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漩
小議我國粉絲電影當前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 潘漩
粉絲電影是近年來電影圈中出現的一種新現象,它是一種新的電影營銷方式,突破了原來電影宣傳中靠大制作和地毯式轟炸的廣告來提高電影票房的做法,主要是借助粉絲力量,通過微博、微信、論壇等社交平臺為影片造勢。本文主要探究我國粉絲電影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其發展提供建議。
粉絲電影;問題;建議
對于粉絲電影,目前國內學界尚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簡單來說,粉絲電影就是“明星+粉絲+電影”,即迎合特定粉絲群體,為當紅偶像新星量身制作,主要以消費粉絲熱情來拉動票房成績,只對特定人群有著非看不可的意義。嚴格來說,粉絲電影是一種新的電影營銷方式,商業性更為鮮明,追求票房成績是它的終極目標。
(一)爛片泛濫,質量堪憂
受投資資金、創意等因素局限,粉絲電影主要依靠偶像明星的個人號召力來拉動票房成績。粉絲電影過度注重外包裝而忽視了內容的再創造,片面追求票房成績,導致影片社會價值欠缺,其質量一直存在爭議。例如由周杰倫自導自演的《不能說的秘密》完全就是一個“臺灣偶像劇+音樂MV+穿越劇”的大拼盤,講述了一個情節俗套的“人鬼情未了”故事,重視覺而輕劇情,簡直就是“不能說的秘密”拉長版的MV。
(二)電影界掀起續集熱,大陸影院檔期緊張
郭敬明執導的《小時代》系列以及著名演員趙奕歡主演的《青春期》系列,都是粉絲電影續集熱的代表。這些質量不高但票房高的電影長時間占據著影院檔期,使得眾多高雅電影沒有機會與受眾見面,例如馮小剛導演的《一九四二》、張藝謀導演的《歸來》及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上述高雅電影歸屬于小眾電影范疇,它是一種具有一定思想價值的社會藝術品,一般拍攝時間比較長,觀影者主要是具備一定知識背景的文化人,特定的觀影群是其票房低下的主要原因,從而也就使其檔期緊張。粉絲電影則迎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口味——輕松、娛樂、搞笑、易懂,屬于大眾電影的范疇,它超越了年齡、職業、文化層次等的差別,只要找準了演員就可以獲得不錯的票房,受到人們普遍歡迎,但在內容方面卻經不起考驗。這樣一來,我國電影市場就被這類粉絲電影所擠滿,而一些品質高、具有一定思想內涵的電影則被迫下架。
(三)跨界導演增多,年輕化、業余化趨勢明顯
在粉絲電影飛速發展的今天,導演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年輕化的跨界導演越來越多,例如演員趙薇、鄧超、蘇有朋,歌手周杰倫、王力宏,作家郭敬明、韓寒,這些導演大都沒有多少專業知識和電影拍攝的實踐經驗,很多時候都是憑借自己對影片的單純理解來制作電影。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電影的發展空間,為電影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與活力,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些跨界導演們所拍出的影片大多是靠電影噱頭和宣傳來吸引受眾的,而且主要是以偶像明星和電影特技為賣點,影片自身沒有太多藝術價值。
電影《小時代》系列上映之前,郭敬明就明確了影片的受眾定位——廣大年輕的粉絲群。他也非常清楚現在中國年輕觀眾的心理——奢侈品情結、光鮮亮麗的外表、肆意揮霍的青春、花樣少男少女,因此在《小時代》中,這些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粉絲要什么,我就給什么”,這是新一代導演們所考慮的問題,而專業資深的導演們所考慮的往往是“社會需要什么并對人們有益,我就給什么”。作為新的行業現象,“粉絲電影”已經超越了傳統電影行業的正常邏輯,并且正在刷新我們對于電影的定義,電影不再是一種在各種藝術門類里相對通俗又非常高雅的藝術形式,而是變成一種大眾娛樂影像產品。
(四)電影文藝性大打折扣,受眾價值觀受影響
粉絲電影作為我國電影發展的一種新形式,著眼于粉絲的興趣愛好,以明星亮麗的外表為主要吸引點,以低俗搞笑的橋段為賣點,娛樂元素大行其道,追逐票房成績、重視經濟效益是其主要目標,這就使得制片方更加注重影片的商業屬性而忽視其社會價值和文藝屬性,空有外包裝而無實際內涵,影片越來越低俗化、片面化,它正在微妙地改變著受眾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演員則是粉絲電影中的主要元素,他們的言行舉止對人們特別是對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及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并在不知不覺中主導著社會的主流思想。
由郭敬明執導的《小時代》系列全篇都充斥著大量的商業元素,絢麗的鏡頭效果及俊男靚女的展現使得該片在主題思想上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也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勤儉節約的思想背道而馳,給人一種膚淺、浮夸的感覺,向觀眾傳遞了一種及時行樂的價值觀,而且影片中的消費主義價值觀也延伸到了現實生活中,使越來越多的人對奢侈品牌有著無限向往。而電影《孤島驚魂》和《大武生》將暴力思想展露無遺,這也將給受眾特別是青少年以錯誤的價值導向。
(一)提高質量是根本
一部影片是否能夠經得起推敲和考驗,電影本身的質量才是硬道理。所謂影片品質,也就是在電影的劇情、敘事方法、拍攝方法、思想主旨及演員演技等方面下功夫,在影片的廣度和深度上進行拓展和延伸,重視影片的內在價值,給讀者一定的思想引導與啟發,達到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雙贏的目標。比如電影《一九四二》就是一部藝術價值很高的作品,它綜合運用遠景、近景及特寫等拍攝手法,將1942年遭遇大旱的河南人民被迫背井離鄉、外出逃難的艱難境況描寫得觸目驚心。由于其完整的故事情節、精湛的演技及深刻的思想價值,這部電影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獲得了多項大獎。
目前,國內影壇正在流行的粉絲電影基本上還停留在“明星效應”層面,視粉絲為票房成績的根本是其最大特點。但某一明星的影響力是變動的,它會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而粉絲的忠誠度也具有片面性和主觀性。這些匆匆上映的電影最大成本就是明星片酬。就拿《大武生》來說,通篇基本沒有太多外景,影視城中幾條街道即可完成取景,整部影片看完后并沒有給觀眾留下很大的感觸和思考,內容乏味,思想主旨也不明確。因此,明星并不能真正支撐起一部影片,內容質量才是根本。
(二)適度用好粉絲熱情是關鍵
粉絲電影是針對粉絲熱情而拍的電影,以消費粉絲熱情為前提來取得高昂票房,以明星背后的粉絲團為主要受眾目標,參照特定粉絲群的喜好選擇演員、題材,這在明星、粉絲間建立了更為直接、重要的聯系,在心理上拉近了粉絲與偶像的距離。
借助明星自身的個人魅力吸引觀眾購票,這是一種新穎的電影營銷方式,值得借鑒和推廣。但是粉絲的熱情也是有限的,如果一部影片除了明星之外再無其他,那么粉絲熱情遲早會被消耗完。因此,一部成功的影片不僅要有忠實的粉絲群,還要有好的劇本、導演、演員及制作團隊。但目前為止,國內的粉絲電影還存在著過度消費粉絲資源、無限度消耗偶像魅力的現象。
(三)互動式營銷是助推力
在一部電影上映前,導演、制片方、演員都會通過各種途徑為影片宣傳,最常用的做法就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并用——通過報刊訪談、雜志評論、電視訪談、演員微博、社交論壇等將影片的相關信息傳達給受眾。受眾則可以在微博、微信及貼吧、論壇上表達自己對影片的看法,實現對影片信息的反饋,兩者時刻保持著互動關系,這使得同類信息的傳播在時間上具有持續性和重復性,產生“累積效果”,影響著受眾對周圍環境的認知并潛移默化地引導著受眾對影片的認同,受眾與電影之間不再是單向傳播,而是互動式平等傳播。
此外,由于當今觀眾的觀影行為已發生了質的改變,人們通過移動網絡、社交媒介,可以隨時隨地與朋友交流信息,談論各種話題,分享各自的觀影感受,這就使得人們實實在在地參與到了整個影片的過程中,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文化體驗,并在不知不覺中就帶動了觀眾的關注點,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影片中來。
目前國內所謂的粉絲電影還只是營銷的一種方式,稱不上真正的粉絲電影。“為盈利而拍電影”是現在大多數導演和制片方的根本出發點,影片的商品本質展露無遺。電影是一門需要慢慢品鑒的藝術,它所傳達的不應全是功利思想,而更多的應是對社會、對人性的考量。但在我國的粉絲電影中,娛樂與商業元素并行,粉絲與偶像成為了影片盈利的主要途徑,這是我國電影圈中出現的怪現象,如果這種現象長期得不到改善,我國電影產業必將會進入“唯利而拍”的死胡同,而電影這門藝術也將在我國失去了其存在的本質意義。
1.廖會杰.國產電影中的“粉絲電影”現象[J].新聞世界,2012(4).
2.李夢迪.“粉絲電影”路在何方?[EB/OL].http://cul.sohu.com/s2014/fansmovie/.2014-07-24.
3.王譽俊.粉絲電影營銷的傳播學剖析——以電影《小時代》為例[J].東南傳播,2014(2).
(作者系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