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澤之
探秘廣東衛視《我要去創業》的成功原因
□ 蔡澤之
在眾多真人秀節目中,廣東衛視傾力打造的大型創投項目成長紀實類節目《我要去創業》脫穎而出。本文認為,從宏觀角度看,節目立意高遠、定位準確;從微觀角度看,節目在內容打造、形式創新及媒體宣傳上都表現出色。它的成功,為我國創投類電視節目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真人秀;創投類節目;我要去創業
《我要去創業》是廣東衛視傾力打造的一檔大型創投項目成長紀實類節目,2017年1月4日開始,每周四在廣東衛視播出。節目立足普通創業者,從選擇創投項目到創投項目融資全程參與,幫助創業者實現夢想。節目一經播出便引起廣泛關注,升級改版后更是獲得了極大社會反響,評閱量遠超10萬,網頁搜索量增長至130萬,節目綜合曝光率過千萬,吸引各大媒體報道①。其中《人民日報》發文高度評價該節目,認為其打響成長型創業之戰第一槍,并贊美廣東衛視顯示出了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
其實近幾年創投類節目市場并不冷清,形式各異的節目類型層出不窮,有的強調真人商戰,有的主打“明星娛樂創投”。那么,在眾多真人秀節目中,《我要去創業》究竟為何能脫穎而出?筆者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立意高遠,彰顯中國夢
廣東衛視《我要去創業》積極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號召,構建起創投資源閉環平臺,實現傳媒與創投的跨界聯合,為更多創業者圓夢,也為觀眾獻上有營養、有溫度、有理想的優質節目。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先行省、經濟大省,廣東的創業氛圍十分濃厚。多年來,廣東省各級政府都在為打造最優創業環境而努力,大力扶持科技創新與創業,很多企業和個人紛紛加入創業大軍。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廣東衛視《我要去創業》節目的誕生就有了適宜的土壤。節目以較高的立意推出,不僅符合當前國策,更契合了廣東本土的發展理念。尤其是節目中出現的智能制造服務民生的創業項目,它們的創造者代表了領先的思維意識和尋求帶動社會進步的生產力,豐富了中國夢的表現內容,體現了中國夢的精神內涵。這也賦予了《我要去創業》節目更重要的使命,使其不同于其他節目,也正是這樣它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二)立足現實,接地氣
與明星娛樂創投節目不同,《我要去創業》立足于普通的創業者,節目的宗旨就是幫助千千萬萬普通創業者實現夢想,通過打造知名導師團隊對創業項目進行點撥和指導,引領創業者們邁出創業第一步。《我要去創業》每期都邀請到6位知名企業家、著名天使投資人組成創業導師團,為創業項目給出專業可行的分析點評。他們之中既有知名的創投大咖,又有在各個領域里接地氣的投資人,節目根據不同行業的需求,選擇相對應的導師。專業的意見不僅可以讓參加節目的創業者收獲良多,也讓更多有創業夢想的人了解創業信息和市場動向。在導師犀利辛辣的點評與建議中,不乏接地氣的金句名言。鷹派學院創始人、中國O2O聯盟主席麥客在節目中就曾為創業者留下這樣的話語:“自媒體運營一個電商導流平臺,有三個先決條件必須成功。第一,你的產品。第二,具有自愿傳播和分享性。第三,對你的產品有忠誠度。這才是最大的權力。你想做什么,你必須得回答清楚,否則你開一個店死一個店。”這些忠告和點評通俗易懂、恰到好處,實實在在為創業者指出了更清晰具體的道路。節目并沒有刻意渲染知名導師的影響力,而是專注對創業項目的指導,致力于孵化內容,這也就拉近了創業者與導師的距離,節目顯得更接地氣。
(三)體現服務意識,滿足受眾需求
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傳統電視節目制作者只有意識到電視服務功能的本質,才能夠真正把電視節目做好,進而才能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站穩腳跟。《我要去創業》正是實踐了電視服務功能這一理念,將幫助創業者實現創業夢想作為節目的宗旨,在策劃節目的時候就考慮了千千萬萬創業者的需求。對于參加《我要去創業》的創客們來說,多數處在創業的早中期,很多人有項目、有想法,但沒人脈、沒資金,在成長的最關鍵階段,他們迫切需要有人在運營和管理方面指點迷津,有機會得到資金、經驗和人脈等寶貴資源,這事關創業者及其項目的生死存亡。《我要去創業》實實在在助力項目成長,為海內外創業項目提供資金、經驗、人脈等等的成長發展融資平臺。同時節目也做到了滿足受眾的需求。眾所周知,電視節目的主要對象還是觀眾,創投類作為電視節目的新興領域,于節目的受眾而言依舊是陌生的,并且與普通受眾之間存在一定的鴻溝。如何將陌生領域的知識良好地融入日常生活,在知識普及的同時更易于為觀眾接受,《我要去創業》是這樣做的:在充分考慮了受眾需求的基礎上,創新節目形式,選擇項目內容,深入淺出地將行業知識與大眾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隨著節目的發展推進,讓觀眾伴隨著創業者一起成長,全方位了解創業投資行業,豐富自身所學。這正是《我要去創業》能夠吸引普通受眾的奧秘所在。
(一)內容豐富,覆蓋范圍廣
《我要去創業》在內容上可謂精益求精,扎實豐富。所有的創業項目都不是憑空而出的,它們全部來自精心篩選,對于有成長空間的項目,節目組會在線下舉辦特訓營,讓資深導師給予實戰打磨成長機會。節目的開端會播放一段VCR,以此來向導師和受眾介紹創業者及其創業背景,隨后便是留給創業者的創夢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創業者可以通過講解、實物演示、現場體驗等方式,讓大家更加立體、直觀地了解他的創業項目。除了豐富的內容,節目中展示的創業項目更是五花八門,涉及到的行業更是覆蓋科技、醫療、教育、旅游、飲食等多個領域。這里有立志要為新人打造難忘婚慶產品的“結婚說”,有辭職致力社區居民健康醫療的“在線醫生”,還有把知識產品融入到餐飲業的創新少年,更有為重新定義旅游愿辭去國企職務的正處級干部……針對不同的行業、節目采取行業專場錄制的方法,將與之匹配的企業歸納在一起,高度的契合度為創業項目的成長帶來了更具有針對性的指導,真正給予創業者幫助,這也體現了電視媒體為創業者深度服務的意識和實踐,讓人們在創業創新中不僅獲得物質財富,而且也能實現精神追求和人生價值②。
(二)完整記錄,顯真實
《我要去創業》的另一個特色是完整地記錄一個創業項目從初期的策劃到最后成功的全過程。編導將節目設計成四個階段,分別是“破繭”“成長”“蝶變”和“起航”。在初期,通過近千個項目的海選和路演,挑選出12個具有代表性的創投項目。這些原本不完美的項目通過專業導師團隊的打磨,變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項目。在這一過程中,創業者歷經成長,獲益匪淺,受眾也全程參與,完整了解一個項目從最初到成功的全部細節,實現了當前最新行業發展趨勢的普及。在《我要去創業》節目中,無論是導師還是投資人,都對創投項目有著真實的評價,有理有據,讓人信服。有時候導師會一針見血地指出項目的不足和漏洞甚至巨大缺陷。曾經有導師認為某個參賽項目發展方向是錯誤的,前景堪憂,這對于臺上的創業者來說是難堪的,但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導師的中肯點評對于整個項目的發展至關重要。節目選擇將這些狀況呈現在受眾面前,不但增加了節目的真實性,更是讓選拔過程顯得跌宕起伏,可看性十足。另外,節目致力于還原所有項目的打磨過程,對它們的培育也都是公開透明的,所有獲得融資的項目都在陽光下簽約,并且會進行后續的跟蹤報道,同時記錄項目達成投資意向后的落實情況及相關數據,這一點也讓節目顯得真實可信。
(三)創新模式,整合資源
除了真實可信的熒屏呈現,《我要去創業》還不斷創新節目模式。對大部分受眾來說,創投題材是陌生的。學界認為對陌生化內容的處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順勢而為,即運用驚奇、懸念等手法,將陌生化內容變成新奇感的追求,從而達到預期效果;另一種是定位受眾的水平線,對不熟悉的內容進行接近性處理③。《我要去創業》節目就將這兩點運用得恰到好處。首先,采用項目選拔、導師帶隊的節目模式,將懸念設置在節目的各個環節,甚至創業者的表現將直接影響到投資人的融資行為,這樣更能引發受眾好奇心,調動觀賞熱情;其次,將創投題材與日常化的內容結合起來,節目所選擇的創業內容都與大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樣可以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消除陌生感。這正是《我要去創業》的獨特之處,把真實、有趣、實戰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大大滿足了受眾對創投類節目故事性、真實性以及硬知識的需求。除此之外,《我要去創業》在正式啟動前的一兩年也做了許多線下籌備,例如走進高校,舉辦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大賽,帶動大學生創業。經過兩年的孵化準備,節目組儲存了4000多個優秀項目,其中400多個為中科院所屬項目,覆蓋科技創新、智能制造、環境保護、精準醫療、教育、健康等熱門領域。精心的準備讓《我要去創業》在剛推出就獲得贊譽,它的成功與前期的準備和策劃密不可分。
(四)王牌制作,全媒體宣傳
廣東衛視對于《我要去創業》的打造可謂用心,選擇創投大咖坐陣節目現場,其中就包括資深合伙人楊飛,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海航生態科技集團創新總裁陳鴻彬等海內外投資企業大咖,并宣稱陸續還會請到重量級神秘大咖嘉賓。這些嘉賓在其領域有著較高知名度,他們的親身指導以及對成長中的創業項目給出的專業點評,對于創業者來說非常受用。更重要的是,參加節目的創業者無論能否晉級,都無一例外地用心做項目,把投融資的路演當作團隊或企業成長中的一次經歷,以求在節目中得到點撥和啟發。《我要去創業》選擇了湖南衛視任升團隊拍攝制作,包括舞美、燈光、導攝、策劃、后期等均為這支王牌團隊來完成,使得節目如虎添翼。除此之外,廣東衛視還在高含金量的平臺進行密集型轟炸式宣傳,加入了一直播、創客貓、阿拉丁等新媒體直播平臺進行實時互動,荔枝網、ZAKER、廣東網絡廣播電視臺、優酷自頻道也都進行高強度的網絡媒體宣推。線上與線下的無縫對接,使得《我要去創業》在播出之前就已經積累了較高的關注度,節目一經播出更是獲得無數媒體的報道。
在我國,創投類節目還處于起步階段,還需要摸索前進,但值得肯定的是,廣東衛視《我要去創業》給創投類節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為當前市場浮躁的投資環境注入了理性的“清新之風”。《我要去創業》之所以能夠成功,正是它著力宣傳普及國家政策,勇于承擔主流媒體的責任,幫扶引導大眾的結果。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雖然“雙創”政策在我國落地生根,但專業指導體系的缺乏,使得許多創業者依舊是在迷霧中前行。因此,創投類節目更應該發揮引導作用,提倡務實,深耕內容,透過節目實實在在地尋找和培養出真正優秀、有價值、靠譜的中小企業項目,為無數創業者而服務。只有這樣,節目才是務實的,社會創業的風氣才是健康的;也只有這樣,我國創投類節目才會真正成熟發展,越走越遠。
注釋:
①鄒長森.《2017創投風向標》權威發布,廣東衛視《我要去創業》創新亮相——南方網,2017.3.1.
②澤傳媒.《我要去創業》服務創業者,掀“中國夢”式雙創熱潮——人民網-傳媒頻道,2017.4.27.
③楊乘虎. 電視節目創新的路徑與模式——中國電視節目創新問題研究之三[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2, 34(6):59-64..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電視臺順德分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