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淺談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傳播特性
——以歌唱類競技真人秀《我是歌手》為例
□李浩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電視文化為了搶奪市場、吸引眼球,開始更加貼近受眾需要。一些高投入、大制作的真人秀節目也開始跟隨受眾喜好改變制作風格及傳播方式。《我是歌手》節目將主動權交還給觀眾,看似明星演唱會下的真人秀模式,內核卻是努力提升觀眾參與感。而以它為代表的傳統電視節目,在新媒體時代進行自我變革,融合綜合藝術的表現形式,讓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實現高度統一。它的偶然成功與持續發展也使傳統媒體的從業者看到,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內容為王”將是永恒的發展命題。
真人秀;電視文化;大眾傳播;《我是歌手》
從某種意義上說,電視是最具大眾文化品格的文化手段,所有的時空界限都可以被打破,所有的參與者都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想要關注的對象,這似乎是人類歷史上從未享有的、最具普遍性的文化自由傾向。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這種逐漸明朗的自由傾向,要求所謂的電視文化不再曲高和寡。時至今日,電視作品更需要從陽春白雪的自我欣賞,轉變成通俗有趣的與用戶同源,即電視節目編創人員要改變思路、主動出擊,想用戶所想,真正從受眾角度出發設計節目。因為時下的狀態是,觀眾已經順利地從大屏跨越到小屏,而電視節目如果仍然無法帶來更新鮮的感官體驗,將會被徹底拋棄。
從2011年開始,真人秀節目逐漸登場,為日后慘烈的“屏幕保衛戰”帶來強有力的后備支援。在《我是歌手》之前的某些真人秀節目,由于收視率的主導體系和制播分離的負面影響,開始出現媚俗化傾向。剪接痕跡重、劇本化現象明顯等負面呈現令觀眾詬病,在利益的追求下,少數節目更是開始畸形發展。久而久之,電視節目無法承擔有效的大眾傳播與輿論引導功能。但電視節目創作與時代觀念緊密聯系的特性,要求它需要時刻了解變化中的觀眾審美需求。這既是頻道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的需要,也是節目本身自我提升的需要。2013年,歌唱類競技真人秀節目《我是歌手》開播,隨后憑借精良的制作異軍突起,深耕受眾,創造出破4的收視記錄。以它為代表的海外版權電視節目,從引進到借鑒再到原創,走出了一條頑強生長的搶灘之路。
電視節目的推陳出新,要求制作者擁有逆向思維,打破定式的桎梏。2013年前,中國的電視熒屏上還從未出現過已成名歌手之間的對決比拼,觀眾習慣了素人選秀唱歌、歌手來點評的形式。《我是歌手》播出后,觀眾發現原來歌手之間的競賽如此有味道。
調查表明,觀眾對那些能夠參與其中的節目更有持續觀看的興趣。而大眾極度渴求的權利——主動權,重新被運用到環節設計中,也提升了節目的精彩程度。在《我是歌手》中,當觀眾能夠成為主角決定歌手去留的時候,主人翁意識的能動性才被真正激發出來,這是設置五百名大眾聽審團的優勢所在。同樣,千千萬萬的觀眾也能通過實時的微信投票和微博互動,預測本周將要淘汰的歌手。這樣,電視傳播本身就形成了一個一個鮮明的傳播共性——努力追求與觀眾的情感交流,將觀眾引入到電視節目中去,使其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直接參與感。各年齡層、各受眾群的均衡輻射,保證了全民音樂互動的覆蓋度,讓《我是歌手》在傳播上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電視藝術,相較于其他藝術門類,對人類以往的時空觀給予了突破性的開拓和變革。這不僅有力地強化了它自身的美學創造機制,而且使它比以前的各種藝術形式具有更大的藝術負載能力、美學涵養和藝術變量。《我是歌手》通過音樂這一載體,融會貫通藝術形式與個人情感,從而潛移默化地上升到國家情懷,觀眾融入其中的同時,對節目所傳達出來的尊重、堅持和藝術美感有更深刻的體會。例如在《我是歌手》第四季競演中,節目大篇幅拍攝了歌手張信哲的音樂公益之路及其“甘蔗音樂計劃”,張信哲還回到臺灣親自看望并邀請曾支教學校的學生共同演繹歌曲,甚至將節目酬勞拿來建山區音樂教室。這促使《我是歌手》傳遞出省級衛視應有的胸襟與責任,讓真善美的靈魂感動千家萬戶,從而達到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合二為一。不可否認的是,當這些元素融入電視節目中后,也就變成了電視藝術中有機的一部分。擺脫灌輸與說教,真正實現形象思維服務于內容,也就能更生動地表達思想觀點。
目前,我們社會正處在新舊文明交替的歷史交叉點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不斷碰撞,迸發出不同以往的多元沖擊。如何在新時代的電視節目利用綜合藝術中表達好、引導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我是歌手》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它把真人秀中的“真”放大,向歷史、文化的深層開掘,表現藝術多樣性,關注價值取向,繼而引導觀眾心理走向。同時,有節奏地配合“秀”的表現,真實刻畫并展現了歌手在自我微觀音樂世界中的內心成長,以及外部宏觀音樂世界傳統不朽、現代不俗的勃勃生機。在《我是歌手》的競演中,很多歌手通過音樂傳遞感情,弘揚正能量。第二季歌手韓磊、韋唯老歌新唱,《嫂子頌》結合R&B與和聲,《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傳遞出一代人的感動與記憶。第三季歌手韓紅帶來有關地震情愫的《天亮了》、紀念周恩來總理《你是這樣的人》等歌曲。第四季HAYA樂團,集民族與現代唱腔于一身,成功傳播出游牧兒女草原天籟般的細膩與豪放。配合現場先進的技術條件、超高質量的樂隊演奏等,傳統音樂、民族音樂被完美地呈現出來。編創人員能通過節目有效地引導受眾,提升節目的價值,不僅對青年人的成長有利,對于電視文化的長期發展也是一劑良藥。
不同于傳統反復展示的藝術,電視藝術是一種線性傳播流程。但真人秀節目往往打破時空概念,并憑借聲畫對位的銜接完成故事講述,這就是電視畫面的流動感。正是由于電視的這種流動性,所以在構成電視畫面時并不要求每個畫面都完整、勻稱,而往往以局部表現整體,用不完整的畫面表現完整的事物,給觀眾留下想象和再創造的余地?!段沂歉枋帧返谝患?,節目保持了和慣常一樣的線性敘事,按照歌手介紹、舞臺搭建、彩排演唱、公布排名的順序組織節目進程。但從第三季開始,節目有意地將原本排在后面的公布環節提至開場,甚至將部分排名直接公布。這種手法在淘汰場次的使用尤其奏效,倒敘的使用更能吸引觀眾的收看興趣。用一個小懸念的公開換取一個更大懸念的期待,是不可多得的創新手法。還有重要的一點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節目頻繁使用插敘形式講述故事。在歌手登場演唱前插入紀錄片形式的簡介,配合歌手本人的幕后追溯,共同營造氛圍,提升歌曲內涵,使音樂不光在聽覺上悅耳,也擁有了幾分震撼人心的厚重感。
每到年底,《我是歌手》塵囂重啟,伴隨著網絡上對于參賽歌手的探討與爭論,節目拉開了又一季的序幕。四年制作節目的經驗累積,這檔歌唱類競技真人秀通過電視這一傳播媒介,憑借過人的戲劇設定、聲音雕琢和畫面表現,讓電視媒體面對融合的革命浪潮,發揮出強勢的傳播特性,占領一席之地。同時,通過網絡的二次傳播,節目為用戶匹配多種形式的內容推薦,更加有效地觸發了用戶的消費行為,由此打通內容&用戶&廣告與品牌之間的壁壘。由節目內容衍生出的話題不僅促進了觀眾及用戶之間的廣泛連接與互動,更讓節目在裂變式的鏈接路徑中實現了影響力的倍增。
以《我是歌手》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的觸媒傳播,使電視藝術從經營單一渠道到開始構建媒介融合生態圈,從而自我顛覆地建立起了全產業鏈的生態系統。這種營銷傳播手段,讓電視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現代觀眾審美心理上,找到了轉型與變革的出口,也讓電視在“互聯網+”的風口上,盡管經歷風云變幻,但依然繼續傳播生產、互動前行。電視人手中的底牌,是他們體制內多年來所磨練出的內容制作的手藝,無論是電視綜藝,還是網絡綜藝,“內容為王”是永遠不變的道理。
1.修海林.電視綜藝節目的文化屬性[J].粵海風,1998(06).
2.高鑫.電視藝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韓文靜.視聽盛宴下的文化缺失——談“真人秀“節目的文化意義[J].現代視聽,2013(10).
4.李杰.電視學導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
5.曾華:從獨播到獨特——芒果TV新媒體進化論[EB/ OL].[2015-06-10].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610/ c14677-2734179.html
6.蔡騏.媒介融合時代的電視媒體轉型之路——以湖南廣電的新媒體轉型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11).
7.羅嶼.網絡綜藝大時代,老電視人如何搞定新網民?[J].新周刊,2016(11).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2014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