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曉 苑競瑋
論好萊塢科幻電影的風靡成因及對中國科幻電影的啟示
□王春曉 苑競瑋
科幻類型電影始終是電影中重要的一支,它在票房上往往最具有號召力,其中美國好萊塢的科幻影片一枝獨秀。本文將從技術性、藝術性、文化內涵、審美心理四個層面來解讀科幻類型電影的魅力所在,同時為科幻片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些許借鑒。
科幻電影;技術性;藝術性;文化內涵;審美心理
吳巖教授曾說:“培養和加深人們對宇宙宏達深遠的感覺,對人在宇宙的位置有更深刻的認識,對人類的終極目標有一種好奇和追求,這才是好的科幻小說能達到的目標。”改編韋爾斯的小說《最初的月球居民》并拍攝完成科幻影片《月球旅行記》,梅麗愛走出了科幻片歷史上的第一步。從梅麗愛將小說中許多新奇與歷險的情節搬上熒屏開始,我們發現有關于太空、銀河等題材的科幻影片受到觀眾的喜愛。而這類影片通常是展示對未來世界的探索,對外部幻境的想象。而美國好萊塢憑借技術上的天然優勢成為科幻類型電影的輸出重鎮,讓人類的思緒能夠在太空中自由漫步。但是光有漫天的幻想是不行的,科幻片的敘事基礎要建立在科學知識和生活邏輯上,這樣的科幻片才能帶給人們思想上的啟示與情感上的共鳴。
好萊塢科幻影片最大的賣座點在于高科技所營造出的視覺奇觀,從1902年的《月球旅行記》到1977年的《星球大戰》系列再到2014年的《星際穿越》,科幻片的發展都是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勃興。《星球大戰》中驚險的太空戰爭場面,炫酷的飛船和機器人;《第五元素》中高聳的建筑,汽車在天空中自由穿梭;《星際穿越》中飛船的太空對接,令人費解的五維空間……這些技術上的審美建構,都展示著科幻影片的獨特魅力。
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支撐,科幻電影就無法在內容上有所突破。“一方面科幻電影以新科技的發展為內容,通過夸張的手法向人們展示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另一方面,科幻電影借助發達的攝影、數碼技術,將一個個目前所不能實現的科學奇觀完美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可以說,科學技術借助科幻電影敘寫出一個又一個科技神話。”②
卡梅隆導演的《泰坦尼克號》這部經典之作中的冰山、星空等都是由電腦生成的;創造了票房神話的《阿凡達》是凸出電影技術的巔峰之作,值得一提的虛擬拍攝技術讓真人表演和虛擬人物完美結合。這些電影技術的運用使技術上升到了審美的高度。
自盧米埃爾兄弟第一次將火車進站的場景用電影的形式表現出來,電影就呈現出了不同于其他靜止的藝術形式的視覺觀感。在電影畫面上,科幻片的造型性和運動性之間的辯證美學體現得更加明顯。科幻電影常常涉及外星人、機器人、星球大戰等,所以對于人物的造型,對于色彩、光影的運用十分考究,如《阿凡達》中潘多拉星球上的參天巨樹、漂浮的群山、會發光的動植物等,每個畫面都像夢里的奇幻花園。
在敘事上,科幻電影常用神話相結合。如呂克貝松的《第五元素》,就是取自古希臘的神話。相傳自然界有四大元素:風、火、水、土,它們各自有一塊代表的神石。因為四大元素連同第五元素被帶走,才引發了一系列的故事。與此同時,在敘事母題上,好萊塢的科幻電影也同樣離不開生、死、愛這些母題。《第五元素》中的莉露,被創造出來作為第五元素拯救世界,當她瀕臨死亡時,男主人公科本的愛喚醒了莉露的力量,最終地球被拯救。《星際穿越》中的庫珀,跌入了五維空間,最后靠著和女兒的心靈感應,用莫爾斯電碼暗示墨菲,最后成功解開了方程式,人類終被拯救……好萊塢的電影,總是“英雄美女大團圓”,這些敘事中的母題,還有像“勝利必將戰勝邪惡”等都在科幻電影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除了藝術性,一部好的科幻題材電影還會給人一些啟發或是知識的增加。像《星際穿越》,“腦洞大開”“驚險刺激”“異彩紛呈”……這部電影得到了這些充滿誘惑性的評論,這些感受來自于影片中“相對論”“太空”“黑洞”“蟲洞”“引力與時間”這類離我們生活遙不可及、平時只出現在教科書或者紀錄片上的內容。
“科幻電影作為藝術的技術品不是冷冰冰的、和人沒有聯系的存在,而是人的智慧、意志力量、情感的結晶,充滿了人的因素,帶有濃烈的人性色彩。它是人類發展的歷史記錄,是社會進步的物證。因為有了技術美,藝術美才有了更廣泛的表現領域,也使藝術美更具實用性,更貼近生活。所以二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共同追求美的形式。”③
電影往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好萊塢科幻電影中也深深鐫刻著美國文化,是美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輸出和滲透。縱觀美國科幻電影,我們可以總結出,美國夢的精神是“英雄救世”“環境危機,尋求生存之路”等精神。
美國最受歡迎的“西部片”里,白人牛仔總是一個超級大英雄,他拿著槍殺掉代表愚鈍、野蠻的黑人、印第安人,最后消失在廣袤的西部大草原上。這是早期西部片中的牛仔形象,這其實就體現出美國人骨子中的“英雄救世”思想。而在科幻題材電影中,這點體現得更多。《黑衣人》這部影片中的兩個特警代表著美國塑造給全世界的“維和警察”形象,英雄通過與邪惡勢力的對抗最終取得勝利;《超人》系列中的超人,當看到他身穿紅、藍相間的緊身衣從空中飛過時,我們知道他回來拯救人類了;《星際穿越》中的庫珀,明知要去太空探索會有諸多的未知與兇險,但仍然放棄了家庭而選擇深入太空,為全人類尋找家園。
科幻題材的電影分支——災難片中,對面對環境危機積極尋求生存之路有明顯的展現。像《2012》《后天》等,都是表現了人類生存面臨巨大的困境與危機,英雄人物帶領人們實現自我救贖的主題。又如諾蘭執導的《星際穿越》開端,沙塵暴與枯萎病在全球蔓延,人們不再像以前一樣抬頭仰望蔚藍的天空,而是在末日的節奏里倒數著為數不多的日子。庫珀便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開展了一系列的太空探索,最終和女兒一起完成了危機的解除。這些都體現了好萊塢電影中處處滲透著的美國精神,一種開拓進取、面對自然的惡劣不服輸的精神,還有對于未知太空的探索精神,這些文化內涵都在科幻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傳達。
“通過制造一個又一個科幻或荒誕的故事,好萊塢科幻電影成功地輸出了美國至上的意識形態,展示了美國式自由、平等、自信樂觀和個人英雄主義的價值觀,成為推銷美國形象和進行政治宣傳的重要工具。好萊塢也創作了很多針砭時弊、發人深省的經典科幻影片,引發觀眾對人口過剩、環境污染、恐怖主義、核戰爭以及對人的主體性等問題的思考,表現了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具有積極的社會批判意義。”④
人類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過程中,人們逐漸改變原有的耕作與生活方式,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面對新技術的發展,人們表現出茫然、恐懼與無所適從。工業大機械的勃興,使得很多手工業勞動者喪失了工作機會,他們憤懣的精神狀態在電影中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現。最著名的有喜劇大師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卓別林因為在流水線上一直擰螺絲釘,最后上街把別人衣服上的扣子也當作螺絲釘來擰。這樣的滑稽場景其實反映了人們的集體心理——對技術的恐懼和擔憂。而在科幻題材電影中,也處處體現著人們這樣的深層集體心理。像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步》,表現出了人們對于計算機控制自身的擔憂,更深層地引發出對于整個時間和整個宇宙的懼怕。“《終結者》中有對核爆后人類末日的恐懼,有對機械的恐懼。這是一種科技與人性的矛盾體現——沒有人性的科技就如同最初的終結者,冷酷、殘忍、不可摧毀、令人恐懼。只有加入了人性的成分,科技才是可以接受和駕馭的,否則只是冰冷的機器。”⑤
在《星際穿越》中,庫珀被放逐在黑暗的宇宙中,被遺棄在可怕的黑洞中,再一次提出令人敬畏的思考——科學和人類本原的關系。本原在這里更多表現為一種人性的偉大,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庫珀做噩夢墜機時流下眼淚,離開家時流下眼淚,一邊觀看23年的視頻一邊痛哭流下眼淚,一邊奮力敲打著空間化的時間書房的書架一邊流下眼淚,讓我們看到一位哭泣的父親,而這幾個片段遠比貫穿影片的“引力-時間-空間”“重力場”等表象更要感人。
除了對于科技是把雙刃劍的思考和展示,科幻電影中最重要的審美心理仍然是愛和正義在人們心中永恒的力量。一如《星際穿越》中,庫珀和布蘭德爭論理性與感性、愛與信任的時候,都真真切切地讓人感知到究竟是什么支撐著人類在進步。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終有一天會沖出現有距離的束縛,飛到更遠的宇宙空間,而唯一的障礙是人類無法戰勝的種種情感。或許我們可以簡單做一個概括:愛是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而存在的,用偉大的親情去解釋,一切就皆有可能了。
通過對好萊塢科幻類型電影的分析,我們想到中國科幻題材電影面對的困境,可以從中得到借鑒意義。與好萊塢科幻題材電影的數量相比,中國大陸加上港臺的科幻電影數量非常少,主要原因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大的文化語境的影響,二是硬件上的局限。
從文化語境上來看,中國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難以取得科幻電影的繁榮。儒家文化中講求“中庸”,這不是很利于科學的探索。在《論語》中,孔子就曾說稀奇古怪的東西不要想,謂之“怪力亂神”。試想在這樣的文化氤氳下,怎么能將視野開闊到外太空,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呢?
第二個方面就是硬件上,中國對于數字電影技術的掌握還不成熟。中國導演比較缺乏創作科幻題材劇本的功底,制約了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另一個原因便是出于票房的考慮。因為絕大多數的導演拍攝影片,獲取商業利潤是其根本目的。由于科幻題材電影在觀眾的接受層面上難以獲得票房上的保證,所以許多導演就不去觸碰這個領域,這就導致了一個尷尬的惡性循環。加上好萊塢科幻電影制作精良,有一定的固定觀眾群,所以與其自己付出高成本制作科幻影片,還不如依靠進口。
那么,面對科幻類型電影在中國的生存困境,應該怎樣才能突出重圍呢?筆者認為,應該從兩個層面來改善。第一,整個社會大環境要重視科學和技術,不能凡事講求商業和票房。中國不是不能拍攝出科幻片,只是與好萊塢的距離較遠,有距離就應該去學習和完善,而不是只一味依靠進口而避開拍攝這個層面的影片。深化科幻影片的觀念,讓每一個電影從業人員知道這是需要去彌補和學習的領域,并嘗試去付諸實踐。盡管趕超好萊塢的路程很遠,但是只要一直學習,中國電影市場有一天就會將科幻類型電影這塊短板補齊。第二,廣電部門應加強政策扶持,大力支持和倡導中國人自己創作拍攝科幻電影,激起導演和編劇的創作熱情,讓他們嘗試去涉足科幻領域。只有在政策上加強調控和傾斜,才能慢慢改善科幻電影在中國的生存困境。
注釋:
①吳巖.道德的盡頭是科幻的開始[N].南方都市報, 2007-06-05.
②⑤韓福龍.科幻電影中的神話敘事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
③李倩,弓太生.科幻電影中的藝術美與技術美[J].電影評介,2009(14).
④李國聰.文化視域下的好萊塢科幻電影[J].青年記者,2014(2).
1.王萍.從“電影與現實”看科幻片的審美建構[J].電影文學,2013(19).
2.王強,馬麗穎.淺論好萊塢科幻片的魅力[J].大舞臺, 2011(10).
(王春曉:吉林大學文學院2014級廣播電視專業碩士研究生;苑競瑋:吉林大學文學院2014級戲劇與影視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