動設備借閱的服務很受讀者的歡迎[15],有條件的高校圖書館應該開展該項服務。
隨著智能終端用戶的劇增,移動圖書館應用程序服務模式正在以強有力的勢頭趕超短信服務和網頁服務。因此圖書館必須加強移動閱讀資源庫建設,將圖書館的數字內容,包括文本、音頻、視頻,以及Lib2.0 資源等匯總,并進行分類、標引,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擁有自主版權的全媒體資源數據庫,并提供在線閱讀或者下載閱讀[16]。考慮到移動閱讀的用戶多偏好娛樂休閑類內容,從培養讀者群體和提高圖書館移動閱讀影響力出發,移動圖書館應用程序服務可以先提供輕松愉悅的服務內容,例如通俗小說、傳記、言情、青春、穿越等題材的內容[17]。等擁有足夠大的讀者群體后,逐漸增加科普、學術性的內容。
〔1〕 張立.數字出版相關概念的比較分析[J].中國出版,2006(12):14-15
〔2〕 徐麗芳.數字出版:概念與形態[J].出版發行研究,2005(7):7-8
〔3〕 張祥合,王丹.數字出版的概念、特征及相關技術分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2(9):218-220
〔4〕 羅秉雪.數字出版:新語境下的概念演變與界定[J].出版發行研究,2016(1):26-29+22
〔5〕 財政部.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2016-8-10].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323762
〔6〕 必勝網.第13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EB/OL].[2016-5-16].http://www.bisenet.com/article/201604/158316.htm
〔7〕 中國出版網.專業數字內容資源知識服務模式試點8項通用標準通過評審[EB/OL].[2016-10-20].http://www.chuban.cc/djbd/201511/t20151118_171032.html
〔8〕 岳庚吉.MOOC 背景下數字化教材建設研究[J].武警學院學報,2014,30(7):91-93
〔9〕 中國新聞出版網.人衛社推出我國首套國家級醫學數字教材[EB/OL].[2016-2-20].http://www.chinaxwcb.com/2014-12/01/content_307206.htm
〔10〕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關于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EB/OL].[2016-2-25].http://wzb.mof.gov.cn/pdlb/zcfb/201404/t20140429_1073300.html
〔11〕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16-2-25].http://www.mof.gov.cn/mofhome/he/lanmudaohang/zhengcefagui/201 504/t20150413_1215711.html
〔12〕 白薇.大數據與圖書館數字資源組織建設[J].圖書館界,2014(5):72-74
〔13〕 陳靜,張凌.數字出版機構與數字圖書館的競爭關系及相互合作的探索[J].圖書館,2015(4):96-98
〔14〕 程蓮娟,壽葉麗,丁夷.數字出版時代圖書館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策略[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6(2):113-116
〔15〕 周怡.復旦大學圖書館移動設備外借服務的實踐與發展[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6(1):84-89
〔16〕 高春玲.基于SWOT的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分析[J].圖書館學刊,2013(9):49-52+56
〔17〕 章惠,程杰銘.基于用戶需求視角的我國移動閱讀產業發展策略研究——上海市移動閱讀問卷調查[J].出版發行研究,2013(4):57-61
ReflectionsontheWorkofUniversityLibrariesfromtheDevelopmentofDigitalPublishing
ShiDewanLiJu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publishing, the paper presents the achievements of digital publishing in mobile reading, online education, knowledge service, digital textbooks etc,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influence of digital publishing development on the work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then probe into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 Besid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s that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have on university libraries.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hould face up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publishing and take active measures in the aspects of library collections structure, personalized service, knowledge base construction and mobile library services.
Digital publishing; University library;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G237.6:G258.6
A
石德萬(1964-),男,壯族,教授,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數字出版、信息素養教育、信息服務。李軍(1968-),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