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炎陵一中(412500)
譚衛平●
淺析高中物理教學中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途徑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一中(412500)
譚衛平●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中生無論是在當前學習還是未來升學與就業中,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而物理學科作為一門科學嚴謹的科目,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良好契機.高中物理教師需借此良機,將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當作首要教學任務.本文對高中物理教學中怎么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作淺析,同時列出一些恰當的教學途徑.
高中物理教學;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在高中教育階段物理屬于理科體系中的一門重點學科,影響著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和考試成績,且高中物理知識與其它科目相比,更加抽象和復雜,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和抽象思維能力缺乏,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進度.為此,高中物理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努力提高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促進物理教學的快速進步和創新發展.
高中生通常面臨著較大的升學壓力,心理焦慮是他們身上的常見現象.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師應當為他們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立足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積極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高中物理教師可依據具體教學內容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提升物理知識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吸引學生自覺主動的參與學習,借此提高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
比如,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時,教師可首先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一些“自由落體運動”現象的相關視頻或動畫,諸如:樹葉飄落、蘋果落地、雪片從天而降、下雨和跳傘等.借此引出本節課的問題:什么運動屬于自由落體運動?自由落體運動有什么規律?物體下落過程中的運動情況與什么有關?等.利用問題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引領他們主動思考問題,使其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并在動態情境中學生的思維將會更加靈活,對新知識的學習充滿渴望和期待,針對這一抽象知識進行認真思考和探究.如此,不僅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能力,并養成學會質疑的科學素養.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大力倡導生活化教學,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不少理論知識都與現實生活有著緊密聯系,教師在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過程中,可加強生活實踐和理論知識之間的有機整合,為他們營造一個符合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高中物理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需認真尋求理論知識和生活實踐之間的結合點,引領學生講兩者有機結合,為他們提供更加感性的學習資源和材料,從而增強自身的抽象思維能力,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在這里,仍然以“自由落體運動”教學為例,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師設備播放的視頻和動畫,均屬于生活實踐中的“自由落體運動”現象.這樣能夠讓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就在身邊,縮短教材和他們之間的距離,將抽象難懂的物理知識變得具體形象化,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理解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知道這些物體是在僅受到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特點是初速度為0,只受重力或空氣阻力遠小于重力時空氣阻力可以忽略不計.同時,讓學生知道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運動形式,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落體運動可看成是自由落體運動,研究自由落體運動有著普遍的積極意義,且抽象思維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高中物理教學離不開實驗的輔助,是對理論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實踐證明,不僅能夠為學生展示出形象的物理現象與原理,還可提升他們學習的主動性,進而將這些抽象的物理規律和概念變得具體化.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與理解,并提高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高中物理教師在實驗教學中,應以吸引學生興趣為基礎,讓他們明確實驗目的,在研究中總結知識要點,最終提升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授“研究平拋運動”時,教師先利用實驗引出新課:在桌面上方放置一水平軌道和一目標物體(軌道正前、正下方),要求從軌道推出的物體能擊中桌面目標.讓學生仔細觀察小球離開軌道后的運動軌跡,設計問題:怎么才能準確地擊中目標?借此引出課題激發其研究興趣,吸引他們投入到新知識學習中.接著,教師講授平拋物體的概念,通過理論分析與實驗探究平拋運動的分解,實驗:將小球靜止放在高處,從平滑軌道開始下滑,在離開軌道和落實中間線路即為平拋運動軌跡.并提問:根據實驗現象可得出什么結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得知該小球只受重力作用,水平方向不受力,從而幫助他們形成抽象思維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將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放在工作首位,結合物理知識特點和學生身心特點展開教學,不斷優化和完善教學方法和模式,從多個層面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其物理綜合素質.
[1]張朋波. 高中物理教學中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研究[D].魯東大學,2013.
[2]張濤. 高中物理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28:66.
[3]王占利. 高中物理教學提升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措施[J]. 中華少年,2016,28:171-172.
G632
B
1008-0333(2017)09-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