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婭
自媒體興起背景下傳統媒體主持人如何搶占影響力
□左婭
網絡時代,受眾接受信息的渠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自媒體傳播方式的興起,在傳播領域狠狠地分了一杯羹,給傳統媒體的傳播帶來了沖擊,也帶來了思考。傳統媒體主持人若要在時代的洪流中不被淘汰,就不可輕視自媒體傳播的影響力,應該放下體制內的優越感,主動反思自身在節目主持過程中的優劣勢,積極從定位自已、定位受眾、塑造風格、平臺融合這四個方面主動搶占在受眾心目中的影響力。
傳統媒體;自媒體;播音主持;主持風格
過去,傳統媒體的播音員主持人,只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和業務功底,自可勝任工作,享受著話筒帶來的職業成就感。但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甚至融媒體時代的全面到來,傳統媒體的播音員主持人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前幾年,我們討論如何運用全媒體做到三網融合,到了2015年,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的是,僅就一個微信公眾訂閱號,都有可能帶來一場摧枯拉朽的傳播領域革新。
自2005年博客在中國出現以來,“自媒體”的概念就經常被提及。其實早在2003年7月,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出版的由謝因·波曼(Shayne Bowman)與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聯合提出的研究報告就對“We Media(自媒體)”進行了定義:“自媒體是一個普通市民經過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聯,提供并分享他們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途徑。”而今,移動終端和互聯網的普及更是大大降低了自媒體傳播的準入門檻,網民可以自己注冊個微信公眾賬號,自己成為一個信息發布者、一個媒體人,形成他們自身的影響力,打造出有別于傳統媒體的新型傳播平臺。
在這種背景下,傳統媒體節目主持人才悄然意識到,我們的受眾被分流了,我們的節目不再那么受熱捧了,我們的電視開機率下降了,我們的平臺不再那么具有絕對優越性了。而改變、轉型、融入互聯網思維,應該成為傳統媒體主持人積極應對新形勢的共識。
那么,傳統媒體的節目主持人如何應對自媒體興起所帶來的挑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我們要知道這些自媒體的優勢與劣勢。顯而易見,成功的自媒體傳播平臺大多個性鮮明、特點突出、定位明晰、信息發布迅速;這些優點,傳統媒體主持人并非不具備,問題是應該如何發揮。而自媒體的不足之處同樣明顯,如:內容良莠不齊、信息可信度低、倫理素養不足等,有時候,某些自媒體平臺為了打造10W+的閱讀量,甚至不惜夸大其詞以吸引眼球。與之對比,傳統媒體主持人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和文化水平,能夠堅守職業操守,懂得新聞倫理,運用規范漢語。
在做了一番優劣分析之后,筆者認為,傳統媒體主持人應該樹立自信,主動積極地去搶占影響力。而靠什么搶占影響力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四點:1.定位自已;2.定位受眾;3.塑造風格;4.平臺融合。
我們發現,自媒體平臺上的傳播語言大多極具個性、具有視覺和聽覺的刺激作用,對受眾具有吸引力。那么,傳統媒體主持人不妨問問自己,你為自己定位清楚了嗎?需要定位的內容,不外乎這幾點:1.我是誰?2.我有什么優勢?3.我能給別人提供什么價值?
回答“我是誰”,其實就是回答“我平時主持什么節目”。比如:一名新聞播音員、一名少兒節目主持人、一名美食節目主持人、一名汽車節目主持人。如果同時主持多檔節目,也應該思考自己的側重點在哪里,找到適合自已的領域,并精通這個領域。
精通適合你的領域,其實就是回答了第二個問題:“我有什么優勢?”如果你是新聞播音員,那么你的播音功底扎實嗎?你的政治素養過硬嗎?你具備做新聞評論的能力嗎?如果你是一名民生節目主持人,你對政策法規的掌握足夠熟悉嗎?你能隨時回答群眾在辦事過程中碰到的困惑嗎?如果你是一名少兒節目主持人,你有發自內心的童真童趣嗎?你對兒童成長教育方面的知識懂得多少?如果你是美食節目主持人,你對飲食文化的知識貯備足夠嗎?你自己本身愛下廚嗎?你對于食物性狀和口感的描述詞匯夠豐富夠生動嗎?這些問題,其實就是提問我們在所主持的節目領域里到底有沒有優勢,到底有沒有競爭的本事。
明白了自己的優勢是什么,自然也就知道了自己能為受眾提供什么價值。如果新聞節目主持人能有自己的獨立意見,那么就不是一個空洞的傳聲筒,而是一個有思想有見地的時事觀察員,你能給別人提供視野與見解。如果少兒節目主持人除了能夠和孩子們玩成一片之外,還深諳各個年齡層孩子的成長訴求,那么你就不單單是一個賣萌裝嗲的孩子王,而是一個兒童成長教育專家,你能夠為受眾提供親子良性互動的建議和方法。如果汽車節目主持人能夠熟識市面上各款車型的性能特點,自己就是一個汽車改裝行家,那么你就能為受眾提供購車、修車、汽車保養的全方位指導,所有車主都得關注你、信賴你。
所以,面對自媒體的興起,傳統媒體主持人要積極搶占影響力,最關鍵最核心的一點是練好自己的內功,才能秀肌肉、與自媒體分庭抗禮。
不論自媒體傳播多么來勢兇猛,不可否認的是,傳統媒體始終是權威的信息發布平臺。相對于自媒體,傳統媒體的信息內容更具可信度。所以,在吸引力同等的情況下,受眾是會更傾向相信傳統媒體發布的權威資訊。在此前提下,定位目標受眾,定位受眾關注的痛點,可以幫助主持人提升在受眾群體中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而定位目標受眾,明確受眾痛點,其實就是要明確主持人面對話筒,張嘴要說什么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許多自媒體平臺做得很好,比如“為你讀詩”這個平臺就定位了詩歌愛好者、朗誦愛好者,定位明確。那么我們的傳統媒體主持人到底要說什么,才是目標受眾需要知道、想知道的呢?以我臺品牌美食節目《食客總動員》為例,目標受眾就是喜歡搜食的吃貨,但是吃貨們本身已經是行家了,哪里有什么美食,好吃在哪,食客們有時候掌握的信息比主持人還多。所以如果主持人僅僅只是在節目中傳遞美食信息,那么就太不能滿足目標受眾的胃口了。所以《食客總動員》節目的主持人除了推薦美味佳肴之外,特別注重適時加插一些飲食文化和養生知識。比如,寒冬時節,潮州民間食俗正是大啖“魚生”的最佳時候,主持人在采制吃魚生的節目時,就談到了韓愈被貶入潮,獲悉潮州有吃生的傳統但有失粗糙,于是將唐宮里的魚生精致吃法傳授給潮州人,漸漸地在潮州府城里帶動了“膾不厭細”的流行吃法。這么一介紹,美食加文化,美食節目就不單單只是食之有味、更是食之有道。主持人成為了有文化的吃貨,食客們佩服不已,這樣自然就成功塑造了主持人的形象,對受眾也就更有吸引力和影響力了。這就是定位準了目標受眾,主持人在自身內功扎實的基礎上,精準戳中目標受眾的痛點。
又如我臺另一檔品牌欄目《一路暢行之快樂回家》,是一檔播報下班晚高峰時期路況的節目,深受車主們的喜愛。主持人劉欣精準定位車主這一受眾群體,通過注冊工作微信號,接受廣大聽眾添加好友,每天通過工作微信號的朋友圈,發布各類與車主們在日常中息息相關的信息,形成了朋友圈效應。從路況到尋人,從美食到團購,從汽車保養到自駕游信息,劉欣朋友圈用最簡單的操作方式,迅速刷屏了廣大駕車一族的微信朋友圈,搶占了絕對影響力。
以上兩個例子,一個是以文化提升節目內涵,一個是以新媒體筑牢受眾粘性;雖方式不同,但本質相同——都是建立在精準定位受眾、服務受眾的基礎上,是傳統媒體主持人積極的業務實踐探索。
定位了自己,明白了我是誰、我有什么優勢;定位了受眾,明白了別人想要聽我說什么;然后我們要知道怎么說才能讓受眾更喜歡,那就是關乎主持風格的塑造。自媒體在傳播時具有獨特的個性,語言表達更加張揚,更吸引眼球和耳朵。雖然其中不乏嘩眾取寵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擁有獨特風格的主持人更能脫穎而出。舉個例子,同樣是主持綜藝節目,何炅的風格是輕松時尚、汪涵的風格是幽默睿智、謝娜的風格是無厘頭搞怪,沒有哪一種風格是絕對范本,明確自己的定位,明確受眾的定位,從中去揣摩一種自己擅長并且受眾接受的語言表達方式,塑造起自身的獨特風格才是根本的。節目主持人的風格是思想、品德、學識、舉止、談吐、能力、才藝、智慧、志趣等在主持人身上的綜合表現。因此,塑造主持風格跟專業知識能力、綜合知識能力等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節目主持風格,才能更好地讓受眾記住你、認可你、支持你,從而才能形成個人的標簽,搶占屬于自己的受眾影響力。
前文我們一直在提到傳統媒體與自媒體在傳播對比上的優劣勢,以及傳統媒體主持人如何從自身與受眾兩個層面積極應對、搶占影響力。實際上,要在自媒體興起的環境中積極發揮傳統媒體主持人的影響力,傳統媒體完全可以積極擁抱新媒體、嘗試媒體融合。比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2017年全國兩會報道期間推出了《央廣主播朋友圈里都有啥?》《@你央廣主播王小藝的朋友圈又更新啦》等場景視頻H5,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群、朋友圈廣泛傳播。用戶點擊鏈接進入后,猶如進入了真正的微信朋友圈一樣,在一個全屏模擬朋友圈的畫面中,具有高顏值、磁性聲音的央廣主播王小藝就站在朋友圈的右下角,通過肢體動作(滑動朋友圈、點擊)和口播解讀一條條朋友圈信息。雖然不是用戶親自點擊,但是王小藝點擊朋友圈圖片的放大效果、點擊朋友圈視頻的播放效果,與用戶自己的點擊感受完全相同,沒有絲毫違和感。
根據《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報道,央廣主播的輕松解讀和點贊及劃屏等動作,生動有趣,促使大家紛紛轉發,首期H5推出后點擊量就超過100萬,在傳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再如,近年來,網絡視頻直播逐漸催生了許多草根網紅主播,而我們的專業媒體平臺本身具有優秀的節目內容,何不借視頻直播的方式讓我們的專業主播更紅呢?順著這個思路,我臺親子互動類節目《大手牽小手》欄目在我臺微信公眾平臺上開發出了視頻直播功能。打開微信,就能看見廣播。這些新型技術手段的融入正是傳統媒體人運用自媒體傳播方式反哺傳統媒體影響力的生動案例。
綜上所述,傳統媒體主持人面對自媒體傳播方式的興起,應該樹立自信,積極應對,搶占影響力。修煉好自身內功,做到言之有物;明確目標受眾的信息需求,做到有效傳播;塑造獨特主持風格,讓人印象深刻;尋求平臺融合,反哺傳統媒介的傳播。挑戰與機遇并存,提升傳統媒體主持人的影響力,也是傳統廣播電視傳播媒介尋求發展的有效路徑。
1.焦樹民.自媒體視閾中的媒介素養教育探析[J].河南社會科學,2009(4).
2.婁曙紅.自媒體對主持人形象的塑造[J].青年記者,2015(6).
3.江好.新媒體環境下傳統主持人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今傳媒,2015(1).
4.王培志.場景視頻的H5創新——以央廣兩會H5“王小藝的朋友圈”為例[EB/OL].人民網.2017-03-21.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321/c120837-29157982.html.
(作者系潮州廣播電視臺新聞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