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夢霞
從受眾心理角度試析《朗讀者》的成功
□ 謝夢霞
2017年2月18日,《朗讀者》播出了它的第一期節目。節目首播后,便獲得如潮好評,豆瓣評分高達9.5分,微博榜單連續兩個小時總榜第一,第一期的張梓琳、許淵沖等嘉賓紛紛登上微博熱搜。從受眾心理視角來看,《朗讀者》的成功與節目的創新、制作的用心和一個人一段文所引起的強烈的情感共鳴密不可分。本文從受眾心理角度對《朗讀者》的成功之處進行分析,以期對電視文化節目有所啟示。
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受眾心理
近年來,一些文化類節目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等的走紅,促進了全民學習的熱潮。2017年2月18日央視又推出一檔大型電視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不少人把它喻為傳播文化的又一股清流。不同于其他閱讀節目,《朗讀者》以個人成長經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讓觀眾在快節奏的生活當中在觀看節目時慢下來,用心去體會每一段文字、每一個故事。
注意是指心理意識對一定對象的選擇性(指向性)和集中性。心理學上的注意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節目的獨特性和新意性是吸引受眾注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當觀眾調到《朗讀者》這個節目時,看到節目里自己認識的明星在朗讀,他便會開始無意后有意地去注意接下來的情節。《朗讀者》節目獨具匠心的特點是吸引受眾的一大重要特點,跟其他朗讀類節目邀請專業功底深厚的演員來朗讀不同的是,它的獨特性在于不只是朗讀,而是采用了“訪談+朗讀+輕解析”的模式。此外,《朗讀者》的每一期都設定不同的主題,比如第一期的主題就是“遇見”。節目開場,主持人董卿就圍繞“遇見”來了一段精彩的、堪稱“教科書”式的開場白。第一期節目的嘉賓也是圍繞“遇見”來講他們關于這個主題的故事并朗讀。節目正是這樣巧妙地將主題、情感和人結合起來。
一般的訪談節目將演播室設在大廳,面對面和觀眾交流。與這些訪談節目不同的是,《朗讀者》在“訪談”和“輕解析”這里設置了專門的訪談室和采訪室。訪談室主要用于進行主持人和嘉賓在朗讀前的一段采訪,細心地考慮到了受采訪者的心理狀態,讓受采訪者能夠不緊張、放輕松地和主持人聊天,同時又讓觀眾參與其中,盡管不是面對面地和觀眾交流,卻實時地把訪談間的畫面同步到外面舞臺的大屏幕上,與觀眾互動。盡管設置了訪談室,節目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到了節目的最后一位“重量級”壓軸嘉賓,節目組便會把訪談搬到前臺來。比如說,第一期節目的最后一位嘉賓——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便是在前面的舞臺上進行的訪談。采訪室主要用于一些有名的專家學者對于朗讀文本的簡單解析,比如第一期邀請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對《宗月大師》作了簡要的分析,邀請了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對朱生豪和他寫的情詩作介紹等,讓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增加了文學素養,對于這篇文章或是之后更多的文章增加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同時,也能讓大家感受到節目制作的用心。
除了獨特之外,用心也是這一節目的又一特點。《朗讀者》雖被定義為文化情感類節目,但是音樂的使用幾乎貫穿了節目始終。比如第一期節目邀請了著名鋼琴家李云迪進行全場主旋律的演奏,節目最后的片尾曲則邀請了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彈唱歌曲《匆匆》。優美的鋼琴聲伴隨著真摯的朗讀,讓觀眾的心靜下來,好似對心靈進行了一番洗禮,之后的每期節目都邀請了不同的演唱者和彈奏者來助力《朗讀者》,可以說是考慮到了這個節目的方方面面,給觀眾的體會就是每個細節都做得很用心。
隨著《朗讀者》節目的籌劃,“朗讀亭”帶著節目的使命來到了各個地區。朗讀亭內有一套專業的錄音設備,還有兩個攝像機,亭子外面的制作人員可以將亭子玻璃調整為毛玻璃狀態,讓朗讀者在亭子里不受干擾,盡情釋放情感。每一個朗讀者都可以錄制一段自己的畫面,作為《朗讀者》的線下活動,這些畫面都有可能被剪輯到節目中,在節目一開始的尋找朗讀者視頻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線下朗讀者的畫面。朗讀亭陸續在全國各大城市、高校的設置,拉近了觀眾與《朗讀者》節目的距離,使《朗讀者》擺脫掉文化類節目“曲高和寡”的不足,開始接地氣,走近每一個朗讀者的生活,讓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到朗讀中來,并且掀起了一場全民朗讀的熱潮。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生而具有渴望情感交流的需求。從他人的經歷中看到與自己相似的情感經歷,就很容易引起共鳴,而《朗讀者》最大的特點就是抓住情感的特點引起觀眾情感的需要和共鳴。
《朗讀者》節目的嘉賓不是像其他節目那樣純粹的全明星陣容,而是采取“明星+素人”的模式,有專業的和非專業的,但是它的側重點不是在“朗讀”,而是在“者”,重視的是朗讀的人。例如在第一期的朗讀者中,知名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獲國際最高翻譯獎的著名翻譯家許淵沖等都是名人,但在朗讀方面他們卻是“素人”;演員濮存昕既是名人,又是朗讀者中的專業人士;其他如無國界醫生蔣勵、鮮花山谷夫婦既不是名人,也不是朗讀的專業人士,屬于素人之列。但不管是名人還是素人,他們講述的都是平凡的“遇見”怎樣改變他們。比如濮存昕講述的是他的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他兒時因患小兒麻痹被人稱為“濮瘸子”,要不是遇見榮醫生,也就沒有現在的他。蔣勵從北京大醫院辭職,成為一名無國界醫生志愿者,在武裝沖突頻發的阿富汗地區接生了三千多個新生兒,無一例孕婦死亡。面對惡劣的工作條件,她真正地彰顯了中國醫生的人道主義風采。接著她朗讀的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的《答案在風中飄揚》,很好地讓她的這種情感有一個出口,讓觀眾仿佛置身在其中,感受到無比的震撼。這些故事都給觀眾帶來了不同的心理感受,引起了觀眾強烈的共鳴感。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先驅者之一卡爾·霍夫蘭曾有言:“最可能改變一次傳播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變傳播對象對傳播者的印象。傳播者有威望嗎?可愛嗎?是同我一樣的人嗎?”一檔電視文化情感類節目對于主持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在《我要上春晚》等節目中,董卿憑借其大方親和的主持風格獲得觀眾喜愛;憑借個人實力連續十幾年與央視其他主持人共同主持春節聯歡晚會,“金色三分鐘”使董卿的才氣一舉展露。2016年在央視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大火之后,董卿在節目中信手拈來的詩詞功底又讓觀眾們再次見識到她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也讓她又火了起來,讓更多的觀眾喜歡上她。趁著《中國詩詞大會》的熱度,《朗讀者》的播出讓眾多喜愛董卿的觀眾也開始關注這個節目。當然,董卿的表現也沒有讓觀眾們失望:端莊的衣著,優雅的舉止,大氣的語言,美麗的容貌……這是《朗讀者》第一期節目中董卿從那扇滿是書籍的門里走出來時給大家的印象。董卿不僅是這檔節目的主持人,還是這檔節目的制片人,這也就意味著主持人這個角色在這檔節目里不僅僅是一個傳聲筒,還是這個節目的靈魂,同時也就造就了她是這個節目獨一無二的主持人人選。在《朗讀者》節目中,董卿引經據典,能把嘉賓的話很好地進行提煉,讓不少網友都驚嘆于她的文學底蘊。作為第一期嘉賓的張梓琳也是對她贊嘆有加。
總之,《朗讀者》的成功離不開董卿作為主持人和制片人的文化底蘊及其知性大方的形象。當然,跟董卿一樣,作為明星的其他嘉賓,本身也是擁有非常多的粉絲,這些粉絲的存在也就給這個節目帶來了顯性的、固定的收視率。此外,通過人與人的二次傳播,也能讓更多的隱性觀眾喜歡上這個節目,喜歡上里面的人和故事。
《朗讀者》等電視文化綜藝節目的走紅,是因為受眾有追求獨特性、新穎性、追求真實、積極參與等需求,受眾去認識和了解這個節目,說明受眾不只是追求純娛樂、搞笑的節目。而《朗讀者》的成功也說明了它滿足了受眾的需要,獲得了受眾的認可。簡言之,在復雜的傳播環境中,一檔優秀節目的開發對受眾的心理研究尤其重要,這也是傳媒人應當思考的方向之一。
1.劉書慧.從受眾心理視角解析《我是歌手》的成功[J].青年記者,2013(17).
2.鹿馨.董卿的主持人形象解讀[D].黑龍江大學,2013.
3.季亞萍.試論注意規律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0(04).
(作者系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播音與主持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