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鶴,李 瀟,馬香媛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協同創新網絡研究述評
黃 鶴,李 瀟,馬香媛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引下,為更好地支持開展跨組織協同創新,促進技術溢出和知識共享,協同創新網絡相關研究逐漸成為創新領域關注的重點。文章在文獻計量分析與可視化分析相結合的基礎上,從定義和影響因素對文獻研究進行了梳理與述評,分析當下協同創新網絡文獻研究現狀,并總結了協同創新網絡研究的前沿熱點和未來方向。
協同創新網絡;可視化分析;影響因素
20世紀80年代后,人們逐漸發現技術創新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單個組織無法具備完全掌控創新結果的能力[1],為了實現低成本、高效率地獲取創新所需要的各個要素,組織之間的協同合作顯得尤為重要。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引下,為更廣泛地支持開展跨組織協同創新,促進企業、政府、高校和其他行為主體進行跨組織協同創新,協同創新網絡相關研究逐漸成為創新領域關注的重點。近年來,協同創新網絡已經成為組織技術創新的一種新模式,研究協同創新網絡的文獻逐年增加,研究所涉及的內容也非常廣泛。
然而,縱觀已有文獻,對協同創新網絡的系統研究尚不多見,且基本特征等方面表述并不一致,只是一些學者對創新網絡進行了相關探討,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協同的理念[2]。本研究通過梳理文獻對協同創新網絡的基本定義進行界定,運用文獻計量與可視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可視化的方式顯示協同創新網絡領域的研究熱點,并根據其相關聯內容總結出微觀和宏觀層面的影響因素,揭示協同創新網絡研究的未來方向。
協同創新網絡的概念至今未有統一定論,研究視角不同,學者們對協同創新網絡的定義也各不相同,但通過文獻梳理與分析仍能從中找到一些規律和共性。美國學者Gloor P提出協同創新網絡是指一種創新團隊的新型管理模式,其特點是能夠促進更有效的溝通、協作和創新,從而達到優化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等目的[3]。2007年,國內蔡文娟和陳莉平最早提出協同創新網絡,并將其界定為在一定區域條件下,多元創新主體在長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交流的基礎之上,憑借區域創新環境優勢以及自身獨有的創新能力,協同創新和共享創新資源從而形成一種穩定開放的創新系統[4]。隨后學術界對協同創新網絡的研究日益豐富,研究文獻逐年增加,研究視角也逐漸多樣化。以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企業協同網絡的內涵被界定為核心中小企業協同其它行為主體(政府、高校、科研組織、中介機構、企業以及其它相關機構),基于長期穩定的協作關系產生協同效應,而形成的創新網絡[5]。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更具協同效應的協同創新網絡的內容正逐漸受到學者關注,與具有主流定義和看法的創新網絡有所差異,學者對于協同創新網絡的內涵和概念的理解存在不同視角,部分學者的看法經整理后,如表1所示。
以上可以總結出一些規律和共性:(1)協同創新網絡包含多個創新行為主體,包括企業、政府、科研組織、中介機構等;(2)各主體通過長期穩定合作,形成具有跨組織協同創新的網絡集合;(3)與一般的創新網絡不同,其更加強調創新行為主體間的協同效應。本文將協同創新網絡定義為:在創新過程中,企業、政府、科研組織和中介等創新行為主體為實現跨組織協作,經過長期穩定合作從而形成具有協同效應的創新網絡。

表1 國內外學者對協同創新網絡內涵
以協同創新網絡相關文獻數據為對象,將文獻計量法與可視化分析法相結合,利用Citespace5.0軟件,對協同創新網絡相關文獻進行深入分析,使之能更客觀、更科學地分析協同創新網絡研究的進展和前沿熱點,為相關研究提供依據。Citespace能夠將知識的演變動態清晰的展示在引文圖譜上,并實現知識節點的自動標識,鮮明的特色使其成為科學知識圖譜繪制的重要工具。Citespace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學科的研究進展與趨勢、分析學科的熱點和前沿,科學的把握研究領域的核心。
為了保證原始數據全面、準確并具有較高的解釋度,基于citespace5.0的文獻可視化研究選用中國知網(以下簡稱CNKI)作為數據來源,時間選定2007—2016年,以“協同創新網絡”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獲得文獻457篇(檢索時間:2016年11月8日)。對所得文獻數據進行初步的年度分布統計分析,如圖1所示(由于檢索周期不足一年,故作圖時2016年數據標記到10月份)。

圖1 文獻數量年度分布
根據圖1所顯示的內容,可以將協同創新網絡的研究分為三個階段。2007年以前為第一階段,即協同創新網絡的萌芽階段。這一階段可查閱的文獻非常少,以協同創新網絡為主體的研究幾乎檢索不到,但是學者們在對創新網絡的研究中開始體現協同的理念;2007—2010年為第二階段,這是協同創新網絡的起步階段,研究成果的數量較少,但圖1中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2007年1月,福州大學蔡文娟、陳莉在《科技管理研究》期刊上發表一篇名為《社會資本視角下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的聯接機制及效應》研究,這是我國第一篇以協同創新網絡為主題的研究;2011年至今為第三階段,作為協同創新網絡的發展階段,相關研究文獻數量劇增,反映出其相關研究正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
關鍵詞是能體現文章研究價值與方向的重點,是對文章核心內容的高度精煉與概括[14]。關鍵詞出現的頻次高低可以作為確定某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動態的依據,而中心度(Centrality)能夠體現節點在系統中相對地位的重要性,體現關鍵詞節點在不同聚類之間或者界面上的樞紐作用[15],這是兩種不同的度量方式。對比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和中心度較高的關鍵詞的一致性和差異性,可以有效地分析當前國內協同創新網絡研究的主要熱點領域,并探索各研究熱點之間的關聯、耦合的關系。
運用citespace5.0對原始文獻進行keyword的聚類,以1年作為時間片完成自然聚類的共現關鍵詞時區圖,如圖2所示。圖譜繪制的Modularity Q值(模塊值)=0.6964,Q值屬于 [0.1),且Q>0.3,說明劃分出來的社區結構是顯著的;Mean Silhouette(平均輪廓值,S值)=0.7043,通常 S值大于0.5,認為聚類是合理的,S=0.7時是高效令人信服的。因此關鍵詞聚類時區視圖是可接受的,結構顯著且聚類合理。

圖2 協同創新網絡研究熱點知識圖譜
在CiteSpace生成的關鍵詞共現科學知識圖譜中,共選擇出197種關鍵詞以及關鍵詞之間的359條連線。可以看出協同創新網絡研究契合研究初期狀態節點分布的經典特征:節點形成的研究網絡集中性較強,網絡之間重疊度很高[16],研究時間分布密集。
研究圍繞關鍵節點形成了多個聚類(以#標識),并以相同顏色的連線展示出彼此的關聯,圖譜將協同創新研究領域劃分為#0協同創新、#1創新網絡、#2技術創新、#3產業集群、#4創新績效、#5社會資本和#6創新聯盟等知識群組。其中#0代表協同創新是國內協同創新網絡研究領域中第一個達到聚類閾值的知識群組,面積最大,包含節點量最多。群組顏色與時間相對應,圓形的節點代表關鍵詞,節點的大小表示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圓形節點越大,越可說明該關鍵詞是協同創新的研究熱點。圖中綠色群組:#2技術創新、#3產業集群和#6創新聯盟聚類,對應時間段在2011—2013年之間,處于協同創新網絡研究發展階段初期,無顯著節點,從學者們選用的關鍵詞聚類我們可以發現,此時對協同創新網絡的研究多集中于網絡中的技術創新上,更傾向于集群或聯盟系統研究,對于協同理念的研究尚不多見;圖中黃色群組:#0協同創新、#1創新網絡和#4創新績效聚類,對應時間段2014—2015年之間,首先從圖中可以看到協同創新和創新網絡兩個帶有紫色外圈的關鍵節點,表明該節點在協同創新網絡研究領域中有著顯著的影響力,代表著協同創新網絡研究領域的前沿和熱點。事實確實如此,該階段擴展了協同創新網絡概念的認知,從單一創新集群和聯盟研究逐漸發展為包含“協同創新”理念的創新網絡研究,豐富了協同創新網絡相關實證研究,尤其是對協同創新網絡和創新績效之間關聯機制的探討。
CiteSpace5.0運算結果中,選取出現頻次以及中心度位列前10位的關鍵詞,整理如表2所示。從圖2和表1可以看出,協同創新頻次最高,為201次。

表2 前10位的關鍵詞頻次與中心度統計表
圖2和表2頻次與中心度前10位的關鍵詞表存在不一致,這是由于關鍵詞的頻次和中心度是從不同的視角反映出研究內容所在領域的熱點分布情況。關鍵詞“協同創新網絡”、“產學研”和“創新績效”等引用頻次高但是中心度卻比較低,說明這些研究熱點雖然有較高的關注度卻與其他研究內容的關聯度較弱,這也解釋了圖2中星號標記節點“協同創新網絡”頻次雖然很高但是并沒有爆出紫色外圈的原因,研究者應關注協同創新網絡與創新績效、區域創新系統和中小企業等研究內容的關系,注重各個行為主體間網絡協同性,提高并拓展協同創新網絡與其他研究內容關聯度,推動協同創新網絡系統性研究的發展;而關鍵詞“技術創新”、“社會資本”和“互聯網+”出現頻次不高但中心度卻比較高,體現了這些研究內容在溝通與連接其他研究熱點方面雖然有重要的橋梁作用,但被關注的程度還有待加強,應提高對技術創新和社會資本等的關注,以促進協同創新網絡研究內容的不斷完善,從而實現協同創新網絡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協同創新網絡”節點意料之外的頻次高中心度低,相比于“協同創新”節點并未爆出紫色外圈,這說明雖然協同創新網絡有較高的關注度卻與其他研究內容的關聯度較弱,這種節點應該引起研究者的重視,具有較高研究價值。尋找可視化圖譜中那些不同尋常的點并分析這些不同尋常點之間的關聯是非常重要的[17]。事實上,協同創新網絡中的創新主體不僅與網絡內的其他主體緊密聯系聯系,與網絡外的宏觀政治經濟環境要素等也相關聯。這種資源、信息等方面的聯系與交流意味著協同創新網絡將受到各式各樣的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會直接影響到協同創新網絡的形成與演化[18]。基于以上分析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出發探索協同創新網絡的影響因素,以期擴展與協同創新網絡相關聯的研究內容。
通過分析與協同創新網絡息息相關的外部關聯因素,可以發現影響協同創新網絡的宏觀因素主要有政策因素、市場因素和區位等因素。
1.政策因素。政府主要通過一些政策手段對行為主體的創新產生影響,從而對創新活動及創新方式進行引導、激勵及保護。國內外的實踐經驗表明,收益較多、規模較大的技術創新,或多或少都得益于政府的扶持[19]。政府政策對協同創新網絡既有直接的影響,也有間接的影響。政府支持創新的政策措施直接影響企業未來的創新意愿,政府政策通過區域戰略定位、產業選擇等,間接影響到企業創新方向,從而影響到協同創新網絡的形成[18]。
2.市場因素。市場需求和市場競爭是協同創新的兩大動力,市場需求為協同創新過程指明了方向[20]。一方面,市場需求牽引技術創新并為后期持續創新提供條件[21],通過對技術創新的重大影響,進而影響創新主體所進行的創新活動。協同創新網絡中的單個主體所掌握的創新資源有限,憑借自身的資源和能力,難以獨自承擔創新的風險和創新的投入,促使主體間展開更深入的協同合作[18]。另一方面,市場競爭對于行為主體的技術創新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前進的動力,行為主體需將市場競爭的壓力轉為動力,整合創新資源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正向影響和激勵企業的創新行為[22],通過技術創新和資源共享引導市場需求發展方向。
3.區位因素。對協同創新網絡發展產生影響的區位性因素很多,例如區域的資源、區域人才數量和結構以及區域所形成的特有文化等。區域定位作為軟環境會直接影響到區域能夠為創新網絡提供的基本設施支持,從而影響到企業的協同創新。從資源和技術上分析,影響協同創新網絡的區位因素有人力資源的“門檻規模”、促進技術轉移和支持結網的知識資產[23];從經濟發展上,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創新度較高,協同創新網絡的發展相對迅速,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創新資源不足,協同創新效率低,甚至造成協同創新網絡無法正常運行[18];從產業角度來講,區域要素差異、區域間距離、區域產業政策以及環境承載能力等區位因素,影響著跨區域產業網絡的構建[24]。
1.創新主體自身因素。創新主體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企業家精神與企業創新投入。企業家精神作為一種文化沉淀的過程對網絡成長具有持續性影響,企業家對企業未來增長的信心和自身發展的信念,影響著企業的創新投入,企業家個人價值取向的差異也會影響企業未來的創新意愿[25];企業創新投入是未來能夠提供有創新性和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并獲得更好的經營績效的主要因素。企業創新投入影響著協同創新的實施情況,企業創新實力越強創新投入越高越能保證協同創新的成功率、降低創新的風險、獲得更大的效益,最大程度上保證協同創新的有效進行。
2.網絡類型。現有不少研究對協同創新網絡和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進行探討,不同的類型協同創新網絡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存在差異。以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網絡為研究主體,協同創新網絡被分為:“企業-政府”、“企業-企業”、“企業-中介”以及“企業-研究組織”四種協同創新網絡,研究證實不同的協同創新網絡類型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對提升企業創新績效最為顯著的網絡類型是“企業-企業”協同創新網絡[2];根據主體間的主導關系可以識別出不同類型的網絡,以合作關系中的主導權為依據將協同創新網絡劃分為無主導權、政府主導與盟主企業主導3種類型,不同主導權下協同創新網絡合作關系的實現存在差異化特征[26];從資源、網絡和結果視角出發,將協同創新網絡分為4種類型:高校核心、企業核心、政府核心和中介核心協同創新網絡,四種網絡通過整合共享各主體的優勢資源,各自技術創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其中以企業為核心的協同創新網絡最能顯著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27]。
3.網絡特征。網絡特征對創新績效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基于我國中小企業的現狀,羅志恒等對網絡、資源獲取和中小企業績效關系實證研究,得出網絡強度與資源獲取能力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且隨著資源獲取能力的增強,企業創新績效也明顯提高[28]。知識經濟視角下,唐國華指出網絡的開放性是企業在高度不確定環境下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的重要因素之一[29]。協同創新網絡中,各個主體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以結點間聯系的強弱程度顯示,這種聯結的強弱關系是企業創新所依賴的重要社會關系[30]。解學梅、左蕾蕾將網絡特征劃分為四個維度,即網絡規模、網絡同質性、網絡強度和開放性,通過實證研究證明網絡規模、網絡同質性、網絡強度三個特征的提高對企業績效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而網絡規模的作用相對較小[31]。
基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借助于協同創新網絡研究熱點知識圖譜和高頻次、中心度前10位的關鍵詞統計表的數據分析,本文總結出協同創新網絡的研究熱點內容及影響因素,并分析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1.協同創新網絡研究領域,對協同創新的研究依然保持著很高強度的關注,研究內容多,文獻數量廣,但是對網絡中協同創新的協同性分析、協同度評價的論文較少。今后的研究應進一步從協同創新網絡的協同性入手,深入分析創新主體跨組織協同創新機制,運用多種研究方法系統地對協同創新網絡及相關內容進行研究。
2.國內研究成果普遍是針對協同創新網絡與創新績效或者創新能力關系的研究,但是它們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往往受其他因素的影響。通過探索與協同創新網絡相關聯的研究內容,總結出對協同創新網絡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七個主要因素。這些因素宏觀層面上主要包括政策因素、市場因素和區位因素,微觀層面包括創新主體自身因素、協同創新網絡類型和協同創新網絡特征。然而這些因素對協同創新網絡影響程度強弱以及具體的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驗證。
3.“協同創新網絡”關鍵節點高頻低中心度的特征,顯示出有待提高協同創新網絡研究與其他研究內容的關聯度的研究需要。根據圖譜所呈現的節點可以從創新績效、區域創新系統、中小企業、社會網絡和產學研協同創新等與協同創新網絡相關聯內容進行分析,提高協同創新網絡研究內容的關聯度,擴展研究范圍。這些新內容之間的關聯研究將是協同創新網絡研究未來的新熱點。
[1]張巍.比較情境因素對合作技術創新企業間知識轉移的影響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8.
[2]解學梅,2010.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網絡與創新績效的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8):51-64.
[3]Gloor P.Swarm creativity,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M].2006.
[4]蔡文娟,陳莉平,2007.社會資本視角下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的聯接機制及效應[J].科技管理研究(1):172-175.
[5]唐麗艷,王然,王國紅,2015.基于相繼故障的集群協同創新網絡風險評價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14):59-64.
[6]Hadjimanolis A.Barriers toinnovation for SMEs in a small less developed country(Cyprus)[J].Technovation,1999,19(9):561-570.
[7]陳勁,陽銀娟,2012.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2):161-164.
[8]唐麗艷,陳文博,王國紅,2012.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網絡的構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89-93.
[9]蔡堅,杜蘭英,2013.協同創新網絡嵌入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的機制與路徑研究——基于知識協同的中介效應[J].工業技術經濟(11):3-13.
[10]周志太.基于經濟學視角的協同創新網絡研究[D].吉林大學,2013.
[11]劉丹,閆長樂,2013.協同創新網絡結構與機理研究[J].管理世界(12):1-4.
[12]范群林,邵云飛,尹守軍,2014.企業內外部協同創新網絡形成機制——基于中國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J].科學學研究(10):1569-1579.
[13]陳強,胡雯,2016.兩類協同創新網絡的特征與形成:以“2011協同創新中心”為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3):86-96.
[14]胡小勇,李麗娟,2013.我國教育技術領域研究動態的可視化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9):17-20.
[15]曲濤,2014.國際MOOC文獻可視化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 2008-2013年索引文獻圖譜[J].重慶高教研究(5):1-9.
[16]秦曉楠,盧小麗,武春友,2014.國內生態安全研究知識圖譜——基于Citespace的計量分析[J].生態學報(13):3693-3703.
[17]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2015.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242-253.
[18]劉漢文.科技園區協同創新網絡演化機制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5.
[19]王麗梅,2016.高校間跨學科協同創新網絡形成機理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5):52-54.
[20]曾小彬,包葉群,2008.試論區域創新主體及其能力體系[J].國際經貿探索(6):12-16.
[21]周懷峰,2008.國內市場需求對技術創新的影響[J].自然辯證法研究(8):42-46.
[22]劉芹,陳繼祥,2006.基于集群文化的高科技產業競爭力的培育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3):48-50.
[23]李琳,2004.創新集群、合作網絡與地區競爭力[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5):99-103.
[24]劉玥,聶銳,2007.基于網絡的跨區域產業聯動動力機制分析[J].能源技術與管理(5):40-43.
[25]吳傳清,張慶,2008.企業家精神與產業集群成長[J].學習與實踐(10):36-43.
[26]焦媛媛,沈志鋒,胡琴,2015.不同主導權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網絡合作關系研究——以我國物聯網產業為例[J].研究與發展管理(4):60-74.
[27]付丙海,韓雨卿,謝富紀,2014.產業知識基礎、協同創新網絡與企業技術能力[J].科學管理研究(6):80-82.
[28]羅志恒,葛寶山,董保寶,2009.網絡、資源獲取和中小企業績效關系研究:基于中國實踐[J].軟科學(8):130-134.
[29]唐國華.不確定環境下企業開放式技術創新戰略研究[D].武漢大學,2010.
[30]姚小濤,張田,席酉民,2008.強關系與弱關系:企業成長的社會關系依賴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1):143-152.
[31]解學梅,左蕾蕾,2013.企業協同創新網絡特征與創新績效:基于知識吸收能力的中介效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3):47-56.
(責任編輯:C 校對:R)
F062.4
A
1004-2768(2017)08-0156-05
2017-05-05
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浙江省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協同創新網絡與創新績效的關聯研究”(LQ13G020018)
黃鶴(1976-),女,黑龍江依安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創新管理;李瀟(1992-),女,山東濟寧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管理;馬香媛(1973-),女,河北唐山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科研政策管理與創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