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橋
(江蘇省蘇州吳中區藏書中學 215156)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探析
宋 橋
(江蘇省蘇州吳中區藏書中學 215156)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實驗教學是學生認知和研究物質屬性的主要途徑.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的開展實驗性學習活動,通過不斷的嘗試、操作、反思來掌握不同的知識點,加強個人的實驗技能.有效的實驗教學不僅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增強其個人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真嚴謹的學習作風,促進其綜合素養的提升.本文就如今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結合實際來論述如何有效開展實驗教學.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興趣激發;實踐創新
實驗是初中化學課程體系中不可忽視的教學內容,直接影響學生最終內化知識、熟練運用知識的程度.在開展實驗教學時,教師要利用實驗實踐性高、趣味性高的特點,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多讓學生動手操作,激發其學習潛力,讓學生在完成基本實驗過程的基礎上開展創新性的學習活動.創新性學習想法和活動的出現,是實驗教學的主要目的.本文下面將結合具體教學案例,來論述有效的初中化學實驗教學.
化學實驗教學少不了實驗演示,通過實驗演示,學生才能明確實驗的目的、過程、方法以及最終應取得的研究現象或結果,并對實驗產生求知欲與探索欲.在開展實驗演示前,教師要先向學生說明上述內容,再引導學生來思考怎么做實驗、以及實驗的原因.在具體的演示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觀察實驗現象,同時提出一些問題引出后續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師操作要規范、步驟要合理,在講解的過程中要突出重點與難點,以便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實驗演示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安全教育,以防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意外事故.
例如,在演示粗鹽提純實驗步驟時,筆者將整個教學步驟總結為六個字:一角二低三靠,這樣學生對于整個實驗過程會有一個總體印象,方便后續實驗內容的導入.首先,為了減少學生對危險實驗品的恐懼心理,讓學生能積極的參與到實驗過程中來,筆者會先做好教學引導,比如氫氣不純遇火易爆炸、濃度高的硫酸具有強烈的腐蝕性,我會教學生掌握正確的實驗方法.然后,從思維與技能兩個方面來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一邊記錄過程,同時發現問題、獨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由于學生之間的水平存在差異,學生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必須深入學生群體中去,觀看不同學生實驗操作的過程,糾正不同學生的錯誤,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化學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本身就具有較高的趣味性,尤其是各類奇幻的化學反應,能夠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個實驗教學的環節,注重將實驗過程中趣味性較高的內容先呈現給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跟隨教師的腳步,主動的參與到討論與實踐過程中來.同時,在激起學生興趣的同時,要注意此類學習興趣的維持,讓學生能最終將這些興趣延續成學習化學的樂趣,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算得到了有效的保持和培養.
例如,在給學生講解氧氣、二氧化碳、氮氣的鑒別時,先給學生演示了一遍實驗的過程.將三個分別集滿了三種氣體的集氣瓶放在實驗室講臺上,然后點燃一根小木條,直到它燃燒到只剩一點火星.將帶火星的木條分別伸進不同的集體瓶中,讓學生觀察木條的反應,從而判斷出三個集氣瓶中分別盛放了何種氣體.通過這種實驗演示,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許多學生在看完我的演示后,躍躍欲試,學習熱情高漲.趁著學生這股積極的學習熱情,趕緊讓他們自己開展實驗,而筆者則在旁邊給予相應的指導與建議.
在初中化學實驗中,有一部分的實驗是有規律可循的.尤其是同類物質與其他物質的反應,往往具有相似性與遞進性.因而,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的增加一些相似的實驗,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會總結實驗時物質之間的規律.這樣不僅能鞏固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還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收獲學習的滿足感與成就感.而且,同類實驗的補充,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的自主性,擴充學生的知識,學生的學習更有方向與探索性質.
例如,在講解金屬與稀鹽酸的反應時,筆者將銅、鐵、鋁這三類金屬都加入到了實驗任務中.這三類金屬都屬于較為常見的金屬,三者與鹽酸進行反應時,其最終的實驗現象會出現遞進式的效果,即金屬的溶解程度有規律所尋.學生觀察這三類金屬的反應效果時,能夠自主的得出結論,并且產生疑問:金屬的溶解程度和什么有關?是和鹽酸濃度?還是和金屬本身的性質有關呢?當學生產生這種疑問時,他們會主動與教師以及周圍的同學進行交流,從而順利過渡到自主探究的實驗過程.
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化學實驗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技能與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與實踐情感,讓其明白實踐對于檢驗知識、內化知識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情況,適當的調整實驗的方案,讓其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實驗情感.新課程新理念也提及,實驗是否成功不是教師最終的教學目的,學生能否在實驗過程積極思考、領悟實驗的意義才是教學的重點.
例如,在加熱濃度為5%的過氧化氫溶液時,將帶有火星的小木條放在加熱的瓶口,小木條應該會復燃,原因加熱過程中放出了氧氣.但是,在實際的實驗操作過程中,無法成功的做出該實驗,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給學生提出了幾個無法點然的假設:1.過氧化氫分解時不僅生成了氧氣,可能還有部分水被蒸發到了空氣中與氧氣一同釋放;2.可能是過氧化氫的濃度太小,分解的氧氣不足以讓小木條復燃.帶著這兩個假設,將學生分成兩組,并給他們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操作:一組學生以假設一作為研究的設想,在加熱時給瓶口加長導管,這樣水蒸氣可以凝固在長導管中,不會影響到最終氧氣的釋放;另一組學生則測試多組濃度以5%為間隔的溶液,來檢驗假設二的猜想.最終學生發現,這兩個假設都成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學會了如何去系統的分析實驗問題,在實踐過程中積極思考,不吝于對復雜實驗付出大量的情感與精力,學生的實驗作風與實驗精神逐漸得到培養.
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習慣按部就班的開展實驗活動,大大限制了學生的實驗思維,不利于其創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要結合新興的教學觀念,來改善實驗的思路,讓學生更快理解實驗的原理,并以此為出發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主動接近能力,提升其實驗的創新性.
例如,在傳統的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氫氧化鈉溶液的實驗中,學生在觀察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進行反應時,不會觀察到什么明顯的實驗現象.那么,教師可以從這一點入手,來讓學生觀察到這種“看不到的化學反應”.首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大膽的猜測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發生反應時生成了什么?經過討論,學生認為可能有氣體二氧化碳,也有可能只是生成了碳酸,不過碳酸也會自動生成氣體.因此,學生選擇先加熱反應后的溶液,然后加入稀鹽酸,倘若收集到了氣體,則二者確實發生了反應.創新性不單在于問題的解決方案,更在于問題本身的獨特性與深入性,學生后續探索的問題應該是要建立已學的知識基礎上,從而開展探究性學習.
總而言之,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進,需要教師結合教學的實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為導向,來開展有效的實驗操作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給與學生足夠的動手時間,讓其在親身體驗中收獲豐富的知識、領悟學習的真諦.
[1]文理. 淺析初中化學實驗課教學[J].科學教育,2011(03):30-31.
[2]張婷婷.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方法探析[J].教育探索,2014(08):42-43.
[3]王芬.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淺析[J].才智,2013(16):51-52.
2017-07-01
宋橋(1982.12-),男,江蘇蘇州人,本科,一級教師,從事初中化學教學研究.
G632
A
1008-0333(2017)32-0095-02
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