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倩 ,徐璋勇
(1.西北大學 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2陜西警官職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轉型經濟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金融管制、法律體系不完善、產權不清、商業法難以有效實施等問題使得這些國家信貸市場制度環境欠缺。這種制度環境的欠缺一方面會使資金供給方在重新估計自己的成本—收益函數后選擇次優策略進行運作;另一方面,正式制度環境的欠缺也嚴重限制了作為經濟發展重要載體的私營企業的外部信貸獲得能力[1-2],從而使一國的生產效率、資本積累效率低下[3]。當私有企業面臨這些制度約束時,也會轉而采取一些特殊行為來維持自身發展[4-7]。
中國信貸市場制度環境欠缺的現實促成了資金供需雙方一系列特殊的市場行為。這一系列特殊市場行為不斷減少信貸交易雙方的不確定性、降低信貸交易雙方的交易成本。
由于信貸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前需要支付信息搜尋成本,在發放貸款后要支付貸款監督成本。同時,一旦借款方違約,商業銀行還要承擔本金損失的風險。從理論上說,在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上,為了提高商業銀行運營效率,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調整利率來彌補所產生的成本,也可以通過實施信貸配給約束來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8]。但是我國信貸市場尚未完全開放,多年來利率實行的是有管制的浮動利率政策。雖然2015年我國取消了對利率浮動的行政限制,但這并不意味著央行不再對利率進行管理,只是利率調控會更加倚重市場化的貨幣政策工具及其傳導機制。這種利率管制使得商業銀行名義利率遠低于信貸市場均衡利率,從而使貨幣供給少于貨幣需求,進一步加重商業銀行信貸配給;同時商業銀行不能利用無限提高利率的方法來彌補成本,只能用降低信息搜尋成本的方法來提高績效。
從資金需求方面來看,我國國有企業存在多方優勢:(1)在產品市場、要素市場均擁有更多的優惠政策,使其經營風險相對較低[9];(2)擁有更多正式的政治關系[10],這些政治關系使其很容易獲得政府救濟[11];(3)“國有”屬性也使其擁有更多的政府隱性擔保[12];(4)較長的經營歷史使其與銀行保持了較長的交易關系[13]等。國有企業的這一系列優勢,使得商業銀行在對其放貸時所支付的貸前信息搜尋成本、貸后監督成本以及違約成本都大大降低。
相對于國有企業的這一系列優勢,非國有企業具有經營歷史短、與銀行交易關系薄弱、經營產業弱質性等特點,這使得商業銀行在對其放貸時必須支付大量的貸前信息搜尋成本、貸后監督成本以及違約成本[9]。
因此,作為國家控股的商業銀行更傾向于向具有政治關系的國有企業發放信貸資金,國有企業存在普遍的預算軟約束現象,即: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國有企業相比非國有企業具有更高的資產負債率和更長的債務期限結構[13]。
當然,制度本身是處在不斷變遷的過程中的,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金融市場改革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此時,作為信貸市場行為主體之一的商業銀行的成本-收益函數也將發生變化;作為信貸市場另一行為主體的國有企業也會因政策性負擔剝離導致預算約束硬化[14]、政府間接爭奪金融資源導致國有企業債務違約風險提高[15];作為信貸市場另一行為主體的非國有企業也會因會計處理原則同國企趨同[16],導致商業銀行對非國有企業的信息搜尋成本降低。因此,隨著制度環境的改善,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之間由所有制差異引起的不合理信貸差異在不斷減少[13][17-18],由稟賦差異引起的合理信貸差異將成為影響信貸行為的主要因素[17-18]。
民營企業的高成長可以提升一國整體的生產效率、資本積累率和儲蓄率[3]。外部融資的節稅功能和杠桿作用可以使民營企業具有更快的成長速度[19-21]。完善的制度環境則是民營企業外部融資有效實現的前提[12]。
對于發展中國家和處于轉型期的國家來說,其法律保護還有所缺乏、金融發展尚處于落后狀態、政府侵害產權現象時有發生。這一系列制度現實的存在,一方面使得私有企業的合同實施難以受到法律和司法體系的維護[5]、其產權時而受到政府或官員的隨意侵害,私有企業的經營風險較大,導致銀行貸款給私有企業的風險較大,銀行基于防范貸款風險的考慮會對私有企業采取謹慎的貸款態度,從而增加私有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難度[22];另一方面,政府作為國有銀行的最終所有者,主導著銀行信貸資源的配置,導致銀行信貸資源更多地配置給國有企業,而私有企業難以得到銀行信貸的支持。面對這些約束,民營企業只能依賴特殊行為支持自身發展[5-7],其中,政治關聯、金融關聯等都成為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具有政治關聯的企業可以利用政治關系直接干預銀行信貸政策[12]、保護合同權利、保護產權[23],從而幫助企業獲得貸款;另一方面,政治關聯本身可以表現為一種隱性擔保[12];第三,政治關聯、金融關聯背景下企業的社會資本增加。因此,在相同制度背景下具有政治關聯、金融關聯的企業比非政治關聯、非金融關聯企業更容易獲得貸款。
隨著制度環境的完善,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逐漸變小,政治關系在信貸市場上的作用會逐漸減弱,銀行將更看重民營企業的自身稟賦。但政治關聯的隱性擔保作用的減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短期內它的作用仍是不容小覷的。
一般來說,商業銀行同民營企業建立長期關系將有利于降低銀行信貸風險、增加民營企業融資機會[24-26]。其原因是:(1)長期的銀企關系可以提高信息利用度;(2)長期的銀企關系可以形成長期貸款合約;(3)長期的銀企關系降低了借貸雙方的談判成本;(4)長期的銀企關系可以實現對抵押品的有效監督;(5)長期的銀企關系利于借貸雙方的成本分擔。這些原因有效地克服了民營企業內部信息不透明、財務風險較大、抵押品不足等信貸“瓶頸”問題[25],使得民營企業獲得正規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成為可能。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當企業與銀行建立了長期的銀企關系后,關系銀行相比其他銀行更易獲得企業信息,此時,其他不易獲得信息的銀行會拒絕向借款者發放貸款,從而使關系銀行壟斷了貸款權,促使關系銀行收取“壟斷性利息”[25]。企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往往會同多家銀行建立銀企關系。然而,相關研究卻普遍認為,企業同較少的銀行建立銀企關系,表示銀企關系更加緊密,關系銀行的信息優勢更強,企業的信貸可得性將會更高[25][27]。
我國銀企之間建立長期關系對提高民營企業信貸可得性的研究還要充分考慮制度環境才能得出有意義的結論。在制度環境相對落后的地區,保持長期銀企關系的企業大多是具有國企背景、成立年限較長的企業,這些企業整體盈利水平較低、經營風險較大,商業銀行即使與這些企業保持長期聯系,也可能因當地法制化水平較低、經濟和金融水平較為落后,或者當地銀行債權保護不足、控制風險能力較弱,使得銀企關系價值不能彌補企業因信貸風險而給銀行造成的損失,從而使企業信貸可得性水平下降[28]。
正規金融組織為企業發放貸款的前提是企業具有良好的運營能力。企業良好的運營能力需要依賴良好的制度環境,因為良好的制度環境可以通過加強企業信息披露、減少合同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降低合同交易費用、通過法律等強制力解決合同糾紛等手段保證企業的高效運營[29]。那么,當外部制度環境存在缺陷時,會計制度不健全、經營風險較大的民營企業該如何獲得金融幫扶呢?此時,民間金融組織所具有的依賴社會網絡運營、沒有抵押品要求、借貸合同靈活、合同履約不依賴國家法律體系[30]等特點,使其理所應當的成為民營企業在面對信貸約束時能夠依賴的、可以支持自身發展的特有組織。然而,由于民營企業經營的高風險性和民間金融組織自身的高額成本(包括尋租成本和運營成本),使得民間金融必然對民營企業征收高額利息,進而限制了民營企業的發展。因此,民間金融組織就只是民營企業在遭受正式金融信貸配給時的次優選擇。
從民間金融來看,其最初的高收益會吸引大量資金流向民間金融機構,使可貸資金數量增加、利率降低。但民間金融機構盈利性的本質使其利率不會降至“尋租成本+運營成本”之下。如果民間金融機構擬繼續降低利率,就只能從“尋租成本”入手。目前,降低尋租成本的最有效辦法就是政府將民間金融合法化。民間金融合法化后,“尋租成本”降為0。合法化后的民間金融利用其信息優勢為民營企業提供貸款,收取的利息又不會過高,此時其將成為民營企業的最優選擇,勢必有利于經濟增長。然而,事實上,民間金融合法化道路還是比較艱難的,其原因有很多,從新古典學派的國家理論來看,民間金融的合法化要求政府對其檢查、計量和征稅過程中產生的費用要低于收益,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么符合政府成本-收益原則的決策將繼續保持國有金融的壟斷局面,而拒絕民間金融的合法化。
信貸市場行為選擇等都會對經濟績效產生影響,但國內現有文獻在這方面的研究較少,為數不多的文獻主要關注點在于民間借貸對經濟績效的影響。
依據西方供需理論,民間金融因正式金融機構服務能力不足導致部分農戶、民營企業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產生。因此其產生后使部分原來不能得到融資滿足的客戶得到了融資服務,從而提升了經濟績效。
然而也有學者利用公司財務理論反駁了該觀點:只有當企業的利潤率大于借貸利率時,債務融資的杠桿作用才能發揮,進而提升企業業績。而對于大多數民營企業來說,在民間借貸利率不受管制的背景下,企業利潤率接近或低于借貸成本,因此,選擇民間借貸并非是最優選擇,但是當這些企業無法從正規金融渠道獲取發展所需資金時,選擇民間借貸就成為企業存活的救命稻草[29]。此時,民營企業取得的民間借貸越多,其陷入財務困境的風險就越大,獲得正規金融支持的可能性就會越小,從而使其進一步依賴民間金融,從此陷入惡性循環;與此同時,民間金融的高收益性吸引大量資金從生產領域進入民間信貸市場,進一步增加了經濟風險、降低了經濟績效。當然,這個研究結論也有其局限性,例如,這一結論的隱含假設是“民間借貸一定是高利貸”,但事實并非如此,民間借貸的利率構成較為復雜,其包括零利率(親友間的借貸)、正常利率和高利貸,而高利貸一定體現在資金供給緊缺的地區,換句話說,當民間借貸的資金供給充裕時,其利率未必一定高于商業銀行。
本文認為相關領域還有以下問題值得深入討論:
1.已有文獻研究了信貸市場參與人所有制歧視、政治關聯、金融關聯、關系借貸等行為產生的機理,但仍有許多參與人行為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例如:資金需求者在信貸市場的自我排斥形成的原因;不同用途資金的需求度如何影響資金需求者的長期效用及對經濟績效的影響等都缺乏足夠的關注。
2.民間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正規金融機構的不足,理應使其合法化。但其合法化道路為什么一度顯得較為艱難?政府如何監管合法化后的民間金融機構,使其真正促進當地經濟增長而不是阻礙社會進步?民間金融機構在走向合法化以后如何實現盈利以確保可持續性發展?諸如此類問題,都值得討論。
[1]Claessens s.,L.Laeven.Financial Development,Property Rights and Growth[J].Journal of Finance,2003,58:2401-2436.
[2]Beck T.,A.Demirgc-Kunt,V.Maksimovic.Financial and Legal Constraints to Firm Growth:Does Size Matter?[J].Journal of Finance 2005,60:137-177.
[3]Beck T.,R.Levine N.Loayza.Finance and Sources of Growth[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261-300.
[4]McMillan J.China's Nonconformist Reforms,Economic Transition in Eastern Europe and Russian:Realities of Reform,edited by Edward P.Lazear.Stan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97:419-433.
[5]McMillan J.,C.Woodruff.The Central Role ofEntrepreneurs in Transition Economic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16:153-170.
[6]Allen F.,J.Qian,M.J.Qian.Law,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7:57-116.
[7]Allen F.,R.Chakrabarti S.De,J.Qian,M.J.Qian.Financing Firms in India,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3975,2006.
[8]Stiglitz J.,E.Weiss 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93-410.
[9]Loury G.Discrimanation in the Post-civil Rights Era:Beyond Market Interaction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8,12(2):117-126.
[10]Tsang E.Can Guanxi be a Source of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Doing Business in China?[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8,12(2):64-73.
[11]孫錚,劉鳳委,李增泉,2005.市場化程度、政府干預與企業債務期限結構[J].經濟研究(5):52-63.
[12]黃新建,王婷,2012.政治關聯、制度環境差異與企業貸款續新——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6):1184-1192.
[13]方軍雄,2007.所有制、制度環境與信貸資金配置[J].經濟研究(12):82-92.
[14]陳釗.經濟轉軌中的企業重構:產權改革與放松管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5]巴曙松,劉孝紅,牛播坤,2005.轉型時期中國金融體系中的地方治理與銀行改革的互動研究[J].金融研究(5):25-37.
[16]Xiang B.Institu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China's Accounting Reforms and Standards[J].Accounting Horizons,1998,22:105-119.
[17]白俊,連立帥,2012.信貸資金配置差異:所有制歧視抑或稟賦差異[J].管理世界(6):30-42.
[18]茍琴,黃益平,劉曉光,2014.銀行信貸配置真的存在所有制歧視嗎[J].管理世界(1):16-26.
[19]Rajan R.,L.Zingales.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559-586.
[20]Johnson S.,J.McMillan,C.Woodruff.Property Rights and Fina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92:1335-1356.
[21]Cull R.,L.C.Xu.Institutions,Ownership and Finance:The Determinants of Profit Reinvestment Among Chinese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7:117-146.
[22]Bai C.E,J.Lu,Z.Tao.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Access to Bank Loans:Evidence from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ina[J].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6,14:611-628.
[23]余明桂,潘紅波,2008.政治關系、制度環境與民營企業銀行貸款[J].管理世界(8):9-21.
[24]Hernandez-Canovas,Martinez-Solano.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SME Financing in the Continental European Bank-based System[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0,34:465-482.
[25]Petersen M.,Rajan R.The Benefits of Lending Relationships:Evidence from Small Business Data[J].Journal of Finance,1994,49 :3-37.
[26]Kano,Uchida,Udell,Watanabe.Information Verifiability,Bank Organization,Bank Competition and Bank-borrow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11,35:935-954.
[27]Cole R.,Goldberg L.,White L.Cookie Cutter Vs.Character:The Micro Structure of Small Business Lending by Large and Small Banks[J].Journal of Financial&Quantitative Analysis,2004,39:227-251.
[28]何韌,劉兵勇,王婧婧,2012.銀企關系、制度環境與中小微企業信貸可得性[J].金融研究(11):103-115.
[29]鄧路,謝志華,李思飛,2014.民間金融、制度環境與地區經濟增長[J].管理世界(3):31-40.
[30]Ayyagari M.,Demirg'c-Kunt A.,V.Maksimovic V.Formal versus Informal Finance:Evidence from China,SSRN Working Paper,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