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玉環縣實驗學校(317600)
許方銳●
?
從分子的概念教學到建構物質的微粒觀
浙江省玉環縣實驗學校(317600)
許方銳●
“物質的構成”是初中物質科學的起始課,微粒概念的教學是學習物體性質(質量、密度、物態變化)和物質間反應等的重要基礎工作.通過整理本章教材中微觀粒子與宏觀的物質性質(質量、密度和物態變化)關系的知識脈絡,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分子概念教學,學生在參與中逐步感知微觀世界的存在和奧妙,感悟遨游在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路徑.學生初步形成“分子觀”和“分子運動觀”為今后形成物質的“微粒觀”奠定基礎.
分子;概念教學;任務驅動;教學設計
“物質的構成”是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內容包括: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分子之間存在空隙,分子處于不停的運動之中,分子之間的引力和斥力四部分.教材要求學生在學習了本節內容之后初步建立起物質的“分子觀”和“分子運動觀”.
在日常的學習中很多學生感覺這部分知識遠離自己的生活,相關經驗和感性的知識積累不夠,開始學習時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不能較透徹的理解和接受“分子”這一微觀的概念,致使學生學習完本節知識后,在學習物質的質量、密度和物態變化時會產生了一些疑惑,例如:①學習質量時學生對“質量表示物體含有物質的多少”;“質量是物體的屬性,它不隨物體的形狀、空間位置、溫度、狀態的改變而改變”中的物質指什么?質量為什么保持不變?物體的體積會變嗎?體積在什么情況下保持不變等問題產生疑問.②學習密度時學生對“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成正比密度不變”理解之后又容易與“物質的密度與溫度和狀態有關”混淆,產生同種物質的密度變與不變的矛盾.③物態變化中,物質變化的微觀解釋也是學生思維理解上的難點.如:“水中的氣泡上升過程中在水沸騰前體積逐漸減小,在水沸騰后體積逐漸增大”的理解......學生的這些疑問反映了他們對宏觀和微觀的概念分不清楚,對變化的本質把握不準等問題.這同時也反映出我們的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①對概念的教學孤立,還不能設計和優化教學.②只以單個的定義為中心教授概念,不重視概念之間的聯系,忽略了某些概念的功能價值.例如:教師重視的分子的存在、大小和性質的教學,但不關注學生學習分子之后對宏觀物質與微觀粒子的認識與深化,不能從微觀的角度去認識宏觀現象,應用“分子觀”解釋各種宏觀的科學現象.
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認為在對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如何發展學生的微觀想象能力,幫助學生初步建立物質的“微粒觀”進行有效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淺談如下:
將現有的知識點轉化為知識網絡是教師教學常用的方法.學生通過對第四章的學習,將會認識:物質的構成、質量、密度、物態變化、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等知識,如果把每一節的內容分開單獨來看會覺得知識亂雜,但是如果以物質的性質與物質微觀構成之間的關系去看這一章內容又是一個嚴謹的整體.
在日常教學中,常被我們教師作為這一章的知識總結圖.但是為了有針對性的突出物質宏觀性質與物質微觀構成之間的關系;讓圖的形式與物質“分子觀”內容相結合,我們有必要重新整理各概念與“分子觀”之間的關系重新構圖,以便挖掘學生問題產生的根源.
在學習分子的概念之前,學生對微觀世界的的認識多數是一知半解,停留在日常概念的水平上,比較膚淺,甚至部分學生對分子的概念一無所知的或是錯誤的認知.而且由于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如果教師采用傳統講授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對學生感知和形成分子概念又是不利的.圍繞著如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需求更好的幫助學生建立分子的概念,在本章第一節“物質的構成”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一系列任務驅動和引領課堂教學.
對概念的教學往往要注重概念的教學過程和教學過程中的使用的方法,而不是教學結果.任務驅動式的教學以活動引領課堂,學生在參與任務、完成實驗和分析討論中經歷:疑惑產生→假設形成→實驗驗證+想象推理→釋疑并獲得感悟的過程.在本章進行分子概念和宏觀物質性質的教學中,可多引導學生分析宏觀物質的性質和變化現象(如物體體積、狀態、溫度和熱量的變化等)來感悟實驗、推理、假設、驗證、微觀想象等科學方法在其中的普遍應用.
學生在學習“物質的構成”后初步掌握了分子的概念和性質,還不能夠對它透徹的理解應用,也還不能形成完整的“分子觀”和“分子運動觀”.所以我們在學習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密度、物體的物態變化時遇到與微觀粒子相聯系的宏觀現象時及時指出概念之間的聯系,應用分子知識對宏觀現象進行解釋.例如:①質量是物體的屬性,他不隨物體的位置、形狀、溫度和狀態等的改變而改變.②物體密度與物體溫度、狀態的變化關系.③物體物態變化等現象的本質等.學生會在用分子知識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檢驗和修正自己對微觀世界的認識.教師同時根據學生的層次和特點設計相應的練習并適度的增加課外拓展內容,不斷的跟進、梳理和強化學生對微觀世界的認識,以促進學生最終形成物質的“分子觀”.
人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其過程是復雜的.如果要讓學生現在就建立物質的“微粒觀”是很困難的,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如何帶領學生對分子的核心概念進行認知,尋找觀察、思考和想象的路徑,為他們“微粒觀”的形成奠基是我們進行有效教學的目標.
[1] 朱清時,華明主編 . 浙教版科學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七年級上冊);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 肖紅梅,朱紛 . “物質構成的奧秘”主題教學的難點分析及突破[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0
G632
B
1008-0333(2017)14-00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