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軍
(江蘇省如皋市第二中學 226500)
“讓學”是指教師讓出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給與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學習潛能的機會,使學生親歷學習過程,讓學習行為真正發生.“讓學”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讓”,即學生在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啟發、誘導下,自主、創造性地學習,從而喚醒主動發展意識,釋放內在學習潛能,體會學習的樂趣.而學則注重學生學習行為的真正發生,將關注點集中在了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學生自主創造性地學習是否得到發揮上,以幫助學生形成知識主動構建意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優化學習情境,誘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堅持問題引學,啟發學生深入思考;組織合作交流,激發每位學生學習自主性;開展實驗活動,為學生創設鞏固舊知,吸納新知的條件,從而有效地改善學生被動學習狀況,實現優質高效教學.
促使學生產生學習欲望是“讓學”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為切入點,尋求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契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思想方法和規律.這就需要教師捕捉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的結合點,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背景素材誘發探究欲,將探究思考學習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徜徉在自主構建知識的行為過程中,親自體驗學習的發生、發展與形成過程,從中掌握學習方法.
如在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DNA分子結構特點,掌握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制作,教師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樓梯,引導學生理解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這樣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一個具體形象的概念,從而理解抽象的結構模型.那么如何構建起形似樓梯的雙螺旋結構模型呢?這就需要學生對已經學過的脫氧核苷酸結構(DNA的單位)進行回顧,并在回顧的過程中,能獨自鏈接脫氧核苷酸模型的各個部分,并準確說出每一個部分的名稱.教師引導學生拼接DNA長鏈,讓學生親身經歷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過程,拼接的過程中會涉及到拼接幾條鏈?每條鏈的方向?內外側如何拼接?等問題,學生獨立探究,最終,拼接出DNA的立體模型.有效生活背景的切入,教師讓出時間與空間,學生親歷探究,高效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讓學”與教師的引領不可分割,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紐帶,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在學習中重新發現諸多新的問題,而這些新問題又會成為學生繼續探究學習的關鍵.因此,教師可在新舊知識關聯點、學習重難點、理論與實際結合點等方面提出問題,讓學生產生認知思維碰撞,誘發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
如在教授“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時,為了讓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類型和特點,明確區分主動運輸與被動運輸的異同點,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教師演示向清水中滴一滴藍墨水的實驗誘發學生探究興趣,并提出:“哪些分子能夠通過脂雙層?哪些分子不能通過?如何解釋葡萄糖不能通過沒有蛋白質的脂雙層,但是小腸上皮細胞卻能大量吸收葡萄糖?觀察物質跨膜運輸圖,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等問題,學生圍繞這些問題探尋答案.部分學生為了更好地掌握學習知識,借助表格的形式針對主動運輸、自由擴散、協助擴散等運輸形式進行特點的歸納,在歸納中,還將各種類型的案例羅列進去,構建了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的有效對應.有效問題的設置,學生自由發揮,不僅掌握了預期的教學目標,而且還習得了學習方法.
“讓學”力求學生學習行為的真正發生,這就需要學生真正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得學生的心理和智能都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讓每位學生都能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中,教師可開展小組合作交流,圍繞探究的問題,促使學生在彼此思想碰撞中獲得鍛煉與提升.
如,在 “細胞的分化”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細胞分化、細胞全能性的意義,教師設置如下問題:“思考一下,假如沒有細胞分化,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不同的細胞具有相同的遺傳物質,為什么會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分化的細胞具有全能性,為何動物只有細胞核具有全能性?”,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探究,探究中,各小組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能夠解決的問題進行交流,增強了學生自由選擇性,這就使得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問題的探究與思考,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在彼此討論和交流中形成最終的結論:如果沒有細胞的分化,就不會有生物個體的發育,不會形成多樣化的細胞群,也就不會產生穩定的變異;盡管各種細胞具有相同的遺傳物質,但是在個體發育中,不同細胞中的遺傳信息所執行的情況不同,如在某些細胞中控制性狀的基因有的是打開的,有的是關閉的,因此細胞出現了在形態、結構以及功能上的不同.在積極思考、主動交流的參與中,學生親自體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獲取知識,有效地發揮了集體智慧的力量,實現了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任何知識的學習只有內化為學習者的知識素養,才能稱之為有效的學習,而生物實驗的組織恰恰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知識遷移、內化的條件,給了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機會.促使學生在實驗參與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掌握生物知識的原理和規律,達到鞏固課堂知識,吐故納新的學習效果.
如,在“觀察植物的有絲分裂”實驗組織中,為了讓學生在實驗中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教師將觀察有絲分裂過程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按照教師預先設計的實驗流程進行操作,操作的形式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實驗中需要學生掌握洋蔥根尖裝片的制作技術,學生在教師講述操作要點后進行獨立制作,裝片制作成功后,在顯微鏡下觀察有絲分裂的過程,并能對有絲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等四個時期的特點進行辨別,驗證課堂所學知識與實驗觀察是否相統一.由于學生在裝片制作、顯微鏡操作以及對有絲分裂過程知識掌握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導致學生出現觀察錯誤、發現新情況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出現恰恰給了學生一個探究思考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分析并解決問題,使得學生通過實驗操作掌握更多有關有絲分裂的知識,從而豐富了已有的知識體系.在教師創設的讓學條件下,學生獨立自主地參與實驗操作,通過親自觀察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知識,實現了抽象知識的內化,提高了學習效果.
總之,“讓學”既是智慧也是藝術,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有效滲透“讓學”思想,能改變學生“被學”、“被思”、“被動”的學習狀況,從而實現優質高效教學.
[1]韓益鈞.高中生物課堂“讓學”策略例析[J/OL].華夏教師,2017(11):38-39[2018-01-12].https://doi.org/10.16704/j.cnki.hxjs.2017(11):025.
[2]石美銀.少教多學 構建初中生物高效課堂[J].理科考試研究,2016,23(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