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晨光
自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傳播的影響分析與融合發展策略
□ 張晨光
當前,自媒體憑借其自身優勢以及遍布廣泛的用戶群體,在我國的新聞產業中已立穩腳跟,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并逐步成長為新聞傳播的一個重要形式。除此之外,自媒體還對我國傳統的電視媒體產生深刻影響,并給電視新聞的傳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電視新聞如何在自媒體時代與其進行更好的合作,找出電視新聞發展的全新道路,逐漸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自媒體;電視新聞;沖擊影響;融合發展
近些年,互聯網行業發展迅速,互聯網用戶的數量逐年上漲,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獲得了更多的信息溝通和交流的渠道。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迅速普及,互聯網媒介從形式到內容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誕生了眾多“自媒體”,生產的產品在人們的生活中被廣泛應用。自媒體時代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渠道,改變了新聞行業的信息傳播形式,對電視新聞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2003年波曼和威利斯在美國新聞協會媒體中心對自媒體進行了定義:自媒體是普通公眾將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相連接,提供和分享他們的真實看法和自身新聞的平臺。①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自媒體是普通民眾通過互聯網技術共享或傳播信息的平臺。近些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自媒體借助微博、博客、論壇、直播APP等載體迅猛發展,影響力不斷擴大。
筆者認為自媒體最大的特點是全民傳播性。自媒體依托于先進的數字科學平臺,將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合二為一,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既體現出人際傳播的互動性,又呈現出互聯網傳播的速度性,相比于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作為一種新型新聞傳播媒體,本身具有著一些獨有的性質。自媒體新聞的傳播主體是網民,并對新聞進行多元化的加工和評論,導致其信息遭到了破碎、片面化,如微博由于編輯字數的限制,會導致信息的不全面、不具體。自媒體信息傳播具有即時性的特征,移動互聯網的不斷普及使新聞傳播的速度變得更快,幾乎零時差,奠定了新聞時效性的基礎。自媒體的傳播形式的多樣化,使得自媒體新聞的發布可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自媒體新聞的傳播方式形成了從點向面迅速蔓延的趨勢。
以網絡直播、微型博客為代表的自媒體的出現,給傳統新聞媒體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也對電視新聞傳播領域構成了全面的挑戰。這種影響體現在新聞內容的改變、新聞傳播對象的改變及社會輿論產生的沖擊。
(一)對電視新聞內容產生的沖擊及影響
電視新聞的傳播比較封閉,受眾得到的新聞內容多是經過篩選的,且需在一些限制條件下方能發布。自媒體則處于相對開放的大環境中,新聞材料比較開放。電視媒體存在的問題,定會造成很多狀況下無法第一時間進行新聞采訪。但自媒體平臺的“圍觀群眾”則可以提供很多現場新聞素材。若電視媒體能有效借助自媒體平臺的新聞素材,定會很大程度上提升其新聞價值。因此,無論是新聞的時效性、新穎性以及廣泛性方面,通過自媒體平臺的快速傳播,定會對電視新聞傳播模式形成很大的沖擊。
(二)對電視新聞傳播對象產生的沖擊及影響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交軟件的廣泛應用,電視新聞傳播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和影響,最大的變化出現在電視新聞傳播對象和傳播方的自身角色。電視新聞傳播模式主要是經過篩選之后再進行新聞傳播,或借助群眾口口相傳進行傳播。可是自媒體平臺卻能消除傳統電視新聞傳播方和新聞受眾彼此間的限制,使新聞傳播范疇變得更廣闊,提升了新聞傳播的速度和社會影響力。
(三)對社會輿論產生的沖擊及影響
在相對閉塞的環境下,電視新聞傳播重點借助傳統傳播模式,受眾單一地接收新聞內容。若受眾對新聞的內容存在意見和建議,也缺乏對電視傳播機構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而引發討論和關注的機會。此外,電視新聞媒體的傳播需以保證社會穩定為基本前提。因此,受眾僅可以收看到符合主流新聞思想的報道,幾乎無法獲得其他不同的新聞思想或新聞言論。若出現相對惡劣的新聞素材,電視媒體的“把關人”通常會采取不予傳播的措施。因此,一些學者認為傳統的電視新聞傳播模式屬于新聞自由傳播的壟斷者,若新聞傳播方不愿將新聞對外傳播,則新聞受眾根本無法了解實際的情況。此類問題對社會大眾的新聞知情權和參與權產生了很大的限制,且使電視新聞受眾產生很大的厭煩思想。②伴隨自媒體新聞的廣泛應用,新聞壟斷式的傳播模式將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變。新聞傳播者和受眾間的定義相對模糊,還會出現角色互換的情況,社會輿論變得愈發自由,新聞受眾能夠聽到看到和傳統電視新聞不同的報道內容,并通過自媒體平臺發表自身的看法,及時傳遞給電視機構。
雖然自媒體和電視媒體在傳播形式和傳播理念上存在較大的不同,但兩者終歸都是為新聞傳播服務的。從這個角度看,自媒體新聞和電視新聞媒體不應對立,而應順應潮流爭取在今后更好地融合發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把握自身獨特優勢,進一步提升權威性和公信力
在自媒體的環境下,電視媒體新聞傳播只有通過轉變發展模式,把握自身獨特優勢,進一步提升權威性和公信力,才能更有利于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傳統電視媒體新聞傳播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具有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早已獲得了公眾的認可,這是自媒體不具備的。由于把關管理體制較為寬松,自媒體平臺下信息傳播比較自由,新聞內容過于凌亂,導致受眾較難分辨信息的真偽。而真實性是受眾對新聞傳播的基本要求,真實性直接影響著新聞傳播的公信力,倘若新聞的真實性無法得到保障,新聞媒介將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電視媒介只有把握自身獨特優勢,進一步提升權威性和公信力,電視媒體的新聞傳播才能獲得可持續性的發展。
(二)采編人員需要具備多種媒體的采編能力
在傳統電視媒體時代,新聞采編人員只需具備電視行業中的采編能力即可勝任工作,同時伴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能力也會越來越深化。但在自媒體新聞大舉“入侵”的環境下,對電視新聞采編人員的素質要求,已無法通過工作經驗來進行衡量和判斷,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經驗主義已經成為影響和制約電視新聞采編人員跨媒體能力的瓶頸。一些想法新奇、初出茅廬的新聞“菜鳥”反而可能成為融媒體領域的勝任者。總之,在媒介融合的環境下,電視新聞采編人員需具備跨媒體采編的能力,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也是新聞采編人員專業能力復合化的體現。特別是在自媒體大舉發展環境下,新聞報道的速度得到了提升,獨家新聞也已不復存在。電視新聞采編人員只有具備快速的采編能力,并通過多種報道手段來進行新聞傳播,才能適應媒介融合的大趨勢。
(三)電視新聞媒體和自媒體應形成立體化聯動的報道模式
自媒體出現的十余年間,雖然對傳統廣電媒體造成了巨大的挑戰和影響,但現在的新聞傳媒版圖是傳統媒體和自媒體“三分天下”局面。在自媒體新聞的強勢沖擊下,傳統新聞媒體雖喪失了很多陣地,但仍然存有數量龐大的受眾群體,很多人仍然對廣播電視情有獨鐘。這種情況表明,自媒體應和電視媒體謀求更好的合作,才能推動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不斷發展。一種最好的思路就是,自媒體和電視媒體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應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立體化、聯動的報道模式。自媒體因為原始新聞的發布速度非常快,可承擔起第一階段的新聞報道任務,將報道對象各個層面、各個角落的內容以最快的速度發布出來。電視新聞媒體因自身具有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高,可以在自媒體新聞爆出后,通過篩選判斷,引導公眾的價值取向,淘汰掉負面的、虛假的自媒體新聞內容。
當某一大型的新聞事件發生后,自媒體和電視媒體應緊密結合,謀求新聞事件多角度、多平臺、多時段、多層面、立體化的報道方式。通過電視、電臺、報紙、網絡、直播、微博、微信等進行全方位報道,形成一個多平臺融合的公眾意見反饋和互動的網絡。換言之,就是整合整個新聞媒體,形成一個有機協調的傳媒系統,讓自媒體和電視媒體相互融合、互為補充,消除自媒體和電視媒體之間的界限,形成一個更適應時代發展和公眾需要的“融合媒體”。
綜上所述,盡管自媒體新聞對電視新聞傳播造成了很大沖擊,但仍可促進電視新聞傳播進行創新和完善。另外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必定會導致電視新聞傳播的發展變化。如果電視新聞傳播可以把影響當成創新的機會,將自媒體添加到傳統電視新聞傳播的方式中來,必定會使電視新聞傳播得到更加快捷高效的發展。
注釋:
①陳本國.自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的“獨家”與“獨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03).
②趙衛祥.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沖擊及影響[J].新聞傳播,2017(01).
(作者單位:佛山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