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橫扇中學(215224)
宋一蕾●
?
新課程視角下的中學物理概念教學策略研究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橫扇中學(215224)
宋一蕾●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對概念的識記、理解、掌握都存在一些問題,在新課改教學的理念下,只有讓學生全面準確的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就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能力.
物理;課程;概念;實驗
學生熟記物理概念是學好物理的基礎,也是中學物理教學的突出一環.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概念的識記、理解、掌握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問題:如概念識記不明、理解偏差、掌握不牢、做題正確率低等.
1.演示實驗是最直觀的教學手段,老師所選的實驗器材一定要能明顯的展示實驗結果,爭取做到班級的每一個角落都能直觀的看到實驗結果,實驗要典型、生動.要讓學生印象深刻,并能簡單的概括出所研究概念的主要內容.例如:讓一束陽光通過三棱鏡,可形成七種顏色的色光,在棱鏡后放置一塊白色的光屏,能增強直觀性,做完實驗可以讓學生總結太陽光可以分解成哪幾種色光.
2.學生實驗是學生探究物理概念最直觀的手段,在做學生實驗時要求學生對觀察的結果進行分析和歸納,并對觀察過程中的問題做詳盡的記錄,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一步明確概念,同時還能讓學生從學會實驗探究到會學物理.如探究小孔成像的實驗,筆者在讓學生用蠟燭、小孔和光屏做小孔成像的實驗時,有幾組同學得不到蠟燭的像,只得到了跟孔形狀一樣的亮斑,學生相互討論,有幾組同學慢慢把孔變小,發現蠟燭的像逐漸顯示在光屏上了,學生很驚奇,部分學生在把光屏前移、后移的過程中又發現像的大小、亮暗都發生了改變,學生在自己的實驗過程中發現小孔成像可以成"放大實像”和"縮小實像”,我對這個實驗又做了點延伸,讓學生實踐下如孔向上移或向左移時,像如何移動?蠟燭向左移或向上移動時,像如何移動?蠟燭順時針移動,像如何移動?學生很快都完成了實驗操作.學生不但順利地總結出了小孔成像的結論,還讓學生體驗了延伸探究的樂趣.
概念理解辨析法就是通過具體概念辨析事例來理解概念的外延與內涵.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兩者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此類概念較多,如晶體和非晶體,紅外線和紫外線,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這類概念的教學應著重抓住它們的區別和聯系,掌握概念的核心.晶體和非晶體的根本區別是有無固定的熔化溫度,前者是有固定的熔化溫度,后者沒有固定的熔化溫度;紅外線和紫外線都屬于不可見光,區別就是紅外線具有熱效應,而紫外線能使熒光物質發光;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區別的關鍵點:相互作用力作用在兩個物體上,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受力物體只有一個.
例如:功的概念: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這個概念一定要滿足兩個條件:(1)有力作用在物體上.(2)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即要滿足一個力做了功,必須還要滿足力和物體運動的方向要一致.要讓學生明白,不是有力有距離就是做了功.明確常見的沒做功的三種情況: 1.有力沒距離——"勞而無功”.使勁推汽車卻沒推動,使勁搬大石頭沒搬動,都屬于這種情況.2.有距離沒有力——"不勞無功”.把球踢出去,球在空中飛行時,是靠慣性飛行的.踢球的一瞬間,踢力確實做了功,但球只要和腳分開,球是依靠慣性運動的.3.力和運動方向相互垂直.雖然既有力,又有距離,但方向相互垂直,運動方向不在力的方向上,也是沒有做功.
例1 下列有關物理量的估計,符合實際的是( ).
A.一個中學生的體重約為5000N
B.中學生跑完50m用時約3s
C.教室內一盞日光燈正常發光時電功率為1000W
D.5月份蘇州地區的平均氣溫約為20℃
此題是個典型的估計題涉及的概念有:速度、質量、重力、溫度、電功率. 要正確選出答案,則必須對這些概念比較了解!與學生自身相關的物理量需熟記,如一個中學生的質量為50kg左右,則受到的重力約為500N左右,A不符合實際;中學生百米賽跑的時間約為15秒左右可知跑50米不可能用時3秒故B項錯誤;一般家里的液晶電視機的電功率為150w左右,日光燈的電功率要比電視機小得多,一般在在40W左右,C選項不符合實際.蘇州地區5月份溫度適宜,約為20℃左右,故選D.
初中物理中有些概念比較抽象,如力、比熱容、功、功率、壓強、磁場、電流等.對于這些抽象概念,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把這些抽象的東西盡量引到生活實際中,如在電流這節教學中,電流是個抽象的概念,那么我們可以用生活中常見的水流要做類比,在電壓這節教學中,電壓也是個抽象的概念,可以用水壓類比電壓,學生們就好理解多了,除課堂教學中用生動的生活實例講授外,還要經過反復訓練,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熟練記憶的地步.
例2 關于溫度、內能和熱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溫度相同的物體,其內能一定相等
B. 物體內能越多,放出的熱量一定越多
C.物體內能增加,一定要吸收熱量
D.晶體熔化時溫度不變,其內能一定增加
要正確解答此題,就要求學生熟知內能、溫度和熱量三者的定義,明確內能和熱量、溫度之間的關系.
理清概念的細節是學生熟識物理知識,正確解答題目的首要任務,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相近物理知識點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注意分清細節.在教學過程中應多練習此類題目.如:物質的組成這一知識點中涉及分子、原子、原子核、中子、質子等,要弄清這些知識間的聯系,必須分清它們之間的使用范圍和分類體系.
例:關于物質的組成,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物質是由大量的分子組成的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質子組成
C.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D.質子和中子則由更小的微粒組成
此題要正確解答其實不難,關鍵在于明確物質的組成,以及各個微粒之間的關系和范圍體系.明確了這些,得到正確答案就很容易!
在新課程背景下,讓學生在實驗中認識概念,在科學方法的分析中,理解概念,在多角度練習中全面掌握概念,把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學習過程中注重把握概念細節,培養學生分析概念、正確答題的能力,只有讓學生全面、準確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就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能力.
G632
B
1008-0333(2017)14-00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