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娜
淺談地方臺如何辦好法治欄目
□ 周娜
隨著“法治社會”建設的進一步推進,以及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法律知識的需求日益增長,對法制題材、案例的報道更加關注,也為地方電視臺法治欄目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法治欄目成了地方政府普及法律知識,提升公眾法律意識,人民群眾知法、學法、守法的重要平臺。吃透法治新聞的特點,深入挖掘法治欄目的指導性、故事性、本地特色,發揮法治欄目普及法律、弘揚正義的公益職能,是辦好法治欄目的意義所在。本文淺談地方臺如何辦好法制節目。
法治欄目;指導性;故事性;普法平臺;特色品牌
隨著“法治社會”建設的推進,人們對法律知識的需求日益增長,對法制題材、案例的報道更加關注,充滿故事性、實用性,充滿思辨色彩、情理交融的法治類節目更受觀眾歡迎,也為地方電視臺法治欄目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法治欄目也承載著地方政府普及法律知識,提升公眾法律意識的重要公益職能,也是人民群眾知法、學法、守法的重要渠道。
近年來,各地的法治欄目如同雨后春筍般崛起,全國各地也涌現出了央視的《今日說法》《普法欄目劇》《法治天下》,廣東廣播電視臺的《法案追蹤》等一批優秀的法治欄目。那么,在傳統媒體受新媒體沖擊,地方臺的法治欄目該如何發揮自身特點,抓住受眾視線,打響特色品牌呢?
要做好法治欄目,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法治新聞。法治新聞是新近發生的具有為受眾及時知曉意義的法治信息①,法治欄目就是對法治新聞的深度報道,相比于法治新聞,法治欄目更具有集中性,對題材的選擇和報道的深入程度要求也更高,這也決定了法治欄目深入報道法治新聞,全面講述法治故事,深入剖析法理的三大特點。
法治新聞不僅關注與法制制度相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的法律現象和法制問題,同時還注重對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精神、法治原則的闡發,這就決定了法治欄目的宗旨必須是要傳播法律知識,傳播法治觀念,引領正確的法治方向。
受眾,即信息的接收者和反應者,是傳播作用的對象②。傳統媒體時代,法治新聞傳播的受眾不僅包括法律工作者,而且也包括大量的非法律工作者。法治新聞兩大受眾群體,必然決定了法治欄目服務的對象,決定了法治欄目一是要服務好廣大法律工作者,提供及時的法治新聞信息;此外,要服務好廣大非法律工作者,傳播好法律知識,幫助廣大非法律工作者依法行事,以法維權。例如:廣東省惠州市電視臺在2012年7月份開播的法治欄目《以案說法》(下簡稱《以案說法》)③,至今已經開辦了五年,作為一檔周播欄目,該欄目已經安全播出《賭徒老師的不歸路》《寫給法院院長的一封信》《90后少年的販毒路》等200多期法治專題節目,并多次獲得省市獎項。該欄目每期精選一個典型案例,邀請法官、律師等法律人到演播室現場解析,以案說法、剖析法理,五年來,這檔欄目在當地已形成品牌,法官權威的解析成了法律工作者的工作指引,律師百姓視角的解答也成了廣大人民群眾學法的平臺。
受眾之一是法律工作者,這個群體擁有豐富的法律專業知識,他們接受法治新聞信息一般是出于工作需要,滿足法律工作者這一需求即是法治欄目的功能之一。這一需求決定了法治欄目的新聞性,這也是一檔新聞專題欄目的本身特性,如何及時有效地報道本地相關的法治新聞熱點信息,成為法治欄目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追蹤當地具有影響力的法治新聞加以報道解析,也將大大提高法治欄目的影響力和關注度。
受眾之二是非法律工作者,這個接受法治新聞信息的心理可以簡單的概括為三種:一是指導現實生活,擴充法律常識,能夠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二是滿足心理需求。法治新聞的傳播內容多為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在一定程度上伸張正義,維護社會道德準則,滿足弱勢群體的心理訴求。三是滿足娛樂心理需要。法治新聞通常以將故事為主要形式,內容設計曲折離奇、懸念環生,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和窺視心理④,從受眾角度來說,廣大非法律工作者群體更大、更廣泛,是電視欄目的主要受眾主體,因此,滿足廣大非法律工作者的這三大需求,成了法治欄目最為重要的功能之一。
第一,發揮法治欄目的指導性。對于非法律工作者來說,指導現實生活,擴充法律常識,能夠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一需求,是他們觀看法治欄目最重要的需求。法治欄目必須強化自身的指導性,報道的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權威性,選擇的題材要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接近群眾生活,能夠切實解決群眾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第二,增加法治欄目的人文關懷。法律追求的是公平正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新聞的傳播內容,如果多加關注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不僅能夠伸張正義,維護社會道德準則,滿足弱勢群體的心理訴求,還能增加欄目的人文關懷,與受眾找到共同的情感共鳴,基于這種情感基礎上吸引的電視受眾,將成為法治欄目最忠實的受眾。第三,突出法治欄目的故事性。隨著電視節目的發展,人們已經不再喜歡說教性的電視欄目,如何滿足受眾的娛樂需求,讓受眾在輕松的環境中輕松學法,突出法治欄目的故事性成為最大的法寶。例如《以案說法》作為惠州電視臺的一檔法治欄目,立足本地,200多個案例幾乎都是選取了當地受眾身邊真實發生的案例,不僅滿足了受眾對身邊發生的法治故事的好奇心理,也滿足了受眾對當地法治故事本身如何發生、如何判決的好奇心理。在具體操作實踐中,如何增強法治欄目的故事性,還會受到案件本身證據不夠充分、案件已經發生難以找到原始視頻影像,或者是案件本身就沒有視頻等因素的限制,極大地限制了電視的表現手法。要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嘗試欄目劇,以情景模擬重演的方式來彌補。央視的《普法欄目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演員的演繹,不僅能夠生動形象地演繹案件發生的過程,表現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和心理,還能增強節目的藝術性,破解了只靠卷宗、庭審和采訪的枯燥乏味。兩年前,《以案說法》也開始嘗試欄目劇拍攝,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饋。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法治新聞傳播的受眾呈現出了三個新的特點⑤:第一,受眾多元化。隨著“六五”普法的推進“七五”的推開,更多的普通民眾開始接收法治新聞信息,甚至人人都是法治新聞傳播的受眾。第二,受眾的素質不斷提高,這表現在兩個方面:法律素質的提高和媒介素養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主動用法律思維觀察問題,使用法律工具維護自己的權利。第三,受眾即傳者。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擁有麥克風,人人都可以是法治新聞傳播的傳者,傳者受眾出現了融合的現象。尤其是通過自媒體更迅速便捷的傳播法制新聞信息, 更多接受信息的民眾可以再次進行傳播,形成了自媒體平臺的“多級擴散式”傳播。
那么,針對這些新特點,法治欄目也必須適應新環境,找到新突破。新媒體時代,人們了解法治信息的渠道更加廣泛,更加直接,新媒體技術也為法治欄目的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撐,法治欄目可以建立自己的公眾號,實現與受眾的點對點傳播,實現對受眾訴求第一時間無障礙的接收,并及時反饋;建立自己的網頁,讓受眾隨時隨地可以在網絡上點播節目視頻;開通欄目熱線,開展進社會進校園等線下活動,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走進受眾的心里,真正實現與受眾的零距離的溝通交流。
總之,一檔優秀的法治欄目,在節目立意、選題、制作等各環節,必須心系受眾,樹立服務意識,不能只做自娛自樂的說教性節目,要做出生動形象、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電視節目。一檔優秀的法治欄目,一定是一個聯系民意、溝通政府的橋梁。地方電視臺的法治欄目要集合自身的法律資源,通過電視媒體的渠道,幫助廣大人民群眾了解法律常識,通過典型案例,引導人們正確的法治行為,引導人們依法行事、依法維權,這才是做好法治欄目最根本的意義。
注釋:
①劉斌.法治新聞傳播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5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58頁.
③惠州廣播電視傳媒體團東江傳媒網:http://www.hzrtv.cn/geography/shuofa.
④陰衛芝.論電視法制節目的受眾定位[J].新聞愛好者,2004(7).
⑤劉斌.法治新聞傳播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58-59.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