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行知觀視閾下網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多元路徑
□楊梅
本文聚焦于媒介融合傳播環境,以中國傳統行知觀中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為研究視角,探析網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新訴求,解讀行知觀中的辯證關系,借鑒“密蘇里模式”,尋求當下網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路徑及實施的配套保障要求。
行知觀;媒介融合;網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媒介實踐
在信息社會,傳播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突破了傳統傳播媒介之間的壁壘與邊界,多種傳播媒介共存共生并且相互融合。借助于互聯網技術而衍生的新媒介形態發展迅速,新聞從業人員要應勢而動,并接受全新的挑戰。作為向網絡媒體新聞傳播領域輸送人才的高校,也應審視如何提高網絡新聞傳播教育的應用性和有效性,在行知觀的視閾下探索網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途徑和要求。
媒介融合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媒體在接收與發布新聞時,手段和方法多樣,信息傳播可采用多媒體方式,在新的終端介質上實現聽讀看寫說播錄等手段的自由選擇和組合,給受眾提供更多的信息接受方式,新聞傳播體現出更加自由、人性化和方便快捷等特點。
與媒介融合相對應的新聞傳播變化體現在多個方面。依托新媒體技術平臺的支撐,公民新聞已展露鋒芒,傳統媒體的信源結構和傳播主體發生變化,報道方式從以往的專業記者獨立報道向專業記者與公民記者兩者相結合的報道形態轉變。公民新聞延伸了專業媒體的觸角,挑戰了專業媒體的“把關人”地位。新聞媒體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表現為基于多媒體平臺的媒介之間的合作模式,團隊跨媒介整合重組新聞傳播資源。
值得重視的是,隨著信息傳播手段和方法的不斷改變,對新聞傳播內容信息獲取、鑒賞及整合加工編輯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針對不同的受眾,如何對內容精準定位,對新聞呈現方式進行適當選擇,對傳播流程進行有效控制與管理,成為所有新聞媒介經營實踐面臨的新問題。同時,當下的新媒體行業崗位上簇擁著各種學科背景和從業經驗的大學生。以網絡新聞傳播作為人才培養方向的院校,理應及時敏銳嗅到傳媒業界出現的這些變化,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框架體系,開展緊跟時代需求的知識講授和技能培養相結合的教學實踐。
中國傳統哲學中凝聚著先賢對知與行之間(即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做出的精辟見解。或認為行先于知,由行致知,肯定行是知的基礎,如孔子的“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或強調知對行的指導,如荀子的“知明”則“行無過矣”。或看到行對檢驗知的重要作用,如孔子的“聽其言觀其行”。或認識到知行并舉、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如朱熹的“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上世紀40年代中國教育家陶行知發揚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育,做學合為一”的教育理論體系,拓展了教育施行的空間。現代科學哲學也指明人總是以自己的歷史文化為背景進行觀察的,因為人們總是以原有知識為背景,借助已有的概念和邏輯框架,在理性認識的參與和指導下獲得感性認知。
作為西方新聞人才培養重要基地的美國密蘇里新聞
學院,一直推行著備受業界和學界推崇的人才培養模式——“密蘇里模式”。其教育理念尤其注重實踐,和我國傳統行知觀中重視行的觀念不謀而合。該學院自辦商業報紙、電臺、電視臺和網絡應用,新聞傳播課堂和傳媒編輯部整合在一起,將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與行業實踐知識有機融合。模式的核心理念即“新聞實踐是培養新聞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徑”,透露出實用主義和職業教育取向,對當下我國網絡新聞傳播應用型人才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啟迪。
相比其他文科專業來說,網絡新聞傳播人才素養在知與行的關系結合度上要求較高。行先于知,即要求在進行網絡新聞傳播人才系統教育時,把握學生對網絡新聞傳播媒介環境的關注度和熟知度情況,了解業界網絡傳播動態,才能使學生有效地在課堂上獲得專業的感性認知。同時,知對行具有指導作用,專業理論知識的沉淀與思考能夠讓學生對紛繁復雜的傳媒現實具備批判認知的能力。而關于行對知進行檢驗的重要性方面,在網絡新聞傳播領域則更為明顯。在新的網絡傳播環境下,原有的傳播理論框架受到挑戰,傳播業務隨之變革,要求學生具備從當下傳媒業態規則出發,思索并質疑既有的傳播理論的思維能力。因此,網絡新聞傳播人才素養在知與行的關系上,必須相促互進,方能應對迭代更新的新媒體傳播環境。
(一)關注業界動態,在媒介活動參與中鍛煉后臺思維
借助現代科技平臺發展的網絡新聞傳播業界變動頻繁,學科專業的知識淘汰率也在加速,網絡新聞傳播課堂應將業界的前沿動態及時共振反饋,思考并把握業界的發展趨勢。當下的網絡新聞傳播環境,受眾的參與門檻較低,給網絡新聞傳播專業學子帶來了更多的專業參與及鍛煉的機會。應將學生直接推向各種網絡互動空間,獲得實踐體驗,并鼓勵他們積極與社會各網絡新聞媒體平臺進行頻繁互動,訓練新聞敏感及信息采集加工的能力,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媒介后臺思維,從積極的受眾角色開始,逐漸轉變為具有媒介后臺意識的執行者。
(二)接軌業界實踐,課程任務與網絡運營發布一體化
專業實踐能力的強化不能以弱化課堂理論教學為代價,理論知識的儲備能夠有效地對紛繁復雜的業界現象進行案例式評析解剖。可以將學生的課程作業發布到網絡平臺中,或與網絡媒體運營實踐直接結合。借助校企共建合作項目,高校與網絡傳媒開展長期合作,學生采取遠程輪流值班形式,將課程任務轉換成媒體編輯實踐,工作內容即為媒體工作流程的一部分,做到能從指定渠道搜集信息并按規范要求發布信息。考核評價方面,把信息的傳播影響力等要素作為評定課程任務完成效果的量化指標。
(三)制作媒介產品,在仿真性模擬實踐中檢驗媒介技能
在媒體融合的環境下,對網絡新聞傳播人才的媒介技能要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越來越多的媒體要求應聘者具有實際操作經驗和實戰經歷。因此,高校除了借助社會媒體實施實習實踐之外,在校內搭建系統有效的媒介產品生產制作平臺是更加穩妥的解決之策,如設計對應紙媒、電臺、電視臺及網媒四種介質的媒介產品,使學生參與到新聞實踐中,適應媒介融合的要求,按媒介偏好有選擇地進行一專多能的專業訓練,從而勝任全能的“背包型”記者編輯崗位。
行知理論中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更多的是從意識形態角度出發,對重塑網絡新聞人才培養模式予以指導和借鑒,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需要具備切實可行的配套措施,方能保障人才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
(一)打造跨學科、實踐型師資團隊
教育家陶行知在其行知教育理念中強調了在學生專業知識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擔負起專業指導的職責作用。因此,網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新訴求的基礎前提就是相關師資團隊的配套。針對當下的媒介應用發展,理想的教學師資團隊應該是涉及新聞傳播、數字技術及視覺藝術等學科領域背景的人才組合。此外,教師要與業界有更多交流,成為新媒體實踐的參與者,參與到媒體業界的策劃、采編一線,做到與數字傳播技術的應用相結合。
(二)構建系統的網絡新聞傳播實踐教學體系
在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目標要求下,可以從課程實踐教學、實驗教學及社會實習實踐等方面,增加學生在模擬實踐、綜合實驗及媒體實踐過程中的感性認知,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此外,還可以利用高校內部優勢,在專業教師指導下,以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為驅動,促使不同專業學生合作組成團隊完成項目任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走出專業限制,提升專業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健全網絡新聞傳播實踐教學管理與評價機制
相對來說,教學管理部門在對“非教學途徑”管理上要比“教學途徑”管理棘手得多。網絡新聞傳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常以“非教學途徑”為手段,多方借力。因此,應摒棄慣常使用的專業教師主觀性較強的單一化評價做法,合理制定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細化各級指標內涵及合理權重,采用學生評價、指導教師評價和業內專家評價的三位一體的評價運行機制。
1.彭蘭.網絡傳播概論(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1.
2.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J].今傳媒,2009(1).
3.劉紹芹,馮恩大.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專業教育[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6).
4.董廣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思考[J].新聞戰線,2009(4).
(作者系合肥學院講師)
本文為“行知觀視角下網絡傳播人才培養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0jyyb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