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艾美華
多元與融合:新疆當代多民族文學傳播方式
□張瑞 艾美華
民族文學的傳播,是國家文化傳承的一項重大工程,在日常的文化交流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新疆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民族文學的發展和傳播都是十分繁盛的。本文細化了新疆當代各民族文學傳播的方式,把它按照傳播媒介從遠到近的發展歷程進行劃分,試圖分析民族文學的傳播過程。
新疆;民族文學;傳播方式;傳播過程
新疆當代民族文學傳播,通常是指日常的跨文化交流,涉及到日常社會生活的經驗,一般指在同一國家地區內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摩擦、碰撞,也可指全球范圍內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摩擦和沖突。
新疆當代民族文學傳播的類型,從傳播學所涉及的角度來進行考察,根據媒介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脈絡進行劃分,按照從遠到近的歷史順序包括口語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等方式。
(一)以口語傳播為媒介的口頭彈唱和口述流傳
口語傳播作為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傳播方式,是人類傳播活動的第一個發展階段,直到今天仍然是人類最常用的傳播手段。在新疆當代民族文學傳播中,口頭彈唱與口述流傳是以口語傳播為手段的傳播方式,并且在經年累月的傳唱中,被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們所了解。
1.口頭彈唱對民族文學的傳承作用
哈薩克族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間文學極其豐富,尤其是口頭文學。多年來,從大大小小各種場合的阿肯彈唱會上走出來許多著名的彈唱者,通常把這些專門收集、加工、傳唱文學作品的民間藝人稱為哈薩克草原上的阿肯們。新疆哈薩克草原的口頭彈唱主要有三種形式。首先是阿肯們演唱敘事長詩,每次所演唱的內容并不相同,即使是演唱同一首長詩,內容也有所區別。其次是即興吟詩的方式,這是阿肯創作才華的直接體現,一般都是當眾表演,出口成章。最后是對唱的方式,也叫彈唱,包括蘇熱對唱和吐熱對唱、群眾性彈唱、阿肯彈唱。
口頭彈唱作為民族文學最直接、最悠久的傳播方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流傳至今,卻仍然經久不衰,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在如今的新媒體時代更應該借助視頻、音頻、網絡傳播等方式使其一直保留下去。
2.口述流傳對民族文學的發展作用
在過去勞動人民還不會使用文字的漫長歷史時期,他們都是用口頭語言去組織和傳播自己的想法的。即使是在掌握了文字的當今社會,不少場合還是會用口頭語言來傳頌一些文學形式。許多被人們世代相傳的古老神話,傳述了歷史知識,也培養了民族團結的感情,可見這種群眾集體傳承的文化是有著不可低估的生命力的。口述流傳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最普遍的方式,雖然具有轉瞬即逝、不宜保存的缺點,但在信息技術高速發達的今天,要想保存和流傳也并非難事,但卻需要各個民族團結起來,共同為民族文學的代代相傳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以文字傳播為媒介的文學翻譯和雙語創作方式
文字傳播作為人類傳播史上的第二座重大里程碑,使人類徹底擺脫了語言時代的動物狀態,進入了一個更高的文明發展階段。在新疆當代民族文學傳播中,文學翻譯和雙語創作是以文字為主要手段的傳播方式,在不同民族的文學傳播中起到了克服語言障礙的重要作用。
1.文學翻譯在民族文學傳播中必不可少
民族文學翻譯的目的。在全球化成為世界潮流的今天,文化身份在文學翻譯的過程中應該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以使其他民族的讀者能夠欣賞這些獨特的民俗風情和文化現象。而新疆民族文學翻譯的目的在于讓世界了解新疆,讓新疆走向世界。
民族文學翻譯具有不可替換性。在民族文學翻譯的過程中,既要保持民俗特色又要有效傳輸。在新疆民族文學作品的翻譯上,要避免其他的民俗替換新疆民俗,造成文化身份模糊的后果。因此,對新疆本土民族文學的翻譯是其他民俗文化所不可替代的。
文學翻譯作為文學傳播的一種載體,是通過文字的手段來表現的,運用翻譯的方式把各民族的文學以一種通用的語言翻譯出來,無疑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傳播方式,不僅可以在今后的媒介變革中一直保存下來,還可以用不同媒介表現出來。
2.雙語創作在民族文學傳播中日益繁榮
雙語現象是一個民族或一個民族中的部分人除操用本民族語外,還兼用鄰近一種或數種民族的語言。新疆作為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又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是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地,因此雙語創作現象一直存在。
葉兒克西·胡爾曼別克是新疆運用雙語創作、具有雙語思維的優秀哈薩克族女作家。她筆下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又被她以正宗的漢語呈現出來,保留了作者原汁原味的思想情感和創作意圖。
雙語創作作為民族文學傳播的一種獨特方式,是民族作家對于民族文字的獨特展現,它能夠將文學作品通過同一個作家以不同語言傳播開來,體現了新疆文學創作的傳播方式正日趨多樣化。
(三)以印刷傳播為媒介的出書和刊載方式
印刷術的發明標志著人類掌握了復制文字信息的技術原理,有了對信息批量生產的觀念。在新疆當代民族文學傳播中,著書立說和出版發行以印刷為手段進行民族文學的傳播,在今天數字印刷術已經十分發達的時代,傳播效果更佳,傳播距離更遠,傳播范圍更廣。
1.出版圖書增加民族文學知名度
圖書一直以來都是發表作品的重要載體,作家進行文學創作后會把作品交給出版社進行發行。如張承志的《金牧場》出版至今,有多個版本由多個出版社發行,后被人民文學出版社收錄到《中國當代名家長篇小說代表作》中,作為重點推薦作品之一,隨本書的發行而傳播。因此,文學作品的傳播離不開紙質版圖書的出版發行。
2.期刊連載擴大民族文學熱度
報刊是文學作品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報紙輕便簡潔,發行量高,文學作品發表到期刊雜志上有利于其更大范圍地傳播。作為系列作品在期刊上連載時,覆蓋面和傳播率則更為廣泛。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模式使人們更愿意看一些短而精的期刊,連載的方式能激發讀者獵奇的心理,傳播效果會更勝一籌。
3.報紙副刊豐富民族文學形式
副刊最初是為了延伸報紙的知識性和娛樂性,如今,它不僅是報紙上新聞版的一種補充,更是整張報紙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逐漸形成專刊化。民族文學作為一種增加文化素養的必備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報紙副刊上出現會使習慣了正式嚴肅的報紙版面的讀者眼前一亮,增加閱讀興趣。
(四)以電子傳播為媒介的音像出版方式
電子傳播時代的到來是以大眾傳播的繁榮為標志的,它們不僅能以最便捷的方式、最快的速度把信息傳遞出去,而且傳播范圍可以遍布全球。在新疆當代民族文學傳播中,以廣播、電視、網絡為手段的傳播方式,必將帶來全新、令人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
1.廣播延伸了民族文學的聽覺傳播形式
隨著社會發展步伐的加速,廣播應運而生。廣播有很多主題,談及文學作品的廣播是將文學作品作為廣播稿進行傳播。將少數民族的文學作品通過雙語廣播呈現出來,可使其在原來的基礎上更加聲情并茂,獲得更多聽眾,實現廣泛傳播。
2.電視拓展了民族文學的視覺傳播形式
近年來,很多優秀的文化作品被翻拍成電視劇或者被某節目制作播放,把文學作品帶進電視群眾的視線。比如白練的電影文學劇本《野馬渡》被拍成電影,在群眾間傳播,使得觀眾在觀看影視劇的同時也了解了民族文化,甚至還去關注文學作品,一舉兩得。
3.網絡開創了民族文學的綜合傳播形式
互聯網的普及標志著新的電子信息技術開始推動一場新的傳播革命,從此電子排版、電腦編輯、網絡傳輸等新的技術應用于傳播中,民族文學開始以電子書的形式在網絡上更新和轉載,不僅大大提高了民族文學的傳播效率,還能以“云端”儲存的方式被永久保存下來。
新疆當代民族文學跨族際傳播在新媒體時代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只有把各個民族的優秀作家作品搜集整理,進行交流融合,才能生發出新的火花,使后代共同傳承;只有積極利用多種傳播方式對其進行發掘和傳播,才能得以發揚光大,受到更多人的關注。無論是以哪種媒介作為劃分,這些傳播方式都既是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凝聚的粘合劑,又是其融入全國、走向世界的載體。
1.張雪艷.民族志視野與轉型期漢族作家跨族文學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37(05).
2.楊建軍,陳芬.論新世紀少數民族文學[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5).
3.羅四鸰.當代少數民族作家的身份建構與小說創作[D].復旦大學,2011.
(張瑞: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新聞學專業2015級碩士研究生;艾美華: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疆當代各民族文學跨族際傳播研究”的成果,項目基金編號:15BZW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