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宋東倢
影視動畫中二維與三維技術的結合
□緒言 宋東倢
影視動畫的不斷發展,滿足了公眾的精神需求,尤其是3D動畫的出現,吸引了很多成年人逐漸關注影視動畫產業。目前,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影視動畫制作方面尚沒有把二維技術和三維技術有機結合,這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本文對二維動畫和三維動畫做了簡單介紹,并分析了二者之間的聯系,探討了如何將二維技術和三維技術有機結合,以提高影視動畫的視覺效果。
影視動畫;二維技術;三維技術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影視動畫產業迎來發展的黃金期,為了進一步提升影視動畫的質量和效果,影視動畫制作者對二維技術和三維技術的運用更加頻繁。但是,無論是二維技術,還是三維技術,都存在各自的特點,如果單獨使用,很難發揮出影視動畫的真正效果,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提高整體技術水平,提高動畫質量。
(一)二維動畫的基本概述
所謂二維動畫,又稱為2D動畫,其制作流程類似于傳統動畫,大多是通過計算機中的圖像處理系統,對動畫進行創建、修改和編輯等操作,尤其是計算機中的漸變制作技術、洋蔥皮制作技術等,都非常有助于二維動畫的制作。目前所使用的二維動畫軟件主要包括Animo、Betaspro、Flash等,制作人員只需通過這些軟件就可以完成所有二維動畫的制作程序,包括后期制作中的音樂效果、特效以及渲染等各個環節,完全可以脫離對拍攝機和顏料設備等傳統設備的運用。
(二)三維動畫的基本概述
所謂三維動畫,又稱為3D動畫,主要是通過計算機處理立體圖形,從而形成3D狀態的動畫效果。三維動畫的制作要比二維動畫更加復雜,需要通過應用特定的工作工具和平臺來完成三維動畫的制作,還需要以XYZ坐標軸為基礎構建數字空間,通過建立數字模型的方式來制作三維動畫。常用的三維動畫制作軟件主要包括Sofitmage、XSI以及3Dmax等,三維動畫的制作除了需要這些軟件外,還需要運用渲染技術來處理二維動畫的部分手繪效果。
二維動畫和三維動畫具有相同點。一是造型藝術特征相似,二者的制作過程都非常注重造型藝術,并將藝術風格融入藝術成分之中,以保證動畫藝術表現出最佳效果。二是表現手法類似,二者在制作方面都經常使用夸張變形的表現手法。但是二者的應用程度又存在不同,其中,二維動畫在制作過程中,物體的運動規律不一定完全等同于實際生活,甚至有可能背道而馳;而三維動畫在制作過程中,空間內物體的運動和變化就必須約束于客觀規律,或者通過設計材料效果以及燈光效果來充分表現物體的質感。因此,三維動畫的表現手法比二維動畫更加靈活,也更有利于語言的表達和發揮。
二維動畫和三維動畫相比,三維動畫的優勢主要體現為在模型制作、動畫運動方式以及動畫調節方面比較先進,而二維動畫的優勢主要體現為在動畫畫面的質感方面比較獨到和有特色。因此,二維動畫和三維動畫必須互相結合,才能形成優勢互補,從而表現影視動畫作品的最優效果。
與二維動畫相比,三維動畫更加大氣,視覺效果也更加震撼,這也給很多觀眾帶來錯覺,認為三維技術是二維技術的升級和更替,并終將取代二維技術,實則不然。雖然三維技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取得的效果和反響也相對較好,但是二維動畫依然存在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尤其是二維動畫制作過程中長期形成的非常系統和全面的知識理論體系,都可以作為三維動畫制作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把二維技術和三維技術有機融合,才能推動影視動畫制作產業的發展和進步。
(一)在三維的場景中融入二維人物
在三維場景中融入二維人物,就是指以三維動畫技術下制作的場景以及物體為背景,將二維動畫人物融入其中的過程。運用這種結合方式,一方面可以表現二維技術中手繪人物獨有的特征和特色,保持原有的夸張力和彈性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結合三維技術下的獨特運動方式和空間立體感。運用此種方式的影視動畫作品已經相繼出現,例如美國的《小馬王》《埃及王子》,中國的《藍貓淘氣三千問》《風云決》以及日本的《惡童》等。
(二)在二維的場景中融入三維人物
在二維場景中融入三維人物,是指動畫中的主要場景均運用二維手繪平面圖,而動畫中的人物使用三維動畫人物。運用這種結合方式,可以在固定透視角度的平面圖上,只運用虛擬攝像機等三維技術中的部分設備,就可以對透視角度進行調整,并最終有助于視覺空間中人物和場景的和諧統一,能夠保證人物動作更加豐富真實,有助于觀眾通過影視動畫體會二維技術下場景的繪畫之感,還有利于進一步發展2.5D網絡和網頁游戲等。這種結合方式目前在商業動畫中應用相對較少,但也出現了不少優秀作品,如《捉迷藏》等。
二維技術和三維技術相結合是大勢所趨。在實際結合過程中,應當充分分析二者的優勢和劣勢,做到優勢互補、取長補短,真正提高影視動畫的制作水平。
1.彭路曼.淺析影視動畫中二維與三維技術的結合[J].技術與市場,2011(9).
2.孫統兵.淺析影視動畫中二維與三維技術的結合[J].信息與電腦,2015(9).
3.李波.“三維渲染二維”技術在影視動畫制作中的應用[J].數字化用戶,2013(15).
(作者宋東倢系長春建筑學院2013級本科生;指導教師: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