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大江中學(226200)
黃東升●
?
初探有效生成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江蘇省啟東市大江中學(226200)
黃東升●
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生事物不斷涌現,知識在不斷更新,令學生目不暇接.在重視課堂生成的今天,要想創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知識水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初中數學課堂活動的預設要從實際出發,講求效益,真正有利于強化知識重點,突破知識疑難點.課堂活動的預設要從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出發,力求生動、多樣、貼切和有趣.
把握概念;體會數學語言;自主探究
1.把握概念,理解概念的屬性
概念是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概括和反映.數學概念的形成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是以感覺、知覺和表象為基礎,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理解概念時要全力找出概念的本質,明確概念“是什么”.如,許多同學學了數軸,卻分不清它是射線呢,還是直線;學了“絕對值”,遇到“|6|”卻不知它的幾何意義是什么,這是非常不可以的.如在有理數這一章中,概念頗多,要克服類似以上的不足,需要注意概念的本質屬性.例如,帶正號的數是正數,帶負號的數是負數( ).這里,正數和負數的本質屬性分別是“大于零”與“小于零”.“+、-”號只是數的形式上的問題,況且正數一般都省略“+”號,而你能說“5”不是正數嗎,故原命題是一種片面的看法.
2.把握總結,促進學生思維生長
在學習中進行總結,既可以加深對教材的印象,鞏固概念基礎知識,又能拓寬解題思路,摸索解題規律,從而達到提高數學能力的目的.有理數的內容較多,且比較瑣碎,再加上很多結論又都是數學的重要理論基礎,故此,我們應特別注意對階段性學習總結.關于數的知識,我們可通過自問的方式,從數的可比性出發總結結論性的東西.如:最小的自然數是幾?最小(大)的非負數(非正數)是幾?絕對值最小的數是幾?在有理數范圍內,平方后最小的數是幾? 相反數等于它本身的數是幾?倒數等于它本身的數是幾?平方后等于它本身的數是幾?平方后等于它的相反數的數是幾?立方后等于它本身的數是幾?等等.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非常有用的結論.另外,對非負(正)數的性質亦應作及時總結,應注意運用.討論:幾個非負(正)數相加,若和為0,則它們應具備什么條件?總結出結論,進行練習鞏固.
數學語言是學習數學入門的向導.要學好數學,必須學好數學語言,尤其是在初一這個中小學銜接的特殊時期,更應注意體會數學語言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各知識點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新知識的學習是在舊知識基礎之上的,也就是知識的遷移過程.對教學而言,也同樣如此.如在“兩個有理數的和為正,那么這兩個數中至少有一個是正數”,“若幾個數的積為0,那么這幾個數中至少有一個為0”的命題中,體會數學語言的嚴密性;在“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這一定義中,體會數學語言的精確性……由此,我們可體會到數學語言的簡練、嚴密、精確性,故此,在學習有理數的概念方法時應重視里面的每個字詞,否則就會造成理解錯誤.如有的同學習慣不經意地說“規定了原點和正方向的直線叫做數軸”、“零除以任何一個數都等于零”、“非負即正”等等,都是不注意數學語言的嚴密性與精確性所造成的. 另外,在這一章的學習中,還應盡量地練習將文字語言轉化為“式子語言”.如把相反數的定義表示為:“若a+b=0,則a、b互為相反數”;有理數加法的結合律表示為:(a+b)+c=a+(b+c)……如此可提高我們駕馭數學語言的能力.
很多時候并不是我們的學生缺乏積極主動性,并不怨他們在數學課堂上會顯得“煩躁不安”、“坐不住”,而是老師包辦得太多了,總是企圖過久地“講授”課程.老師們總覺得讓學生跟著“自己”走才放心,卻沒想到如此長久下來,學生總是被“教會”,慢慢兒的也就喪失掉了探索的求知欲,甚至疏遠了獨立思考的習慣.曾經有這樣一項研究試驗:學生只聽老師講,不看書,只能記得所聽內容的15%;若只看書不聽講,能記得25%;如果看了又聽,就可記得65%.我們不妨試想一下,要能邊聽、邊看、還能邊參與實踐,豈不更加事半功倍嗎?
也就是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我展現”的機會,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真正相信學生,真正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內涵.比如,在每次討論后,我會留給各組“學生代表”自我展現的空間,按照要求每位學生在“展現”時要盡量講清所用知識點,組代表的優秀“展現”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作為教者,我仿佛看到往常困意綿綿的數學課堂消失了,往常只有老師在講臺前唱“獨角戲”,累得氣喘吁吁,卻氣得“半死不活”,怨聲載道的場景不見了……
總之,我們的教育應是為學生以后能很好地步入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做準備的.即便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也有必要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留給學生一個充分自我展現,自我發揮的空間,注重并落實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與共享的能力.
[1]丁明華.精彩練習——談“蘇式課堂”教學模式下的數學課堂練習設計[J].華夏教師,2016(S1).
[2]李長青.無限延伸 有效發展——運用信息技術擺脫傳統數學課堂桎梏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5(30).
[3] 杜成智.初中數學課堂分層教學策略的有效運用[J].現代教育,2015(11).
G632
B
1008-0333(2017)14-00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