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石棉縣中學(625400)
鮑明瓊●
元素化合物科學學習方法略談
四川省雅安石棉縣中學(625400)
鮑明瓊●
如果說高中化學知識是一幢“樓房”,那么元素化合物就是它的“地基”,是高中化學的基礎部分,其重要地位不可忽視.但是,高中部分化學教師過分高估自身的主導地位,課堂教學采用“單向式”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思想與行動必須與教師嚴格統一,鞏固知識采用“題海戰術”應對,學生學習低效,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發展.本文針對高中化學教學現階段出現的些許問題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高中化學;元素化合物;策略
高中化學教師應當運用一雙慧眼,敏銳剖析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自身做起,革新教學觀念,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元素單質為“點”向元素化合物的“線”、“面”開展過渡,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系統,為學生今后的化學學習奠定基礎.
在學習元素及其化學物的過程中,學生總是受到主觀情愫的影響,將元素單質、元素化合物的性質、以及反應條件、實際用途進行嚴格的劃分,“碎、雜、亂”是學生學習元素及其元素化合物過程中出現的基本現象.不少化學教師反映:課本中剛剛學過,合上課本學生又忘了.這種尷尬的學習問題,致使化學教師不得不采用“題海戰術”進行強化記憶.教師“教教教”學生“做做做”,一遍又一遍的進行“沖鋒”,自然也拉長了“戰線”,這種低效的教學策略,導致學生逐漸養成了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不能系統地將零碎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課堂氣氛枯燥乏味,不僅磨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打擊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化學教師迫切需要一種科學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串聯起來,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本文以鐵元素、硫元素及其化學物為例探尋相關教學策略.
鐵元素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元素,也是實用性較高的一類元素,學習鐵元素及其化合物過程,化學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化學教師應當認知:系統網絡的形成“主力軍”是學生,自己只是一個“監督”角色.因此,化學教師應當積極發揮自身的誘導作用,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為學生構建一個有歸屬感的課堂,幫助學生從鐵元素的單質開始,向含鐵化合物的進行過渡,幫助學生實現只是分析、理解、掌握并學會運用.
誘導過程:教師:同學們!鐵元素是我們自然界中占比例較大的一類元素,但是由于鐵單質比較活潑,它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現在大家回想一下,生活中你見過鐵單質嗎?(巧設疑問,引導學生思考)
學生1:不存在鐵單質.翻閱書本得知鐵單質的粉末是黑色的,在生活中不難發現,無論是路上的人鐵釘、清理衛生用的鐵鍬,上面都有一層紅棕色的“鐵銹”,這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到的鐵.
教師:觀察的不錯!生活中的空氣含有水分不可能讓我們看到單質鐵,這表明鐵元素具有什么樣的性質?(學生熱情被點燃,爭先恐后回答問題)
學生2:這表明鐵元素具有強氧化性,容易失去核外電子與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
教師:說的不錯!從鐵的強氧化性能夠得出他不可能以單質形式出現,生活中到處都是鐵元素化合物,大家能想到哪些什么?(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學生3:一個健康的人類體內含鐵元素2g,體內含有大量Fe3+,“貧血”的患者可以利用維生素C將Fe3+轉化成Fe2+,有利于“貧血”患者吸收.
教師:醫藥上的應用,其他學生還有補充的嗎?(學生熱情不減)
教師:……
反思與總結:
鐵單質及其化合物的知識面涉及較廣,易懂難記.化學教師應當從鐵單質的性質、存在形式、實際應用等方面層層推進,“點”到“面”的形式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梳理,構建系統的知識模型,為學生的學習學習發展奠定基礎.
硫元素并不像鐵元素那樣活潑,但是也擁有一定的氧化性,有-2、+4、+6等多種化合價.硫元素的實用性也很高.學習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時候,由于抽象化的知識理論,學生不能馬上認知.因此,化學教師應當利用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協同方式開展教學,幫助學生進行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內化吸收.
誘導過程:
教師:同學們!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由單質形式存在,其擁有-2、+4、+6等多種化合價,這說明什么?(吸引學生注意力)
學生1:這說明硫元素既有氧化性也有還原性.
教師:我們經常在書本中見到硫酸和二氧化硫中硫元素都是+4價,這說明其具有氧化性,那么如何能證明硫元素也具有還原性呢?(學生陷入沉思)
教師帶領學生來到實驗室.
教師:現在小組討論,利用眼前實驗材料,提出證明方案.
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學習,學生得出一套實驗方案:
可以利用銅與濃硫酸發生反應,溶液會變黑來證明硫元素同樣具有還原性,其中發生的反應有



Cu2S跟CuS的沉淀物都是黑色的,可以得出硫元素同樣具有還原性.
反思與總結:
硫元素在高中化學比較重要的知識點,這部分知識并不像鐵元素應用那么廣泛,因此,化學教師必須借助實驗室來幫助學生進行認知.鏈條式開展硫元素還原性和氧化性的研究,深化學生的認知.
總之,高中化學教師應當摒棄“單向式”等傳統教學模式,采用科學優質的教學方法,將元素及其化合物從“點”向“面”過渡,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鏈條式開展教學,分散難點,突出重點,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為學生今后的化學學習奠定基礎.
[1] 王春.化學課堂教學中“體驗式學習”的教學形式與策略研究[J]. 化學教學. 2007(05)
G632
B
1008-0333(2017)09-00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