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閩清縣第一中學(350800)
林良漢●
?
轉變學習方式,優化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模式
福建省閩清縣第一中學(350800)
林良漢●
高中物理是一門邏輯性十分嚴密的學科,如何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學好這門課程是教師值得研究的問題.然而,良好的學習方式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師長期的培養.文章圍繞五個方面闡述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旨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高中物理;思維方法;教學;實驗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個體的認知方式千差萬別,并且行為方式決定獲取外界信息的效果.高中物理教學既需要傳授課本中的知識,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卻忽視了學生學習行為方式.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現在應該將思維放在一個同等的高度來優化物理課堂,幫助學生學習更多實用性的思維方法.因此,教師應該從教學實踐出發,在傳授物理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式,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我們知道,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為了高考而進行知識的灌輸,卻忽視了學生的內心體驗,物理學科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從而造成大多數學生對于物理概念、現象與規律理解的不夠透徹.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創設相應的情境體驗來滿足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求知欲,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體驗物理知識的實用性.當然,在課堂上教師也應該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掌握物理知識.這樣,就會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從而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例如:在教“加速度”這個概念時,傳統的方法是教師的講授,由于“加速度”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學生一時難以理解,為了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就采用情境體驗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這個概念.播放視頻:一列動車以216/h的速度勻速行駛,賽車從靜止經5秒加速到108km/h.通過創設恰當的“境”來激發學生的“情”,讓學生體會勻速行駛與加速行駛的不同.這樣,學生在情境體驗中理解了在描述加速運動時需要“加速度”的概念.
我們已經習慣于“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然而學生卻沒有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教學實踐證明,啟發式教學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從而改變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一定要注意多激發學生們的思維,通過問題的啟發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通過對學生進行啟發式的思維的訓練,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使得學生們的課堂學習效率能有一個飛躍性的提升.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能夠做到拋磚引玉,即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作為基礎先吸引學生們進行回答,之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拓展,從而不斷由淺入深,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例如:在教學“自由落體運動”這一內容時,不是一味的灌輸,而是通過教師制作微課視頻,來引導學生開始觀察和思考.引導學生從勻加速直線運動的概念出發幫助學生分析,如何證明“自由落體運動”是勻加速直線運動這個難點,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教師啟發性下,促使學生們開動腦筋,并認真分析微課視頻中的數據,從而進一步掌握了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規律.通過這樣改變教學方式,進一步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學生也改變了學習方式,取得了理想的學習效果.
我們知道,物理學中各種規律是前人長期探索的結果.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忽視了物理知識與我們實際生活的聯系,因此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會出現理解不了的情況.這就需要我們從物理知識的本質出發,開展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如何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開展學習呢?首先,應該將生活所見與科學理論結合在一起.其次,從科學層面出發進行講解,幫助學生了解其中蘊含的科學思想.學生通常會忽視物理現象與規律背后蘊藏的思想方法,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從而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例如:速度與加速度這兩個物理學概念,學生表面上比較容易弄懂這兩個概念的意思,但是如何理論聯系實際呢?這就需要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原來加速度代表速度改變的快慢,學生總結時應該從物體加速的原因方面加以理解.應該理解加速度變小只意味著速度增加得越來越慢,并不表示速度越來越小,到加速度為0前,雖然加速度是不斷減小的,但加速度方向同速度方向一致,速度仍是不斷增加的,因此說加速度a=0時,速度就達到最大值了.所以,只要掌握基本的思想方法很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相互合作中開展學習活動可以提高學習的效果.新課改理念也強調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很多學生獨自學習中思維呆板,但是如果把他放在小組中卻可以將自己的疑惑提出來.學習方式需要進行創新,這樣學生才能有著自己的思維方式,而且學生這樣在小組中才會充分發揮出自己應有的價值.實施互動教學模式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促使學生擁有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只有這樣才能切實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例如:在教學隨圓形桌面一起轉動的物體做“圓周運動”時,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與學生互動,然后讓學生自己探索,從而把物體運動過程中的力畫出來.當學生畫出這個圖示后,教師繼續提出問題:“如果換成平拋運動,你們能否說出其中力是什么?如果不計空氣阻力,物體所受力是否有所變化呢?速度又是如何變化的呢?”學生先自己思考之后,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將自己分析的內容分享一下,看看其他人的想法是否有所不同,并且在互相補充中完善.實踐證明,師生互動與小組合作學習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從而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我們知道,實驗是物理學研究的基礎,而且人的認知是從實驗中感性開始的,只有通過實驗才能進行某些問題的求解,所以,高中物理教學必須通過實驗來改變學生的思維認識.實踐也證明,開展操作活動可以讓學生體驗操作是解決物理問題的有效途徑,同時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促進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例如:在教學“機械能守恒定律”時,為了讓學生深刻的理解這一原理,就開展了這樣的物理實驗:首先,把一小球用一根細線懸掛在空中.當這個小球被拉到某個高度的A點時放開后,這個小球在擺動的過程中重力勢能與動能一定是相互轉化的,并且這個小球可以擺到與A點等高的C點.這樣的實驗過程使學生產生了認知的沖突.其次,在小球擺動的過程中某一位置故意擋住細線,這個小球將如何運動呢?這個小球又能擺到什么位置?這樣的問題使學生不能回答出來,于是想動手實驗來驗證這個問題.我們知道,細線的拉力與速度的方向是垂直的,不會對小球做功的,而只有重力才會對小球做功,球在擺動過程其重力勢能與動能在相互的轉化,并且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教學中通過設計這樣的動手操作活動,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從而使認識沖突變成了獲取知識的過程.這樣的認知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實踐證明,一個人學習方式對學習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要讓學生扎實的掌握物理基礎知識就必須轉變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切實的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從而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
[1]王明燕.淺談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J].中學生數理化,2015(09).
[2]陳曉松.高中物理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探討[J].考試周刊,2014(07).
[3]周志國.淺談高中物理教學中思維方法的滲透[J].中學教學參考,2015(12).
G632
B
1008-0333(2017)15-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