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金 琳
措手匯率波動
文‖《上海國資》記者 金 琳
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將會是常態,需要企業做好相關準備工作
1月5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6.9307,較前一交易日大幅升值219個基點。此外,離岸人民幣隔夜存款利率一度飆升16.5個百分點,至2016年1月以來的高點30%。
人民幣兌美元出現大幅升值,主要原因是央行對于近期的資金外逃采取了有效的監管措施。
事實上,新年伊始,中國監管層向市場傳遞的信息是相對偏緊的貨幣政策、資本外流控制以及對經濟增長放緩的容忍性更高。
有鑒于此,2017年人民幣兌美元可能會有更多的波動。市場認為,受美元進入新一輪加息周期等因素影響,未來一段時間人民幣兌美元仍然面臨一定貶值壓力。
對于企業的影響是,美元、英鎊出現大幅波動,導致企業境外還款利息成本上升。按照目前境外債務規模計算,2016—2017年由于匯率波動引起的償債成本大幅增加。
管理人民幣匯率風險的需求會日趨緊迫。
那么,作為企業,如何應對和控制匯率風險?
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合伙人鄭昊告訴《上海國資》,未來境外發債仍然是企業融資的一個渠道,但是比較理想的結構是當地融資、當地投資、當地產生償債的現金流,這樣的結構能最大程度上規避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
鄭昊表示,前幾年國內企業境外發債的主要驅動力包括:融資成本低以及國內企業走出去在海外實施并購和投資所需資金。由于人民幣前幾年始終處于升值通道,企業境外融資匯率一般并不是首要考慮的風險因素,而主要考慮的是利率(即融資成本)是否合適。
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在量化寬松政策刺激下美元流動性過剩,資金價格非常低,而人民幣則進入升值通道。相比國內較高的貸款利率和發債成本,海外市場舉債的優勢明顯。2014年中資企業在境外發債總規模曾達到創歷史的1380億美元,其中發行的美元債1044億美元、歐元債29億美元、中資企業點心債176億美元。
“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進行調整,這一外匯管理機制變化對中資發行人境外發債產生了重大影響。匯改之后,境外發債的匯率風險突然加大,對融資成本的影響較大。根據彭博匯總,中資企業2015年境外發債總規模為1338億美元,其中發行的美元債825億美元,歐元債117億美元,點心債51億美元。總發債規模較上年下降3%,其中美元債較上年下降20.98%,歐元債較上年增長近4倍。”
鄭昊認為,如果僅考慮融資成本因素,歐元債仍然是一個可以融資的渠道。但是如果考慮到歐元未來的不確定性,歐元區發債的綜合風險仍然存在。
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長魏陸對《上海國資》表示,人民幣對美元持續貶值預期使得跨境資本流出壓力加大,外匯儲備下降較快,央行在穩匯率和保儲備之間面臨兩難選擇。但是應該看到,當前人民幣呈現的是“非對稱性貶值”格局,雖然對美元有貶值壓力,但是對籃子貨幣(CFETS、BIS與SDR)保持穩定,近期對日元、歐元和英鎊甚至是升值的,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仍是較好的,在開放經濟下,匯率波動是正常現象,因此不必過于緊張。
企業防范匯率不確定性有哪些技術手段?鄭昊表示,目前大部分的外貿出口以及對外投融資都是以美元計價。前期不少企業考慮海外融資的成本較低(尤其是美元),在海外募集了不少資金,實際企業在海外的業務并不能產生匹配的償債現金流,需要企業通過境內購匯等方式完成對于到期債務的償還,這客觀上就在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上保留一個外匯的風險敞口。這樣,企業必須面對人民幣和美元(或者其他外幣)的匯率轉換問題,匯率的波動會給這些企業帶來收益或損失,而企業如果不做任何對沖的話,會因為匯率的波動而帶來較大的匯兌損益風險。面臨外匯風險敞口,該有一定的應對方式,其中合理使用外匯風險對沖工具,是企業降低匯率波動風險的一種重要手段。
為了降低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外貿企業需要通過一些外匯衍生工具,比如遠期結售匯、外匯掉期,到外匯期權等鎖定匯率風險。申萬宏源首席分析師桂浩明表示,“企業可以通過銀行用少量保證金鎖定匯率價格,降低外匯風險,這就是外匯掉期”。不過,掉期業務也同樣考驗著企業對于外匯走勢判斷的能力,如果一旦預測失誤,就會造成虧損。“所以有些企業不愿意涉足。這需要管理體制的調整,通過金融創新,來化解風險。應該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外匯掉期業務,而不是選擇硬扛。”
鄭昊認為,人民幣在2016年10月1日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后特別提款權中的第五種貨幣。如果企業有較多的海外業務往來,可以嘗試在業務往來中與業務對手約定使用人民幣為結算貨幣,這樣國內企業就不用背負換匯的壓力以及匯率波動的壓力。
桂浩明也認為,選擇合適的貨幣可以避免對于美元的過度依賴。“購買空客飛機,用歐元結算就是一種比較合理的做法。”
相關調查指出,個別企業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對沖匯率波動影響時,也存在風險。對此,鄭昊表示,金融衍生工具的主要風險包括:交易中對手違約,沒有履行所作承諾造成損失的信用風險;因資產價格不利變動可能帶來損失的市場風險;因市場缺乏交易對手而導致不能平倉或變現所帶來的流動性風險;因交易對手無法按時付款或交割可能帶來的結算風險;因交易或管理人員的人為錯誤或系統故障、控制失靈而造成的運作風險;因合約不符合所在國法律,無法履行或合約條款遺漏及模糊導致的法律風險。
“以市場風險為例,常見的用來規避匯率風險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遠期、掉期以及期權。” 鄭昊說,企業在接觸金融衍生工具前首先要在企業內部構建專業的團隊,確保能夠在決策環節、交易環節、持有期間以及到期交割的各關鍵點提供專業的評價和建議,并提示相關的風險及對策。目前國內企業這部分的能力建設是較為滯后的。
為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不少企業已經覓得各類妙招。有外貿企業和中資行交易員表示,類似“區間寶”等期權對沖工具可以適度控制匯率風險。對此,鄭昊表示,“區間寶”是一種期權組合,通過外匯看跌和外匯看漲兩類風險逆轉期權組合使企業將遠期結匯或購匯成本鎖定在預先設置的區間內。通過‘區間寶’,確實能夠幫助企業鎖定最差換匯成本,減低匯率波動的風險。但是企業也應該評價各家銀行給出的類似產品的報價區間,以確定相關產品的適用性以及定價是否合理。
鄭昊認為,2017年人民幣匯率仍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針對強勢美元和美聯儲2017年繼續升息的背景下,市場上對于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仍存在一定的貶值預期。
“總體而言,未來人民幣匯率的定價基礎會越來越市場化,央行也會及時調整人民幣匯率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權重以反映真實的人民幣的匯率情況。因此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將會是常態,需要企業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
魏陸認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持續貶值對一些外向型企業的影響比較大。對于外貿型企業,企業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加大,有利于擴大出口。如通信設備、電子制造、電機、家電等行業,中國企業擁有一定的競爭力,人民幣匯率貶值會提升這些行業產品的競爭力,促進產品出口。對進口企業來說正好相反,會使得進口商品價格更高,抑制進口。但是人民幣匯率變化除了對企業的直接影響外,還要看對企業的間接影響,出口產生獲得的外幣貨幣或者應收賬款總歸要兌換成人民幣,在貶值區間內將會產生匯兌收益。相反,進口原材料比例較高的細分行業,進口產生的應付票據或者應付賬款,在貶值區間內將會產生匯兌損失。對于從事融資型活動的企業,當人民幣整體貶值時,外幣負債和資產以本幣計價都會更高,外幣負債高于外幣資產的企業會產生匯兌損失。如航空企業,如果航空公司通過融資租賃方式從國外租入一架飛機用于運營,人民幣貶值將使得其償債壓力加大。