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少平
新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的現狀與發展之道
——以《城市零距離》為例
□ 邱少平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傳媒生態環境也出現了許多變化,這給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焦點的民生新聞,提出了更新的發展要求。民生新聞須緊貼社會發展,融合網絡傳播習慣,適應社會實際形勢,才能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本文集合當前民生新聞在傳媒生態中日益重要的背景,探討新媒體時期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的發展之道,簡要分析如何更好地在新媒體時代激發民生新聞的創新活力,推進民生新聞乃至整個傳媒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新媒體;民生新聞;發展之道
當今社會是一個各種創意和元素不斷碰撞、活力和激情不斷迸發的社會。我國傳媒生態環境已然發生很多變化,其中,新媒體已經成為了一股改變傳媒行業發展走向的重要力量,在新聞傳播的大環境中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話題。盡管這一切都表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給民生新聞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是其繁榮的背后也暗藏著許多隱患和危機,需要傳統媒體從業者正確的認識和處理。
(一)報道現場感缺失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記者。在突發事件面前,傳統媒體的反應速度遠沒網絡來得快,往往記者到達現場,就已經沒有了現場。與新媒體相比,時效性的落后以及題材的重復,使電視民生新聞失去了原有的優勢。
(二)內容的瑣碎化、娛樂化
電視民生新聞過度聚焦百姓生活瑣事,使得報道內容過于膚淺,吸引力下降。 有時為了迎合觀眾的獵奇心理,主創者試圖利用暴力、色情等低級趣味的新聞來吸引受眾,使得原本簡單的新聞被神秘化、復雜化。這種過分獵奇、嘩眾取寵的新聞,也只能使民生新聞朝著低俗、庸俗和媚俗的方向淪落。
(三)內容報道偏離真相
民生新聞目前大部分報料來源于網絡,在選用網絡視頻以及網絡圖片時,只強調了時效,有時未能核實事實真相,使得一些被移花接木的內容用在了新聞節目中,而不斷地出錯只會損害新聞的權威性,讓受眾遠離。
(四)輿論引導不力
新媒體時期,信息真假難辨,價值觀多元碰撞,真理和謬論并存,信息傳播容易出現“發酵變味”的狀況。各種歪曲的信息和言論層出不窮,擾亂人們的視線,有可能引發不可控制的輿情危機。一些民生新聞不顧導向地采用網絡觀點,一味以“非主流”吸引眼球,罔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導致輿論陣地失守。
隨著民生新聞的特性和優勢被各電視臺想方設法發揮到極致,其弊端和問題也日益凸顯。新媒體的發展給民生新聞其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必須不斷沖破舊觀念、舊思維的束縛,強調自我調整和完善,才能保障發揮出其應具備的社會功能。
(一)構筑更加合理的民生新聞選題框架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改革的深水期,各種類型的民生問題進入我們的視野。在此背景下,黨和政府想人民之所想,做人民之所急,對與人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深入調研,制定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這也將民生新聞帶入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
但目前,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的報道內容存在“雞毛蒜皮、雞鳴狗盜”之事過多的現狀,而一些原本寓意本該深刻的話題,卻被用來娛樂和消遣,給社會帶來的實際建設意義不足,這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對此,我們的民生新聞要積極打開議題邊界,構筑起能使小民生和大民生實現有機融合的民生選題框架,要把報道的視線放在人民群眾真正關心的“大事”上,多關注如就業創業、教育公平、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交通住房、醫療健康等話題。而對于一些大民生題材,要盡可能地用更平民化的視角、更平實的語言進行還原和解讀,搭建起政府和民眾有效溝通的平臺。
1.服務市民
以中山廣播電視臺民生欄目《城市零距離》為例,欄目要求記者采訪的每一篇的投訴個案,都力爭做出對更多的市民有更多服務的稿件。例如2017年首個臺風到來的時候,欄目收到了一條簡單的舊小區外墻脫落的個案報料,記者進行了多天的連續跟進報道,除了關注外墻脫落現場和原因外,還做了“造成人身財產損害后的法律責任”“維修的錢從哪里來”“對于沒有房屋維修基金的舊小區能否通過地方立法規范收取”以及“有維修基金的小區要修外墻該怎樣申請”等延伸報道,賦予了簡單的報料新聞更多的服務價值。
2.服務政府
“大民生”是民生新聞提升社會影響力的重點領域。在每年中山市兩會前期,《城市零距離》欄目都會與政府合作,進行“十件民生實事”的海選、票選、以及上一年度“十件民生實事”滿意度的調查工作,通過系列新聞的采訪、以及《城市零距離》官方微信公眾號設置全民網絡投票等方式,提高市民的參與度,為中山市政府最終確定每年的全市十件民生實事項目,提供了最全面最直接的輿情數據支持。
3.化解社會矛盾
民生新聞欄目應該真正成為溝通政府與市民的橋梁,化解市民對政府工作的誤解。例如雨污分流工程是2013年中山市重點推進的民生工程,在工程推進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擾民現象,導致部分市民不理解。為了讓市民對雨污分流工程有個全面了解,中山廣播電視臺推出了“聚焦雨污分流市民觀察團”活動策劃,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途徑,招募熱心市民組成“市民觀察團”去工程一線和污水處理廠等地參觀,并進行了系列的新聞報道,全面解答市民對于雨污分流工程的種種困惑。充分的對話、充分的了解讓更多的市民對雨污分流這項民生工程給予了理解和支持,將社會矛盾化解在溝通當中。
地方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不僅要做到在普通市民當中有影響力,更要做到對政府、對相關部門有影響力。良好的互動會讓民生新聞今后的發展道路更加寬廣,讓更多權威的聲音愿意發聲,也會直接提升欄目的影響力。
(二)推進媒介融合,創新民生新聞傳播模式
新媒體時代媒介的可持續發展日益依賴彼此的優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勢在必。新媒體的渠道讓傳統媒體的內容有了更快更廣的傳播方式;傳統媒體嚴謹的采訪也讓新媒體的內容更加可信,兩者的互動與互補,可以促進各自的發展。
新媒體的特點是數字化和交互性,信息傳播更加便捷、迅速和準確,消除了地域限制。這一方面使民生新聞的選材可以更加廣泛,網絡視頻、微信平臺、微博上的新聞元素都能夠被民生新聞節目廣泛采用。另一方面,利用新媒體的互動性,民生新聞與受眾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日益深入和頻繁,欄目通過微信和微博平臺,可以征求受眾的意見,也可以發布新聞信息。借助網絡電視臺或者和其他視頻網站合作,也能夠大大拓展節目的受眾群體,提高影響。
如《城市零距離》欄目,每天都會設置新聞話題,選擇當天“熱度高”的網絡熱點或新聞事件進行電視屏、手機屏兩屏互動。市民可以通過《城市零距離》官方微信,表達自己對每日新聞話題的看法,用微信發表觀點,而直播當中,兩位主播會在話題互動環節,通過微信后臺選出網友的觀點在直播中讀出。主播與網友的頻繁互動,讓民生新聞欄目通過網絡獲得更大的影響力。而借助《城市零距離》欄目的媒體公信力,欄目官方微信號發展也實現了質的飛躍 ,目前已經成為中山地區粉絲量最大、粉絲活躍度最高的新聞公眾號,位列全國電視公眾號前列,多次進入全國前20名,2015年還被騰訊評為廣東省十大先鋒自媒體。
(三)鏈接慈善公益 ,延續民生新聞欄目影響力
媒體承擔著為公眾利益服務的責任,理應表達社會公益需求,特別是給予社會弱勢群體更多關懷和幫助。無論是常態的公益欄目,還是特別的公益活動,對民生新聞欄目來說,都是其提升影響力與公信力的有效途徑。
一直以來,《城市零距離》將慈善公益作為延續影響力的主要方向,堅持民生新聞公益化的理念。2010年《城市零距離》開辦《幫一幫》版塊欄目,開啟公益慈善之路。2012年,通過法定程序,《城市零距離》欄目在中山市慈善總會申請募捐賬號,成立了中山第一個媒體慈善基金——《城市零距離》愛心幫扶基金。2016年9月,《城市零距離》愛心幫扶基金網絡捐贈平臺正式成立,市民可以通過微信支付的方式,對幫扶的案例進行“點對點”在線直接捐助。目前《城市零距離》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公益救助體系:在《城市零距離》《幫一幫》新聞環節播出幫扶案例,然后通過愛心基金微信號接受捐款,對于重大的幫扶案例,《城市零距離》還會以媒體發動結合基金發動為基礎,通過組織義賣、義演等形式籌集善款。《城市零距離》愛心幫扶基金成立至今,已經舉辦近二十場公益慈善義賣義演等活動,總共籌集善款超過兩百萬,幫助困難群眾和危重病人超過300人。《城市零距離》欄目先后獲得“2012年度全國城市創新節目”“2014年度全國最有潛質發展民生欄目”“2014年度中山十大公益團隊”等榮譽稱號和社會評價。
在做好慈善的同時,《城市零距離》還策劃了多次大型公益媒體行動,在街坊中倡導社會正能量。
第一,“黃手環”公益行動。年初多起老人走失后死亡的新聞,讓我們更加關注中山患有或有可能患有海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群體。我們申請了大量的黃手環,盡可能多地派發給有需要的老人,還通過新聞和微信的宣傳,讓社會更多人知道了黃手環的意義,并主動為佩戴黃手環的失智老人提供幫助。
第二,“定位手表”公益行動。這是黃手環公益行動的升級版,讓企業贊助定位手表給經常走失的老人,并通過活動向社會倡導多關愛老人、多陪伴老人。
第三,清潔山野公益行動。在植樹節期間,中山廣播電視臺推出了清潔山野的臺慶活動,通過微信招募志愿者,與主持人一起到戶外徒步,清理拋灑在山野林間的垃圾,在社會中倡導“除了腳印什么也不留下”的戶外公益守則。清潔山野也成了《城市零距離》主持人、記者與觀眾互動的常規活動。
新媒體時代,網絡在分流傳統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受眾的同時,也與傳統電視欄目展開了話語權的爭奪,這對電視欄目的輿論引導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新媒體也讓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擺脫了以往相對單一的推介方式 ,有了更多元的選擇。通過新媒體,民生新聞欄目還能追蹤受眾對已播節目的反饋信息,掌握受眾對報道的認可度和傳播所起到的效果,這就給電視民生新聞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事實上,借助新媒體提升民生新聞傳播的有效性,增強傳播的交互性,拓展傳播的覆蓋面,已經成為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未來發展的幾大突破口。在新媒體時代 ,“三貼近”應該加上通過網絡貼近受眾,即在另一層空間拉近新聞與受眾的距離。
1.丁柏銓,夏雨禾.新媒體語境中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與輿論關系研究[J].當代傳播,2012(2).
2.董天策.民生新聞: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范式[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6).
3.李洪志,梁麗敏.電視民生新聞轉型芻議[J].新聞傳播,2011(6).
(作者單位:中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