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16年文獻學研究進展

2017-04-12 07:56:29王余光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17年6期
關鍵詞:文獻學研究

王余光 陳 晨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

學術論壇

2016年文獻學研究進展

王余光 陳 晨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

本文以2016年國內公開發表的文獻學期刊論文和出版的文獻學著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著重梳理、總結本年度文獻學在文獻學理論研究、文獻學專題研究、專科文獻學研究、文獻學分支研究、文獻學家等方面的研究進展,為研究者了解2016年度文獻學研究情況提供參考。

文獻學 研究進展 研究綜述

從2016年國內公開發表的文獻學論文來看,熱點集中在文獻學理論研究、文獻學專題研究、專科文獻學研究、文獻學分支研究和文獻學家研究等幾個方面。文獻學理論研究方面,學者們對文獻學發展演進歷史的總結、文獻學學科體系建設以及文獻學與其他相關學科進行了探討。文獻學專題和專科文獻學研究依舊是本年度文獻學研究的熱點。文獻學專題研究方面,古籍整理保護與數字化、出土文獻、藏書文化等受到關注;專科文獻學研究則更加豐富,歷史文獻學、中醫文獻學、少數民族文獻和地方文獻研究依舊是研究重點,同時也對文學文獻學、紅學文獻學、藝術文獻學等表現出更高的關注度。文獻學分支研究方面以目錄學的研究成果最為突出,版本學、輯佚學、校勘學也被廣泛地應用到具體的實踐中。在文獻學家的研究上,除了對傳統文獻學家生平成就的論述外,也關注其他領域大家的文獻學思想或某一方面的文獻學成就。2016年度出版的文獻學著作主要涉及文獻學理論、專科文獻學和文獻學專題研究等方面。

1 文獻學理論研究

文獻學理論是文獻學學科的基礎,關于文獻學理論的研究向來是學者們積極探索的重點,2016年度文獻學領域涉及文獻學理論研究的著作與論文,內容主要集中在對文獻學基礎理論的闡述、對文獻學學科體系建設的認識、對文獻學發展演進的階段性總結以及對文獻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思考。

1.1 文獻學基礎理論

根據著名的古典文獻學專家王欣夫先生1957-1960年間在復旦大學中文系講授文獻學時的講稿整理而成的《文獻學講義》,最初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在本年度進行再版重印并收入《復旦百年經典文庫》。該書對目錄、版本、校讎三方面的源流演變以及各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重要著作,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作了較為全面的敘述,并詳細解讀了許多重要的經典書目。

由陳銳、陳界、夏旭等教授主編的《新編文獻學》(第二版)由軍事醫學出版社出版,本書在1999年第一版的基礎上,根據文獻學發展的現實需要和讀者需求,將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對原有內容結構進行了較大的調整與改變,分為文獻基本知識與理論、組織與管理、文獻開發利用與服務三篇,介紹了文獻產生發展、文獻學學科、文獻采集著錄、文獻檢索、文獻標準化等內容,涵蓋了文獻學的各個方面,比較系統完善地梳理了文獻學的理論體系,可以作為高校圖書情報專業的教材和圖書情報工作者的參考書。

1.2 文獻學學科體系建設

學者們就文獻學學科體系歷史演變以及現實環境下的體系構建進行了探討。李明杰、許小燕[1]將近代以來中國文獻學的演變進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比較分析了這三個階段文獻學學科體系的基本特點和存在不足,指出當下文獻學學科體系的構建應明確研究對象和核心研究內容,改變原有簡單地將文獻學劃分為傳統與現代兩部分的觀念,建立內外有別的學科體系,防止學科的泛化,并以此為基礎嘗試構建了以文獻學研究對象和核心研究內容為基礎的全新的文獻學學科體系。

張靜梅、王琪、李燕[2]等人就高校圖書館地方文獻學的學科建設展開了討論,認為其可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進行構建。宏觀上要對學科建設定位、目標、學科方向以及發展規劃有明確的認識;中觀上對組織機構、學科隊伍、學科基地、科研工作和學科制度進行建設;微觀上則要成立學科建設領導小組,選拔學科帶頭人,組織構建學術研究團隊,完善學科建設制度及學科建設評估指標體系等方面的內容。

1.3 文獻學發展

梁美宏[3]運用信息熵方法對國家社科基金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歷年課題指南主題進行定量處理,從時間和主題兩方面進行分析表明,我國社科基金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課題指南熵值整體呈上升趨勢,指南對學科發展有積極導向作用,但在整體及某些具體主題的把握上仍有待進一步加強。楊新明、王喜明[4]和郭哲敏[5]也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對我國“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領域的青年學者研究能力、社科基金資助項目進行研究,對認識我國文獻學發展現狀具有參考價值。

王記錄[6]認為中國傳統文獻學內涵豐富,它的發展和特點同中國社會的變革、文化和學術思潮的衍化緊密相連,要想準確認識中國傳統文獻學發展的基本特征,必須擺脫就文獻學談文獻學的研究范式,將其置于社會變遷和學術衍化的整體框架中進行考察,并對先秦時期、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以及近代的文獻學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王余光和趙曉[7]從文獻學理論研究、專科文獻學研究、文獻學家、文獻學專題研究、文獻學相關學科等方面對2015年我國文獻學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

1.4 文獻學與其他相關學科

經過多年的完善發展,文獻學不僅自成體系,而且與越來越多的學科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夏中義、周興華[8]在關于百年學案研究方法論的對話中對“文獻—發生學”進行闡述,提倡在文獻層面發現各種學術“癥候”,再沉潛到價值層面去探尋其賴以發生的心理根源,將文獻學與發生學有機結合起來。胡玥[9]對文獻學研究的復興問題展開了探討,對其與圖書館學發展的關聯進行了分析,并對文獻學研究的復興對圖書館學發展的意義展開了討論。王麗[10]認為文獻學是國學的基礎,是一切從事國學研究者必備的基本常識,各種私家目錄、善本對國學研究提供史料,與此同時國學基礎對文獻整理工作具有積極意義,文獻學和國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2 文獻學專題

2.1 古籍整理與數字化

2016年3月22日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評審會在京舉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吳尚之在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總局和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將始終堅持把多出精品力作作為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著力推動學術研究和普及推廣,抓好基礎性出版項目、出土文獻、散失海外古籍、社會檔案和古籍數字化等五大重點工作[11]。

我國自2007年實施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以來,近10年的時間取得了豐碩成果,建立起古籍保護工作機制,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899 部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14家在本年度公布[12]。2016年9月28日,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舉辦了“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據庫”和“中華古籍資源庫”發布座談會。這兩個數據庫是我國古籍整理與數字化工作的重要成果,截至該會議,國家圖書館已在網上免費對外發布首批一萬余部古籍善本,服務大眾閱覽和學術研究[13]。

時永樂所著的《古籍整理教程》對古籍整理的相關概念和流程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全書七章分為三部分:古籍整理的概念與內涵,古籍整理的主要程序以及古籍整理的輔助工作。包含了古書的基本體例、版本的選擇、古籍的校勘、注譯、辨偽與輯佚等內容,對于古籍整理與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教學參考價值。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同策所著的《同策叢稿——古籍和古籍整理》,是作者在1956-2014年近60年間公開發表在數十家報刊雜志上有關古籍和古籍整理文字的結集。作者從事文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多年,本書分為研究·賞析、整理·考辨、實踐·應用三部分,涉及古籍整理的眾多方面,內容堅實深刻且通俗親切,具有很高的閱讀學習價值。

論文方面,學者們的研究熱點集中于對古籍整理、古籍保護與利用、古籍保護人才培養和古籍數字化的思考上。范高強[14]認為古籍整理類圖書具有專業性強、學術含量高、文化價值大等特點,要求古籍編輯有足夠扎實的文字功底、文獻知識、古文閱讀能力等。黃成[15]闡述了新時期古籍隊伍的重要性與專業人才的標準,概述了現階段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情況,并對古籍隊伍培養工作展開了設想與期望。呂茹悅[16]、劉寶華[17]論述了圖書館古籍整理人才隊伍的培養與建設,以期構建更加結構合理、技術精湛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古籍數字化方面,趙長波[18]認為古籍數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護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古籍數字化的具體操作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包括古籍數字化的硬件設備、古籍數字化人員不足以及古籍數字化掃描軟件缺陷等,并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張文亮[19 ][20]、薄麗輝[19]、尚奮宇[20]等人對我國古籍數字化工程相關標準現狀進行了調研,發現現行標準存在制定不規范、體系不系統、內容不全面、原則不明確等問題,提出適應我國古籍數字化建設的標準體系框架,為我國古籍數字化標準的建設提出優化策略。

對古籍整理與數字化的經驗總結與個案分析一直是研究的重點,但學者們也更加關注相關理論知識的探討。殷學國、蔣述卓[21]認為古籍文獻整理與學術研究之間,既有著順承的歷時關系,又存在著蘊含與呈現的結構關系,現代意義上的古籍整理著眼于其學術價值的煥發。周會會[22]闡述了在互聯網時代下,古籍保護與利用工作存在缺乏主動創新意識、古籍破損情況嚴重、修復人員短缺等方面的問題,應該運用互聯網思維與技術,促進古籍的保護與利用。

古籍整理與數字化向來是文獻學專題研究的重點問題,除了關注上述內容,具體到省級與地方古籍文獻整理保護與數字化開發、高校圖書館古籍管理、古籍數字化出版、古籍數據庫與信息系統建設、古籍數字化技術研究、專科古籍文獻例如少數民族古籍和中醫古籍整理、經典古籍的數字化整理實踐等方面都成為本年度研究的關注點。

2.2 出土文獻

李學勤主編的《出土文獻:第九輯》一書共收錄論文29篇,主要包括甲骨、金文、戰國簡與戰國文字、秦漢簡及學術回憶五部分的內容,其中既有對具體出土材料如對清華簡(陸)較為集中的討論,也有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的對讀,反映了我國出土文獻研究的進展。劉光勝所著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整理研究》從文本校釋、真偽考辨、成書問題、史實考證及易理研究五個方面對清華簡進行綜合性的研究,清華簡是由境外搶救入藏清華大學的珍貴戰國竹書,對其的研究整理受到國內外學界的高度關注。商略、孫勤忠所著的《有虞故物:會稽虞氏漢唐出土文獻匯釋》收集了三國吳至南朝的四十種虞氏磚甓,六種唐代余姚籍虞氏宗人墓志,以這些出土文獻,結合傳世史料,對人物生平、職官遷轉等方面進行了考釋,展現不同歷史時期余姚虞氏家族的面貌,是對出土文獻具體深入的研究實踐。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朱瑤所著的《敦煌漢文文獻題記整理與研究》一書,本書對題記的結構類型、內容特點及形制特征進行分析,并將題記按所依附文獻分為佛教文獻、道教及三夷教文獻、四部文獻三類進行研究,探討敦煌民間各種宗教信仰的發展和融合,以及敦煌官私學校教育的發展狀況。由王使臻、王使璋、王惠月著的《敦煌所出唐宋書牘整理與研究》一書則盡可能地收集、分類敦煌所出唐宋書牘文獻,對其源流、發展演變過程進行研究,并整理提供了一個分體、分類的敦煌書牘文獻輯錄本。這些著作從不同角度對敦煌文獻進行研究,充分挖掘其內容價值與學術價值,對敦煌學、文獻學領域的研究意義重大。

2.3 藏書文化

中國古代的藏書行為離不開豐富多樣的文獻,因而對藏書文化的研究也是本領域的一個熱點,本年度對藏書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藏書活動與藏書思想以及藏書家方面。

藏書活動與藏書思想方面,柴美麗所著的《中國古代藏書事業》一書以各個朝代的更替為脈絡,來梳理中國古代的藏書事業,分別介紹官府藏書、私家藏書、寺觀藏書、書院藏書四個組成部分,反映我國古代藏書事業的規模、發展及獨一無二的特點。莫伯驥、曾貽芬所著的《五十萬卷樓藏書目錄初編》著錄宋元明清古籍九百余種,每書均撰寫提要,述版本之異同、校讎之優劣、著作之旨趣、內容之得失,并詳細介紹著者、刊者、跋者、藏者等,是了解莫氏藏書內容的重要文獻。

論文方面,榮方超[23]概述了中國古代私家藏書采訪理論,是歷代藏書家圖書采訪經驗的系統總結,經由多位藏書家的努力和長期發展,成為中國現代文獻采訪理論的歷史來源之一。鄭玉娟[24]探討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家藏書風尚,指出其對這一時期學術文化的繁榮發展和文化典籍的保存傳播等都做出了重要貢獻。黃鎮偉[25]闡述了乾嘉時期蘇州藏書活動的萬千氣象,為讀者展現以藏書為媒介、以學術為紐帶、書肆林立、藏書家遍布的蘇州。蘇冰[26]分析了兩宋繁榮的私人藏書行為及其原因,兩宋私人藏書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李光生[27]介紹了宋代書院的藏書來源與特點,認為其對促進地方文化發展、培養人才等方面貢獻良多。葛立輝[28]則從官府聚書、書院藏書、私人藏書、藏經目錄四個方面對元代藏書的特點進行了分析。

藏書家方面,王國強[29]討論了南北藏書家交流的歷史、參與交流的藏書家身份和交流的方式,揭示南北藏書家的交流在促進南北之間的文獻傳播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歷史作用。王桂平[30]簡述蘇州藏書家藏書風氣之興盛和刻書盛況,以家族的傳習、師生的傳承、朋友的熏染、姻婭之影響為代表,論述藏書風氣對刻書的影響和刻書貢獻。2016年度受到關注的藏書家主要有:羅振玉、錢謙益、陳樂素、章太炎、魯迅、吳宗慈、李慈銘、劉承干、吳庠、張之銘、徐時棟、錢泰吉、徐坊、何瑋、黃裳、駱鴻凱、凌惕安、孫從添、鮑廷博、元好問、陶湘、陳起、李開先等。對藏書家的研究多為其生平與藏書、藏書活動、藏書思想等的研究。

3 專科文獻學

3.1 歷史文獻學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所著的《歷史文獻學》一書的編寫以介紹文獻生產、流通、收藏、整理的全過程為基本思路,上編概述了文獻與文獻學、文獻的生產、流通、收藏與整理等部分,下編對專題文獻進行講解,可以幫助讀者比較系統地了解歷史文獻學學科的基本內容。《宋代歷史文獻研究》是汪圣鐸先生研究成果《宋史研究叢書》的第四輯,從四個方面對宋代歷史文獻作了研究:對古人著作和詩文進行了探究和解讀,對宋代若干文體進行了探究,對古籍整理成果的相關說明和補正,以及對作者熟識的經濟史等文獻的專門性研究。這是歷史文獻學的具體應用,同時也是了解宋代歷史文獻的重要參考書。

論文方面,唐黎明、高明[31]運用歷史文獻學相關理論對鄭樵之“校讎學”進行了分析,可知鄭樵所謂的“校讎學”就是現代學科體系中的歷史文獻學,從而對歷史文獻學的構建起源進行了探討。吳瓊、魏國彬[32]從歷史文獻學的視角解讀重大歷史事件,將其文獻形態劃分為本源事件、衍生事件和文本事件,認可了重大歷史事件的文獻能產性。莊麗麗[33]采取實證的練習方式,通過對文本的校閱抄讀,培養學生對文本的親近程度,實現了《中國歷史文獻學》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改革。

3.2 中醫文獻學

201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嚴季瀾的《中醫文獻學》,該書介紹了中醫文獻的命名、體式、載體、目錄、版本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傳授中醫文獻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按朝代介紹歷代中醫文獻,并介紹近年來運用于中醫文獻研究中新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張麗所著的《中藥文獻學》對我國的主要古代本草文獻,國內近、現代中藥文獻及國外藥學文獻的主要內容和查閱方法進行介紹,集合國內眾多中醫院校多名專家教授團體編寫,對中醫臨床及科研學生具有較為深遠的臨床指導意義。

論文方面,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中醫文獻學的具體實踐、中醫文獻古籍的專書研究以及中醫文獻學者的研究成果上。蘇宗耀[34]整理了古今文獻中關于飛經走氣針灸手法的資料,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及臨床應用提供可參考的思路和依據。韓麗[35]通過對顫證古代文獻的整理、研究,探討中醫古代文獻中關于顫證的證候要素、病位及應證組合規律。朱鵬舉、傅海燕、趙明山[36]和劉婧瑤[37]分別對《醫粹精言》和《黃帝蝦蟆經》中醫文獻進行文獻學考察。楊向真、劉佳玉、萬芳[38]介紹了現代中醫文獻學科的奠基人馬繼興教授在其長期的中醫古籍文獻整理研究過程中總結出的獨特治學方法。吳承玉、吳承艷[39]將中醫文獻學家吳考槃對《傷寒論》的研究述要進行綜合介紹,展現了其在中醫文獻研究上的重要成果。

3.3 地方文獻

2016年9月5日,第六屆中國地方志學術年會暨“一帶一路”與地方志創新學術研討會在甘肅省蘭州市召開。來自全國地方志工作機構、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110余人參加會議,會議研討圍繞“一帶一路”視野下的方志編纂、方志文化與社會變遷、地方志工作模式創新研究等論題展開[40]。

著作方面,諸葛計所著的《中國方志兩千年通鑒》為中國地方志兩千年編年體通志,按司馬光《資治通鑒》的體式撰寫而成,以盡可能多的翔實資料加以印證和探索中國地方志的發展規律,對地方志之淵源、萌生、形成、流變暨發展過程作一通史式之勾勒,兼顧學術性與適用性。趙心愚所著的《清代西藏方志研究》是一部系統研究清代西藏方志的著作,考證、分析研究了清代西藏方志的諸多方面。

論文方面,在關注地方文獻修纂的同時,學者們對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和數字化建設的研究也更加重視。黃曉斌、王堯[41]介紹了地方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發展背景,論述了地方文獻對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作用,圖書館應充分利用豐富的地方文獻資源優勢,進一步加強對其開發利用。蔡哲[42]闡述了少數民族地方文獻數字化重點與建設方向,對其數字化建設提出一些建議。郭勤華[43]有選擇地對寧夏地方志作些述論,旨在傳承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為繁榮寧夏經濟社會文化提供多元借鑒與參照。江山[44]闡述了近代圖書館學家陳訓慈對地方文獻事業的貢獻。屈寧、徐成[45]分析了阮元的方志學思想,認為其既有鮮明的個人學術風格,又有突出的時代特點,既集傳統方志學思想之大成,又啟近代方志學之濫觴。

3.4 少數民族文獻學

才讓所著的《菩提遺珠——敦煌藏文佛教文獻的整理與解讀》一書對于海內外所見藏文文獻中佛教文獻的部分擇要進行分類整理和漢譯、釋文,并對相關的藏文、藏傳佛教、藏族歷史和人物等領域的內容進行深度解讀。書稿各章以流通廣泛的典型佛教文獻為研究對象,對于文獻進行錄文翻譯,并對文獻的內容、性質、版本比較、譯者、流通情況以及其反映的歷史、宗教信仰、社會生活等內容加以分析。

論文方面,學者們關注用文獻學方法研究少數民族文獻。于宏[46]認為,當代藏族文學研究存在著文獻標注錯誤、以偏概全、研究失衡等缺憾。還克加[47]、南拉才讓[48]、張云[49]分別從文獻學角度對少數民族文獻的版本特點、主要內容、資料來源、史料價值等進行了較為深入地梳理和探討,對于理解少數民族文獻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對少數民族古籍尤其是彝文、藏文、蒙古文古籍的研究成果比較突出,結合古籍整理與數字化問題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寶音[50]、吉差小明[51]、張盈盈[52]等都對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問題進行相關研究。

3.5 紅學文獻學

紅學是專門研究《紅樓夢》的學問,于今已有260余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厚的文獻,紅樓文獻學的建設也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本年度關于紅學文獻的研究較之過去得到了更多關注。2016年4月15日至17日,由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編輯部主辦、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編輯部協辦的“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紅樓夢》文獻學研究高端論壇”舉行,30余位紅學專家學者出席會議。會議圍繞《紅樓夢》文獻研究的歷史反思、《紅樓夢》文獻研究與紅學學科建設、《紅樓夢》版本等問題進行了充分研討[53]。高淮生[54]對此次會議成果進行了綜述,對認識和總結當前紅學文獻學的發展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杜志軍、張云[55]對紅學文獻學學科進行了一個較為全面的闡述,將紅學文獻學的基本框架分為紅學文獻的生成與傳播、紅學文獻的類型研究、紅學文獻的鑒定與整理、紅學文獻的編纂與檢索四大板塊,認為在學科方法方面,除了傳統的目錄、版本、校勘、辨偽、輯佚等,還應特別關注文史哲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成熟方法及數字化技術、網絡化技術等現代新興學科的方法。張慶善、喬福錦、苗懷明[56]等人回顧與反思了《紅樓夢》文獻學研究的歷程,對《紅樓夢》文獻學研究的范圍、對象、原則、標準、方法進行了充分討論,強調要建構紅學文獻學體系和重建紅學學科,這些研究論述將為紅學文獻學的研究開辟新的格局。

3.6 其他

文學文獻學方面,2016年4月9日至10日,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長沙理工大學召開,來自日本埼玉大學、韓國東亞大學以及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和相關科研院所、學術期刊的專家共60余人參會,共同探討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的理論與實踐這一重要學術命題,分享了各自領域的研究成果[57]。劉福春[58]提出尋求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學科獨立學術價值的觀點,文獻工作應該有自己要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高田[59]分析了江南文學世家錫山秦氏的文學文獻學貢獻,闡述了文學與文獻之間密切的聯系。

音樂文獻學方面,陳靜怡[60]從文獻學角度探討中國音樂史的發展,認為音樂文獻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它分別與音樂學和文獻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宋昱欣[61]通過對音樂文獻學進行介紹,認為音樂文獻學作為一門工具性的學科來說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的發展應強調和重視基礎史料的建設。盧斌玉[62]介紹了王小盾的 《中國音樂文獻學初階》一書,稱其為一部應用性極強的音樂文獻學著作。

其他專科文獻學方面,2016年12月19日首屆“考古文獻學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共有來自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等單位的 30 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提出建立“考古文獻學”學科,并圍繞考古文獻學的概念、定義、范疇和研究的內容與體系等議題展開了討論[63]。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寫的《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十輯》,收錄了中外學者有關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的研究論文、書評等共17篇,有助于整理我國古代法律文獻,加強境內外學者法律古籍方面的學術交流。吳淑玲所著的《史記文獻學簡綱》依照已有文獻學研究內容,規范了“史記文獻學”的學科范疇,并在此范疇下概述了史記文獻學的學科內容。姜東昭、張劍清、姜春雷[64]以宗炳《畫山水序》研究作為中國書畫文獻學的三級文獻專題研究。

4 文獻學分支

4.1 目錄學

目錄學是文獻學學科體系中發展最為完備的一個分支。2016年發表的相關論著,主題集中在目錄學理論、目錄學發展史、目錄學應用、目錄學家與著作、《四庫全書總目》相關研究等方面。

目錄學理論方面,閆玲玲[65]從提升編輯個人修養、滿足編輯工作需要、滿足出版工作需要、促進出版社經濟發展、促進社會文化進步、促進個人成才六個方面淺析目錄學在編輯出版中的主要功能及作用。王錳[66]從目錄學理論的基礎概念、歷史分期、理論基礎、目錄學與時代發展的關系等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和討論,以窺探目錄學進一步發展的門徑。陳海珠、包平、胡唐明[67]在對近現代有關古典目錄學研究相關著述深入研讀的基礎上,對中國古典目錄學的衍生、發展及其在漫長歷史中緩慢演進所取得的成就從歷史角度進行了初步研究。顧燁青[68]則通過周余姣著《鄭樵與章學誠的校讎學研究》一書呼吁當代圖書館學界不應忽視對中國古代目錄學的研究,要充分挖掘古代圖書館學思想中的精華與現實意義。

目錄學發展史方面,秦倩[69]對目錄學的起源進行了概括,并對古代目錄學分期論述,有助于了解我國目錄學史發展歷程。白金[70]、陳曉華[71]具體討論了北宋時期和清代目錄學發展特征與成就。劉瀟[72]梳理了歷代正史目錄體例發展變化的脈絡,其在目錄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范凡[73]通過系統梳理20世紀前期日本書志學著述,闡述了20世紀前期目錄學在日本的研究與發展。丁宇、陳耀盛[74]則根據互聯網時代數字化發展的需要,指出新時期的目錄學必將沿襲文獻信息整理的優秀傳統,同時突破傳統束縛,探討了多元多層次數據目錄學內容。

在應用目錄學進行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正史藝文/經籍志以及個別目錄書目上。唐榮[75]對近十年《隋書·經籍志》的研究進行總結,認為《隋書·經籍志》的研究只有融入思想文化研究中,才能擺脫單純的文獻學研究模式,進而獲得更大的發展。邱進友[76]介紹了由山東大學儒學研究院王承略教授、劉心明教授主編的《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一書目,該書作為我國古代史志目錄集成之作,堪稱近代書目之首。孫月霞[77]分析了我國現存最早的私人藏書目錄《郡齋讀書志》經部類目的設置,其創新與改進之處對后世目錄學影響深遠。

目錄學家與著作方面,本年度受到關注的目錄學家包括:劉向、高似孫、朱彝尊、黃虞稷、章學誠、汪子昌、徐樹蘭、袁昶、姚振宗、葉德輝、孫殿起、錢亞新等,論者主要從思想和成就兩方面進行介紹,并論述其目錄學思想來源、特點及影響。目錄學著作方面主要有一些古籍目錄,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甘肅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藏珍貴古籍圖錄》《中國民族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錄》等,中華書局出版了《五十萬卷樓藏書目錄初編》《宋本思溪藏總目》,為相關領域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工具性參考。

除了上述內容,本年度目錄學領域圍繞《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總目》)的研究也成為學界焦點,涌現了許多研究成果。程惠新、陳東輝[78]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2000—2014年間大陸、臺灣地區、香港、澳門以及日本、韓國發表的關于《四庫全書總目》的論著,進行較為全面而系統的統計與分析。李堅懷[79][80][81]對《總目》進行了勘誤和校正,不斷完善已有內容。毛曄翎[82]、李勇政[83]、王培軍[84]、楊木銳[85]等人分別從具體類目角度對《總目》進行研究。這些研究成果代表了《總目》研究的最新進展,對更好地使用理解《總目》具有重要作用。

4.2 版本學與校勘學

版本學方面,張澤賢著的《民國版本收藏斷想及其他》是一本民國版本收藏與研究的書畫類收藏書籍,作者在民國版本與研究著述方面足有成績,此書對研究民國版本具有參考價值。李致忠[86]以宋刻顏體《法華經》考證為例對版本鑒定問題進行闡述,并就版本學人才培養與經驗總結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余泱川、王玄覽、于挽平[87]探究了丘濬《群書鈔方》的成書及版本,簡析了該書的文獻學研究價值。此外,任明華[88]考證了《艷異編》的不同版本,杜鵑[89]分析了《咽喉論》的版本及學術成就,王肅[90]考證了版本目錄學重要著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對比了不同版本的內容并作出了相應修改和調整,趙嘉[91]對古籍版本圖錄進行研究,等等。

校勘學方面,陳垣著的《校勘學釋例》分條陳列舊刻至誤的類例,總結概括了校勘學中一些帶有普遍性的現象與校勘方法,是校勘學上一部帶有總結性的重要著作。屠青[92]選取《新校訂六家注文選》為例分析了它在校勘方面的成就,對校勘工作具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范崇高[93]對《法苑珠林校注》提出校勘意見,更好地展現文獻原意。秦麗紗[94]介紹了古籍整理典范之作《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的校勘特色,并對部分校注內容進行考訂,為本書再版做出貢獻。

對版本與校勘的研究常常同時出現,熊加全[95]通過考證校補《爾雅》兩處脫文,進一步佐證版本校勘在文獻學教學中有重要作用。劉鋒[96]對元明時期《文選》的版本與校勘進行考究,分析了不同版本和校勘方式的特色。陳秀婷[97]對被譽為“清代校勘第一人”的顧廣圻先生的版本校勘方法作了初略的研究,對文獻校勘工作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

4.3 注釋、輯佚與辨偽

注釋、輯佚與辨偽作為整理文獻的方法,是傳統文獻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以實踐應用為主。魏啟峰[98]對毛亨、鄭玄、朱熹這三位杰出的《詩經》學者的注解作了一番全面的探討,分別得出其獨特與不足之處,內容詳實細致,具有參考價值。徐濤[99]選取了《紅樓夢》中十二例詩詞曲賦作為注釋拾遺,以期對原有內容進行更為詳盡的補充、修訂。

陳開林[100][101][102][103]對《全元文》進行了集中的輯佚研究,輯補數篇,以期補《全元文》之闕。羅昌繁[104]輯錄《全宋文》未收宋人碑志五十七篇,可補當時士人仕履與交游,亦對宋代社會史研究有裨益。徐正英、王書才[105]在輯錄整理三國文實踐過程中對一些共性問題所作的學理思考,認為應重視對三國文范疇和時限的界定,重視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等。

史麗君[106]從辨偽學角度分析了傳統目錄學巔峰之作《四庫全書總目》的辨偽學成就,認為其蘊含了豐富的辨偽成果和思想為后人的辨偽實踐和學術史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苗潤博[107]考證了《中華再造善本》所收杭世駿《金史補闕》一部抄本,得出其實為一本偽書。沈治鈞[108]則指出天津王超藏《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是一部典型的偽書贗籍,批判了王藏本假冒偽劣現象。

在研究實踐應用的同時,也有學者對理論建設予以探究。黃卓越[109]深入探討中國早期注釋學的起源與形態,為這一始終含糊不清的問題提供了一更為清晰的解釋。丁俊苗[110][111][112]探討了典籍注釋的性質,認為典籍注釋雖形式上依附于文本,但卻更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方式和著述方式;同時他還對文獻典籍注釋的原則、思想、功能和價值方面進行分析。金宏宇[113]論述了中國現代文學輯佚的學術規范與價值判斷,以期有益于現代文學輯佚學的建構。

5 文獻學家

2016年學者們所關注的文獻學家主要有:劉向、劉歆、歐陽修、魏徵、鄭樵、尤袤、朱熹、王陽明、章學誠、俞正燮、羅振常、趙祖銘、廖平、胡應麟、張舜徽、劉文典、陳垣、高似孫、李古寅、葉啟勛。本年度對文獻學家的研究文章數量較往年有所減少,但除了對知名傳統文獻學家生平及著述的研究外,也對更多其他領域大家的文獻學思想或某一方面的文獻學成就有更多關注,例如吳榮政[114]對唐朝一代名相魏徵文獻編纂成就的論述,鄧凱[115]對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王陽明古文獻學思想的考察,這些內容對豐富學科研究具有積極的意義。

〔1〕 李明杰,許小燕.中國文獻學學科體系的歷史演變與現實重建[J].圖書情報知識,2016(2):30-38

〔2〕 張靜梅,王琪,李燕,等.高校圖書館地方文獻學學科建設理論體系構建研究[J].保山學院學報,2016,35(3):54-59

〔3〕 梁美宏.基于信息熵的國家社科基金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領域課題指南主題演化分析[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16,48(2):72-80

〔4〕 楊新明,王喜明.我國“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領域青年學者研究能力分析——以2013~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主持人為例[J].圖書館學刊,2016(12):125-129

〔5〕 郭哲敏.2015年度“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獲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的統計與分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6(2):55-62

〔6〕 王記錄.政治變遷、學術衍化與中國傳統文獻學的演進之路[J].殷都學刊,2016,37(1):55-63

〔7〕 王余光,趙曉.2015年我國文獻學研究進展[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6(4):1-5

〔8〕 夏中義,周興華.“文獻—發生學”源流回眸——關于百年學案研究方法論的對話[J].學習與探索,2016(1):121-126

〔9〕 胡玥.試論文獻學研究的復興及其對圖書館學發展的意義[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3):133-134

〔10〕 王麗.國學與古典文獻學關系芻議[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8):148-149

〔11〕 “十三五”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確立五大重點[N].光明日報,2016-03-24(009)

〔12〕 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N].中國文化報,2016-05-25(001)

〔13〕 “中華古籍資源庫”發布[N].中國文化報,2016-09-29(001)

〔14〕 范高強.論古籍編輯應具備的文化素養[J].出版科學,2016,24(4):43-45

〔15〕 黃成.新時期我國古籍保護隊伍建設[J].蘭臺世界,2016(16):55-57

〔16〕 呂茹悅.芻議圖書館古籍人才隊伍建設[J].甘肅科技縱橫,2016,45(11):9-11

〔17〕 劉寶華.圖書館古籍整理人員培養[J].赤子,2016(16):173

〔18〕 趙長波.淺談古籍數字化操作中的問題及對策[J].圖書館學刊,2016(8):56-58

〔19〕 張文亮,薄麗輝.我國古籍數字化標準體系現狀及應對策略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16(2):38-42

〔20〕 張文亮,尚奮宇.我國古籍數字化標準體系現狀調查及優化策略[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5,24(6):83-89

〔21〕 殷學國,蔣述卓.古籍整理與現代學術演進關系分析[J].學術研究,2016(9):161-167

〔22〕 周會會.“互聯網+”時代古籍保護與利用[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18):141-142

〔23〕 榮方超.中國古代私家藏書采訪理論概略[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6(1):27-30

〔24〕 鄭玉娟.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家藏書風尚及其文化貢獻[J].新世紀圖書館,2016(1):83-86

〔25〕 黃鎮偉.乾嘉時期蘇州藏書活動的萬千氣象[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6(3):116-120

〔26〕 蘇冰.兩宋時期私人藏書及對后世的影響分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6):210-211

〔27〕 李光生.宋代書院藏書論略[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36(3):21-24

〔28〕 葛立輝.淺談元代藏書的特點[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6,36(1):136-138

〔29〕 王國強.中國古代南北藏書家的交流及其歷史作用[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10):87-92

〔30〕 王桂平.論明代蘇州府藏書家藏書與刻書之特點[J].圖書館雜志,2016,35(11):104-108

〔31〕 唐黎明,高明.論歷史文獻學理論體系的構建起源——重新解讀鄭樵之“校讎學”[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1(11):84-89

〔32〕 吳瓊,魏國彬.歷史文獻學視野下的重大歷史事件[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3):89-93

〔33〕 莊麗麗.解讀文本 培養能力——淺議《中國歷史文獻學》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改革[J].知識文庫,2016(2):151-152

〔34〕 蘇宗耀.古今文獻有關飛經走氣的探究[D].山東中醫藥大學,2016

〔35〕 韓麗.基于古代文獻對顫證證候要素的研究[D].山東中醫藥大學,2016

〔36〕 朱鵬舉,傅海燕,趙明山.《醫粹精言》文獻學初考[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6(2):160-162

〔37〕 劉婧瑤.《黃帝蝦蟆經》的文獻研究[D].長春中醫藥大學,2016

〔38〕 楊向真,劉佳玉,萬芳.馬繼興中醫文獻學治學方法舉隅[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6(8):1019-1021

〔39〕 吳承玉,吳承艷.中醫文獻學家吳考槃對《傷寒論》的研究述要[J].江蘇中醫藥,2016,48(12):1-3

〔40〕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EB/OL].[2016-09-09].http://www.gxgg.gov.cn/news/2016-09/121655.htm

〔41〕 黃曉斌,王堯.地方文獻與地方特色新型智庫建設[J].圖書情報知識,2016(1):35-41

〔42〕 蔡哲.我國民族地區地方文獻數字化保護與建設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6(11):91-94

〔43〕 郭勤華.舊方志的地域文化價值——《寧夏舊方志集成》35卷影印本評介[J].西夏研究,2016(2):122-128

〔44〕 江山.近代圖書館學家陳訓慈對地方文獻事業的貢獻[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6(4):70-72

〔45〕 屈寧,徐成.傳統集成與近代濫觴:阮元方志學思想析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81-88

〔46〕 于宏.文獻學視域中的當代藏族文學研究[J].西藏研究,2016(4):94-99

〔47〕 還克加.文獻學視野下的藏族史籍《青史》研究[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6,24(3):8-12

〔48〕 南拉才讓.從文獻學的角度考釋不同版本的聲明學論著《八轉聲頌》[J].西藏研究,2016(2):57-62

〔49〕 張云.藏文史書《漢藏史集》的文獻學特點及其史學價值[J].青海社會科學,2016(1):32-40

〔50〕 寶音.蒙古文古籍整理與研究綜述[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5):1-6

〔51〕 吉差小明.彝文典籍整理研究范疇與策略[J].民族藝林,2016(3):65-70

〔52〕 張盈盈.彝文古籍整理現狀及問題分析[J].蘭臺世界,2016(1):27-29

〔53〕 佚名.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編輯部舉辦“歷史回顧與末來展望——《紅樓夢》文獻學研究高端論壇”[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2

〔54〕 高淮生.“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紅樓夢》文獻學研究高端論壇”學術綜述[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5(3):3-11

〔55〕 杜志軍,張云.紅學文獻學論綱[J].中國文學研究,2016(3):34-38

〔56〕 張慶善,喬福錦,苗懷明,等.《紅樓夢》文獻學研究筆談[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5):89-96

〔57〕 人民網[EB/OL].[2016-04-11].http://hn.people.com.cn/n2/2016/0411/c356888-28122577.html

〔58〕 劉福春.尋求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學科的獨立學術價值[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6):71-73

〔59〕 高田.錫山秦氏的文學文獻學[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6,34(1):127-128

〔60〕 陳靜怡.在文獻學的基礎上討論中國音樂史的發展歷程和展望[J].北方音樂,2016(4):1-1

〔61〕 宋昱欣.音樂文獻學與其他科目的關系[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6(7):129-129

〔62〕 盧斌玉.傳道津梁治學金針——讀王小盾的《中國音樂文獻學初階》[J].人民音樂,2016(6)

〔63〕 佚名.首屆“考古文獻學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6(1):83

〔64〕 姜東昭,張劍清,姜春雷.宗炳《畫山水序》研究比較——《中國書畫文獻學》課題三級文獻專題研究[J].藝術百家,2016(3):228-230

〔65〕 閆玲玲.淺論目錄學在編輯出版中的主要功能及作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6(4):247

〔66〕 王錳.數字時代目錄學理論研究相關問題探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1(1):21-24

〔67〕 陳海珠,包平,胡唐明.中國古典目錄學流變與特點芻議[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7):45-50

〔68〕 顧燁青.當代圖書館學界不應忽視對中國古代目錄學的研究——讀周余姣著《鄭樵與章學誠的校讎學研究》有感[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5):38-41

〔69〕 秦倩.中國目錄學發展史[C]//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2016

〔70〕 白金.繼承與開拓——論北宋目錄學的學術思想特征[J].圖書館,2016,259(4):101-108

〔71〕 陳曉華.試論清代目錄學的幾個特征[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6(1):30-37

〔72〕 劉瀟.歷代正史目錄體例沿革簡論[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9(1):15-18

〔73〕 范凡.從目錄學到書志學——20世紀前期目錄學在日本的研究與發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42(6):117-129

〔74〕 丁宇,陳耀盛.基于致用之學與學術史的多元多層次數據目錄學研究[J].情報探索,2016(10):46-48

〔75〕 唐榮.近十年《隋書·經籍志》研究綜述[J].名作欣賞,2016(30):30-32

〔76〕 邱進友.我國古代史志目錄集成之作——初見《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1(1):73-75

〔77〕 孫月霞.《郡齋讀書志》經部類目的設置[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9):177-178

〔78〕 程惠新,陳東輝.2000-2014年《四庫全書總目》研究綜述[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3):67-70

〔79〕 李堅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勘誤八則[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6,38(3):64-68

〔80〕 李堅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勘誤十三則[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6,18(2):69-73

〔81〕 李堅懷.《四庫全書總目》校正十五則[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1):53-57

〔82〕 毛曄翎.《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農家類書目談略[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37(5):70-74

〔83〕 李勇政.《四庫全書總目》云貴文獻著錄研究[D].蘭州大學,2016

〔84〕 王培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條辨[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8(3):72-79

〔85〕 楊木銳,謝敬,王鵬.《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醫家類》辨析三則[J].圖書館界,2016(4):55-57

〔86〕 李致忠.古書版本鑒定——以宋刻顏體《法華經》考證為例[J].圖書情報論壇,2016(2):1-8

〔87〕 余泱川,王玄覽,于挽平.丘濬《群書鈔方》成書及版本初探[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6,40(3):53-56

〔88〕 任明華.略論《艷異編》的版本[J].明清小說研究,2016(1):164-174

〔89〕 杜鵑.《咽喉論》版本及學術成就[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2):117-118

〔90〕 王肅.《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稿本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6

〔91〕 趙嘉.古籍版本圖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92〕 屠青.《新校訂六家注文選》的校勘學成就[J].殷都學刊,2016,37(3):74-76

〔93〕 范崇高.《法苑珠林校注》校勘補遺[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版,2016,29(5):1-5

〔94〕 秦麗紗.典范與校勘——再讀《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1):21-27

〔95〕 熊加全.《爾雅》訛脫補正舉隅——兼談版本校勘在文獻學教學中的應用[J].保定學院學報,2016,29(2):90-94

〔96〕 劉鋒.元明時期《文選》的版刻與校勘[J].許昌學院學報,2016(6):83-87

〔97〕 陳秀婷.顧廣圻版本校勘方法之管窺[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6(3):270-270

〔98〕 魏啟峰.毛亨鄭玄朱熹《詩經》注釋研究[D].西北大學,2016

〔99〕 徐濤.《紅樓夢》詩詞曲賦注釋拾遺[J].紅樓夢學刊,2016(6):150-159

〔100〕 陳開林.《全元文》補遺十篇[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3):31-35

〔101〕 陳開林.《全元文》失收鄭東佚文二十篇輯補[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29(2):78-85

〔102〕 陳開林.《全元文》漏收盧熊佚文十八篇輯補[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6,31(7):29-36

〔103〕 陳開林.《全元文》佚文輯補十六篇[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29(6):86-91

〔104〕 羅昌繁.新見宋人碑志輯考匯評——《全宋文》補目五十七篇[J].文獻,2016(1):139-150

〔105〕 徐正英,王書才.三國文輯錄整理的文獻問題及學理思考[J].文獻,2016(2):19-30

〔106〕 史麗君.論《四庫全書總目》的辨偽學成就[J].圖書館建設,2016(6):95-99

〔107〕 苗潤博.《中華再造善本》所收杭世駿《金史補闕》辨偽[J].史學史研究,2016(2):124-126

〔108〕 沈治鈞.天津王超藏《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抄本辨偽[J].曹雪芹研究,2016(2):149-166

〔109〕 黃卓越.早期注釋學的體式、源起與相關論爭[J].中國文化研究,2016(3):68-80

〔110〕 丁俊苗.試論典籍注釋的性質[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6(6):78-81

〔111〕 丁俊苗.論文學典籍的注釋原則與注釋思想[J].安康學院學報,2016,28(5):21-27

〔112〕 丁俊苗.論文學典籍注釋的功能與價值[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31(15):66-70

〔113〕 金宏宇.中國現代文學輯佚的學術規范與價值判斷[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55(3):88-98

〔114〕 吳榮政.魏徵與文書檔案圖書事業之緣及其文獻編撰成就[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4(2):65-67

〔115〕 鄧凱.王陽明古文獻學思想發微[J].中國文化研究,2016(4):85-91

AdvancesofPhilologyStudyinChinain2016

WangYuguangChenChen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apers and monographs of philology published in 2016, and analyzed the annual advances in philology study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philology theory, special topics, specialized subject philology, the related subjects of philology and philologist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searchers to understand philology research in 2016.

Philology; Academic progress; Review

G256

A

王余光,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晨,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2016級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文獻學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夏譯漢籍”的文獻學價值
西夏研究(2017年2期)2017-05-16 06:48:53
從文獻學的角度考釋不同版本的聲明學論著《八轉聲頌》
西藏研究(2016年2期)2016-06-05 11:31:06
《傷科匯纂》文獻學研究
《荀子》文獻學研究述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亚洲无码91视频| 色综合成人|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天天综合网色| 毛片最新网址|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在线播放91|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激情成人|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丝袜第一页|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天堂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影院|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国产毛片一区|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丁香六月综合网| 欧美一级片在线|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91九色国产porny|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AV麻豆|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福利社|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99国产视频|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激情综合网址| 热九九精品|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天天爽免费视频|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毛片一级在线| 欧美不卡二区|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久久福利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