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婕婷 黃劍敏
廣場音樂會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技巧
□李婕婷 黃劍敏
廣場音樂會主持人應在選擇語體、設計語用策略、加強音樂素養幾方面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技巧,發揮好主持人在演出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以積極有效的互動交流方式來向觀眾普及音樂藝術知識,引領觀眾感受音樂藝術美感,欣賞音樂藝術魅力。
廣場音樂會;音樂會主持;語體;語用策略;音樂素養
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文化藝術領域精神享受的需求不斷增強。音樂會這一傳統的高雅藝術形式已逐漸突破空間有限的音樂廳,走向廣闊開放的民間廣場。廣場音樂會越來越受到群眾的歡迎和喜愛,在我國的都市與城鎮蓬勃發展起來,廣場音樂會的主持人也隨之頗受關注。
主持人主要是靠有聲語言來傳達信息、表達思想、與觀眾進行交流的,所以,采取什么樣的語言表達方法,運用什么樣的語言表達技巧,不僅體現了主持人個人的性格魅力、風格特征,也影響著整場演出中表演者、演出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交流效果。出色的主持語言,會使節目更添亮彩;巧妙的表達技巧,能令演出增加許多趣味。所以,廣場音樂會的主持人應有意識地運用好“語言”這一重要工具,發揮出主持人的媒介作用,構筑起音樂與觀眾之間的虹橋,連接起音樂藝術家與群眾之間的紅線。
語言學家認為,“語體是適應不同交際功能、不同題旨情境需要而形成的運用語言特點的體系,”一般分為日常會話語體、公文事務語體、學術科技語體、文藝審美語體和報刊媒介語體,表達者應根據不同的說話場合和說話目的使用合適的語體。
(一)生動交流的大眾化口語
日常會話語體中的人際交際形式是完整的雙向互動式的,是面對面的交流,即時性強,語體生動,交際效果好。廣場音樂會主持人交流的對象是具有廣泛、多元、大眾化特點的觀眾,所以,主持人采用日常會話的口語表達方式,能給觀眾真實、親切、自然的心理感受。
比如,在對音樂作品的創作和形成過程進行介紹的主持詞中,常出現“繼而”“即是”“例如”這樣的書面語體詞匯,有些主持人不假思索地照念不誤,這樣雖然沒錯,但在主持廣場音樂會的交流語境中,卻是不適合的。這種書面語體中的常用詞匯在日常的人際交流中幾乎不會出現,不符合觀眾的聽覺接受規律,聽起來很生硬。如果把它們分別改為“然后”“也就是”“比如說”,就實現了口語化、通俗化、大眾化,讓觀眾覺得主持人是在和自己“說話”,具有生動的生活感。
(二)點睛音樂表演的審美化精粹口語
文藝審美語體通過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講究語言表達的生動形象,注重語句的藝術化,使用的句式和辭格靈活多樣,具有整齊、優美、簡潔的藝術效果,它是主持人“口才”中的“文才”。廣場音樂會主持人的主持內容是能帶給人們優美藝術享受的音樂,所以,運用口語化的文藝審美語體可使得音樂表演的亮點更加突出,起到畫龍點睛的精彩效果。
例如,在2010年宋祖英上海體育場大型廣場音樂會開場白中,說到樂隊的核心和靈魂人物——指揮時,主持人楊瀾沒有按照慣例簡單直呼“指揮”某某,而是鄭重而熱烈地介紹“執棒指揮,著名指揮家余隆先生!”在“指揮”前加“執棒”一詞,指揮家手持指揮棒引領樂隊和諧演奏的昂揚樣態躍然而出,演奏還未開始,但已令人充滿期待。
此外,像“三十多年過去了,馬玉濤老師音色依舊,表演依舊,‘濤聲依舊’,咱們掌聲依舊,”以及“可以說他的演奏已經進入到了一個自由王國,已臻化境!”等運用排比、移用、雙關、比喻等多種辭格的主持詞,都使主持人的口語表達更加生動形象,富有吸引力。
(三)釋義音樂常識的通俗口語
廣場音樂會摒棄了音樂廳拘謹的形式,使得廣大的普通群眾也能近距離地感受到音樂的藝術魅力,但是,觀眾缺少相關音樂知識背景,會影響對音樂會的欣賞效果。為更好地平衡演出內容與觀眾欣賞之間的關系,主持人應盡量對專業性較強的音樂術語等內容進行通俗的轉化。例如,可以介紹《格里高利圣詠》為“西方單聲圣歌”,但如果說它是“單聲部、無伴奏的羅馬天主教宗教音樂”,理解其意思的觀眾肯定會更多,傳播效果會更好。
廣場音樂會非音樂廳的演出方式和大眾自愿參與的觀賞方式,使得欣賞音樂成為一種通俗、平易的娛樂活動,主持人應適應現場的歡樂氣氛,圍繞音樂主題,采取一定的語言表達策略,努力營造親切輕松、和諧融洽的演出氛圍。
(一)激發共鳴的“移情”互動
“移情”,是心理學所指的“能夠設身處地地感受和理解對方的心情,并能夠把自己內心的情感移入到對方和對方一起感受”。音樂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能夠自由抒發情感,廣場音樂會的主持過程就是傳受雙方以音樂為契機不斷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為實現良好的交流效果,廣場音樂會的主持人既不能是機械、呆板的報幕員,也不宜把自己包裝成無所不知、表現自我、炫耀本領的藝術“達人”,他應該督促自己積極調動情感的力量,使觀眾受到相應的感染,激發觀眾內心的共鳴點,使雙方的思維“同頻共振”。
在某大學的夏夜廣場音樂會進行到一半時,主持人在換場間隙走上舞臺,向現場觀眾大聲問道:“你們喜歡音樂嗎?”觀眾熱情回答:“喜歡!”接下來,主持人繼續提問:“大家想過沒有,沒有音樂的世界是什么樣子?”這個問題讓廣場上的熱鬧出現了瞬時的低潮,觀眾們都下意識地有所思考,但隨即有零星的回應,主持人趁機渲染引導道:“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接觸音樂、聆聽音樂。風聲、雨聲是和諧漸進的交響樂;城市的喧囂是燥熱的搖滾樂;鄉村蚊蟲蟻蛙的鳴叫是多聲部大合唱……沒有音樂,整個世界都將靜止,沒有音樂,我不敢想象,拿什么來釋放我們的激情!”受到主持人激情釋放的強烈感染,觀眾們內心涌起了對音樂、對生活、對藝術的發現和熱愛之情,音樂藝術的魅力在雙方的移情共鳴中自然生發,深入人心,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推動演出氣氛的進一步高漲。
(二)活躍現場的即興表達
廣場音樂會的主持現場感強,變動性大,傳播過程中可能出現一些不可預知的突發情況,使主持人面對種種問題的挑戰。主持人應隨時注意“眼觀四方”“耳聽八路”,根據實際情況,用機智得體的即興口語表達來圓場補臺、調動觀眾情緒、活躍現場氣氛、深化演出主題。
例如,在中央電視臺組織的“心連心”藝術團到江西革命老區遂川的慰問演出中,當關牧村演唱《多情的土地》這首歌時,天空烏云密布,落下陣陣雨點。歌聲一停,主持人趙忠祥快步走到臺前,對鄉親們說:“關牧村的動情歌聲,把她自己的眼睛唱濕潤了,也把老區人民的眼睛唱濕潤了,連老天爺的眼睛也給唱濕潤了!鄉親們!我們演員都商量好了,如果雨下大了,只要大家不走,我們演員就決不會走!”趙忠祥飽含深情的真摯話語,不但巧妙地化解了天氣情況變化帶給演出的不利影響,而且借景抒情,突出和深化了演出的目的與主旨。
(三)設計巧妙的主持內容
廣場音樂會主持人的注意力不僅要專注于“說什么”,還應時刻琢磨該“怎樣說”,對既定的主持內容進行巧妙設計,契合廣場音樂會大眾化、通俗化的平民娛樂氛圍,從而提升語言表達的效果。
以2010年宋祖英上海體育場大型廣場音樂會主持為例,在宋祖英演唱《蝶戀花·答李淑一》之前,主持人楊瀾和曹可凡設計了這樣一段對話。
楊:今天既然是給我們上海的觀眾舉辦這場音樂會,宋祖英自己給自己找了個挑戰。
曹:什么挑戰呢?
楊:她要給大家來演唱《蝶戀花·答李淑一》。
曹:哎呦,這可不太好唱。上海的觀眾都知道,這首歌是根據評彈的曲調譜寫而成,而且要求我們的演唱者呢要用蘇州方言來演唱。宋祖英是湘西妹子、湖南姑娘,要用蘇州話來演唱并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
楊:但是啊,你別這么說,我覺得祖英要是唱這首作品啊,她有一個別人難比的優勢。
曹:為什么呢?
楊:因為這首作品的詞作者跟她都是湖南人!
曹:這我怎么沒想到呢!
楊:(面向觀眾,笑)是不是啊?
曹:(面向觀眾,笑)對不對?來,大家掌聲熱烈一些!
楊:好,請欣賞這曲《蝶戀花·答李淑一》。
這段主持詞中,兩人用活潑自然的對話既交待了《蝶戀花·答李淑一》作品演唱的藝術特點,又突出了演唱者歌唱的專業難度,開頭造成懸念,結尾又用了相聲藝術中抖包袱的技巧,一語雙關地點明了詞作者正是毛澤東同志,暗示了作品內容本身不一般的藝術價值。主持人語言風趣幽默,內涵豐富,互動效果好,表現了兩人駕馭語言材料和設計主持內容的高超技巧。
廣場音樂會主持人作為音樂類節目主持人,自身的音樂修養是必不可少的。豐富的音樂知識、獨到的音樂見解和對充沛藝術感受的傳達能力,是主持人語言表達內容的重要來源和基礎。
首先,主持人要掌握豐富的音樂知識,要非常了解演出內容,這是在音樂會上與觀眾互動交流的前提和基礎。主持人應知曉基本的樂理知識、樂器的性能及表現對象,從音樂的旋律、節奏、風格、來源等多方面,全方位地為觀眾介紹。
其次,音樂會的主持人應在掌握音樂知識的基礎上,能讀懂和運用音樂語言,以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觀察力來闡釋音樂的魅力。主持人對音樂藝術的深刻認識和對音樂藝術的獨特見解,可能會成為與觀眾間最佳的情感交流點。
再次,“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著心情,”音樂是最能夠直接和強烈地進行抒情的藝術形式,但同時,音樂作品透露的情感內涵也最有多義性和模糊性,對音樂的欣賞最講究頓悟和心靈的滲透。所以,音樂會主持人應特別注意音樂藝術的抒情功能,將自己的藝術感受真摯生動地傳達給廣大觀眾,引領其展開審美的想象,得到美的享受。
總之,“語言是思維的衣裳”,語言表達技巧是外在的形式,內心的深刻思想和來自多方面的豐厚語言素養是語言表達的核心內容。廣場音樂會主持人面對著廣泛的觀眾群體和特殊的音樂藝術傳播內容,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知識積累和素質能力,使語言表達既有著靈活多樣的外部技巧,又有著飽滿充實的豐富內容,才會在臺上表現得游刃有余,使自己受到更多觀眾的喜愛。
1.吳郁.主持人的語言藝術[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
2.于根元.播音主持語言研究十篇[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魏南江.節目主持藝術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4.黎陽.后現代主義和廣場音樂會現象[J].音樂天地, 2005(9).
5.張曉麗,樊蓉.論廣播音樂節目主持人與聽眾之間的互動交流[J].采寫編,2006(4).
6.任小娣.試論廣播音樂節目主持人的音樂修養、語言風格及語言運用[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
(李婕婷:宜春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江西師范大學文藝學專業2015級博士生;黃劍敏:宜春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