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真
閩臺校企合作“創業模式”人才培養的探索
□何燕真
本文主要對目前閩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創業模式”的新人才培養模式,指出“創業模式”人才培養的必要性以及“創業模式”人才培養的運作方式,包括閩臺校企合作的創業戰略決策、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建立創業教學的師資團隊、網絡創業的嘗試與推廣等內容。
閩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創業模式
在大眾創業的時代背景下,特別是網絡快速發展帶動網絡經濟迅猛發展,微商遍布社會各個群體,正如馬云所言,未來的社會將是一個你賣我買的社會,人人都將是創業者。如今的微信、淘寶等網絡平臺為大眾提供了低門檻甚至無門檻的創業機會,智能手機等移動媒體的出現,為大眾創新提供了條件,在路上、在工作之余,都可以拿起隨身攜帶的手機發出廣告、推廣產品。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經濟的繁榮景象,讓更多的人看到了商機。如京東商城、優信二手車、唯品會等網絡購物平臺紛至沓來;在生活的諸多領域,開始有更多的人研究手機APP,進行手機客戶端的產品推廣:“滴滴打車”“餓了么”解決人們出行和吃飯的方便問題;“美圖秀秀”“美拍”滿足人們拍照的審美要求;“去哪兒網”“攜程網”滿足人們旅行的需要……這些基于互聯網的商業新模式無不在向每個人呼喚“這是一個到處是網絡商機的年代”,似乎只要擁有一部手機,便可進行創業。
面對近幾年嚴峻的就業形勢,將“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引入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能使學生在畢業之際以自主創業的形式緩解就業壓力。這一人才培養模式是從學生入學時開始進行培養,根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有序的安排,使學生在校期間就進行創業。按照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案,可以在大學課程中設置創業相關的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在閩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保證創業課程的開展、創業實訓的實施,培養學生自主創業的能力,讓學生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優勢,在校期間進行創業嘗試,實現創業人才的培養。
為保證“創業模式”人才培養的順利實施,應通過閩臺校企合作建立創業戰略決策。閩臺校企合作,主要是在大陸高校、臺灣高校的合作辦學過程中,與臺灣企業、大陸企業進行合作,與企業合作的專業學生是閩臺合作辦學的專業學生。除了建立校企合作的戰略決策之外,還需要建設創業實踐基地以及配備實力較強的創業指導老師。
(一)建立校企合作的創業戰略決策
若要建立閩臺校企合作的創業戰略決策,首先需要建立閩臺合作辦學的校企合作機制、校企合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政府需明確責任范圍,包括閩地區政府以及臺灣政府,明確臺灣學校與企業、大陸學校與企業的責任,形成互相約束的機制,保證校企合作的質量。雙邊政府應該制定管理機制,對海峽兩岸的合作辦學和校企合作創造條件,給予政策支持,改變以往校企合作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創新體制機制和運行機制,形成長效機制。兩岸共同認同學歷,讓學歷在兩岸的含金量對等。同時建立補貼機制,對于閩臺合作辦學中的專業學生,若有創業者,便給予學生政策鼓勵和補貼。閩臺合作辦學的高校與校企合作的企業應共同制定學生創業模式的合理流程,學校開設創業指導課程,企業建立創業實踐中心。企業開辟新的發展領域,制定項目由校企聯合開發,制定創業目標、創業計劃,校企聯合,由學生團隊進行實施,共同制定決策。
(二)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
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包括校內創業實踐基地和企業創業實踐基地。在校內方面,目前已有諸多的閩臺高校建立起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根據福建新浪新聞報道,福建有10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在2013年被列為福建省支持項目建設,包括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建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園、泉州理工職業學院建立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等。同時,還有諸多院校逐漸建立起學生創業的孵化基地,如漳州科技職業學院在2016年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是由校內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學生根據政策的要求,向學校申請創業基地的位置區域,并制定合理可行的創業方案,各個高校的學生處以及就業辦針對學生提供的創業方案進行審批,對于符合政策要求并能根據實際制定創業方案,且方案具有較高可行性的,學校給予政策支持和補貼,并配給學生相應的創業指導教師,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特色和專業優勢可在學校的創業基地發展自己的事業。除了在校內建立創業孵化基地作為學生的實踐中心外,企業應該建立校企合作創業實踐基地。企業可以開辟一定的地理空間,利用畢業生的人才優勢以及企業本身的優勢,開辟新的創業領域,學生可在企業開辟的領域里進行創業,企業可以很好地利用高技能的畢業生,因為這一批校企合作的畢業在校學習期間已經接受了相關的創業課程以及創業的實踐課程,同時還學習了閩臺兩地的創業特色和優點,那么在校讀書的第三年,也就是技術較為成熟的一年,基本上已具備了創業的素質和條件。如果企業很好地與學校進行合作,將這批學生帶到企業開辟的創業實踐基地,讓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創業之時給予企業相應的補貼,這樣企業不僅節約了人力成本,也節約了時間成本,實現了學生、企業和學校的共贏。
(三)建立創業教學的師資團隊
在閩臺兩岸合作辦學過程中涉及到的校企合作,在師資隊伍的調配方面,閩地區高校的學生在閩臺合作辦學的過程中有一段時間是在臺灣學習的,這一段時間大部分是畢業的前一年,這一年學生可以就臺灣地區的學校和臺灣地區的企業各選一名導師,對創業進行指導,而在最后一年的學習中,可以回到福建,選擇福建高校的老師和學校合作的企業人員進行創業的指導,將臺灣優秀的創業方法和創意與福建的創業實際情況相結合,最終實現閩臺兩地創業優勢的互補。除了師資隊伍方面,福建學生到大陸學習以及在企業實踐的畢業設計過程也需要安全保障,這就需要學校和企業安排各方面的設施設備,以確保一切創業過程安全有序地進行。同時,也可以建立閩臺校企合作的交流通道,建立資源共享的平臺,讓兩岸高校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鼓勵臺灣的學生到福建進行創業,福建的學生到臺灣學習企業知識和技能,實現全方位的知識學習和交流,以企業引導教學、教學促進創業的模式進行。
(四)網絡創業的嘗試與推廣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由校企合作的雙方建立實踐基地外,還可以選擇低成本創業的模式,即通過網絡進行創業。眾所周知,淘寶的創業條件較低,每位大學生都可以進行創業,還有諸多的電商網站,可供大學生創業,這是傳統的網絡創業模式。對于校企合作的網絡創業模式,閩臺合作辦學的專業學生可以利用網絡的優勢,在閩臺高校學習的期間,利用臺灣企業和福建企業的優點,在入學期間接受網絡創業教師的指導,在閩臺學習期間掌握網絡創業技術,可選擇電商領域進行創業,從前期方案的策劃、電商產品的包裝和設計、網絡廣告的宣傳到電商后臺服務操作以及售后服務,這一系列的電商技術在就學期間應熟練掌握。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選擇電商領域進行創業具有較大的優勢,電商產品廣告的設計和宣傳以及電商后臺服務都涉及到設計的技術。閩臺高校可以鼓勵校企合作的專業學生進行網絡創業,并給予學生支持;可選擇與網絡電商相關的企業進行合作,通過企業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指導,并與企業合作建立創業實踐基地,嘗試與推動大學生網絡創業。
通過對“創業模式”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分析,探索出此類人才培養模式的運作方式有建立校企合作的創業戰略決策、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建立創業教學的師資團隊、網絡創業的嘗試與推廣等。伴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號角下,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時代顯得尤為重要,亦可作為閩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新模式進行嘗試和應用。
1.呂應芳.“校企合作”模式下閩臺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途徑探究[J].海峽科學,2016(5):12-14.
2.陳智勇,胡忠紅.大眾創新萬眾創業背景下高校實踐教學改革探析[J].科教導刊,2016(26):15-16.
3.狄俊安,林文,林中燕.閩臺合作背景下產業人才培養聯動機制研究[J].教育評論,2016(10):91-94.
4.顏彩飛.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機制創新研究[M].中南大學出版社,2016.
科研項目: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海峽兩岸職業教育專項研究課題的成果,項目編號:FJJKHX15-93。
(作者系漳州科技職業學院藝術設計系專任教師,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