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津浩
微信輿論反轉事件的引導力探究
——以羅爾事件為例
□ 李津浩
微信作為一種不斷完善、逐漸成熟的傳播媒介,基于其龐大的用戶群體和獨特的傳播功能,已經成為目前應用最為普遍的輿論平臺,而輿論反轉事件的影響力通過微信擴散式的傳播模式得以無限放大,其所引起的輿論風暴對于輿情的正確引導提出了巨大考驗。本文以羅爾事件為例,從輿論發展的軌跡和輿論產生及反轉的原因分析探討微信中輿論反轉事件的引導策略。
微信;輿論;羅爾事件
2016年11月,發表于25日的文章《羅一笑,你給我站住!》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深圳本土作家羅爾在這篇文章中敘述其5歲女兒羅一笑,被查出患有白血病,醫療費每天高達萬元。羅爾沒有選擇公益捐款,而是選擇“賣文”,如果多轉發一次這篇文章,便會獲得小銅人公司一元的捐贈。網友隨即進行大量的轉發、評論,并通過微信打賞等多種途徑捐款,此次事件的輿論熱度開始上升。隨即,有網友稱此事為營銷炒作,羅一笑的治療花費并不像文中所說的那般高額,而且羅爾在東莞與深圳均有房產,善款也早已籌齊。至此輿論出現反轉,其熱度逐漸達到頂峰。
12月1日,羅爾及劉俠風發布聲明稱,因“羅一笑事件”傳播遠超預期,帶來不好的社會影響,“作為當事人,在此深表歉意”。羅爾先生將《羅一笑,你給我站住》一文的全部打賞資金、2016年11月30日網友當日全天所有文章的打賞資金原路退回至網友,經核算,共計2525808.99元。
(一)受眾心理變化
羅爾事件之初,微信中的輿論是正面的,涉及到慈善的話題,網友表達的多是一種善意參與的共同心理,是一種積極的、正面的社會心理,這種心理來自于現實社會中,同時借助微信這一平臺在擬態環境中得以放大。而在事件產生反轉之后,輿論倒向負面。當得知自己的愛心、善意受到欺騙之后,受眾表達出來的是一種憤怒、質疑甚至極端情緒化的心理,這種心態源自對于欺騙的懼怕。同時,諸如“天價魚”“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等各種事件長期積累所產生的效應使得受眾在得知受到欺騙之后更加情緒化、心理的反差更加巨大,因此輿論的反轉就越大。
(二)微信傳播特點的影響
微信公眾平臺具有訂閱和推送資訊的功能,微信中信息的獲取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微信用戶個人訂閱的公眾號會有定期的資訊推送,二是微信用戶從個人朋友圈中好友的分享獲得。兩種方式基本滿足了用戶的信息需求,同時微信信息也具有擴散式的傳播特點,一些擁有龐大訂閱用戶的微信公眾號,通過推送將一條信息發送至其數以百萬計的訂閱用戶微信終端,用戶在查看后選擇分享至朋友圈,他所處的朋友圈的部分其他用戶同時也選擇分享,這一過程就實現了微信信息一到多的擴散,也即擴散式的信息傳播模式。但是,這種傳播模式的實現也受到了限制。根據“議程設置”理論,傳播媒介通過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公眾矚目的焦點和對社會環境的認知。微信相較于微博、論壇等媒體來說,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擬態環境,其封閉性在于重大事件的信息傳播、輿論形成都匯集于個人朋友圈。因此,外部議題向個人圈子的擴散和置入成為關鍵。外部議題一旦借由“分享到朋友圈”首入圈子,就會獲得再次傳播的機會,否則,永遠無法成為公共議題。此外,進入圈子的外部議題要接受圈子成員的過濾刪選,符合個體取向的經由“轉發”繼續傳播,異向信息被刪減并逐漸消失。羅爾事件中的熱文《羅一笑,你給我站住!》之所以能夠造成如此巨大的輿論反響,是在其擴散至不同的異構圈子交叉傳播之后,形成的“多數力量”,也即輿論的力量,在這種力量推動下成為微信用戶認可的公眾議題而得以廣泛傳播。
信息在微信傳播中會對其受眾產生較大的影響力。一是由于微信用戶群體龐大,其教育知識水平卻參差不齊,因而部分微信用戶在面對輿論時的是非辨別能力不足。二是受到微信輿論場中“意見領袖”的影響,互聯網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的注意力被稀釋了,因而更依賴于權威信息,這就為意見領袖的產生提供了現實基礎,而在微信中“意見領袖”的典型體現在擁有龐大訂閱用戶的微信公眾號或者是等同于公眾人物的比較有知名度的微信用戶,他們推送、轉發或者評價的信息,會對其他微信用戶觀點或意見造成巨大的影響。羅爾事件本身就是意見領袖影響微信受眾的典型案例,從事件引起的輿論之大就可以看出微信傳播的巨大影響力。
(一)明確輿論引導主體,多重保障加強輿論把關工作
政府與主流媒體既是輿論傳播的主要把關者,又是輿論引導的主體,處理好微信傳播輿論的把關難題,必須靠兩者協力而為。從宏觀方面來講,微信輿論的把關需要多重保障。政府加強立法、出臺相關法律政策,從而保證微信傳播內容的大方向正確,這是輿論把關的第一重保障,也是最重要的一重保障。其次,微信運營商和內容供應商要強化技術監管,對信息傳播內容的審核把關。通過設置關鍵字審核程序,直接過濾掉帶有某些關鍵字的內容,對微信傳播進行事前自動審核,強化用戶管理,制定較為嚴格的用戶注冊信息審核機制,實行實名制注冊等規章制度約束用戶行為,這是第二道保障。再次,主流媒體發揮好自己意見領袖的優勢,對微信中輿論的走向給予正面的引導,營造理性有序的輿論環境,這是第三道保障。另外,公眾個人提高媒介素養,樹立理性的“懷疑精神”,不能偏聽偏信,不做“烏合之眾”,這是最后一道保障。
(二)主流媒體要積極進駐微信公眾平臺
由于微信的相對封閉性,外部議題只能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這一渠道進入受眾的圈群之中,主流媒體應該積極建立微信平臺,這樣才能在微信輿論引導中占據高地,無論是對于信源不清還是輿論引導主體不明的問題,主流媒體建立起來的官方微信平臺都有樹立權威性、加強辨識度以及增強公信力的必要作用。就目前來看,仍有許多主流媒體沒有入駐微信平臺,很多基層政府沒有開通政務微信,這樣不利于微信輿論場營造合理有序的氛圍。
微信輿論引導“堵不如疏”,主流媒體在進駐微信平臺后,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在發生重大事件時,可以通過三種方式來引導輿論。第一種是通過勸服的方式,勸服能有效地影響受眾,改變輿論或者鞏固、擴展原有輿論,因此它是輿論引導的一種基本方法。主流媒體就是發揮勸服的作用,通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來解決網絡輿情中的沖突,使受眾心理得以平衡。“明示”與“暗示”是媒體進行勸服性引導中不可或缺的方式。第二種是通過議程設置的方式,無論是政策議程或是媒介議程,主流媒體可以通過微信平臺這一渠道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事件重要性的判斷。通過設定議程,把受眾的注意力和社會關心點引導到特定的方向上,實現輿情引導的目的。第三種是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在對網絡輿情進行引導時,政府或主流媒體可以通過培養或者邀請意見領袖,通過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發言,形成權威言論,從而影響受眾。
(三)加強微信“意見領袖”的自律和他律
從羅爾事件中可以看到,微信輿論場更多地側重于民間輿論場的類別,與主流媒體的發聲相比較,微信中的輿論更多地受到意見領袖的引導。羅爾與其合作的小銅人公司所運營的公眾平臺之所以引起輿論的倒戈,是因為其作為意見領袖卻為了圖名圖利欺騙受眾,沒有擔負起應有的責任,缺少基本的自律意識。而真正的意見領袖需要做到理性運用話語權,而不是把微信作為自己牟取名利的工具,積極引導正能量的輿論話題。但是,微信傳播的相對自由化、自主化使得僅僅靠意見領袖自律并不足以營造良好的輿論空間,還要采取相關措施加強對意見領袖的他律。從政策層面上,政府出臺關于微信的規章及對意見領袖的管理細則,加強法律監管力度。從技術層面上,微信的運營商和內容供應商要強化技術監管,對擁有一定關注度的微信公眾平臺或用戶的個人身份及其傳播的信息內容審核把關。從用戶層面上,微信用戶個人要提高對信息的辨別能力,不能盲目接受意見領袖的觀點,要以懷疑的精神應對輿論,監督意見領袖。
1.陳燕.重大事件中微信傳播的輿論引導[J].新聞界,2014(13):55-58.
2.王玉珠.微信輿論場的生成、效能及引導[J].中州學刊,2014(10):173-176.
3.馮韶丹.微信傳播特點及輿論引導方法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5(10):27.
4.[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作者系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