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士茹,金雪軍
(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8)
普惠金融背景下國有與民營經濟實現公平融資的制度構建
徐士茹,金雪軍
(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8)
普惠金融體系的構建,為國有與民營企業融資帶來了便利,尤其在中小型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更是如此。在建立普惠金融體系的背景下,文章分析現今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外部融資的現狀,并以我國的實際情況為依托分析問題所在,提出對癥下藥的解決措施是發展所需。事實證明,國有企業應適當讓出營銷渠道,民營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優化產業結構,兩者應相輔相成、互相幫扶,共同發展。
普惠金融體系;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公平融資
長期以來,民營企業的融資90%以上限于內部融資,而國有企業卻不必為外部融資而費心費力。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對于中小型的民營企業無異于久旱逢甘霖,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提供金融服務,尤其對于微小企業而言,這是良好的發展機遇,拉近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融資難度的差距。大量的中小型企業和才開始創業的人都將能夠輕易的擁有借貸機會。給予民營企業便利,幫助民營經濟增長,對我國的總體經濟的增長做出巨大貢獻。同時,也能夠讓每一個公民都擁有信貸的權力,在金融方面也給予了全體公民同等的權力,遵循了以人為本的核心。然而目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外部融資仍舊存在著不公平的問題,普惠體系需要抓緊完善,建設合理、完整的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公平融資制度。
從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國有企業開始改革,實施政企分離政策。企業的代理人從國家變為集體的董事會或者個人代表,但仍存在著模糊不清的問題,這也為將來國有企業背負大量外債埋下了伏筆。國有企業飛速發展,經濟效益日益增長。與此同時,國家也放開了對民營企業的約束,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已經逐漸成為了我國人民總GDP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約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兩種經濟的發展可謂是突飛猛進,但是近幾年來我國對于國有企業實行放緩經濟成長速度的策略,國有企業的資金流通變慢,資源消耗幾乎沒變化,經濟效益較之以往有所減緩,但仍然是有條不紊的緩速上升。即便如此,國有企業也存在值得詬病的地方,即融資方式單一,僅僅依靠商業銀行提供借貸,造成國企的大量外債和國有銀行的大量壞賬爛賬。一直以來,國有企業因為其所需的大量的資金和我國的融資方式單一不變,造成了國企的外部融資一直依賴商業銀行,據統計國有企業有60%的固定資產和90%的流動資產來自于銀行,類似于這樣壟斷性的單一外部融資,必然會造成國有企業越來越依賴銀行,銀行的負債程度持續上升,加大了銀行倒閉的風險。當民眾對于銀行的信賴度大大降低,就會形成大量的存款擠提現象,這是銀行破產倒閉的預兆,這種情況逼迫中央銀行不得不通過通貨膨脹來提高商業銀行的資金流通率。
長此以往,由于商業銀行的經濟壓力造成國家的經濟危機,這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展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的初衷及最終目標是相違背的。再者,國有企業低效的資金利用率影響了商業銀行的資產配置效率的提高,國有企業長期的虧空已經基本無法償還大量的外債,通過國債或者賣股的融資方式面對大量的外債無異于杯水車薪,這樣就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泡沫經濟越來越多,造成金融資源分配的極為不科學。生產總值30%的國有企業占據了70%的信貸,而生產產值占據70%的非國有企業貸款一直以來都極為困難。
由此可見,民營經濟的壓力一直十分巨大。迫于國有企業對于商業銀行的壓力,銀行對于中小型民營企業能否有足夠的資金能力來償還外借的債務十分重視。加上民營企業大部分的資金來自于內部融資,極少數的民營企業才對于未來是否能夠盈利有著極為詳盡的規劃[1]。存在大量不穩定因素的民營企業遇到負債累累已是驚弓之鳥的商業銀行,信貸自然是困難重重,無法直接從資本市場獲取發展資金的民營企業,因此而錯失了諸多的發展機遇。一個新興民營企業有近90.5%的啟動資金來自于內部融資,無法獲得大量信貸的新企業能夠有多長遠的發展?沒有美好的前景以及相匹配的經濟實力,銀行更不會為你大開借貸之門,企業就更會入不敷出,因資金的問題錯失大量的機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最終最壞的結果即是破產倒閉。雖然有著愈來愈多的政府政策的支持,但信貸就像一個玻璃門,讓大量的中小型民營企業看得到卻進不去。另一個阻礙民營企業發展的因素是繁重的賦稅,雖然國家根據實際情況的調查,已經對稅收做出了相應的調整,減緩了民營企業的壓力,但是這對于無法大量外部融資僅依靠著些許盈利的民營企業夸張點說,就像是壓斷了駱駝脊梁的最后一根稻草。雖然普惠金融針對的就是如此的微型產業,但是剛剛提出不久,僅僅屬于雛形階段,還未形成完善健全的體制,對于已經“積勞成疾”的兩種經濟企業來說,還不能夠根治不公平現象[2]。
普惠金融體系提出,對于國家經濟的發展確實是一次強有力的援助,尤其是相比之下的微型民營企業更是一場及時雨。但是,普惠金融體系的構建在過程中針對我國的經濟體制現狀,仍然存在著挑戰。這是我國兩種經濟形式一直以來的發展方式不完善,沒有形成相輔相成,互幫互助,達成共同發展的局面。要達成創新的經濟形式改革,顯著增加經濟效益,普惠金融體系也必須做出相應的制度創新、機構創新和產品創新。首先,先具體分析現有的普惠金融體系面對的問題何在。
1.對于國有企業來說普惠金融體系因為要服務的范圍廣,所以提供的貸款援助對于一個或幾個企業來講數量必然不會過于龐大。但是,作為國民經濟總值的中流砥柱,一點點的資金借貸解決不了燃眉之急,而且作為國有企業如果吸納了大部分的資金與之前的銀行借貸有什么不同?民營企業的接待過程同樣困難重重。況且,普惠金融體系的構建主要服務的對象就是大部分的微型民營企業,它推行的宗旨就是能夠讓全社會都享有借貸的權利,促進民營企業的創立和發展。所以,服務于國有企業可行性并不高,能夠在一些需要微小貸款的方面可以提供一些幫助。
2.民營企業才是最為普惠金融政策服務的核心。目前,民營企業雖然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相比于以前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外部融資的問題一直是困擾大部分民營企業創業者的最嚴重的問題。民營企業想要向銀行借貸必然要經過重重考察,將未來發展前景結合現階段經濟效益做出準確的預測和估價,銀行認為通過之后才能夠借貸。因此,民營企業自身創辦時啟動資金都是來自于內部融資,即是他們第一個想到的辦法不是借信貸。民營企業之所以會形成這種想法,便是由于一直以來借貸十分困難導致。所以,普惠金融體系的構建在民營企業創辦者腦海中沒有形成相關的概念,沒有人能夠第一時間的想到可以方便的從中融資,這會成為普惠金融構建的第一個難點。其次,就是國有企業的壓迫。商業銀行對民營企業的嚴格控制資金外流就是因為大部分資金都用來填補國有企業的虧損,僅僅只剩一些資金的銀行無法承擔民營企業失敗破產的后果,提高了它們借貸的標準,例如信用程度在BB級以下的就不能夠享有借貸的權利。還有,各商業銀行和民生銀行給予民營企業的貸款數目小、期限短。民營企業還貸的壓力比之前沒有資金周轉的運營還要大,因為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在所有制上的差異,導致與銀行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很多商業銀行因為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影響,對于民營企業采取歧視性的對待,造成了政府的政策沒有得到充分的實施和落實。最后,即是給民營企業擔保的中間人很少,幾乎沒有中介公司會愿意去給風險大,利益少的微型民營企業擔保和支持,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民營企業融資的艱難,可以看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兩者之間融資的不公平性[3]。
鑒于民營企業外部融資的困難,普惠金融體系的構建可以說解決了燃眉之急,面向全社會的資金外借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民營企業資金周轉不通的問題。這也是普惠金融體系的構建理念中,平衡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融資的重要手段之一。創新的新體系的構建需要合理的對策和科學的理論支持,針對現今國有與民營經濟不公平融資的現象,筆者提出了一些解決建議。
1.政府要開放政策鼓勵民營企業的發展,確保各地方充分落實給予民營企業的便利。普惠金融體系的構建目前在我國還處于嘗試階段,很多相關的法律法規都還沒有完善,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人員和有效的監管手段。因此,政府作為體系的提出者和推行者,頒布相應的政策,提供部分資金以供流通以及為民營企業作擔保人,開放商業銀行的信貸等等措施,任何一項都將給民營企業帶來福音。當地方政府能夠充分落實政府的便利政策后,民營企業能夠更容易地完成外部融資,有了足夠的資金流通,面對資本市場良好的發展機遇,就不會像以往一般因囊中羞澀而錯失機會。等到抓住了公司發展的機會,經濟效益提升,盈利提高就有了深厚的內部積累,也能夠還清外債。甚至能夠借取更多的信貸用以投資,擴大公司的經營規模,經濟愈來愈高,形成良性循環。即是政府健全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提供專業性人才用于監管相應的機構,讓普惠金融從當下的追求利益性變為社會公益性[4]。
2.要完善與普惠金融有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相關的服務。構建普惠金融體系避免不了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善和人工服務的健全。普惠金融機構所需要考核借貸者的內容和銀行是相似的,只不過相比之下標準降低了一點。技術支持、信用考核、審計服務、網絡組織服務、咨詢人員、評價系統等都需要配備完全。還應該為符合借貸標準的民營企業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和未來發展方向的科學引導,甚至可以為創業者提供些許技術性的培訓。當借貸者擁有更豐富的經驗技術,有正確未來發展方向的引導,就能夠極大程度的降低借貸者的信貸風險。其次,一個基礎設施完善的普惠金融機構能夠傳遞給民營企業的借貸者一個信息:此機構作為專業的可信度極高的借貸機構,能夠給予微型企業貸款資金,大可放心的來借貸,不必糾結于困難重重的商業銀行借貸或者自己內部集資來支撐整個公司的運營[5]。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先給民營企業創辦者頭腦中注入一個普惠金融的概念,接下來再慢慢推廣最終完成構建就會變得簡單。而目前,在專業知識方面我國還很欠缺相應的人才儲備,無法提供給有關機構足夠的人才資源,所以在人才儲備方面還需要加大力度的培養[6]。
3.實現供給主體的多元化,重視公益性的小額信貸。普惠金融的多元化要求供給的主體也必須多元化。應該針對不同的信貸者開放不同的借貸機構,比如社區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政策性銀行、村鎮銀行、金融便利店等的各種小型的貸款機構,這樣方便各種各樣的民營企業創辦者自行挑選合適自己的借貸機構。對普惠金融不太了解的人初次看到標有如上這些名字的機構是不會輕易相信的,懷著嚴重的戒備心理,甚至都不會主動來借貸,還是像以往一般去尋找困難重重的商業銀行,這是一直以來微型民營企業甚至是所有創業人士根深蒂固的思想。所以,既然想要構建普惠金融體系,首先要讓這樣的思想出現在各個階級意于創業的人認知范圍里,愈來愈印象深刻,最終替換掉原先自己籌錢內部融資或者四處碰壁仍不放棄的商業銀行借貸思想。當腦海內有了思想基礎,針對自身民營企業的特點尋找所需的借貸方式。目前看來,普惠金融體系才剛剛建立,很多相應的機構都是注重商業利益,而忽略了其提出的目的所在,即是為了能夠讓所有的人都能夠借貸,其自身存在著惠及整個社會的公益性,這一點不容忽略。
4.國有企業適當讓步,給予民營企業喘息的空間。一直以來,民營企業就好像在國有企業的夾縫中生存,被國有企業這座大山壓得喘不過氣來。普惠金融體系的構建根本目的也是為了平衡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的融資差距。國有企業自身的資金利用率低下,入不敷出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在與商務銀行之間相互捆綁,兩者越陷越深也成為了老大難問題。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商務銀行毫不猶豫的必然會選擇國企來投資,這一現象就表明了兩者的身份地位不對等,而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不完全認同這種略顯畸形的企業資源分配的。所以,國有企業應當提高自身的資源利用率,自給自足,自負盈虧,盡量少的從商務銀行里借貸,從而讓出更多的資源給予中小型民營企業。一個國企的資源退讓就有可能盤活幾百乃至上千的微型民營產業,雖然普惠金融體系的構建已經給了微型民營企業援助之手,但是最根本的國企帶頭讓步,才能夠從根本上帶動整個民營企業的經濟發展。
5.民營企業要提高自身的經濟價值,增強自身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商務銀行的借貸困難問題一方面源于國企的拖拽,另一方面其實就是對于微型民營企業自身的不看好,不信任。例如我國現在的市場上有很多民營企業的信用度在BBB級之下,這根據銀行的規定是無法借貸的,這還不是其自身的問題?很多民營企業都源自于創辦人的一時興起,一遇到些許挫折困難就激流勇退,導致無法償還債務;更有甚者僅僅是為了欺騙銀行的貸款而創辦的空殼公司,一拿到貸款就杳無音訊等等都將成為其他誠信甚至夢想創辦企業的同齡人阻礙。正是市場中存在著很多濫竽充數的創業者,銀行才會對信貸一事死死扣住,不見兔子不撒鷹。所以,想要借貸更加容易首先要完善自身,樹立明確的目標、合理的方向,還要擁有一批穩定的高技術人才為其服務,創辦者誠信正直,敢打敢拼,勇往直前,從不輕言放棄。相信無論是什么機構,面對如此的民營企業也會慷慨解囊,畢竟誰會放棄唾手可得的利益。
總而言之,普惠金融體系的提出與推行都是創新性經濟政策的一次偉大嘗試,為中小型民營企業帶來了便捷的借貸機構。而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的不公平融資現象確實需要相對應的政策來平衡。孟加拉鄉村銀行總裁尤納斯教授說:“信貸權是人權。就是說,身處于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借貸的權力,這樣才能夠讓每個人都有參與到經濟建設中的機會,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實現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共同富裕,構建和諧社會。”在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民營企業更需要被重點關注,當兩種經濟能夠公平競爭的時候,當國有企業的資源利用率提高,當民營企業的外部融資不在成為遙不可及的目標時,我國的市場經濟將會充滿生機勃勃的活力,與之一同而來的將是一個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市場,最終的勝利者將會包攬全部的榮耀。
[1]楊光.普惠金融視角下的中小企業上市融資制度改革——基于美國JOBS法案的啟示[C].//中國經濟法治論壇,2014.
[2]陳春冉,2015.我國構建普惠金融體系重要性認識[J].商(14):190.
[3]李春林.民營經濟的融資困境及民間金融制度構建[D].中國人民大學,2004.
[4]馬方方,2001.中國民營經濟融資困境與金融制度創新[J].經濟界(3):52-54.
[5]王婧.金融排除視角下我國普惠金融體系構建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
[6]李浩,2014.淺議移動金融背景下農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的對策[J].農村金融研究(8):20-24.
(責任編輯:D 校對:R)
F832.0
A
1004-2768(2017)08-0031-04
2017-05-31
徐士茹,女,河南鄭州人,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金雪軍(1958-),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金融經濟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