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興仁中學(226300)
王 霞●
?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興仁中學(226300)
王 霞●
新課標的實施,使初中階段的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尤其初中化學科目安排在九年級,在這個階段學生要面臨中考,這樣就使得教師的課堂教學偏重于知識的傳授,往往忽略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的思維受到制約.學科核心素養關系到學生的人生發展,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立足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核心學科素養
化學是一門自然學科,它對于學生的素質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前的教學,教師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很少顧及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利用題海戰術來應試中考.很顯然這種教學手段已經不適應現階段的教學理念,為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大力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學生今后的人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化學學科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在進行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時,可以把學生身邊的生活內容加入到教學內容中,讓學生從生活經驗進行思考,以加深化學和生活在學生頭腦中的聯系.教師在加入生活內容時,要經過認真篩選,既要做到學生看著比較熟悉,還要能夠引發學生產生問題.
教學分子和原子一課時,教師就利用生活中學生接觸到的花生和小米,進行混合放入袋子中,引導學生觀察二者混合之前和之后的不同,從而啟發學生分子之間是否存在空隙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讓學生從直觀的生活實際經驗出發,感知微觀的分子和原子之間的關系,并且更深入地引導學生去討論、探究構成的物質本質.這時教師又要求學生從實際出發,列舉一些能夠有助于理解分子和原子的關系和構成物質本質的例子.學生的思維一下就活躍了,大家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有學生就提出:把物質看做是一座大樓的話,那么分子就相當于是建筑大樓用的磚,那么原子就相當于是在壘砌的過程中用的水泥和沙子;還有學生提出:把汽車看做物質的話,那么分子就好比是組成汽車的各個零部件,而原子就好比是各零部件里面的潤滑油;……學生的發言,說明從生活經驗出發,經過認真思考獲得的,舉出的例子都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物質的構成本質,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
教師通過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給學生布置生活原型類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有效的獨立思考,這樣就能夠促使學生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使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化學知識的內涵.
化學教學離不開對實驗的教學,學生又是剛剛接觸化學知識,對于實驗的奇特現象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量.有了積極參與,才能使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分析、討論、探究,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實驗中學會觀察、思考、總結.有很多的化學知識來自于實驗,通過對實驗的學習引導,使學生學會化學學習的方法.
如在教學《金屬的化學性質》一課時,在講解到實驗室制取氫氣的部分時,課本中給出的是利用鋅和硫酸反應來制取的,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制取氫氣的方法,教師就給學生添加了另外兩種金屬——鐵和鎂來進行實驗對比,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寬度,使學生弄清楚其中包含的化學道理.教師準備了三個大試管,然后把鎂顆粒、鐵顆粒、鋅顆粒放入三個大試管中,接著用注射器緩慢地向裝有鐵顆粒試管中注入稀硫酸,然后向裝有鋅顆粒試管中注入稀硫酸,最后向裝有鎂顆粒試管中注入稀硫酸.教師要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學生看到雖然鐵顆粒中注入稀硫酸是最早的,可是遲遲不見有氣體產生,而鎂顆粒中是最晚注入的稀硫酸,可是卻是最早產生氣體的,只有鋅顆粒是恰到好處地產生了氣體.學生很興奮,趁著學生高漲的學習情緒,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在實驗室制取氫氣時,不用鐵和鎂作為原料,學生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接著教師又進一步讓學生根據實驗發生的現象,分析、猜想有關金屬的活潑程度,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最后把鐵、鎂和鋅進行了排名,這也為將來有關金屬活動性的講解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通過實驗來增加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會觀察實驗、分析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論的能力,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有了自己對實驗的思考,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進行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可以為學生精心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能夠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質疑,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進行思考、探究體驗,從而養成嚴謹的學科素養.
在教學氫氣的物理性質部分時,教師在上課之初就給每個學生發放了一個氣球,然后讓學生們把氣球吹大,使氣球鼓起來.接著又給學生發放了一個一樣的氣球,并讓學生把氣球對準制取的氫氣,給氣球充氣,使氣球鼓起來.這時學生就發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教師就問學生:你現在心里在想什么問題?學生對這個現象感到很奇怪,提出自己心中所想的問題:為什么我吹的氣球總是往下面掉,而充滿氫氣的氣球就要向上飛;除了這個方法還能采用什么辦法可以讓氣球向上飛呢;這里面有什么特別規律嗎;……學生把發現的問題提出來,接著教師就帶領學生回顧已經學過的相關知識,以引導學生去進行思考、分析,學生經過深入討論、探究,通過做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最終把自己的疑問解決了,同時也順利完成了氫氣物理性質的學習.
通過給學生創造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自主發現問題并能夠大膽提出質疑,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深入探究,并自主解決問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了高度的課堂參與,提升了學習效果.
總之,新課標要求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知識傳授,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自主學習、學會獨立思考、善于總結經驗,使學生形成獨特的學習思維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G632
B
1008-0333(2017)14-00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