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曉琳
媒介融合背景下《紐約時報》的轉型探析
□ 宋曉琳
互聯網技術發展如火如荼,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改變。其中,傳統報紙的功能逐漸被新的媒介取代,受眾的閱讀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少傳統報紙開始進行艱難的數字化轉型。其中,擁有百年歷史的《紐約時報》的積極轉型最為引人注目。2015年VR技術發展如火如荼之際,《紐約時報》收購VR廣告公司的舉措令人矚目。本文旨在通過對媒介融合背景下《紐約時報》的積極轉型歷程進行概述,分析轉型中的《紐約時報》始終堅持內容為王,堅持自己的辦報理念,多平臺融合,這些都是值得中國報業學習的地方。
紐約時報;轉型;融合;啟示
《紐約時報》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了自己的轉型之路,其轉型逐漸從以傳統報業為經營核心,多種媒介共同發展,轉變為以官網為核心,多種平臺多種媒介共同發展的模式。《紐約時報》作為最先進行轉型的傳統大報,其轉型歷程對很多報紙具有借鑒意義。《紐約時報》本身的轉型與紐約時報整個公司的新媒體策略息息相關,因此在本文中筆者以《紐約時報》的轉型為主,同時參考研究了其母公司的總體轉型歷程,希望從《紐約時報》的轉型過程中得出有價值的參考。
(一)網報融合——始終堅持內容為王
1996年《紐約時報》的網站上線,這是其轉型起點,標志著《紐約時報》開始將傳統業務和新媒體進行融合。這是《紐約時報》開始關于新媒體的首次嘗試。該網站首次上線時國內用戶免費,國外用戶付費,但結果是網站的訪問量大幅度下滑,直至不久后網站開始實施全部免費。①《紐約時報》網站的管理層相對報紙來說是獨立的,獨立運營核算并且不對報紙負責。《紐約時報》網站是集團轉型發展的核心。作為超大型的新聞門戶網站,《紐約時報》官網的內容極其豐富,真正實現了網報融合。
隨著《紐約時報》對轉型的不斷探索,其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報網互動經營策略。在轉型過程中,報紙的盈利直接關系其存亡,因此報紙的盈利模式是轉型中的一大重點。2011年紐約時報建立付費墻是其新聞收費制度不斷改善探索的結果,可以說是美國報業新聞收費的一個轉折點。《紐約時報》建立新聞付費墻取得巨大成功,并在美國引起了仿效熱潮。②
(二)形成多樣的新業務
2002年開始,紐約時報開始對新媒體進行新一輪的“擴張”,并逐步進行結構調整。2002年到2006年,《紐約時報》推出了電子版,并在此期間不斷調整自己的收費策略和公司結構。《紐約時報》在轉型中有幾次值得注意的大動作:2002年入股《華盛頓郵報》《國際先驅論壇報》,2005年收購About.com網,2006年收購基礎線影音系統,2007年公司搬遷,決定將更多資源轉向網絡(這次搬遷是《紐約時報》轉型的關鍵節點),2012年首個外文網站上線,2015年收購VR廣告公司。
(三)多平臺經營
《紐約時報》在轉型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發展報紙為核心,其他媒介共同發展的策略。《紐約時報》集團在社交媒體上的推廣為其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社交平臺的貼文最后都指向了《紐約時報》的官網,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網站的點擊量。第二,紐約時報網站和社交網站搭配和諧,社交網站彌補官網的不足。《紐約時報》終端APP也是其轉型經營的重要平臺,數量多達十幾個。這些APP內容多樣,定位精準,為其吸引了大量受眾。
(一)始終堅持“內容為王”
在雷蒙德創刊之時,《紐約時報》就主張客觀報道社會大事,平衡全面地提供世界信息。到奧克斯接手《紐約時報》時,制定了新的報訓“公正地報道新聞,不畏懼或不偏私、不卷入任何政黨、派別和利益之中”。《紐約時報》始終堅持著嚴肅大報的形象,堅持著“新聞第一”的原則。
即使是在發展新媒體業務時,紐約時報網站內容也堅持了權威性和多樣性的結合。首先,網站內容并不是報紙的電子版,而是真正做到了豐富化、精品化,同時注重利用網絡特性,發揮新媒體的經營優勢。
(二)堅持辦報理念和品牌策略
無論是傳統報紙還是網站、APP等,紐約時報始終堅持著自己的新聞理想和辦報理念。品牌是一家企業的無形資產,是企業成功的關鍵。雷蒙德創辦《紐約時報》時就致力出版一份純正、議論平和的報紙,希望打破當時紐約紛亂的報道方式。該報在奧克斯接手之后,更是確定了新聞第一的原則,“力求真實、無畏無懼,不偏不倚,并不分黨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
《紐約時報》的風格嚴肅穩重,獲得了“灰色貴婦”的美譽,同時紐約時報官網和APP等都沒有追求過分的艷麗,而是簡約明了、嚴肅樸素。在迎合受眾需求的不斷更新中,《紐約時報》始終堅持自己的新聞理念,樹立不倒的品牌。
(三)更新技術,迎合用戶體驗
《紐約時報》的轉型過程和技術的更新密不可分,可以說正是技術的不斷創新才造就了《紐約時報》的轉型成功。紐約時報網建立至今,一直在不斷地利用新技術來完善豐富網站功能。
《紐約時報》從最開始建立官網就十分注重技術利用。在網站中,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設定想要看的內容,創建一份屬于自己的紐約時報,同時還可以通過社交網站實現網絡互動。紐約時報的掌門人小阿瑟·蘇茲伯格說:“我們一直在尋求新的手段和技術來傳遞我們獨特的新聞理念,滿足受眾不斷變化的需求。”③《紐約時報》2006年和微軟合作發布了適合PC端的“時報閱讀器”,之后又開發手機客戶端,并和amazon.kindle、蘋果公司合作,致力閱讀器的開發,注重用戶的需求。《紐約時報》的發展轉型走在前沿,APP訂餐、360°虛擬現實的視頻APP等,都是其將新技術融合進轉型過程的實踐。在VR技術發展如火如荼的2015年,《紐約時報》不僅收購了VR廣告公司,而且發布了VR APP,給受眾呈現一個能動的紐約時報。同時,為了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紐約時報》成立了業界第一個專門研究受眾行為以及網絡營銷分析的部門,形成了一個數據庫,為其今后的改革提供了大數據支持。
《紐約時報》的融合轉型是在不斷的探索中進行的,從最開始的資本融合到后來的報網融合,一系列舉措都是《紐約時報》對媒介環境變化及時作出的反應,對中國的傳統報紙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
(一)注重創新,與時俱進
《紐約時報》的成功與其時刻堅持與時俱進、堅持創新密切相關。《紐約時報》的數字化轉型到今天仍在繼續,說明它是擁有敏銳嗅覺的大報,時刻關注自身生存環境的動態,并且總能立即做出反應。
我國報業的新媒體轉型步伐相對來說緩慢很多。目前中國報紙的網站起到的還僅僅只是宣傳作用,真正的瀏覽人數甚至還沒有報紙本身的讀者多。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報紙停刊的消息不絕于耳,讓人扼腕嘆息。新媒體的到來并不是報紙的終結,更不是新聞的終結,我國傳統報紙應該積極創新,實現和新媒體的融合,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轉型之路。
(二)借力其他新媒體平臺,更新技術
《紐約時報》轉型過程中很鮮明的一點就是注重借力社交平臺。目前社交軟件、社交平臺在國內外發展得如火如荼。這種社交平臺有著很強的用戶粘性,而且有著很廣泛的受眾群體,借助社交平臺實現自身的轉型是值得借鑒的方法。目前中國傳統報紙已經開始相關嘗試。
(三)注重受眾體驗,堅持新聞理想
受眾感興趣與否是決定一個媒介存亡的關鍵性因素。目前中國的報紙存在一個問題是,有的媒體過度依賴國家財政支持,還沒有適應市場化環境。同時還存在另一個極端,報紙為了更好的廣告盈利,應廣告商的要求,將廣告放在頭版頭條的位置,嚴重損害了受眾的閱讀體驗。
受眾地位的重要性無需過多闡釋,但是在實踐中真正把受眾放在重點的報刊卻少之又少。傳統報紙并不一定會消亡,只要其能根據現實情況作出適當的調整,及時創新,注重受眾體驗,但又不過度迎合受眾,堅持新聞理想,這樣的傳統報紙一定會在新媒體發展如火如荼的今天風生水起。
注釋:
①胡泳.“報紙已死”還是“報紙萬歲”?(上)——以《赫芬頓郵報》和《紐約時報》為例[J].傳媒,2012(06).
②鄭敏.《紐約時報》的新媒體之路[J].中國記者,2007(08).
③楊曉麗.紐約時報:行走在報網融合最前沿[J].新聞研究導刊,2008(04).
(作者系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